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生態彭陽建設篇(6)
書名: 聚焦彭陽(2004~2013)作者名: 中共彭陽縣委宣傳部本章字數: 4898字更新時間: 2016-02-19 10:21:55
水土流失,流域治理力度加大
圍繞生態建設探索出了以小流域為單元的“山頂林草戴帽子,山腰梯田系帶子,溝頭庫壩穿靴子”的立體生態治理模式,形成了“上保、中培、下開發”的南山流域生態經濟開發治理模式,開創了小流域治理由生態治理向生態經濟治理轉型。“沒有治理前,一年四季風沙不斷,種在地里的糧食收成少,果樹也結不出好果子來。”彭陽縣城陽鄉陳溝村村民楊萬珍告訴記者。利用小流域治理的契機,楊萬珍在政府引導下投資20萬元實施了特色生態林產業項目,種植了100畝經果林和100畝用材林。楊萬珍深切地感受到流域治理帶來的好處,他說:“種果樹比種糧的收入高出3倍,去年收入18萬元。”目前,全縣累計治理小流域100條,共1360.8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積治理程度由建縣初的11.1%提高到63.9%,森林覆蓋率由3%提高到28.7%,年保土587萬噸,保水0.5億立方米,土壤侵蝕量減少46%。從人進林退到人退林進。
“出門不是爬坡就是下坡,牛羊也難把腳落。”這是彭陽縣群眾形容10年前貧困面貌的順口溜。過去,這里由于風沙大,降雨少,耕地貧瘠,每年只能種春小麥和秋糧,人挑驢馱,耕種一年下來勉強能填飽肚子。2000年,國家退耕還林政策給山區農民帶來了福音。政府免費提供苜蓿種子,農民在山坡耕地,荒山上種樹,在原有的退耕地上種了苜蓿,國家每畝補助糧食100公斤,現金20元,苜蓿豐收了,收益全歸農民自己所有。2006年,全縣各鄉村陸續成立了苜蓿收購點。截至目前,苜蓿收購點達到61個,農民賣苜蓿最高可收入3萬多元。此外,還創辦了3個苜蓿加工廠,批量生產草料,產品供不應求,暢銷全國各地。“可以說,沒有退耕還林政策,我家就不可能過上好日子。”陡坡村村民王生孝激動地說。10年前,他種了上百畝地卻只夠填飽肚子,當時,只想著多種糧食沒想種草、搞養殖,自從種上苜蓿、搞起養殖后,慢慢有了積蓄,再加上40畝地的種植收入,一年下來能收入6萬元以上。
彭陽縣曾經是全國重點水土流失治理區,如今成為“全國水土保持生態文明縣”。生態文明建設在這個山多川少、溝壑縱橫、土壤貧瘠的全國重點水土流失治理區上萌發。歷屆縣委、政府領導始終堅持“生態立縣”方針不動搖,把治理水土流失、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新彭陽擺在農業基礎建設的首位,扎實開展“全民搞綠化,全縣搞生態”,將改土治水、退耕還林、流域治理和生態移民、產業培育建設相結合,走出了彭陽生態建設的新路子。彭陽縣先后榮獲全國造林綠化先進縣、全國水土保持先進縣、全國生態建設示范縣、國家園林縣城、全區生態建設模范縣等稱號。如今,一個新彭陽正在綠色中崛起。
(原載2012年12月13日《固原日報》)
“綠色,不僅是裝飾,更是生命所依”
——全國重點水土流失區“變臉記”
記者 艾福梅
4月初的中國西北,風沙總是不約而自來,連空氣中都彌漫著塵土味。正是這樣的天氣里,記者來到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東南部邊隅的固原市彭陽縣。雖然春天尚早樹木依然光禿禿,可漫山遍野的山桃花和杏花卻將這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點綴得有點江南味。
進入彭陽境內,一汪湖水靜靜躺在那里,一兩只野鴨暢游其中,堤岸上寫著“生態立縣,科教興縣”……當地村民講,有時還能在湖中看見野天鵝。
曾經的彭陽縣,是全國重點水土流失區,山多川少,溝壑縱橫,大小溝道近500條,水土流失面積占土地面積的84.2%,“一年一場雨,糧食都沖走”讓農民傷透了心。
如今,森林覆蓋率從3%提高到24.8%,累計治理小流域103條1779平方公里,治理程度76.3%,年減少泥沙流量680萬噸。建縣30年來,一代代彭陽人秉承生態治理要“一張藍圖繪到底”的理念,探索出以小流域治理為單元的“山頂林草戴帽子,山腰梯田系帶子,溝頭庫壩穿靴子”的立體生態治理模式,初步實現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溝的良好生態環境。
