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人杰地靈

走進平羅,品讀這座塞上名城獨特的文化氛圍,領略平羅大地上特有的人文歷史及在這一方水土珍藏于民間的豐富的歷史文明信息,折射出的是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的底蘊……
1.史海尋根
春秋時期就有人
平羅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有人居住,繁衍生息。悠久的歷史,為平羅留下許多珍貴的史料和人文遺跡,也使平羅的人文十分的豐富起來。
早在西周、東周、春秋戰國時期,平羅地方就有人居住生活,為一些戎狄部落游牧的地區。轄地歸屬尚不可考。這些游牧民族史籍統稱北狄或西戌,后多個部落融合為匈奴。據史料記載,這些以游牧為生的少數民族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稱謂。堯時稱薰鬻,夏時稱淳維,商朝稱鬼方,西周稱獫狁。公元前222年,趁秦滅六國中原大戰之機,匈奴族的百羊王、樓煩王兩部渡河南下,進入水草豐美的河南地(今河套地區),也占領和控制了平羅地區。

馬山頭新石器文物
先秦沿河建障城
先秦時期,平羅仍為少數民族部落游牧之地。秦朝建立之后,屬北地郡富平縣(今吳忠市西南)管轄。當時的銀北地區尚未設郡縣建城池。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遣大將蒙恬北擊匈奴。在此期間,蒙恬在今陶樂西南設軍城渾懷障。障既是軍事要塞,也是城障,因此,渾懷障是平羅乃至石嘴山地區最早的軍事城池。渾懷障的建立,標志著秦帝國對塞外邊地的重視,對軍事武備的重視。后蒙恬被殺害,渾懷障遂廢棄。

秦代方口瓶
蒙恬收復河南地后,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著手建立龐大的軍事防御體系。一是“城河上以塞”,沿黃河建34座城池,二是沿黃河內側“筑亭障以御戌人”,渾懷障就是其中之一。塞外渾懷障的具體位置可見于酈道元的《水經注》:“河水又北逕廉縣故城東。河水又東北與枝津合。河水又東北蘭逕渾懷障西。”由此推斷,渾懷障應在今陶樂鎮西南。西漢又將渾懷障加以修繕并擴大之,成為“渾懷都尉”的駐地。關于渾懷障,史書多有記載,另外,地處兵溝的漢墓群也是對渾懷障漢時重修的一個佐證。只因黃河東移沖毀城池,所以至今無法見到渾懷障的遺址。
西漢邊塞設廉縣
西漢初年,平羅屬北地郡方渠縣(治所在今甘肅環縣)。在此期間,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皆途經平羅。公孫敖率兵沿黃河東岸北上,曾途經渾懷障。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在今崇崗鎮暖泉村建廉縣,屬北地郡轄。廉縣是平羅歷史上的第一個縣級政權,建縣之后,即行修復拓展渾懷障,重整武備,征調士兵屯墾戍邊,并且專門設置渾懷都尉進行管理。廉縣的建立是應當地人口和經濟發展的形勢而誕生,移民的增加和土地的開發為建縣創造了條件。至東漢初年,戰亂頻發,廉縣人口銳減。廉縣官署遂于永初五年(公元111年)南遷,廉縣民眾亦被迫南遷,途中死亡過半。永建四年(公元129年),廉縣建制得以恢復。永和六年(公元141年),因羌族起義,北地郡遷往馮翊(今陜西高陵),廉縣隨之廢棄。自此之后,廉縣再未得以恢復。

