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原州民間信仰(原州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叢書)作者名: 吳萬俊主編本章字數: 4450字更新時間: 2019-01-01 06:22:37
序一
固原市原州區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橫跨原州,厚重的中原文化、璀璨的伊斯蘭文化、神秘的西夏文化、粗獷的草原文化、蒼勁的大漠文化在這里交相輝映,孕育出獨特的人文環境。被譽為“寧夏敦煌”的須彌山石窟,與龍門、云岡石窟齊名;蜿蜒百里的戰國秦長城,莽莽遺跡猶存;建筑年代久遠、規模宏大的二十里鋪拱北及安西王府遺址等遠近聞名。
遠在戰國時為秦北地郡烏氏、朝那兩縣轄地的原州,是寧夏建置最早的縣之一。早在西周末年,秦人就興起于隴山(六盤山)以西的廣大地區。春秋戰國時期,秦人與隴山以西的綿諸、緄戎、翟等部族戰事頻繁,各民族文化很早就在這里碰撞、融會。隴山古道成為溝通隴山東西的重要途徑。六盤山作為古絲綢之路上的要道,伴隨著往來商貿馬隊的吆喊聲和駝隊鈴聲,名播海內外,在這一條被世人稱為“政治之路”“商貿之路”“文化之路”“友誼之路”的絲綢古道上,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線。穆斯林特有的宗教信仰、風俗習慣,更為六盤山地區增添了伊斯蘭傳統文化的韻味。
我分管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以來,經常到寧夏南部山區考察、調研。六盤山地區豐厚的傳統文化資源還是那樣原汁原味地保存在民間,這真讓我驚喜和感慨!盡管經濟全球化對于傳統文化的沖擊很大,但是在六盤山地區,民間仍保留了許多民族的傳統文化。對于這一獨特的現象,我們現在和今后都應該保持高度的警覺,并不斷地呼吁:一定要加大對六盤山地區傳統文化的保護力度,使南部山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為全區乃至全國的亮點工程。
大家知道,隨著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出臺,2005年國家《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的頒布,全國各地掀起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高潮。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種“時尚”,使一直以來無人問津、被當代人遺忘的眾多民俗現象以一種文化的“合法”地位,得到了搶救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現在已經越來越深入人心,也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可和大力支持。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象征。
我區各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一開始就進入了健康、有序的工作狀態,全區上下凝聚成一種“民俗文化”的統一主體,取得了社會各方面的信任與支持,獲得了自己民族的文化精神。借助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機遇,我們的文化傳承者,一個個光榮地成為自己文化的代表,成為民族精神的守護者。這值得我們寧夏人驕傲和自豪!
誰都明白,非物質文化遺產最重要的是它的精神價值、文化價值。寧夏全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就是這種精神價值的體現者,廣大的“非遺”工作者就是這種文化價值的發掘者和守護者。文化人都是為一種思想、為一種精神而活著的,在當前開展的“非遺”保護工作中,他們注重的就是這樣一種精神和文化的價值觀念。