遇到彭陽縣水務局一名職工時,他正在半山坡搬樹苗。當時,正值彭陽縣建縣以來雷打不動的干部群眾春秋兩季義務植樹一周,按照每天20棵樹的栽植速度,他工作十年來已植樹約3000棵。
“我們都是采取包片負責制,今年旱死了,下次還得補種,平時我們也會到山上來看看樹苗長得怎樣。”他說,種樹已成為一種習慣,而不是義務。
對于居住在彭陽縣陽洼流域59歲的閆尚武來說,樹的價值更重要。“治理前這里是荒山、土溝,一到雨天,泥土跟著雨水跑,人都走不了。”
陽洼流域已成為彭陽縣小流域治理的典范。站在最高處,俯瞰下來到處是山桃樹、杏樹、松樹,水土好了,植被恢復了,有的地方雜草長得比人都高,這在以前難以想象。
閆尚武目前是陽洼流域的護林員,看管的面積超過6000畝,每天他至少要巡防兩遍,以防山火毀林。
數據顯示,目前,彭陽縣森林資源累計保存面積198.6萬畝,其中,退耕地造林75.6萬畝,荒山荒地造林76.3萬畝,封山育林19萬畝。
隨著林業大發展,如何推動生態型林業向生態經濟型林業轉變,成為擺在彭陽人面前的課題。為此,當地提出大力發展以杏子、核桃、花椒為主的特色經濟林。截至目前,全縣已建成以杏子為主的生態經濟林48.4萬畝,年產鮮杏11.1萬噸,杏干、杏仁產量6000斤,林業總產值7900萬元。
記者采訪中發現,這些自然景觀優美、生態環境良好的示范流域,成為人們休閑觀光的好去處,生態旅游逐步在彭陽縣興起。
依靠示范林發展起來的“桃源樂農家樂”開業不到1年,吸引了不少游客,平均每天三四十人。
“現在城里人不喜歡吃大餐,更想吃農村飯。我聘請了專門廚師,食物天然。”這個地處白陽鎮玉洼村的農家樂老板告訴記者,今年預計年收入超過20萬元。
生態建設給彭陽縣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綠色,不僅是裝飾,更是生命所依”已成為彭陽人的共識。
(原載2013年4月8日新華社通稿)
彭陽30年“綠色接力”圓了“生態夢”
記者 李軍周一青
4月的彭陽,楊柳吐綠,桃杏爭艷,山花爛漫,這是彭陽人歷時30年雕琢出的生態畫卷。山梁溝壑川道,處處都有造林播綠者的身影。在城北山頭帶領干部群眾植樹的彭陽縣縣委書記張國彥說:“通過一代又一代‘綠色接力’,我們實現了建縣初確定的‘30年再現山川秀美’目標。如今,站在國家大力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新起點上,我們更要把‘生態立縣’的接力棒接好傳好,打出‘生態休閑旅游城市’新名片。”
彭陽縣干旱少雨,溝壑縱橫,是國家級貧困縣。30年來,先后7屆9任領導班子,堅持“生態立縣”不動搖,一任接著一任干,一張藍圖繪到底,把工作做到群眾心坎上,把政績寫在黃土高塬上。每年春秋兩季,干部職工都要上山同群眾一道修梯田,造林整地、治理小流域。在林業戰線工作30多年的閆尚武感嘆:“山變綠,水變清,地變平,人變富,這些都是苦抓、苦幫、苦干出來的。”
城陽鄉陳溝村多為川旱地,過去靠天吃飯。1980年,村民高應周等帶頭種植苗木。如今,全村戶均年收入3萬元。生態林、經濟林、景觀林,30年來,彭陽縣圍繞生態抓經濟,圍繞經濟抓生態的立縣之本沒有變。城陽鄉長城村金凱杏營銷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韓占良,最近忙著指導村民將低產山杏林嫁接改良成紅梅杏,他說:“過去1公斤山杏也就賣2元錢,現在1公斤紅梅杏價格高時能達到30元,往往在地頭就被搶購。”目前,全縣已建成以杏為主的經濟林48.4萬畝,年產值8000萬元。
圍繞科學發展這一主線,該縣林業由生態型向生態經濟型轉變,小流域治理由“穿靴戴帽系帶”立體生態模式向“上保中培下開發”生態經濟開發模式遞進。目前,全縣森林資源保存面積達198.6萬畝,森林覆蓋率已從建縣初的3%提高到24.8%;累計治理小流域1779平方公里,治理程度由11.1%提高到了76.3%。
(原載2013年4月13日《寧夏日報》)
生態巨筆繪就山水畫卷
——彭陽縣生態建設30年掠影
記者 劉東何曉晴柳睿楊霏