廉縣城遺址
廉縣屬北地郡,又是最北邊的邊縣,牧馬業成為重點發展的產業。當時的廉縣牧草遍野,高過馬腹,有足夠的畜牧承載能力,小戶人家至少也有十多匹馬。除了養馬,還養牛養羊。到漢昭帝時,廉縣的人口已達萬人之眾,呈現出“水草豐美,土宜產牧,牛馬銜尾,群羊塞道”的繁榮景象。平羅地區最早的農業開發始于漢代,但是不在河西,而是在河東。為了發展農業,及武帝專門設立搜粟都尉,任命趙過為首任都尉。趙過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農業專家,他在平羅地區推廣普及“代田法”,教百姓耕種。他還創造發明了三腳耬等多種生產工具,其中三腳耬在平羅一直沿用至今。
魏晉高車開水運
西晉時古平羅之地為鮮卑、羌族游牧地方。東晉十六國時期(公元317~406年),平羅為匈奴鐵弗部游牧地方,公元407~431年,匈奴鐵弗部赫連勃勃建夏國,在寧夏設置三城,平羅屬飲汗城(今銀川市東)管轄。這個歷史時期,是一個相對平穩的時期。
南北朝時期,平羅先后屬北魏、西魏和北周轄。在北魏時屬簿骨律鎮(今靈武西北河中堡)管轄,后屬靈州之懷遠郡轄。在西魏時在今平羅縣東北設臨河郡。那一時期河東墾殖農田較多,因此,朝廷于北魏太和元年(公元477年),自山東歷城(今山東濟南)遷來百姓墾種,以故當地先有“歷城”之名。至北周政權建立,遂于歷城(今陶樂鎮西南)新設歷城郡,下轄建安縣,郡治與縣治一處,均在歷城。這個時期是一個民族大融合的時期,既有北方的匈奴、高車、柔然等游牧民族遷入,又有山東、江南的漢人到此屯墾。因此,這一時期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地域文化,對平羅地方的生產生活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高車族,這個民族從漠北遷入,也帶來了他們慣用的生產工具高車。這便是在平羅歷史上滾動了1600多年的老牛車。這種車的車輪奇大,直徑可達1.7米,每只車輪由九輞十八輻組成。車輪大的最大好處是不怕滯陷,小的溝坎很容易通過。由于老牛車在歷史上屬于較為先進的交通工具,所以久用不衰,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另外,刁雍開創的黃河長途水運為石嘴山以后1500余年的水運拉開了序幕,也為石嘴山后來成為平羅以北的水旱碼頭奠定了基礎。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魏太武帝拓跋燾詔令刁雍,調高平(今固原)、安定(今甘肅鎮原)、統萬(今陜西靖邊北)及本鎮牛車5000輛,將50萬石軍糧運至沃野鎮(今內蒙古五原縣北)以供軍需。刁雍接旨后上表一封,陳述當時道路狀況及牛車陸運之艱難,要求改為水運。魏武帝準奏。刁雍一冬即造船200艘,次年三月開始水運,至九月共運送軍糧60萬石。當時的石嘴子渡口是重要水運碼頭。
隋代廣潤易縣名
隋代以后,古平羅地區之行政建制較為完善。河東地區仍設歷城郡和建安縣,河西地區則沿襲北周建制,在今平羅縣城東北置臨河郡,轄臨河縣。
隋代曾經在今陶樂鎮設廣潤縣。開皇二十年(公元600年)四月,突厥步迦可汗率兵進犯隋邊。隋文帝命晉王楊廣與楊素出靈武道,同時又令漢王楊諒、柱國史萬歲出朔州(今山西朔縣)合擊步迦可汗。這次出兵,楊廣率軍經過廣潤縣。后來大敗步迦可汗班師回朝。楊廣登基稱帝之后,廣潤縣為避其名諱,遂將廣潤縣改為靈武縣。

隋代陶罐
唐代回紇先入境
至唐代初年,平羅屬關內道靈州懷遠縣轄。景龍元年(公元707年),在今姚伏鎮東建定遠城。先天二年(公元713年),朔方大總管郭元振在原地拓展重筑定遠城。約20年后,兵馬增而原城不敷使用,信安王李瑋在城之西新筑一城,取名羊馬城,亦稱定遠西城,以備安置車馬之用。后新設定遠縣,再將羊馬城重新修繕作為縣治。自古以來,平羅縣姚伏鎮便有“一地兩城”之說,即緣于此。因此,姚伏在歷史上是個很重要的地方。

