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中國故事·南方周末:一本書讀懂諾貝爾作者名: 南方周末主編本章字數: 2字更新時間: 2018-12-29 11:07:29
2004年
[文學獎]耶利內克:奧地利的花環?
諾貝爾競猜游戲:文學中的一個謎案。
——《紐約時報》在諾貝爾文學獎公布前一天所刊文章的標題。該文認為今年很可能輪到女作家中獎,其所列6位女作家候選人中沒有奧地利女作家耶利內克。可能中獎的12位男作家中包括法國哲學家德里達。10月10日,德里達去世。
奧地利駐華使館文化處主任菲嘉貝女士操著一口流利的漢語說,很高興因為埃爾弗里德·耶利內克的獲獎認識了你們。盡管馬上就要到蒙古國出差,但她還是抽出時間來接受了我們的采訪。
耶利內克獲獎后,新聞多有語焉不詳之處,比如新浪網上就有新聞說“2004年度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耶利內克拒絕領獎”。
菲嘉貝女士掌握的情況是:奧地利新聞社消息說,耶利內克表示,出于健康原因,12月10日她不會親自去領獎,但為她出書的出版社會有人代她領獎。
《南方周末》(以下簡稱“問”):據我們了解,耶利內克獲獎后表示,她并不認為自己的諾貝爾獎是“奧地利的花環”,她與現在的奧地利政府完全保持著距離。作為政府官員,您有什么看法?
菲嘉貝(以下簡稱“答”):耶利內克的作品所批評的社會現象或社會問題,無論在西方國家還是在東方國家都存在著。比如說社會的不公平,男女的不平等,男人對女人的暴力等等。無論是社會方面還是在政治方面,我們都知道一些現象確實是不很完美的。作為社會的一面鏡子,她讓我們更直接地看到了社會中所存在的問題和缺點。她是一個很坦率的人。從個人經歷上看,耶利內克原來曾是奧地利共產黨黨員。現在奧地利政府傾向于保守,這也許是她與政府保持距離的原因。
問:奧地利政府和政黨對她的獲獎持什么態度?
答:接受采訪之前我查閱了我們國家的政府機構,各個黨派主席,包括總統和其他文化機構的致辭。他們大多認為耶利內克是奧地利很獨特、很優秀的作家,雖然她總是批評我們有很多缺點;她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使得奧地利的文學地位得到了提高。總之,基本上都持祝賀的態度。奧地利自由黨的態度是比較保守的,耶利內克對他們的觀點往往持批評態度。到目前為止,我沒有發現自由黨公開地祝賀她——受過她的批評,此時當然會猶豫。
問:在中國,我們往往認為個人的榮譽也就是國家的榮譽,奧地利也是這樣嗎?
答:我覺得在這方面,奧地利和中國是比較相似的。從現在的情況看,一個人的榮譽也是國家的榮譽。
問:諾貝爾獎在奧地利人心目中的地位是什么樣的?
答:我們看得蠻高的。因為它畢竟是一個國際公認的大獎,尤其是在還沒有拿到獎的領域中,我們認為它意義是很重要的。奧地利所獲得的大多數諾貝爾獎都是在自然科學領域,比如化學、醫科、物理和經濟等。在文學領域,耶利內克拿了第一個。
具體有多少奧地利人獲得了諾貝爾獎很難統計。因為歷經兩次世界大戰,奧地利的版圖一直在變化。有一個數據,統計的是具有奧地利血統的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數,一共有23個。如果把奧匈帝國時代算在內,1905年,有一位女性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如果把奧匈帝國時代排除在外,則耶利內克是奧地利獲得諾貝爾獎的第一位女性。
問:在奧地利,會不會因為耶利內克獲了諾貝爾獎,就認為她的文學成就是排名第一的?
答:我們并不會認為她就必然是第一的。但她能夠獲獎,就一定有她獨特的地方。因為這諾貝爾獎的地位是國際公認的,獲獎作家和作品的地位肯定會隨之提高。作為一個德語作家,耶利內克在英語國家還不是很有名,盡管已有三四本小說已經譯為英文。耶利內克描寫社會缺點的方式很直接,感情很強烈,無論是哪里人,說什么語言,全世界所有人都能夠體會到這點,因為作品中的感情都是相通的。
問:在國內你聽到的關于她的爭論多嗎?
