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動物趣聞(1)
- 智趣短信1300條
- 劉燁
- 4950字
- 2016-03-04 17:34:35
貓眼變化多端,它眼睛的瞳孔會一日三變:中午光線強,變成一條線;夜晚光線弱,變成圓溜溜的,看上去像兩盞燈;到了清晨,貓眼又變得跟棗核似的。
動物的特征
燈籠一樣的眼睛:蜻蜓頭上像燈籠一樣的眼睛是由許多六角形的小眼組成的,稱為復眼。蜻蜓的眼睛是所有昆蟲中最大和最多的,它的每只復眼由10000~28000個小眼組成。
不能閉合的眼睛:壁虎的眼睛不能閉合,因為它和蛇一樣沒有眼瞼,它的眼睛上有一層透明的鱗片。壁虎經常用長長的舌頭去舔眼睛,這是它保持眼睛濕潤和清潔的方法。
隨身的“計算器”:松鼠有一雙靈動的大眼睛,因為生活在樹上的它們,經常需要從一根枝條跳向另一根,所以,大眼睛對于正確判斷枝條間的距離是必不可少的。
一天三變的貓眼:貓眼變化多端,它眼睛的瞳孔會一日三變:中午光線強,變成一條線;夜晚光線弱,變成圓溜溜的,看上去像兩盞燈;到了清晨,貓眼又變得跟棗核似的。
無法認色的眼睛:貓頭鷹的視網膜中沒有錐頭細胞,所以它無法認色。在貓頭鷹的眼睛里,沒有使瞳孔變小的收縮肌肉,所以它的瞳孔無論是在白天還是夜間,都是圓圓的一樣大。
可以“發光”的狼眼:其實狼眼本身并不發光,但它能反射進入眼睛的月光、星光和其他微弱的光線,并將這些光線匯集于眼睛的后表面上,看起來就像是從眼睛里直接發射出來的一樣。
長在腳上的耳朵:蟋蟀的耳朵不是長在頭部,而是生在前足的小腿上,呈裂縫狀,叫鼓膜器,里邊有特殊的“錄音器”——感覺細胞,貫穿著神經。
回波接收器:海豚是用超聲波定位的。海豚沒有聲帶,不能靠嘴發聲,它的超聲波發生器位于頭部,發出的超聲波碰到物體后,產生的回波是由耳朵及頭部的某一部位接收的。
發達的內耳:蛇完全沒有聽覺,它只對外界的震動很敏感。它的內耳相當發達,只要地面上稍有動靜,聲音就會通過它緊貼地面的肋骨,再經過頭部骨骼傳到內耳,并能迅速做出反應。
大象的鼻子:大象的鼻子有堅韌的肌肉,可以隨意伸縮,非常靈敏,不僅能成為戰斗的武器,如果需要,它能撿起一根縫衣針。但幼象需要長達六個月的時間才能學會操控自己的鼻子。
丑陋卻靈敏的鼻子:家豬喜歡用扁平的鼻子在地面上嗅,它們有著極發達的嗅覺。在辨別氣味方面,豬的嗅覺在一定程度上被認為比狗還要靈敏。
靈敏的探測器:狗鼻子里有許多褶皺,上面的嗅覺細胞多達2.2億個。狗的嗅覺比人要靈敏100萬倍,能夠辨別1千多種不同物質的氣味,是一個了不起的探測器。
有用的貯水工具:駱駝的鼻腔非常大。每當駱駝呼出氣以后,鼻腔就會將混在空氣中的水分子重新吸收回來。長管狀的呼吸道可使呼出的氣體冷卻下來,并保存其中70%的水分。
最大的口腔:河馬的口腔是動物中最大的,嘴巴張開簡直大得嚇人。它的上下頜各生長2個大獠牙,每只獠牙有一根半筷子長。
可以定位的嘴巴:蝙蝠的喉嚨能發出一種人耳聽不見的超聲波,遇到物體時,這超聲波便被反射回來,經過腦的分析,就能判別物體的大小、形狀和距離,區分是食物還是障礙物。