回民禮拜
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原居漠北的回紇民族大量遷入平羅地區。回紇后又稱回鶻,取“回旋輕捷如鶻”之意。他們占領了幾乎平羅所有的地區,與大唐帝國劃河而治,成為平羅地區的主體民族。
五代吐蕃建部落
五代的后梁、后唐時期,平羅屬警州轄。警州地即原定遠軍城,于唐末撤銷定遠軍,于景福元年(公元892年)設置警州。時警州轄定遠一縣。后晉天福七年(公元942年)四月,廢警州,改置威肅軍,平羅屬威肅軍轄。
由于吐蕃族的入侵,到貞元年間(公元785~805年),平羅地區已有大量吐蕃族。至五代末宋代初,寧夏平原每個鎮都有幾個吐蕃村,每個村為一個部落。如位于今姚伏鎮的定遠縣(北宋初廢縣為鎮),就有4個吐蕃族部落。位于今平羅縣東北的臨河鎮,漢民只有67戶,而集中居住的吐蕃村就有3個,每村百余戶,各為一個部族。朝廷對這些部族采取“以夷治夷”的辦法,任命小的部落頭領為巡檢使,大的部落頭領為都指揮使,管轄一方。
宋代黨項羊皮筏
宋代之初,于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6~983年)降縣為鎮,定遠縣降為定遠鎮,平羅屬靈州定遠鎮轄。宋太宗至道二年(公元996年)改威肅軍為威遠軍,翌年屬秦風路轄地。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寧夏北部為西夏所據,平羅地亦在其內。
當時,在今陶樂鎮地方黃河兩岸居住著黨項部落。因為臨河而居,渡河工具和方法在當時較為先進。據記載,他們的渡河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單人泅渡“,以羊皮為囊,吹氣實之浮于水”。從這一記載看,這是一直流傳于平羅各古渡口的“渾脫”。渾脫可單渡,也可組成羊皮筏子,十分方便。所以說,渾脫和羊皮筏子在宋代或更早一些時候就已發明,而且其發明者應該是黨項人。第二種方法是“以駱駝牽木筏而渡”。這就說明,當時的木筏已成為主要的擺渡工具,而且這些游牧民族以駝拉纖,大大節省了人力。至于駱駝拉纖如何擺渡,有人推測為駱駝先將木排拉到上游,然后讓木排順流而渡,可達彼岸。據王延德《使高昌行記》記載,五代末期黨項族已大量進入平羅地區。
西夏君王重武耕
西夏天授禮法延祚元年(公元1038年)十月,李元昊稱帝建立了大夏王朝,新升部分重要鎮堡為州,改威遠為定州。西夏屬定州,平羅屬定州定遠縣(今姚伏鎮東南側)轄。西夏統治時期,平羅的農耕和武備均有所發展,現遺存的昊王渠和省嵬城便為較有力的證明。

西夏離宮遺址
在宋夏時期,今平羅地方無論是作為宋朝的御敵前沿,還是作為西夏國的北部屏障,都發揮著重要的軍事防御功能。同時,由于歷史上對這一地區的屯田開墾,使得在宋夏時期的平羅地區仍然是重要的產糧區和放牧區,為西夏統治者提供了經濟和軍事方面的雙重支持。而西夏統治者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方面的政策也波及到了這一地區,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元代平羅多隸屬
元初,平羅縣屬西夏等路行省轄,后改隸甘肅行省寧夏府路;中統二年(公元1261年)屬西夏中興等路行中書省轄區;至元三年(公元1266年)到元末,先后屬西夏宣尉司、西夏惠民局、西夏中興等路行尚書省、西夏行中書省、甘州行中書省、西夏行中書省、甘肅行中書省及寧夏行省定州等轄。元武宗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在察汗淖爾設宣慰司,今陶樂地區在其轄區內。
明代興建平虜城

