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生態彭陽建設篇(5)
- 聚焦彭陽(2004~2013)
- 中共彭陽縣委宣傳部
- 4608字
- 2016-02-19 10:21:55
他頌揚的是彭陽縣干部群眾堅持生態立縣,終于建立起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他又說:“山西有石玉,寧夏有彭陽。”石玉和彭陽,都是堅持生態建設的一面旗幟、一種示范。這也是我們此次訪問彭陽的共同體會。
(原載2012年9月17日、18日《固原日報》)
移民搬遷與生態修復
——來自“走轉改”的報道
記者 徐樹雄
7月中旬,車子行走在通向彭陽縣小岔鄉的道路上,這里山大溝深,群眾居住偏僻,應該說符合生態移民條件的村子不少。同行的彭陽縣移民辦副主任安希洲說,卷槽村就是已經實施了縣外生態修復綜合治理的示范點。我帶著急于想了解生態移民后生態修復情況的想法,直奔卷槽村。
一張藍圖繪到底
車子從彭陽縣城出發70公里后拐進了一條土路,這條3米多寬的土路,就是通往卷槽村的唯一通道。車子一直蜿蜒而上,路兩邊綠樹成蔭,杏樹碩果累累,站在樹底下就有垂涎欲滴的感覺。遠處茂密的草木,在陽光底下泛著亮光,綠得醉人。從油路到山頂大約13公里,最高海拔1700多米,以前就在這最高處生活著295戶村民。
小岔鄉位于彭陽縣北部,境內丘陵起伏,溝壑縱橫,干旱多災,是彭陽縣條件最差、群眾生活最困難的鄉鎮之一,也是全縣生態移民重點鄉。
2011年,小岔鄉率先實施縣外生態移民,整村搬遷到銀川市金鳳區良田鎮295戶1276人,遷出區域包括卷槽村和柳灣村部分村民,農戶的房屋就地拆除變成了生態修復地。學校是最近一二年才蓋的,大概是舍不得拆掉還保留著,大門上著鎖。
這里地處寧夏、甘肅兩省三縣交界處,素有“雞鳴三縣”之稱,總面積21.3平方公里。站在路邊,就能看到甘肅的地盤。因為在寧夏境內,山峁草木相擁,生態修復像一張巨大的綠毯覆蓋著山上山下,而在甘肅境內裸露著光禿禿的山梁。其實,10年前,卷槽村就實施了退耕還林草,全村1萬畝退耕地種樹種草,再加上彭陽縣以生態立縣的理念,大搞生態建設不停步,卷槽村生態環境有了厚實的基礎。
在過去的10多年時間里,按照“山頂沙棘檸條戴帽子,山坡兩杏林草系帶子,山腳林果塘壩穿靴子”的模式,對生態環境進行綜合治理,加之實施了封山禁牧,卷槽村的生態環境建設一年一個模樣。10年前栽植的杏樹現在長至3米多高,橘黃色的杏子在陽光的照耀下顯得格外誘人。細看一下杏樹樹坑,就可以得知每一棵樹的成活付出了鄉親們多少汗水!樹坑長寬為1.5米以上,深度0.5米,這樣大的樹坑就是為了蓄水保墑。西海固降雨量少而且分布不均勻,夏季雨水少,秋季雨水多,在降雨量廣的季節會蓄下更多的雨水,足以保證樹的成活率。西海固人民在自然條件惡劣的環境里頑強地生活著,用自己的勤勞改變著生產生活條件,逐步擺脫貧窮。
生態移民搬遷后,小岔鄉抓住卷槽村閑置荒溝荒坡和境內蒲河水資源、耳朵城等文化旅游資源,按照“政府主導,企業經營,群眾參與,生態為本,綜合治理,共建雙贏”的思路,在加強現有荒山林草管護的同時,對1萬畝荒山荒溝全面開展宜林荒山整體造林綠化、陡坡圍欄封育綠化、荒溝經果林種植和水土保持工程治理,加快生態恢復;對現有的1.2萬畝退耕還林地采取補植與新造相結合,以林果產業開發為重點,一方面,樹木補植加密、嫁接改良,鞏固擴大退耕成果;另一方面,依托蒲河水資源,修建水利設施,對沿河道兩旁2000多畝河床地和溝臺地進行集中整地造林,陰面發展1000多畝苗木等經濟林,陽面發展1000多畝核桃、花椒等經果林。同時,對廢棄的290多個宅院集中整理,成為發展經果林的集中區。
一任接著一任干
卷槽村生態移民后留下了1萬畝耕地、1.2萬畝退耕地、1000畝荒山,還有一條流水潺潺的蒲河,這是一筆不小的財富。小岔鄉堅持人員變動、生態環境建設不變調的原則,在卷槽村生態環境建設上做大文章。
2012年初,聘請寧夏睿成營銷策劃公司編制了《小岔鄉卷槽村移民遷出區生態修復規劃》,對轄區荒山、荒溝、退耕地、耕地、河道、廢棄宅院、水資源利用、村部等閑置資源統一規劃,細化功能分區和結構布局,制定相應的政策措施,實行集中整治,綜合治理,全面恢復。