倒長的舌頭:青蛙的舌頭的舌根在嘴邊,舌尖倒向喉嚨。舌頭很長,平時折疊在口腔里,一旦發現運動著的昆蟲,它就立即把舌頭翻轉出來,舌尖分泌黏液,一下子把蟲子逮住。
能品嘗信息的舌頭:蛇將舌頭伸出去采集周圍的氣息,然后收回口中,再利用口腔頂部感知神經對氣息加以“品嘗”,然后將信息傳遞給大腦,哪兒可以找到伴侶和食物,哪里有危險。
長頸鹿的舌頭:長頸鹿的舌頭長達半米,既是“鉤子”又是“攪拌機”。它只要用舌頭輕輕一鉤,便可輕易吃到高枝上的葉子,這些葉子被舌頭在口腔中來回攪動,很快就被嚼爛了。
不能品嘗甜味的舌頭:哺乳動物中,只有貓對甜味沒有感覺,它沒有對甜味發生反應的味蕾。因此,我們可以據此推測,巧克力的味道對小貓來說,和泥土的味道差不多。
“森林醫生”的舌頭:啄木鳥的舌頭又長又細,上面生著倒刺,它用鑿子似的喙鑿開樹干上的蛀孔,而后把舌頭伸進去,將蛀蟲一只只地鉤出來,即使是躲在樹干深處的蛀蟲也無一漏網。
牛舌的缺點:牛的舌頭就像手一樣靈活、能伸出口外把草送進嘴里,但缺陷就是舌卷之處只是草尖的部分,如果草長不起來或者厚厚的積雪將草全部蓋住,它就吃不到東西。
蛇的牙齒:有些蛇的牙齒能折疊起來。它們吞食獵物時,牙齒會朝內側倒下放平,順利地把獵物吞咽下去。如果獵物在口中作垂死掙扎往外逃,這時蛇的牙齒就會豎起來,阻止獵物逃脫。
鑿子般的牙齒:老鼠的牙齒像鑿子一樣,非常厲害。它的門牙會不停生長,而且生長速度非常快。為了避免牙齒越長越長,最終成為無用之物,老鼠常常啃食堅硬的物體來磨損它。
長在胃里的牙齒:螃蟹的牙齒長在胃里,吞咽食物時就用不著細嚼慢咽了,可以把食物一古腦兒往胃里裝,待休息時再由胃牙去慢慢消化。
不斷更替的鱷魚牙:鱷魚為了保持牙齒的鋒利,它們的嘴中總是在已有的牙齒底下不斷地長出新牙,這些新牙最終把舊的牙齒擠掉,而新牙則承擔起咬碎獵物腿骨的責任。
喜歡啃硬東西:松鼠十分喜歡吃花生、核桃、棒子、松籽這類非常堅硬的東西,不僅因為這些東西好吃,還因為松鼠的牙齒是不停生長的,需要經常用一些硬東西來磨磨。
用作催化的唾液:當蜻蜓、蚊子、蒼蠅等落到蜘蛛網上時,蜘蛛就用靠近口部的一對鉗角刺入獵物體內,把唾液注射進去,獵物的肉體就會慢慢化成液體,任由蜘蛛吮吸食用。
可以消滅癌細胞的唾液:雖然眼鏡蛇唾液的毒性非常厲害,但它里面含有能阻止癌瘤蔓延或轉移的蛋白質。這種毒液能使癌細胞變形,引起細胞壁分裂和細胞體分解,從而破壞癌組織。
蜻蜓點水為了什么:蜻蜓和其它許多動物不一樣,它的卵是在水里孵化的,幼蟲也在水里生活,所以,它用尾巴點水實際上是在產卵。
狐猴的尾巴:狐猴的尾巴是“倉庫”。在食物豐富的雨季,它們就在尾巴里儲存大量營養品;在食源缺乏的旱季,它們就靠消耗尾巴里儲備的營養來度日。
有毒的尾巴:蝎子的尾巴有毒刺,里面含有一種腐蝕性的強酸液體。一般來說,蝎子尾巴的粗細與它的毒性成正比。蝎子只有在受到威脅的時候才會使用毒尾,通常它是不會主動攻擊的。
可以報警的尾巴:鹿的尾巴又小又短,然而它卻是重要的報警器。當危險靠近鹿群時,首先發現敵人的鹿會豎起尾巴,露出下面的亮點,向同伴發出警報。鹿群一接到警報就會馬上逃離。
