- 顧所來徑:崔永慶參事文集
- 崔永慶
- 488字
- 2019-01-01 06:32:34
關于發揮好鹽環定揚黃工程綜合效益的調查研究
一、工程建設及效益發揮情況
陜甘寧鹽環定揚黃工程,是為了解決原陜甘寧革命老區部分地區人畜飲水困難,防治地方病,發展農業灌溉,改善生態環境,改變貧困面貌的揚水工程。共用工程于1988年7月開工建設,1996年9月竣工。寧夏專用工程于1992年4月開工建設,2003年基本建成。共用工程投入運行以來,一直由寧夏管理,各項費用也全部由寧夏承擔。專用工程由受益縣負責運行管理。
工程自1993年開始部分發揮效益,受益人畜和灌溉面積逐年擴大。到2003年,已緩解了5.31萬人、13.03萬頭牲畜的飲水困難,基本消除了氟危害。開發灌區18.5萬畝(實際配套發揮效益面積10.8萬畝),安置縣內外生態移民4.6萬人。灌區以占全縣10 %左右的耕地生產著占全縣25%的糧食和40%的經濟作物產量。并提供了全縣近60%的飼草,有力地促進了畜牧業的發展。灌區發揮效益的五個鄉鎮羊只存欄占到全縣的67.6%,畜牧業產值占到全縣的67%。農民人均純收入由開發前的338元增加到1260元,其中來自畜牧業的占到60%以上。已開發灌區的林網和種草面積達7.6萬畝,灌區內近55萬畝沙荒地的惡化得到不同程度的控制,基本實現“開發一片灌區,建成一片綠洲,改善一方生態環境”的目標。這種綜合效益的發揮呈現出一年比一年好的勢頭。
二、對幾個主要問題的認識
(一)綜合功能定位問題
工程主要覆蓋我區中部干旱帶土地沙化最為突出的鹽池縣。影響鹽池縣土地沙化治理的最大限制因素是干旱少雨。但沙化的擴展和加劇,是由社會經濟和自然條件綜合因素交織疊加所致。該工程進入鹽池縣后分為三線,北線貫穿該縣沙化最嚴重的中北部地區到達縣城;中線橫貫縣域中部進入陜西定邊縣;南線經縣東南進入甘肅環縣。在鹽池境內惠及中部和南部的七個鄉鎮,干渠流長達150公里,為在荒漠地區建設大型生態防護林體系提供了基本條件,客觀上造就了沿毛烏素沙地西南緣展開的一條人工綠色阻沙帶。盡管目前這一長藤結瓜式的建設規模尚不能體現出整體完善的生態功能,但在一個生態環境條件極其脆弱的荒漠化地區,經濟、社會、生活、生態全方位收益的多功能性已日益顯現。而生態移民、產業結構調整和生產條件改變等綜合措施的運用,不僅緩解了生態條件極其脆弱的北部地區的人口壓力和周邊草原長期超載過牧的狀況,初步扭轉了長期以來邊治理邊破壞的被動局面,也為促使一定范圍內的自我修復和技術治理的有效實施成為可能。單從生態建設的角度衡量,收到一舉多得的區域治理效果。同時,草原封育后的禁牧限牧,能促使畜牧業以種植業作后盾而穩定發展。
(二)用水結構問題
當時水電部對該工程《初步設計》的審查批復意見是,“工程的主要任務是解決寧夏鹽池、同心,甘肅環縣和陜西定邊等四縣部分地區二十七萬人和七十九萬頭牲畜的飲水,防治地方病,在條件較好的地區結合發展灌溉”。自治區計委對寧夏專用工程《初步設計》的審查批復中又加上了“改善生態環境”的內容。應當說對工程供用水結構的意見是很明確的:以解決人畜飲水為主,結合發展灌溉農業,改善生態環境。但在工程實施中,對生活和生態用水考慮不周,人畜飲水工程在概算調整中沒有列入,至今基本沒有實施。改善生態環境雖列入了工程建設內容,但也沒有安排生態用水。
(三)調劑水資源的問題
工程最大受益者的鹽池縣,地處典型的中部干旱帶上,是嚴重的資源型缺水地區。全縣可利用的水資源只有2600萬立方米,主要是地下水。目前已開采利用1800萬立方米,且僅從上世紀70年代以來的開發利用已使城西灘地下水位下降到15米以下。隨著城市化、工業化的推進和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水資源的嚴重不足必將成為最重要的制約因素,鹽環定工程也就必將是補充調劑鹽池縣供用水的最重要的資源。鹽環定工程設計年供水量為11791萬立方米,2003年實際上水2996萬立方,是供水最多的一年,僅達到設計能力的25.4%,這項水資源的供給和利用潛力還十分巨大。將原計劃供同心縣的水量調給鹽池后,給鹽池的供水總量將達到6219萬立方米(現實際供水2416萬立方米,占總量的38.8%),是鹽池縣自產可利用水資源的2.39倍。揚黃灌溉三年,已扭轉了地下水位下降的趨勢,比三年前普遍上升了2米(八堡觀測記錄)。從調劑水資源的角度看,鹽環定工程已覆蓋對全縣經濟發展影響很大的中部廣大地區,特別是具備了對縣城和如大水坑、惠安堡等城鎮的供水能力,對鹽池縣整體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將遠遠超過原工程設計時所預計的影響和效果。
(四)節水設計問題