目前,卷槽村在生態移民后正在繼續實施治理1萬畝山,補植1萬畝林,種植1萬畝草,散養1萬只雞,圈養1萬只羊“五個一萬”工程。
生態移民后最根本的目的是對生態環境的修復,而這個修復,不是單純的自然修復,而是注入人的主觀能動性,加快生態的修復。
放眼望去,面前是連綿翠綠的山巒,一座山上建起了生態放養雞舍,幾千只生態雞歡快地鉆入林子啄食,各類蟲子、小草是它們的主要食物,這就是彭陽有名的朝那雞。小岔鄉卷槽村生態放養雞就建在這里。
小岔鄉對境內1萬畝耕地統一規劃,全部新種植紫花苜蓿,擴大飼草面積。同時,組織村民對退耕還草管護補植,對10年以上紫花苜蓿進行翻新更新換代,提高單產和質量,力爭使境內紫花苜蓿總面積達到2萬畝。
有水有草為發展養殖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控制總量、以養促種、以養促治,利用境內蒲河水資源和豐富的飼草資源,發展舍飼養殖,新修養殖圈棚,引進優良品種,年內圈養1萬只羊,并積極發展圈養鹿等特色養殖,利用河道規劃建設塘壩養魚開展旅游垂釣等。通過養殖,加快飼草轉化利用和更新換代,加快生態治理恢復。
生態區采取林草管護與林下散養相結合,以養促管,在區域內設置5個林草管護點,每個點建設圈棚,散養2000只朝那雞,總規劃控制在1萬只以內。通過招商引資引進寧夏綠時代生態農畜綜合發展有限公司,投資1000萬元,以企業投資承包經營的模式,按照先期種草養雞(羊)、發展林果、管護生態,后期發展垂釣、農家樂,培育生態觀光旅游業的路子,實行山、水、田、林、路、草綜合治理,切實解決治理投資難題、資源閑置難題、移民回頭難題和生態管理難題,全力打造移民遷出生態管理難題,全力打造移民遷出區生態修復綜合治理示范點。
截至目前,小岔鄉建成標準化雞舍5棟并通過鄉政府育雛投放朝那雞苗8000只,建成羊棚3200平方米,新進山羊1000只,組織當地勞力200多人清理殘留地膜和玉米秸稈2650畝、用機播和畜耕相結合的形式新種紫花苜蓿1萬畝,完成村組道和田間道路拓寬鋪砂石路近70公里,沿蒲河河床地和溝臺地整理經果林帶2000畝。眼下完成1萬只朝那雞投放及2000畝經果林種植,年底前完成1萬只羊棚建設和羊只投放。
生態莊園生態美
讓山更美、水更清,小岔鄉正在精心打造莊園生態區。
打造生態莊園及治理生態環境,工程量大,投資量大。小岔鄉把解決投資的重點放在招商引資上,先后到銀川、平涼、重慶等地與10多家企業進行洽談,引進寧夏綠時代生態農畜綜合發展有限公司承包經營,投資1000多萬元打造“卷槽生態莊園”,先期種草養羊(雞)、發展林果、管護生態,后期發展垂釣、農家樂、生態觀光旅游等。
治理與改善生態環境建設是人類共同的愿望,小岔鄉生態莊園建設得到了區、市、縣有關部門的重視和支持。自治區水利廳支持小高抽、攔河壩、蓄水池建設,目前2處小高抽已基本建成;自治區農牧廳支持紫花苜蓿種子投放和支持圍欄封育項目;自治區林業廳支持生態建設項目,支持造林綠化;自治區國土資源廳支持國土整理項目,對所有宅院全面清除整理綠化。
小岔鄉卷槽村地處兩省三縣交界,生態管護是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題。一方面,對移民整體遷出區實行永久性封山禁牧,組建巡查隊不間斷地巡回檢查,嚴肅查處違禁放牧、砍伐林木等行為,打通區域內林間通道,防火工作放在第一位。另一方面,引進企業承包經營生態,加強林木管護,引導企業建立5個管護點,在政府對管護人員補貼的同時,支持企業發展林間土雞。
今天的小岔鄉在生態治理上創出了一個新路。創新工作機制、經營機制、投入機制、管護機制,打包治理,尤其是引進企業承包經營,解決了投資難的問題,加快了生態環境治理恢復,促進了轄區各種閑置資源的有效轉化利用,切斷了移民兩頭跑的后路,杜絕了周邊村民隨意遷入等現象,保證了生態環境有人治、有人管,為今后發展生態旅游奠定了基礎,可以說達到了一舉多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采訪結束,即將走出卷槽村時,回眸途經這個生態移民搬遷后的山山水水,給我一種啟發:思想有多遠,路就能走多遠。