明代磚雕
至明代,由于少數民族的不斷入侵,平羅地區成為一個戰事多發的地區,因此朝廷十分重視武備。明初,置鎮遠關(今石嘴山西北約5公里老關圪垯處)。修長城,筑營壘,成為大明王朝的軍事重地。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平羅縣屬寧夏府轄。洪武九年(1376年)屬寧夏前衛后千戶所。
永樂初年(公元1403~1410年),為防御北方游牧部落侵擾,在今平羅縣城處始建平虜城,置軍馬哨備。至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前衛后千戶所改為平虜守御千戶所,直隸陜西都司,轄鎮城(今銀川)以北地區。
清代朝政興水利
清初沿襲明制。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四月,改平虜守御千戶所為平羅所;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設平羅營,分防李綱、威鎮二堡。設洪廣營,分設鎮朔、鎮北二堡;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改平羅所為平羅縣,隸屬寧夏府轄。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設新渠縣(在今姚伏鎮東);雍正六年(1728年)設寶豐縣(今寶豐鎮)。雍正十三年(1736年)十二月,設新渠、寶豐、平羅驛站;乾隆三年陰歷十一月二十四日,寧夏地震,新渠、寶豐2縣城被震毀。第二年,撤新渠、寶豐縣,復并入平羅縣。清代的幾次大地震對該地區是毀滅性的,嚴重地影響著平羅的民生和歷史沿革。
值得一提的是,平羅在清代歷史上發生過由游牧為主到農耕為主的重大變革。在開鑿惠農、昌潤二渠之前,平羅稱查漢拖護地方。查漢拖護,也有寫作查漢拖輝、查汗托護、插汗拖護的。據有關史料記載,在600多年以前,寧北曾經一片荒蕪,人煙稀少,今惠農地區無人墾種。大片土地荒蕪,卻是理想的牧場,查漢托護地方久為蒙古人所覬覦。清康熙年間,蒙古鄂爾多斯郡王松阿喇布奏請皇上,欲西渡黃河游牧。清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8月,康熙皇帝準鄂爾多斯郡王松阿喇布之請,同意鄂爾多斯部在查漢托護“暫行游牧”。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9月,寧夏總兵范時捷因“蒙古游牧,多致越界行走,與寧夏居民蒙混樵采,實屬不便”為由,上疏要求皇帝頒旨,今后“以黃河為界,停止蒙古游牧”。康熙準奏,遂下圣旨,令蒙古鄂爾多斯部從查漢托護牧地渡河東遷,仍回草原放牧,從此不得越過黃河。當初,還是在蒙古人獲恩準西渡黃河放牧的時候,他們就將查漢托護視為一處理想的天然牧場。蒙古人得到如此草豐水美的草場,世代繁衍生息。他們把這里視為自己的家園,于是,他們給這里起了個蒙古名字叫“查漢拖護”。查漢拖護,蒙語的意思是白色的灘。這個地名有兩層意思,一是說明這里極少農耕,是一片荒野灘地;二是揭示了平羅故地的地質特征,為考察這里幾百年前的土壤土質提供了一個重要依據。不難想見,幾百年前的平羅大地不僅水草豐茂,鹽堿化程度也十分嚴重。