不穩定的體溫:盡管刺猬是溫血動物,但它調節體溫的機能不健全,通常情況下,它們平均體溫保持在30℃左右;到了冬季,就下降到20℃;進入冬眠時,體溫接近0℃。
魚類的體溫:生活在水中的魚類的體溫通常和周圍水溫一樣,它們中的大多數可以忍受水溫的逐漸改變。但金槍魚是個例外,它的體溫比周圍水溫高出9℃左右。
沉睡的熊:冬眠時,熊不吃、不喝,不排泄,最長可達6個月時間。別的動物冬眠時消耗脂肪和肌肉蛋白,可黑熊卻只消耗脂肪和水。所以冬眠之后,它照樣渾身是勁。
倒掛的睡姿:蝙蝠總是尋找環境比較潮濕的巖穴作為冬眠的場所。有趣的是,它們可以用雙爪抓住巖石,倒掛著身子度過整個冬天而從不會掉下來。
叫不醒的松鼠:松鼠冬眠睡得非常死。如果把一只冬眠的松鼠從樹洞中挖出,甚至用針刺也不會醒。只有用火爐把它烘熱,它才會緩慢移動,而且還得經過很長的時間。
站著睡覺的非洲象:非洲象始終是站著睡的,它只要把身子往墻上或樹干上一靠,就能酣然入夢,要是它躺著睡眠的話,說明它的身體欠佳。
坐著睡覺的長頸鹿:長頸鹿在入睡前,兩條長前腿跪下,兩條后腿向前一蹦,屁股順勢往地上一坐,開始入睡。那長長的脖頸則高昂地直指夜空。
哺乳動物的死亡:所有哺乳動物在死亡之前的心跳總數都可達到近10億次,但壽命大不相同,如老鼠一般壽命只有850天,而大象則有75年。人類是惟一一種心跳總數可達30億次的哺乳動物。
奇特的蟹蛛:澳大利亞的小蟹蛛一旦破卵而出,就開始吸吮母蟹蛛的腿,直到母蟹蛛完全干涸為止。
不得已的橫行:螃蟹的八只腳都與頭胸部連接,不能轉動方向。它們腳的關節只能向下彎曲,向左右移動,而不能向前爬。于是,走起路來就是橫行的了。
空中絕技:常見于歐亞兩地的雨燕,有著非常好的耐力,它們能一刻不停地在空中飛行長達3年。它的進食、睡覺和交配都是在飛行中完成的,只有在產蛋或感到無聊時才會著陸。
直接用胃吃東西的動物:海星在捕食貝類時,先捉住獵物,再用整個身體包住它,完全控制住后,它將雙殼打開,從嘴里把胃翻出,伸進殼里把貝肉消化掉,吃完之后再把胃縮回體內。
偷梁換柱:懶惰的杜鵑常常把自己的蛋下到別的鳥窩里,讓別的雌鳥來幫它撫養小杜鵑。為了不讓鳥窩的主人發現,雌杜鵑會將窩里原有的蛋拿走一個,再把自己的蛋補進去。
動物寶寶的秘密:長頸鹿媽媽生產時是站著的,因此寶寶一出生就會掉落到1.6米的地面。小長頸鹿出生后沒幾分鐘,就會站起來,這時它的身高已有近兩米了。
跑得最快的動物:獵豹是跑得最快的動物,時速能達到110千米。不過,它的耐力非常差,如果是長距離,獵豹就保持不住最快的速度,所以它通常盡力捕捉近處的獵物。
鳥類遷徙冠軍:北極燕鷗是所在鳥類中遷徙路程最長的,它們每年在北極繁殖到南極過冬,往返一次行程可達3萬多千米。
四個犄角的羊:新疆畜牧養殖戶劉春虎家養了一只長了4個犄角的怪羊,生它的母羊是普通的土種羊。這只四角羊生性好斗,經常跟其它牛羊,甚至跟馬、驢打架。
食人魚之一:魚體呈卵圓形,側扁,尾鰭呈叉形。成魚體長多為150~200毫米。體呈灰綠色,背部為墨綠色,腹部為鮮紅色。下顎發達有刺,牙齒銳利,三角形,呈鋸齒狀排列。