陽春三月,當西海固大地還沒有完全從寒意中蘇醒過來時,彭陽縣的山川河道卻沐浴在一樹樹桃花絢爛的美景里。漫山遍野的桃花以旖旎柔曼、粉嫩鮮艷之勢向人們訴說著春天的故事,也展示著彭陽人在改山治水、生態立縣戰略上取得的豐碩成果。
與桃花鮮艷的風采相映襯的是彭陽縣領導干部和廣大群眾揮鍬翻土、植樹播綠、美化家園的美麗身影。人勤春早。3月27日,棲鳳山上縣四套班子領導帶頭植綠,從3月26日開始,彭陽縣干部群眾又開始了一年一度的春季義務植樹造林活動。這一活動從建縣之初開始,從未間斷。他們俯身勞作的姿勢被牢牢定格在歷史的年輪里,正是他們的堅守和執著才繪就了生態彭陽碧波蕩漾的綠色畫卷。
建縣之初,彭陽縣的森林覆蓋率只有3%,如今已達到24.8%。這些數字是干群一掀一鎬干出來的,也是經年累月辛勤耕耘累積起來的。天道酬勤。彭陽縣因此也捧回了全國造林綠化、全國經濟林建設、全國生態建設、全國退耕還林先進縣的獎杯,還贏得了全國綠化模范縣和全國園林縣城的贊譽。
生態立縣戰略勾勒宏偉藍圖
決策者的眼光歷來是需要境界和胸懷來支撐的。當決策者把“生態立縣”提到戰略高度來定義時,注定了這條道路的艱辛,也繪就了綠色畫卷的美麗藍圖。
彭陽縣建縣之初,困難重重,解決溫飽是當務之急。可是“種田不得甜”的實際讓縣委、政府重新打量了這片土地。于是,生態立縣被提上戰略高度,并提出了全縣經濟建設“百字”方針,把林業建設放在三大支柱產業的首位。同時抓住寧南山區扶貧開發等機遇,提出了建設山變綠、水變清、地變平、人變富的宏偉構想。從此,拉開了改山治水,造林綠化的大幕。從此,球鞋、鐵锨、遮陽帽成了各單位工作人員的“三件寶”,春秋兩季,干部們就戴上遮陽帽,換上球鞋,拿起鐵鍬深入田間地頭、荒山野嶺植樹播綠。建縣30年來,干部出工3.6萬人次,義務植樹19.6萬畝。農民更是背上干糧,麻乎乎上山,熱乎乎一天,黑乎乎回家,他們一干就是十天半個月。
彭陽縣歷屆領導班子秉承著優良的傳統作風,那就是無論領導怎么變動,生態立縣戰略絲毫沒有動搖。他們樹立了人接班、事接茬、一任接著一任干、一代接著一代干、一張藍圖繪到底的決心和信心。彭陽縣委書記張國彥說,這種優良的傳統作風他們一定要堅持下去,并發揚光大。多年來,領導們一直帶頭投身到生態立縣戰略的一線和前沿,團結帶領全縣干部群眾發揚“彭陽精神”和“三苦”作風,以愚公移山般的毅力和自信,在山川溝峁上植綠種樹,創造奇跡。
在“生態立縣”的征程中,彭陽縣先后涌現出了吳志勝、李志遠、楊萬珍等一大批綠化大戶、造林大戶,他們先后獲得全國綠化獎章及全國勞模等榮譽,縣上也獲得各類獎項近百次。這些獎項的背后,是實實在在的改變和效益。建縣之初,森林面積只有9.8萬畝,如今森林面積達到198.6萬畝。初步實現了“山變綠,水變清,地變平,人變富”的目標。1997年,全區林業現場會在彭陽召開,同年,“彭陽精神”在寧南八縣學習推廣。
彭陽全民投入到“生態立縣”偉大實踐中,形成了“勇于探索,團結務實,鍥而不舍,艱苦創業”的“彭陽精神”。如果說“彭陽精神”是一把永不生銹的鐵鍬的話,那么全縣25萬回漢兒女用他們的雙手踐行的敢叫大地披新綠行動就是彭陽人創造的“精神生態”。彭陽林業建設取得的豐碩成果,正是這種精神開在大地上的鮮艷花朵。
綜合治理造出梯田環繞美景
彭陽的“生態立縣”戰略在實踐中不斷被完善,不斷被賦予時代的內涵,也在與時俱進。進入新世紀,國家退耕還林政策的實施,給彭陽縣的“生態立縣”戰略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會,他們乘勢而上,在分析論證已取得的成績的基礎上,以建設“綠色彭陽”為主題,認真貫徹落實退耕還林政策,再次提出了10年初見成效,20年大見成效,30年實現山川秀美宏偉目標,把生態建設提高到一個更高的層次。
彭陽縣縣長趙曉東說,彭陽縣小流域治理的探索是從建縣之初的改土治水開始的,到后來,發展到既把小流域作為一個完整的水土治理單元,又作為一個經濟開發單元,實行統一規劃,綜合治理。他們按照上保(口糧)、中培(種經果林)、下開發(培育經果林產業帶)的綜合治理模式,采用“山頂沙棘、檸條、山桃戴帽,山坡地埂兩杏纏腰,庭院四旁廣種核桃、花椒,河谷川臺規模發展蘋果、梨、桃、楊、柳、椿、槐,下灘進溝上路道,土石質山區封造結合、針闊混交”的林草布局模式,大規模植樹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