答:很多,以前就很多。無論她出版哪一部作品,幾乎都會引起爭論。很多人都認為她是偉大的奧地利作家,但也有很多人認為,她的作品中色情內容太多。奧地利是一個比較保守的國家,對她坦率地展示男人和女人的關系,很多人表示不理解或者不同意。
爭論的最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她很準確地描寫和展示了奧地利社會存在著的病態和問題。
人都是一樣的,挨批評的時候誰也不愿意接受。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社會還是政府。
但是我們也很愿意接受,因為這樣我們才能夠發展。她作品里面的批評也能帶給我們一些新的視角和觀念。比如她批評了奧地利對歷史的態度。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到現在,納粹時期的很多痛苦和傷心的經歷奧地利還沒有完全消化。耶利內克讓我們知道,自己的任務還沒有完成。
問:有的新聞說她的作品在奧地利曾被禁演?是這樣嗎?
答:1996年,耶利內克自己禁止了自己作品的戲劇演出,因為每次新作品面世都引起巨大的爭論。但是很快她又發現,戲劇不上演就沒有了任何評論。大概是在1997年,她又允許恢復上演自己的戲劇。
問:翻譯家說她的語言非常難懂,您在閱讀時有障礙嗎?
答:確實,她的作品不是很容易讀懂。難懂之處在于,她經常使用時下最新的詞匯,比如在廣告、漫畫卡通所創造的詞匯。不僅如此,她還經常把那些句子和詞匯切割開,再重新組合,這就更難懂了。不過我覺得,耶利內克的語言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它不是我們在報紙上看到的那種語言,她常常是在玩文字游戲。我想她的作品是很難翻譯的,翻譯之后她的語言特色肯定會有所喪失。所以我也能理解,為什么翻譯她的作品的人比較少。
陳鳴
[經濟學獎]時間一致性問題和真實經濟周期
2004年諾貝爾獎的最后一個獎項——諾貝爾經濟學獎終于在全世界經濟學家和經濟學愛好者的殷殷期待中塵埃落定,幸運之神眷顧了挪威經濟學家芬恩·基德蘭德(Finn E.Kydland)和美國經濟學家愛德華·普雷斯科特(Edward C.Prescott),他們攜手分享了此項殊榮。
瑞典皇家科學院10月11日宣布,將2004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真實經濟周期(Real Business Cycle,RBC)學派的代表人物基德蘭德和普雷斯科特,以表彰他們在動態宏觀經濟學領域作出的杰出貢獻。此前,基德蘭德曾在1969年和1989年兩次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提名,但最終都與該獎項無緣。此次成功問鼎使基德蘭德成為諾貝爾經濟學獎于1968年設立以來第三個獲獎的挪威人;而普雷斯科特則成功地延續了美國經濟學家連續5年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紀錄。他們將分享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130萬美元)的獎金。
他們為何獲得“諾獎”
眾所周知,20世紀70年代以前,經濟學領域基本上是凱恩斯主義和大蕭條時期的經濟學思想統治著經濟周期和經濟政策的研究。經濟學家通常把宏觀經濟波動主要歸因于需求方的變動,經濟學家對宏觀經濟政策的分析也通常集中在解釋和說明應該執行什么樣的貨幣和財政政策來抵消需求的波動。可以說這個時候還幾乎沒有人致力于解釋實際經濟政策的運作。然而,從70年代開始,早期的這種分析方法的缺陷日益顯現,基于當時的經濟理論所制定的經濟穩定政策根本無法實現預定的目標。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西方世界的經濟都處于一種滯脹狀態——失業和通貨膨脹并存,而盛行的理論卻無法對此作出有說服力的解釋。與此同時,宏觀經濟波動并非僅僅緣于需求波動的特征也表現得十分明顯,供應方面的波動(比如石油價格上漲、勞動生產率增長下降等)在經濟周期中的作用變得越來越突出。正是在這樣一種背景下,基德蘭德和普雷斯科特對宏觀經濟及政策的觀察、解釋和分析運用新的方法,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
