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點,跳動的文字音符:你不能不知道的標點故事
- 武曉蘭 江海燕
- 1461字
- 2019-01-01 06:08:49
7.頓號的身世
頓號(、),上尖下略圓,斜打在字的右下角,像斜置的芝麻,又像斜放的瓜子,人稱“瓜子點”。頓號是傳統的國產貨,西文中沒有頓號,并列的詞語之間西方是用逗號表示停頓的。
在中國古代的句讀符號中,頓號是一個重要符號,因為使用毛筆點起來既方便,又好看,所以使用很廣泛。
古代中國的句讀符號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圓圈,稱為“句”;一種就是“瓜子點”,稱為“讀”,又稱“頓點號”。“讀”只用于一兩個字或至多三個字成讀的地方,如“子曰、古者、君不見”,三個字以上成讀的地方用圓圈表示。“瓜子點”表示成讀的地方可以是一個字,也可以是一個詞組,還可以是一個很短的句子。在新式標點符號使用之前句讀古書時,這個“讀”號具有新式標點符號中許多點號的作用。例如:(1)用于并列短語,表示并列短語內部的停頓,這時,作用就同新式標點符號的頓號相同。(2)用于注釋詞語的文字,把被釋詞語與解釋詞語隔開,作用相當于新式標點符號的逗號或冒號。例如: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木部》:“杜”字下:“杜、甘棠。”這個頓號人稱為闡釋頓點號。(3)用于主語與謂語之間,表示主語后的停頓,作用同新式標點符號的逗號相同。(4)用于分句之后,表示分句的停頓,作用如同新式標點符號的逗號。(5)用于陳述句,作用與新式標點符號的句號相同。(6)疑問句、感嘆句、祈使句句末也可用“讀”表示停頓,因為古代句讀符號沒有專表疑問、感嘆、祈使的符號。(7)用于“曰”“云”“道”等字后,表示以下為引語,作用與新式標點符號的冒號相同。(8)用于復句內部,表示并列分句間的停頓,作用與新式標點符號中的分號相近。總之,這個頓號在古代使用頻率很高,用途廣泛。古代文字直行,頓號用于字的右邊或右下角。
頓號出世很早,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漢簡就已見到這個符號。許慎在《說文解字》給“讀”的定義說:“、”“有所絕止”“、而識之也”。五四前后,一些人提倡新式標點符號,沒有發現這個“瓜子點”還有什么用處,于是就廢而不用了,只留下圓圈作句號。1919年,國語統一籌備會的《請頒行新式標點符號議案(修正案)》規定點號包括“、”或“,”兼代頓號和逗號兩種符號的作用,沒有說明它們的用法有什么不同。但是,在使用過程中卻發現了這個“瓜子點”的特殊用途。于是,頓號死而復活,從逗號中分化出來,替代了一部分豆芽形的逗號,主要用于并列詞語之間的停頓。在此之前,該使用頓號的地方大多是用逗號的,直到20世紀二三十年代有些作家依然這樣用。例如:
大概凡是古老,純熟,熏黃,熟煉的事物,都使我得到同樣的愉快。
(林語堂《秋天的況味》1932年)
《論語》言志篇,子路,冉求,公西華,各有一大篇載道議論……
(林語堂《言志篇》1934年)
頓號與逗號分工不夠明確,在新式標點誕生和使用初期也是難免的事情,就連名稱也形形色色,有稱“隔點”的,有稱“夾點”的,有稱“旁點”的,還有稱“夾號”的。1922年陳望道在《作文法講義》等著作中,正式定名為“頓號”。1945年,王力《中國語法理論》對“頓號”作了系統的總結:“中國原來的讀號是‘、'(點于兩字的中間或字旁)。西洋的頓號(Comman)是‘, '……新式標點符號(即“胡案”)認為二者通用。但是,現在書報上的頓號只用“,”,不用‘、',有些人卻利用“、”來分開等立仂語的每一項”(等立仂語,即聯合短語)。
1951年,國家出版總署發布的《標點符號用法》正式確立了頓號的地位:頓號表示句中并列的詞或詞組之間的停頓。1990年3月公布的《標點符號用法》仍是用以“表示句子內部并列詞語之間的停頓”,實際上,序次語后面也可以用頓號表示停頓,算是頓號用法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