20世紀80年代,寧夏回族自治區開展了十一項文藝志書的集成工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廣大基層文化工作者在這種文化價值的促使下,做了大量的發掘、搶救工作,為我們留下了彌足珍貴的文化財富。像《原州民間旅游》《原州民間民歌》《原州民間信仰》等,都是當初記錄在案的民間藝術精華。雖然那些講述者、收集整理者,許多都已經過世了,可是他們的故事仍在流傳,他們的精神價值還存活在民間。流行文化的沖擊對民族傳統文化的影響是很深刻的。然而,在原州區乃至整個六盤山地區,我們的傳統文化并沒有全部丟盡,也沒有被“洋化”。為此,我們由衷地感到慶幸和安慰。
我區從文化行政主管部門到地方政府乃至社會各界,都逐步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這一工程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各市、縣申報國家“非遺”名錄的積極性越來越高,文本做得也越來越專業。各縣、區都有一些舉措,比如西吉縣、原州區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的出版,中寧、彭陽、固原等地大型花兒的傳承、演唱,“萬人花兒漫塞上”專題活動等,都對保護珍貴的“非遺”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我區有些市、縣政府前些年就開始做這些事情了,他們對特別杰出的民間藝人,像民歌手,民間剪紙、刺繡能手,以各種方式予以保護,鼓勵他們去培養、教授新一代的傳承人。這些工作目前正在各地廣泛、全面地推進,成果越來越大,水平越來越高。
原州區是一個傳統文化十分深厚、文化遺產十分豐富的地方,文化的多元特點、歷史特點、地域特點、民族特點、民俗特點、傳承特點,都十分突出。
我們從人類更長的歷史時段來考究原州區傳統文化,發現以上這些特點,都符合文化的演進規律“:一些文化會越來越強勢,另一些文化會逐步被邊緣化,甚至是被吞并、侵蝕。這種文化的整合效應對于區域文化的沖擊非常大,而很多區域文化、本土文化都是傳統性的,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必要因素也在區域文化中得以體現。”
從學術界的觀點來看,原州區文化的傳承特點和文化基因、自然基因有相似性,都是通過傳承來延續的,帶有某種穩定性。雖然也會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產生變異,但它的文化基因通過非線性傳播,可以跨越很長的時間和空間。保護文化基因就是保護文化傳承。不然,這種十分脆弱的、久經“時間和空間”的文化基因就會很快地在人們的視線中消失。我們現在應該積極去做的就是讓傳承這一“非遺”文化的年輕人,對原來這一儀式的莊嚴感、神圣感以及敬畏感有所提高,有所增強。
原州區文化的地域特點,就是彰顯“區域文化”這種特點的要素體現。說到“區域文化”,我們就想到西部關隴民俗學界提出的“六盤山地區民俗文化圈”和“關隴地區神話圈”的問題。
前一段時間,我偶然在網上搜索到了甘肅民族師范學院教授張莜兌的博客,讀到了他的一篇《關隴民俗文化圈的提出及其民俗學上的意義——從王知三及其民俗研究說起》的論文。他在這篇論文中對“關隴”地域有了一個明晰的界定:古代的關隴,泛指陜西關中一帶及隴(甘肅)的大部分地區。現在地理上的關隴概念則是指關山、隴山(六盤山)范圍內的地方。以水系來劃分,是以渭河支流葫蘆河(古瓦亭水)流域及涇河、清水河上游水系為主形成的一個區域地理概念。以山系來劃分,是指以隴山主峰為核心向陜西、甘肅、寧夏三省(自治區)延展的半徑為三四百里范圍的地域。
從這個意義上講,六盤山地區包括寧夏的西吉、隆德、涇源、原州區、海原、彭陽,甘肅的靜寧、莊浪、華亭、平涼、涇川、崇信、靈臺、秦安、張家川、清水、渭源、會寧(東部)、鎮原,陜西的長武、隴縣、千陽等縣(區)的廣大地方。也就是說,六盤山地區的傳統文化包括了這些地方的一切文化的內涵和形式。
葫蘆河發源于寧夏西吉縣月亮山南翼的白城鄉白崖子村胡家社烏龍河;涇水發源于寧夏涇源縣和甘肅莊浪縣交界的湫頭山北麓及涇源縣的瓦窯溝兩地;清水河發源于原州區境內的開城鄉黑刺溝垴,在中寧縣境內的黃羊灣注入黃河,這是六盤山地區向北直接流入黃河的最大支流。這三條河流的發源地都在六盤山。伏羲、女媧就誕生在葫蘆河流域的古成紀(今甘肅靜寧),他們是六盤山地區的遠古先民,他們最先創造了六盤山原始文化。