據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介紹,兩位學者的獲獎成果主要體現在他們分別于1977年和1982年合作完成的兩篇學術論文中,即《規則勝于相機抉擇:最優選擇的不一致性》(Rules rather than discretion:The inconsistency of optimal plans)和《構建時間與匯總波動》(Time to build and aggregate fluctuations)。其突出貢獻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通過對宏觀經濟政策中的“時間一致性問題”進行分析,為經濟政策特別是貨幣政策的實際有效運用提供了新的思路;二是在對經濟周期的研究中,通過對引起經濟周期波動的各種因素和各因素間相互關系的分析,深化了人們對這一現象的理解和認識。同時,他們的分析方法也為后來的學者進行相關問題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如何評價他們的成果
諾貝爾經濟學獎評委會主席托斯特·佩爾松曾表示,2004年的獎項頒給基德蘭德和普雷斯科特,對于所有評委來說都是一個非常“清楚”的決定。這充分說明兩位學者共享本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是眾望所歸,而且也贏得了所有評委的青睞。正如評獎委員會在公告中所說的那樣,兩位獲獎者的貢獻不僅體現在學術研究上,而且對很多國家的貨幣及財政政策的現實操作也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事實上,他們的研究工作為經濟政策可信性和政治可行性研究項目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在過去的10多年間,他們的研究成果對許多國家的中央銀行改革和貨幣政策制定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還有,在實際生活中,經濟政策出現時間一致性問題的現象比比皆是。以基德蘭德和普雷斯科特論文中提到的專利保護政策為例,假定某項專利已經發明出來,那么對政府來說,其最優的選擇是不提供專利保護,因為專利保護會限制其他人使用發明成果,進而會影響到整個社會的福利。但發明人在預期到這一點之后,就沒有動力去繼續從事發明創造活動,而都希望做一個搭便車者(free rider)。如果每人都這么想,就不可能有專利被發明出來,這對社會來說其實意味著更大的損失。政府只有通過采取某種制度安排(比如立法的形式)讓公眾相信專利保護政策的有效性,也即成為一項一致性的經濟政策,才能提高整個社會的福利。世界各國紛紛頒布《專利保護法》一類的法律來保護專利發明活動,其原因正在于此。
另外,受基德蘭德和普雷斯科特的影響,在他們的研究之后,經濟政策的時間一致性問題引起了學術界和政府部門的廣泛關注,許多學者都開始研究與此相關的一系列經濟政策問題。比如Calvo(1978)研究了財政政策中的最優稅收問題,提出在完全預期(perfectexp ectation)的情況下,最優稅收政策從時間上來看并不是前后一致的,因而不能實現動態一致;其他學者對最優資本稅收政策、貨幣政策、最優財政政策的研究也都得出了類似結論。再比如,在貨幣政策方面,假設政策制定者的目標是小幅通貨膨脹,并將這一政策公之于眾,進一步假設這樣的政策導致了低通貨膨脹預期和工資的小幅上升。但在這種情況下,必然誘惑政策制定者實行更高的通貨膨脹政策,因為這樣可以在短期內減少失業(基德蘭德和普雷斯科特認為,這樣的誘惑將使經濟陷入高通貨膨脹而不能自拔,并且對解決失業問題也于事無補)。
就真實經濟周期理論來說,由于這一理論對傳統的經濟周期理論提出了有力挑戰,因而它在各個方面都受到了嚴格甚至近乎苛刻的檢查。總體來看,對真實經濟周期理論提出批評的經濟學家大都認為它缺乏充分的經驗檢驗;此外,真實商業周期的一個重要假設是生產率沖擊可以是正向的,也可以是反向的,也就是說,技術可能進步,也可能后退。根據這一理論,反向沖擊會導致衰退。但這個假設招致了許多懷疑,先進技術通常要持續使用到它被一個更為先進的技術所替代,這使得技術水平會后退的觀點顯得相當奇怪。但如果沒有反向的技術沖擊,這個理論就只能解釋經濟社會周期性的擴張,而不能解釋經濟衰退。