(原載2012年第20期《共產黨人》)
彭陽縣小流域治理盡顯“三重效益”
記者 楊霏
11月5日,站在彭陽縣南山流域的山頭上放眼望去,昔日的荒山禿嶺已變成了“山頂林草戴帽子,山腰梯田系帶子,溝頭庫壩穿靴子”的立體生態區,實現了“山變綠,水變清,地變平,人變富”的目標。目前,彭陽縣累計治理小流域100條1360.8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積治理程度由建縣初的11.1%提高到63.9%,森林覆蓋率由3%提高到28.7%,2011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146元。小流域治理成為彭陽縣最大的溫飽工程、環境工程和基礎致富工程,盡顯“三重效益”。
1983年建縣以來,彭陽縣委、政府始終堅持“生態立縣”方針不動搖,一任接著一任干,一代接著一代干,一張藍圖繪到底,把治理水土流失、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新彭陽擺在農業基礎建設的首位,扎實開展“全民搞綠化,全縣搞生態”活動。圍繞生態建設探索出了以小流域為單元的“山頂林草戴帽子,山腰梯田系帶子,溝頭庫壩穿靴子”的立體生態治理模式;圍繞農民增收、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力促流域建設和生態移民、產業培育建設相結合,形成了“上保、中培、下開發”的南山流域生態經濟開發治理模式。
“沒有治理前,一年四季風沙不斷,種在地里的糧食不但沒收成,果樹還結不出好果子來。”彭陽縣城陽鄉陳溝村村民楊萬珍深切地感受到流域治理帶來的好處。利用小流域治理的契機,楊萬珍在政府引導下投資20萬元調整結構發展特色生態林業產業項目,種植了100畝經果林、100畝用材林。“種果子比種糧的收入高出3倍,去年收入18萬元。”楊萬珍告訴記者。
南山小流域治理項目自實施以來,在山下調劑土地約600畝,將山上100戶群眾全部安置。村民楊樹河就是其中一戶,他從山上的土坯房搬到了山腳的安居房,發展設施農業。“現在的居住環境和以前比是天壤之別,450平方米的院落,新房裝潢得不比城里樓房差,衛生間、浴室一應俱全。”如今楊樹河將分配到的一個日光溫室里種上了油桃,老家還種著150畝苗木,18畝果林,好日子才剛剛開始。
(原載2012年11月27日《固原日報》)
綠色中崛起新彭陽
記者 楊霏
“我們一定要更加自覺地珍愛自然,更加積極地保護生態,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黨的十八大報告對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新要求。其實,彭陽自建縣以來,干部群眾修出的林帶可以繞地球三圈。30年的堅持使這里的山變綠了,地變平了,水變清了,生態環境更好了!30年的堅持是扎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實踐。
防風固沙,林業建設走在前
為改變昔日風沙肆虐,實現“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目標,彭陽縣實施了“四個一萬畝”生態林建設工程,即在縣城南山——店洼水庫南山,店洼水庫北山——皇甫謐廣場北山營造針葉林1萬畝,在大溝灣——任灣南山營造沙棘灌木林1萬畝,在城陽劉河——四中北山營造沙棗防護林1萬畝,在縣四中北山——白陽鎮老莊營造火炬景觀林1萬畝。工程區總面積達174.6平方公里,共涉及3個鄉鎮12個村。新修林區道路8公里,栽植云杉、油松等苗木610萬株,通過“四個一萬畝”生態景觀林建設工程的實施,加快了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帶動了全縣苗木產業的快速發展,項目區森林覆蓋率由以前的25.3%提高到28.5%,每年減少水土流失160萬噸,涵養了水源,有效綠化美化了縣城周邊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