“在這一大片廣闊的地方,從人類繁衍的神話社會到有文字記載的神話歷史開端,幾千年來,生活在這里的人群不斷地創造著適應自己生活、勞動、精神的各種神話形式和神話內容,這種自己創造的神話,又在各人群、各村落中相互傳播、相互影響、相互取舍、相互同化或相互異化,從而產生又一種類型的神話形式,又在這個地域內傳播、交流、創新……成為一種社會文化的存在,這種社會文化所涵蓋的一切,諸如宗教、政治、禮儀、法度、道德等等都在這里孕育、誕生。”(《關隴文化探微》王知三、王蓮喜著,中國文史出版社)這就是六盤山地區神話圈內精彩的神話時代。它產生于公元前7800~4800年這一時期。這一時期,六盤山地區的人類文化全面發展,達到鼎盛,是六盤山地區古人類神話最輝煌的時期。這是六盤山原始人類精神生活的升華時代,是六盤山地區先民一切藝術飛越的時代。
原州區就處在六盤山民俗文化圈和六盤山神話圈內。幾千年來,原州區先民們創造了自己的文化,又在其他地域內傳播、交流、創新……成為歷史的存在。這種“存在”不斷疊加、不斷豐富、不斷發展、不斷精致,最后,把它的美定格在整個六盤山地區。
“在六盤山民俗文化圈內部,我們會看到和發現一個實實在在的深具意義的物質的存在,那就是黃土。而黃土又總是與女媧摶土造人的傳說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女媧‘補天’的情節在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神話中少見。”(《關隴民俗文化圈的提出及其民俗學上的意義》張校兌)原州區摶土瓦塑的傳承人朱小平,就是在這種文化大背景下脫穎而出的。
我在第四個國家文化遺產日系列活動暨寧夏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展示周活動期間的彩塑展覽上欣賞到了朱小平的瓦塑作品。欣賞他的作品,使我油然想到六盤山地區神話傳說《女媧摶土造人》。我們可以從朱小平的摶土瓦塑作品中找到六盤山地區流傳了數千年的民間瓦塑藝術的根基和本源。原州區雖然只有這一個項目進入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但是,就是這一項,它代表了自治區最遠古的民間記憶形式——摶土瓦塑。
一種民間藝術形式,它的記憶不是單一的,是由一個民族、一個家族或者獨立的個體來完成的,它是依靠眾多族群的記憶能力傳承和發展下來的。摶土瓦塑,經歷了幾千年的文化時空,依靠一代又一代、一群又一群的族人創造、改進、完善,又創造、又改進、又完善發展到今天的。新的時代,朱小平是作為這種藝術的傳承代表,走進省級名錄來的。摶土瓦塑標志了一個時代,跨越了一個漫長的文化時空,這種藝術最有生命力,群體的傳承、群體的記憶,最不容易丟失。全區“非遺”工作者應該在申報名錄的文化背景、傳承歷史上多去思考,著力打造一個又一個的精品名錄。
最后,我還要說一點,就是關于“非遺”保護的法律意識。在法制社會里,法律是具有很強約束力的,一旦“非遺”文化的保護措施以法律形式進入了國家運作體制,那對于每個公民、每個社會團體如何開發和使用非物質文化遺產成果都有了一定的約束力。因此,“非遺”保護理應上升到法律的高度使之具有很強的約束性。我們要實實在在地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落實在對傳承人的保護上,以法律的意識和觀念,來加強自治區“非遺”傳承人的保護工作。保護好傳承人就是保護我們的文化遺產。
另外,民族宗教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民族宗教文化是全人類共享的文化財富。離開民族宗教文化,傳統文化可以說是不完整的。在新的歷史時期,保護宗教文化,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增強社會軟實力的途徑之一。原州區也是寧夏回族主要的聚居地區,回族長期以來生活在自己的文化環境中,這種文化環境鑄造了回族的精神靈魂。馮驥才說過一句話:“政府是文化遺產的第一保護人。”因此,我殷切希望原州區地方政府加強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發掘及保護。各地要大力發掘、保護伊斯蘭傳統文化,文化藝術工作者要大膽地、創造性地開發回族文化內容和形式,這是時代賦予我們的責任。
原州區文化局局長馬玉福、文化館館長康紅梅囑我為“原州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叢書寫序,我在難以推辭的情況下,寫了以上話語,如果原州區的同仁們認同的話,就作為本叢書的序言,并與全區“非遺”工作者共勉。
2009年6月
(作者系寧夏回族自治區文化廳副廳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