客觀地說,關于如何解釋經濟波動,當前經濟學界仍存在很多爭論。對于真實經濟周期理論,仍有一些宏觀經濟學家認為技術沖擊和RBC模型所描述的傳導機制與實際經濟波動基本無關,相比之下,他們更加認同凱恩斯主義的解釋,即名義的擾動和名義價格與工資的粘性才是經濟波動的真正原因。但是,隨著后來研究人員和學者對標準模型的發展和完善,許多對真實經濟周期理論的批判和懷疑都已經得到了克服和解決。目前,許多經濟學家仍在繼續尋找新的方向來發展和完善該理論體系,比如多部門RBC模型、異質個體(heterogeneous agents)RBC模型、引入離散選擇(discrete choice)的RBC模型、引入產業動態發展(industry dynamics)的RBC模型等等。
盡管從誕生之日起,真實經濟周期理論所面臨的來自經濟學界的質疑和挑戰就從未停止過,但不可否認,這一理論的許多基本結論和研究方法已經被越來越多的研究人員所接受。在當今幾乎所有大學經濟系研究生的宏觀經濟學教程中,真實經濟周期理論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從總體上看,真實經濟周期理論已經成為當今西方宏觀經濟學理論體系的一大支柱和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經濟政策中的時間一致性問題在原則上對于所有類型的經濟形式和經濟組織都是適合的,因此,對于像中國這樣正處于經濟轉型期和急劇變化的國家來說,無疑具有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和借鑒意義。就“真實經濟周期理論”而言,兩位獲獎者的主要貢獻是建立了一種新的模型和方法,可以把長期經濟增長理論和短期的經濟周期波動結合起來進行分析,這一理論無疑也有助于分析中國長期經濟增長和短期利益間出現的矛盾,并在此基礎上提出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
(本文有刪節)
何德旭 王朝陽 應寅鋒
[生理學或醫學獎]打開嗅覺系統的大門
對于阿克塞爾和巴克的獲獎,有的科學家存在不同看法,認為他們的工作雖然出色,但或許不至于到了獲諾貝爾獎的地步。
睡夢中的琳達·巴克(Linda Buck)被一陣電話鈴聲吵醒,她聽到了來自斯德哥爾摩的消息——她和理查德·阿克塞爾(Richard Axel)共同獲得了本年度的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此時正是當地時間10月4日凌晨2點30分。十幾分鐘后,驚喜中的巴克打電話叫醒了所有的同事,其中包括來自中國的鄒志華博士。
10月5日,記者和遠在西雅圖的鄒志華取得聯系。鄒志華從1997年4月進入巴克實驗室工作至今,主要負責大腦皮層部分的研究。他說:“巴克教授對于獲獎非常高興,她最近一直忙于幾篇論文的寫作,她說自己并沒有想到會得獎。”
這份意外收獲使巴克成為了第11位榮膺諾貝爾科學獎桂冠的女性。她現在是美國弗雷德·哈欽森(Fred Hutchinson)癌癥研究中心的教授,共同獲獎的阿克塞爾是她在哥倫比亞大學做博士后研究時的導師。
諾貝爾獎表彰的是巴克和阿克塞爾在嗅覺研究上取得的成果。兩人在這方面的研究始于1986年。5年后,他們在《細胞》雜志上發表的研究論文成為了揭開嗅覺奧秘的起點。他們在小鼠身上發現了一個由約1000種基因(約占人類基因總數的3%)組成的龐大基因家族,而這些基因產生出同樣數量的嗅覺受體。
我們能夠在春天聞到丁香的香味,并在其他時候記起這種香味。那么,嗅覺系統是如何識別和記憶自然界中約10000種氣味的呢?巴克和阿克塞爾隨后獨立開展的一系列研究證明,不同種類的受體可以形成無數個特定組合,用來檢測和識別外界環境中的各種氣味。氣味分子被識別并傳導至大腦中的第一站——嗅球,這些信號傳入大腦后又重新匯合在皮層細胞上,由大腦皮層進行更高級的分析和綜合,最終產生認知、情感和身體上的反應。例如,香水的氣味代表愉悅和愛,煙熏的氣味則可能意味著危險。
鄒志華說,對復雜的嗅覺系統的研究有助于闡明整個感覺系統的工作原理。不僅如此,動物覓食、交配、劃分領地以及逃避外來傷害等都依賴于靈敏的嗅覺,對嗅覺生理的了解無疑可以促進整個生物學的研究。此外,嗅覺的減退或喪失是導致許多老人或病人厭食的重要原因,嗅覺功能障礙也是老年癡呆的早期癥狀之一。對嗅覺生理的了解將有助于對這些疾病的認識,以及對它們進行早期診斷,并發現有效的治療手段。