鹽池的土地基本都屬沙質土壤,保水性差。目前灌區的灌溉技術基本是地面灌溉技術。考慮到輸水線路較長和土壤滲水性較強,各級渠道都采取了襯砌措施,大大提高了渠系水的利用率。但田間設計上,灌面較大的問題(一般都在1.5~2畝)依然使最簡便、最有效的小畦灌溉技術不能大面積推廣,每一次灌水的畝用水量都在100立方米以上。
(五)工程運行中出現的一些問題
受當時認識水平所限,設計不夠周密,在工程運行中出現了一些問題,如自動化及通訊設施落后;防洪工程不配套;廠房出現滲水腐蝕以及干渠受到風沙侵害等等。已使目前綜合效益的發揮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這種影響將隨著工程的全面投入使用和長期運行而更加凸現。
三、發揮好工程綜合效益的意見
(一)調整好供用水結構
該工程從申請立項的初衷到批復的意見,都體現了它是以解決人畜飲水為主,結合發展灌溉,改善生態環境,改變區域貧困面貌的公益性成分較重的項目。應按照原來的指導思想和現在對項目區總體發展認識的深化,從長遠考慮,合理調整供用水結構。鑒于目前實際用水還不到設計供水能力的40%,調整供用水結構的余地很大。應確保列入立項計劃的人畜飲水困難鄉村的供用水,并通過增建供水設施確保實現。還應考慮縣城及灌區小城鎮發展的生活與工業用水的供給。同時,要考慮到該工程實施地域的生態惡劣與脆弱特點以及貧困狀況,一定要安排必要的生態建設用水。這兩部分用水應占到總供水量的30%左右。
(二)重視生態構建
首先,要加強輸水干渠主體防護林帶的建設。目前,長達150多公里的輸水干渠,只五泵站以上沿泵站周邊及極少部分干渠有斷斷續續小范圍的綠化帶片。特別是作為輸水干渠主體,基本沒有形成有效防護體系,不但影響其阻沙保護效能的發揮,而且每年冬春淤沙嚴重,僅2001年干渠清淤就耗資80余萬元。應以泵站為依托,逐年擴大干渠兩側防護林帶建設范圍,逐步形成一條綿延百里的渠路林三位一體的綠色防護林景觀帶。并按公益性原則,建立適于長期維護和管理的相關政策和機制。
其次,要加大農田防護林體系建設力度。針對灌區所處荒漠地帶和人均占有土地少的實際,條田林網不宜采用小網格的單一喬木種植,應構建喬灌結合、復層結構的寬幅骨干防護林帶。也要建立起有利于管護的體制和機制。

與參事室副主任馬福成、參事馬學恭等在黃河岸邊調研。
(三)提高灌區開發水平和農業用水效益。
首先,要從灌區所處干旱地區及歷史上就以牧為主的實際出發,充分發揮灌溉優勢,堅持以草畜業為主,提高灌區的開發水平。經過十幾年的開發調整,已基本形成的糧(糧飼兼用的玉米為主)、經、飼(苜蓿為主)4∶4∶2的結構布局,是符合現階段該地區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要求的較佳結構。應認真總結經驗和教訓,在穩定的基礎上不斷完善和提高。特別是注意圍繞草畜主導產業的發展擴大基礎草業;注意選用優良品種,推廣先進適用的栽培和飼草料調制技術,提高種植和養殖業有機結合的綜合效益。
其次,要以節水為中心,改善地面灌溉技術。特別要重視全面推廣和采用小畦灌溉技術,將灌面縮小到0.5畝以下。許多試驗表明,與1.5畝大小的田塊相比,0.5畝田塊每次灌溉可節水20%以上,0.2畝的田塊可節水35%以上。同時,因作物制宜地采取地膜覆蓋、秋冬免耕、不灌冬水等節水防沙化措施。
再次,十分注意防治土壤次生鹽漬化。據何三強等人 的調查,在2000年底,灌區土壤次生鹽漬化面積已達開發總面積的27.3%,其中撂荒面積達7.7%,并呈逐年擴大加重之勢。應著重從三個方面加強防治。一是有排水條件的地方,要構建完善的排水系統,控制地下水位上升。二是沒有排水條件的地方,應注重農業耕作技術措施防治,特別注意選種耐鹽抗鹽作物和品種。三是全面采取以地面灌溉為主的綜合節水技術,大力減少地下滲漏,防治地下水位上升。
(四)解決好工程建設和運行中的問題
一是完善必需的配套工程。對原設計標準較低而不能適應正常運行要求的如通訊設施落后的問題;原設計中考慮不周而漏項的如泵站防滲、防腐和渠系防洪、防風固沙的問題;規劃調整中未作安排的如人畜飲水工程及灌區節水改造等問題,應逐步安排配套,以提高工程安全運行程度,盡快實現滿負荷運行,降低運行成本,充分發揮工程整體效益。
二是健全管理體制。包括建立健全共用工程管理組織、專用工程管理組織和基層用水管理組織,明確各自的職責和經費籌措,逐步形成與工程準公益性相適應的、有利于工程永續利用和協調發展的管理體制。
三是建立良性的運行機制。在充分考慮工程準公益性的前提下,按照政府調控,市場運作的基本原則,以水價為杠桿,著重研究制定有利于提高工程綜合效益的水價政策和形成機制,逐步建立起動態的良性循環的工程運行機制。
2004年7~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