清代水利圖
查漢拖護地方大規模的農業開發始于清雍正年間。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朝廷因為開發查漢托護的事情曾經有過一番朝廷重議。據《清實錄》載,隆科多奏稱:“臣等驗看寧夏賀蘭山前查汗托護至石嘴子等處,寬闊一百里,曠野而平,其土肥潤,籽種俱皆發生;其地尚暖,易于引水,如西河、六羊河皆系古舊渠,大溝、黑龍口、倒流河、新河、黃泥河、董家河皆系引水分水之路,遺棄年久,雖有形跡,俱皆泥沙淤塞;若修河,造渠壩及放水之閘,兩岸可以耕種萬頃地畝。”不難看出,隆科多經過認真細致的調查研究,分析利害,提出了一條因地制宜,開發查漢托護的好主張。作為查漢托護地方的主管大員,甘肅巡撫石文焯也奏:“寧夏東北五十里查汗托護地方,南北延袤百有余里,東西廣四五十里或二三十里不等,東界黃河,西至西河,其地平衍,可以開墾;自鄂爾多斯遷移之后,十余年來,小民亦有私墾者,必得開渠道水,筑堤建閘,以時君閑,以資灌溉,則曠土盡成膏壤。今相度地勢,自雙廟墩起至六羊河地方計長一百十余里,仿漢、唐諸渠法,開渠一道,建正閘一座,擋水閘、梢閘各一座,壓水壩一道。六羊河與黃河相近之處,亦建正閘、擋水閘各一座,以資蓄泄。再自上泗墩起至六羊河岸,東距黃河五里許,筑堤一道,約長一百里,可以永御黃水,統計墾田六十余萬畝。”石文焯的奏言更加具體地規劃了查漢托護地方水利開發建設的初步設想。從兩位朝廷重臣的奏表看,查漢托護雖然地處邊遠,仍然因其具有重要的地理位置而為朝廷所十分重視。當時的查漢托護地方正在川陜總督治下,時任川陜總督的岳鐘琪領此圣旨責無旁貸。他會同大理寺卿通智等一干人赴寧夏實地勘察,掌握了充分的資料,對于開發查漢托護也有了自己的初步設想。3個月之后岳鐘琪上朝復命,議政王大臣等復議查漢托護開發一事,雍正皇帝當即降旨“:依議。查汗托護之事,甚屬緊要。著通智留查汗托護地方辦事,單疇書向官寧夏,亦著前往,同通智管理事務。尋定新設縣名曰:‘新渠’。”至此,開發查漢托護的事一錘定音。
民國平羅界三分
民國1年(公元1912年)12月,裁驛站,縣、鄉、鎮實行郵政代辦制。民國2年(公元1913年)后,平羅縣先后屬甘肅省朔方道、寧夏道轄。民國18年(公元1929年)起朔方道改為寧夏省,平羅縣隸屬寧夏省。同年11月30日,將磴口從平羅劃出,設置磴口縣。民國19年(公元1930年),當時的綏遠省在陶樂設“沃野設治局”,寧夏為爭此地,在此設置陶樂設治局,后經國民政府內政部派員查勘后,于1937年裁定沃野設治局歸寧夏管轄,仍名為陶樂設治局。1941年從平羅縣劃出改建為陶樂縣。同年將平羅縣部分地區劃出,成立了惠農縣。
1945年,平羅縣屬寧夏第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管轄。兩個月后,寧夏第三專員督察公署撤銷,改置銀北專區,平羅縣歸其管轄。
自此之后,平羅的轄區大幅度削減,土地面積不足原先的一半。

原惠農縣政府遺址一角
新中國時屬甘寧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1949年平羅縣直屬寧夏省轄;1954年寧夏省撤銷并入甘肅省,設置銀川專區,平羅縣歸屬甘肅省銀川專區管轄。195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銀川專區撤銷,平羅縣直屬自治區管轄。1972年4月9日,設置寧夏銀北地區,平羅縣屬銀北地區轄;1975年11月23日銀北地區撤銷,平羅縣屬石嘴山市轄至今。2003年12月31日撤銷石嘴山市陶樂縣,將原陶樂縣的紅崖子鄉、高仁鄉、馬太溝鎮劃歸平羅縣管轄,月牙湖鄉劃歸銀川市興慶區管轄。2004年7月5日,馬太溝鎮(原陶樂縣城)更名為陶樂鎮。
境域遼闊多變化
平羅縣于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建縣以來,曾先后轄東至鄂爾多斯草原,西至賀蘭山西麓至吉蘭泰鹽湖,南至賀蘭縣,北至內蒙磴口縣的廣大轄區,地域十分遼闊。然而平羅又是個歷史上多次發生行政機構變遷的地方,因此歷史十分紛繁復雜。從歷史變遷的復雜性,讓我們看到了平羅人文的豐富性和包容性的根源所在。
雍正年間建縣之初,東南與寧夏王澄堡(永寧)接壤,西南連接寧朔縣的張亮、豐登、鎮北等堡;賀蘭山以宿嵬口溝(蘇峪口溝)、賀蘭口溝之間,為寧朔縣與平羅縣分界線;東以黃河為界;西自西長城各溝口暗門入山30公里與阿拉善旗為界;北自石嘴子老君廟起至牛七宮30公里;西北自鎮遠關口門起至烏喇壑必兔30公里與內蒙古為界。
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至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先后建新渠、寶豐二縣后,從此三縣以西河子為界,河東南側屬新渠縣轄,河東北側屬寶豐縣轄,西河子以西屬平羅縣轄;縣北以北門邊墻為界;邊墻以北屬寶豐縣,邊墻以南屬平羅縣。
寧夏發生大地震后,第二年裁轍了新渠、寶豐兩縣,其轄區重新劃歸平羅。
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因黃河改道,縣屬東永惠堡東部至五堆子(南北長9公里,東西寬2公里)的地段,隔到黃河以東,屬內蒙古鄂托克旗轄。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經陜、甘總監督奏準,平羅與鄂托克旗協商立石碑五座,作為內五堆子與夷五堆子的分界線,碑東屬鄂托克旗,碑西仍歸平羅縣轄。