在阿克塞爾實驗室從事博士后研究的俞從容告訴記者,阿克塞爾和巴克都是屬于在科研上既愿意冒險又非常執著的人。
俞從容說,阿克塞爾是一個天才,具有發現有趣研究課題的非凡能力。他在實驗室營造了一種讓學生和博士后們自由交流思想,乃至尖銳批評的氣氛。“他顯得有些古怪,但我想,或許正是這樣,實驗室的成員(包括他自己)才能夠自由地研究最有趣的東西,而不用顧忌什么權威”。他們研究的常常是富有挑戰性的前沿課題。因此,阿克塞爾發表的論文并不多,“但那些論文解決的通常都是重要問題,并且能夠經受住時間的考驗”。
巴克在阿克塞爾那里就做了長達11年的博士后。她只比阿克塞爾小一歲,曾經做過一段時間的家庭婦女,33歲時才獲得博士學位。當她1991年離開阿克塞爾實驗室、在哈佛醫學院找到助理教授一職時,已經44歲了。
對于阿克塞爾和巴克的獲獎,有的科學家存在不同看法,認為他們的工作雖然出色,但或許不至于到了獲諾貝爾獎的地步。例如,有評論說,阿克塞爾和巴克的發現對整個感覺系統而言沒有那么重要,或者說,與從視覺和聽覺系統得到的發現相比,嗅覺系統的貢獻并不是特別突出。
但也有不少科學家認為阿克塞爾和巴克的工作值得獲獎。美國冷泉港實驗室鐘毅博士對記者說,在阿克塞爾和巴克1991年發表論文之前,人們對嗅覺系統知之甚少,而隨著今后對大腦如何處理嗅覺信息的深入了解,那篇論文的重要意義將得到完全體現。
安然 李虎軍
[物理學獎]3位年輕人的“家庭作業”
夸克研究已經帶來了好幾個諾貝爾獎。該理論中還有很多未知領域,年輕一代,包括中國的年輕科學家都還有機會。
過去幾年中,每到諾貝爾物理獎公布的日子,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弗蘭克·維爾切克(Frank Wilczek)都會度過一個不眠之夜,然后在接下來的一個星期中悶悶不樂。
10月5日早上5點30分,維爾切克終于等到了他期盼的電話。電話響起時,他正在浴室,準備洗個淋浴。在當天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個子不高、有些禿頂的維爾切克則透露了一個小秘密:他興奮得連衣服都沒穿好就沖到妻子身邊接電話了。
與維爾切克分享本年度諾貝爾物理獎的是圣芭芭拉加州大學的戴維·格羅斯(David J. Gross)和加州理工學院的戴維·波利策(David Politzer)。為他們帶來榮譽的是30多年前的一項研究成果。
上周,薩拉姆(Abdus Salam)國際理論物理中心在其成立40周年之際出版了《100個成為科學家的理由》一書,書中有一篇維爾切克寫的短文:《做科學給了我自由》。維爾切克回憶道,他在普林斯頓大學念的是數學系,但對物理學也非常關注。當他與一位名叫戴維·格羅斯的年輕教授進行交談時,他的物理學家生涯也就開始了。
1973年,維爾切克與格羅斯在《物理評論快報》上發表了一篇論文。同一期雜志上,哈佛大學物理系科爾曼(Sidney Coleman)的研究生波利策也發表了一篇論文。他們在論文中獨立地提出了夸克的“漸近自由”理論。當時,格羅斯32歲,維爾切克22歲,波利策24歲。有人將那兩篇只有4頁的論文稱為兩位年輕研究生維爾切克和波利策的“家庭作業”,而科爾曼沒有在“家庭作業”上署名。不過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所副所長吳岳良研究員則告訴記者,提出這個理論需要很多背景,恐怕不只是“家庭作業”那么簡單。
自然界中有4種力:電磁、引力、弱相互作用和強相互作用。一切參與強相互作用的粒子統稱為強子,包括質子、中子、介子等。1964年,蓋爾曼(Murray Gell-Mann)提出夸克模型,認為所有強子都由夸克(quark,原義之一是烏鴉的呱叫聲)組成。該模型所預言的6種夸克后來均得到了證實。
本年度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給了氣味的研究,物理獎則是頒給了顏色的研究。不過,這里所說的顏色不是通常意義上的概念,而是代表夸克的3種顏色自由度(紅、黃、藍),與電子帶電荷相類似,夸克帶有色荷。