食人魚之二:食性雜,群體覓食,尤其對血腥味敏感,任何一點血腥味都會激起大群食人魚的瘋狂攻擊。
海底鴛鴦:在中國及日本南部沿海生長著一種大型節肢動物,外形像一只瓢,雌雄整天形影不離,行走、吃食、休息都鉤夾在一起,這就是人們稱之為“海底鴛鴦”的鱟。
世界上最小的魚:鰕虎魚生活在菲律賓群島的一些河流及湖泊中,體長1~1.5厘米,是最小的脊椎動物。這種鰕虎魚具有強大的繁殖力,數量非常之多,當地居民常把它們捉來充當食物。
水中“變色龍”:生長在海里的澳洲海馬,全身綴滿許多突起物和絲狀物體,在海水中張張揚揚、身體舒展,頗有些婆裟起舞的飄逸感,不像魚類,倒更像是植物——叢生狀的水生藻類。
牛蛙的“牛”脾氣:牛蛙原產地在北美,所以稱之為牛蛙,是因為它頗有幾分“牛”脾氣。走入牛蛙生活的領地,仿佛是進入了養牛場,一片“哞哞”的公牛叫聲,兩三千米外都能聽到。
“倒行逆施”的蜂鳥:蜂鳥是世界上最小的鳥類,它的雙翅展開僅3.5厘米,雙翅振動的速度達每秒50次。蜂鳥不僅能倒退飛行,而且還能靜止地“停”在空中。
無頭文昌魚:生活在福建同安和山東青島海面上的文昌魚,體長僅一寸,體軟半透明,無頭、無眼、無鱗、無脊椎骨,只有尾鰭,以扭身擺尾游動。
飛行時會翻跟斗的佛法僧:棕胸佛法僧的大小像鴿子,身長大約30~40厘米。在我國主要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等地。它們的特點是在空中飛行的時候會翻跟斗。
飛得最高的鳥:天鵝是一種善于高飛的鳥,其飛行高度可達9千米,是世界上惟一能毫不費力飛越珠穆朗瑪的鳥類。
最小的熊:世界上最小的熊為馬來熊。體長100厘米左右,體重約50千克,體形瘦小,善爬樹,以果實、蟲類為主食,也吃鳥蛋和小鳥,是一種雜食性動物。
狗的眼睛:狗是色盲,它看世界上的一切東西,只有明暗黑白,沒有辦法辨出其他顏色。
會長肉球的魚:在突尼斯一條河里生長著一種會長肉球的魚,頭部稍小,尾部長著厚厚的肉筋,筋頭是個圓形的肉塊,時間久了能長成約1斤重的肉球。肉球被割去后還可重新長出來。
動物的智慧
特殊的隊形:大雁南飛,飛在最前面的雁總是壯年的雄雁,幼雁總是排在中間,受到頭雁的關照。另外,遇到敵情,特殊的“人”字或“一”字隊形可迅速散開,不致于相互碰撞。
驚人的導航能力:鴿子之所以遠在萬里之外,依然能重歸故里,是因為它們不僅能靠太陽指路,還能根據地球磁場確定飛行的方向,特別是在烏云蔽日的天氣里。
比目魚的保護色:生活在海底的比目魚,身體的顏色是變化多端的,在海灘上變成沙子的顏色,到了巖石上又變成花崗巖的顏色,它是以保護色求得在海底的生存。
溫暖的雪窟:北極熊的幼仔通常是在深冬時候出生,為了給孩子保暖,整個家庭通常藏身于溫暖的而舒適的雪窟中,因為那里的溫度會比外邊高。
大象的降溫絕技:生活在熱帶的大象會早、晚活動,中午“避暑”,通過皮膚輻射散熱,也通過皮膚滲透水分和四只大腳掌與溫度較低的地面接觸來散發熱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