平羅地理位置示意圖
嘉慶十一年(公元1806年),阿拉善親王將吉蘭泰鹽池獻給清廷后,磴口地區歸平羅縣管轄。這個時期是平羅縣境域最為遼闊的時期,從此,縣境域西北達阿拉善旗河套海250公里;東北至鄂爾多斯馬打水地250公里。
民國18年(公元1929年)11月30日,國民政府197號令,設磴口縣,平羅縣北邊境域復原。
民國19年(公元1930年),內蒙古綏遠省在原陶樂縣址設“沃野設治局”后,河東內五堆子地段正式劃歸綏遠省轄。從此,平羅縣東以黃河為界。
民國20年(公元1931年)春,寧夏省政府調整寧夏、寧朔、平羅三縣轄區,將丁義以南的9堡半劃歸寧夏縣(今賀蘭縣)轄,從此,縣境南與寧夏縣接壤。
民國30年(公元1941年),寧夏省將原有的寧夏、寧朔、平羅3縣劃為5縣,增設永寧、惠農2縣,將平羅北部的8個鄉30個堡屯均劃歸惠農縣轄,平羅縣城以北境域與惠農縣接壤。
1959年7月24日至8月30日,內蒙古與寧夏兩自治區重新劃定賀蘭山界線,確定:從賀蘭山的“沙布爾臺”北連接線起,直向西經沙拉索溝垴,榆樹溝垴,堵頭溝到芨芨溝西垴,直向南經桃斯山中嶺到干溝,折向西經叨勞鐵克勞山(即艾里萬山),到列西沙里索梁北垴,為寧夏平羅縣與內蒙古阿拉善旗區劃線。以上兩段以西,以北為內蒙古阿拉善旗轄地,以南、以東為寧夏石嘴山和平羅轄區。“從西沙里索梁北腦起,向南經古拉本敖包,到頭關,以中嶺為寧夏平羅等縣、市與內蒙古阿拉善旗區劃線。”以西為內蒙古轄區,以東為寧夏平羅、賀蘭、銀川、永寧等縣、市轄區。
1959年2月,將原惠農縣轄的高莊、惠北、靈沙等3個公社劃歸平羅縣。
1963年7月,石嘴山市成立,撤銷惠農縣,成立石嘴山市郊區,將原惠農縣轄的黃渠橋、寶豐兩個公社劃歸平羅縣。同時,將原屬平羅縣轄之大武口公社的新聯、簡泉兩個大隊及石炭井地區、大武口鎮全部劃歸石嘴山市,分別歸屬大武口區和石炭井區轄。
1983年8月,經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將平羅縣潮湖農場一至六站共9.5萬畝土地全部移交給隆德縣作為吊莊生產基地。
2002年根據寧政發[2002]95號文件精神,調整了石嘴山市行政區劃,將平羅縣崇崗鄉的潮湖、九泉、長勝三個村及隆德吊莊、太西洗煤廠、火車站等地區劃歸石嘴山市大武口區,2003年2月28日,經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重新界定了平羅縣與大武口區之間的界線。
2003年12月31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石嘴山市陶樂縣,將原陶樂縣的月牙湖鄉劃歸銀川市興慶區管轄,其余的馬太溝鎮、紅崖子鄉、高仁鄉劃歸平羅縣管轄。至此,平羅縣成為目前石嘴山市唯一的建制縣。現在的平羅縣位于寧夏平原北部,東臨內蒙古鄂托克前旗,西接內蒙古阿拉善左旗,南望銀川市賀蘭縣,北連石嘴山市惠農區。面積2251.6平方公里,人口30萬,城區人口8萬人。其中回族人口9.7萬人,占全縣總人口的32%。現轄七鎮六鄉,141個行政村。
古城變遷歷滄桑
