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點,跳動的文字音符:你不能不知道的標點故事
- 武曉蘭 江海燕
- 2428字
- 2019-01-01 06:08:51
16 書名號的統一
從形狀看,書名號(《》)是新式標點符號的“后起之秀”,但是,從使用歷史看,書名號的歷史相當悠久。古代句讀符號中就有表示書名的符號,只是形狀不夠統一,也沒有書名號這個名稱,只不過用某種句讀符號標明書名而已。清末民初的刻本書籍大都施加舊式句讀符號。有用方框書名號的,方法是在被引用的書籍名稱外加方括弧或方框,例如:[史記]或漢書。方框式書名號在某些文史著作里現在仍見使用。有用方框書名號的,例如:《康熙字典·大部》;“夫,……又山名夫,夫山在風伯山之東。見山海經。”有用六角書名號的,例如:清、阮元《經籍纂詁·東韻》:“從,〔說文〕:‘叢,聚也’。”
20世紀初,新式標點的倡導者大都擬立了書名號,但名稱、形狀不統一。盧戇章在《中國字母北京切音教科書》(1906年)擬定的15種標點中,有表示引用書名的“引書”號,形狀是逗點式雙引號(“ ”)。陳望道在《新式標點的用法》(1919年)文中介紹了15種標點符號,最后一種便是“﹏﹏”,叫做“書名標”,這個名稱和形狀當時得到了普遍認可。胡適在《中國哲學史大綱·凡例》(1919年)中擬定的12種標點符號中第11種便是書名號,形狀就是一條曲線”(﹏﹏)。后來還有稱為“書報標”“文籍號”“書篇號”的,都沒有流行開來。
1920年的《請頒行新式標點符號議案》里浪線作為書名號的統一形式用于豎行文字左側。但是,由于書名號排印時費工費料,不太方便和經濟,所以報刊和書籍很少使用,主要用于標點古文。后來,為了印刷方便,節省人力和物力,遇到書報篇名之類,就用引號來代替。例如“韜奮《患難余生記》:關于“生活”周刊的始末詳情,我在“經歷”及“事業管理與職業修養”兩書中都曾述及,在這里不想多說。(豎排文字為“或“└┑”)還有用花體字表示書名的。1951年頒布的《標點符號用法》沿用浪線作為豎行文字的書名號,附錄中說明橫排文稿的書名號形式是:《》”和“〈〉”。這個書名號的形式其實20世紀30年代就有人提出過,叫做“雙尖角括號”。不過,當時實行豎排文字,人們一般用雙引號來代替書名號。這種用法,有時是會引起誤會的。例如下面一段話:《奇妙的邏輯》一文把資產階級利用詭辯手法向無產階級進攻的那種“奇妙的邏輯”揭露無余。
《奇妙的邏輯》是一篇文章的名稱。“奇妙的邏輯”指資產階級詭辯時顛倒黑白、混淆是非的種種奇談怪論。前者用書名號,后者用引號,看起來就比較清楚。如果都用引號,容易產生誤解,最好的辦法是后一個引號不用。但如果碰到恰好是引文,就不好處理了。書名和引文都用引號來表示,看來不是好辦法,還得另想別的辦法。
20世紀50年代,在學俄語的熱潮中,看到了俄文中的引號“《》”人們覺得完全可以搬過來用。《中國語文》等報刊率先用這個雙尖括弧來表示書名號。最初在實際運用中頗不統一,有人還拿它當引號用。報刊書籍逐步實行橫排初期,書名號的使用相當混亂,有用引號代替書名號的,例如:毛澤東同志于1949年7月1日發表的“論人民民主專政”及時地解答了這些問題。(河北京師院歷史系三年級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稿》人民出版社,1958年出版),有用括號(└┑)代替書名號的,也有繼續用浪線作書名號的。
比較幾種書名號的形體,浪線“﹏﹏”不適宜橫排印刷,括號(└┑)不夠美觀,引號(“”)不能獨樹一幟,與引號相混同形,因此,在橫排文稿中“《》”最好。由于其個性突出,形式簡明,美觀大方,很快被廣泛采用。
1990年頒布修訂的《標點符號用法》中正式將“《》”定為統一的書名號,實際上這個書名號已經使用了30多年了。
《標點符號用法》還規定只是在古籍或某些文史著作中才用浪線作書名號。并規定,一般情況下如果使用雙書名號(《》),當書名號里邊還要用書名號時,外邊一層用雙書名號(《》),里邊一層用單書名號(〈〉)。
不過,書名號的命名似乎有點兒“名不副實”。“書名號”作為一種標點,根據《標點符號用法》的說明:“書名、篇名、報紙名、刊物名等,用書名號標示。”“標示”即“標明、顯示”,是指某物或某種行為產生的作用或結果。然而,“書名號”的作用實在不是“標示”書名。
比如單獨的一個詞語“巴黎圣母院”是指一處建筑,雨果用它作為自己一部小說的標題。我們談到這部小說時,直接用標題來指稱,書面上寫成《巴黎圣母院》實在是一種“借代”方式,即以部分代整體,以標題代作品。《巴黎圣母院》在這里指一本書,而不僅僅是書名。也就是說,書名號的作用是“標示作品”,而不是標示“書名”。“書名”是使用對象,而不是表達效果。
標點符號一般是以作用命名。顯然,相對于以作用命名的標點來說,“書名號”的確有點兒名不副實。
因此,有人建議對書名號可以這樣概括:書名號是使用在書名、篇名、報刊名等標題上用來標示作品的符號,或者說,書籍、文章、報刊、電影、電視、歌曲、繪畫、攝影、雕塑、舞蹈等作品用書名號標示。
所以,我們在使用書名號時應注意以下三點:
第一,凡不具有作品性質的,如專欄、叢書、文學社乃至產品、獎品等事物和演唱、展覽、表演、比賽、征文、研究課題、項目名稱等,都不能用書名號。
作品的簡稱仍代指作品,故仍用書名號。但某一類書的縮略式稱呼,是對一類事物的指稱,不是作品標題,就不能用書名號了,如“四書”“五經”之類。
第二,作品和作品名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事物,后者只能用引號而不能用書名號標示。比如:
(1)《項鏈》發表于1984年,原題《首飾》。《項鏈》這個譯名是由英文譯本轉譯過來的……
(2)《呂氏春秋》又名《呂覽》
(均見高中《語文》第三冊)
不過,作品本身和作品名稱本來就難以分開,是指作品,還是指作品的名稱,如無明顯說明,的確不易掌握。但是,像上面加點的部分明顯僅指書名而已,均應改為引號。
第三,凡不屬于標題本身的內容不能放于書名號內。比如有《念奴嬌·赤壁懷古》和《琵琶行(并序)》這樣的寫法,因為“赤壁懷古”是詞題,為標題的組成部分,“并序”二字是原題本身就附帶的,所以均放在書名號之內。否則,一般以括號注釋來標明,如《人民日報》(海外版)、《雨霖鈴》(寒蟬凄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