明朝永樂初年,因賀蘭山以西、石嘴山以北及黃河以東的韃靼不時犯邊,嚴重地影響了當地農耕的發展,也對大明疆土安全構成威脅。當時的韃靼稱之為“韃虜”,也有稱之為“套虜”,極具貶辱之意。公元1403~1410年,為防御北方游牧部落侵擾,在今平羅縣城處始建城池,置軍馬哨備。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七月庚子,改前衛后千戶所為平虜守御千戶所。前衛后千戶所遷住“平虜城”后,它便是該所轄境內唯一的,在平虜城首先設置的軍政合一的領導機關。之所以取名“平虜”,有“鎮虜”、“平定套虜”之意。因為“羅”與“虜”為方言同音,后來隨著時間推移,改稱“平羅”。明永樂初年開始修筑平虜城。若從永樂九年(公元1411年)算起,平羅城已有600年的歷史。
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因居人增多而擴建新城。新城為長方形,周長1500米,東西墻長倍于南北墻長,墻高3丈5尺,護城河深1丈,寬2丈。萬歷三年(公元1575年),以磚石包砌城墻,城有南北二門,均名“平虜門”。清初沿襲明代衛所制。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將明之平虜守御千戶所改為平羅所,其城也始得“平羅”之名。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設平羅縣,以后平羅城一直為平羅縣治所在地。
平虜城地處邊陲,是寧夏城(今銀川市)北之門戶,它“東當河套,西扼賀蘭,北御沙漠”,形勢極為險要,大有牽一發而動全身之勢。據《嘉靖寧夏新志》載:“茍失平虜,則無寧夏;無寧夏則無平(平涼)、固(固原);無平、固則關中騷動,漸及內地,患不可量矣。”正因為此地重要,歷朝歷代都要在平羅城設立軍事治所。由于平羅城戰略地位之重要,在歷史上曾多次被圍攻,守城軍民依仗城池堅固,英勇抗敵,屢次給來犯者以沉重的打擊。

《平羅古城圖》局部

平羅縣人民政府印章
公元1739年1月3日20時,寧夏發生強烈地震,平羅城內房屋倒塌甚多,城墻下陷丈余。公元1740年,由陜西鳳翔府鹽捕廳的耿覲業、寧夏縣何世寵、平羅縣知縣馬緩監工重修平羅城,耗銀7萬余兩。重修后的平羅城呈方形,城周長4里3分,城墻高2丈4尺,基寬2丈4尺,頂寬1丈5尺。南門稱“永安門”,北門叫“鎮北門”,建城門樓二座,甕城門樓二座,角樓四座,敵樓八座,南北堆房各一座。城周開挖護城河一道,寬5丈,深8尺,城中建鐘鼓樓一座。
平羅自明代至民國初,一直管轄著銀川以北的大部分地域,平羅城隨之成為銀北地區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的中心,就當時條件而言可謂繁華一時。城內商鋪林立,貿易繁榮。除玉皇閣、鐘鼓樓之外,還有許多古建筑,城內外僅大小寺廟就有30余座。新中國成立后曾多次規劃建設,平羅城有了巨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