格羅斯等3人通過計算發現,隨著夸克間距離的變小,或者說隨著夸克能量的增加,色力(夸克之間的作用力)變得越來越弱,就像橡皮筋一樣。當夸克間距離足夠小,能量足夠高時,夸克仿佛呈“自由”狀態,這就是所謂的漸近自由。諾貝爾獎評委會稱,這是“夸克世界中的一個多彩發現”,它為量子色動力學理論——描述色力的理論奠定了基礎,也使科學家們距離統一描述自然界中4種力的夢想近了一步。這個“多彩的發現”后來在世界各地的高能粒子加速器上得到了證實。
吳岳良說,20世紀1973年之前,荷蘭物理學家霍夫特(Gerardus't Hooft)已經發現了漸近自由的性質,他沒有就此發表論文,但他作過公開的學術報告。于是,科學界曾有這樣的議論:漸近自由理應獲得諾貝爾獎,但算上霍夫特的話就有4個人,違反了一項諾貝爾獎最多只頒給3個人的規定。1999年,霍夫特與其老師韋爾特曼(Martinus Veltman)因為電弱相互作用的量子結構方面的理論研究獲得了諾貝爾獎,人們這才松了一口氣。
夸克研究已經帶來了好幾個諾貝爾獎,蓋爾曼、丁肇中、里克特等人都獲得了獎勵。吳岳良說,夸克理論中還有很多未知領域,年輕一代,包括中國的年輕科學家還有機會,例如“夸克禁閉”就是一個著名的謎。
記者還聯系到了曾與維爾切克共事3年的劉文勝。劉文勝2004年9月剛在美國匹茲堡大學物理系獲得助理教授一職。他2001年8月來到MIT,在維爾切克的研究組從事博士后研究(劉文勝也同時在MIT物理系李雅達、文曉剛教授領導的凝聚態組從事研究)。
維爾切克的辦公室在MIT的6號樓305室,劉文勝的是306室。如果維爾切克辦公室的門開著,里面常常像一個會議室,各種各樣的人在其中碰撞思想。周二或周四晚上,維爾切克還常常在家里舉行研究組聚會,學生和博士后們在那里繼續思想的碰撞。
在劉文勝眼里,維爾切克非常聰明、敏捷、富有創造性,幾乎對理論物理的每一個領域都感興趣,“他或許是我碰到的興趣最為廣泛的理論物理學家”。維爾切克還不時為《今日物理》、《科學美國人》等雜志寫科普文章,且文筆相當不錯。“我懷疑英語文學專業的人也會為此感到驚訝。”
劉文勝說,他遇到了好些杰出的物理學家,和其中幾位還有比較多的交往,如他讀博士時的導師、諾貝爾獎得主溫伯格(Steven Weinberg),“這些人是現代社會的財富”。
(感謝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所于祿院士提供的幫助)
李虎軍
[化學獎] “死神之吻”的秘密
赫什科和他的研究生切哈諾沃應該獲獎,但關于羅斯而不是佛沙斯基獲獎則存在很大的爭議。
以色列人第一次獲得了諾貝爾自然科學獎。
10月6日,諾貝爾獎評委會宣布,以色列工學院的兩位科學家——阿龍·切哈諾沃(Aaron Ciechanover)與阿夫拉姆·赫什科(Avram Hershko)——與美國加州大學歐文分校78歲的歐文·羅斯(Irwin Rose)共同分享2004年度的諾貝爾化學獎,以表彰他們揭開了一個關于“死神之吻”的秘密——泛素介導的蛋白質降解。當媒體問起獲獎感受時,切哈諾沃說:“我為我自己和我的國家感到驕傲。”
赫什科是1937年出生在匈牙利的猶太后裔,13歲時移民以色列。在位于耶路撒冷的希伯萊大學他獲得博士學位,曾在舊金山加州大學從事研究,1972年起在以色列工學院任教。切哈諾沃1947年出生在以色列城市海法,1976—1981年間在赫什科指導下攻讀博士學位,曾在麻省理工學院從事研究,后返回以色列工學院任教。
諾貝爾評委會在新聞公報中稱,科學界在理解蛋白質合成方面取得了很多進展,并至少獲得了5項諾貝爾獎,蛋白質降解卻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看作是不那么重要的問題。赫什科等人卻一反“時代潮流”,對一些蛋白質降解過程為何需要能量產生了興趣。
20世紀70年代末,赫什科借著帶薪休假的機會,帶上切哈諾沃,到美國費城福克斯·蔡斯(Fox Chase)癌癥研究中心的羅斯實驗室進行訪問研究,在那里完成了3位獲獎者的大部分合作研究。他們發現,那些將被降解的蛋白質通過共價鍵與一種小分子蛋白質結合在一起,而這個過程是需要ATP能量的。那種小分子蛋白質就是泛素(ubiquitin),一種在幾年前已被確認的物質:由76個氨基酸組成的多肽,因其廣泛分布于各類細胞而得名。
泛素就像標簽一樣,被貼上標簽的蛋白質通常就會發生降解。因此,泛素又被人稱作“死神之吻”。赫什科等人以及其他科學家隨后的研究進一步闡明了蛋白質降解的生物化學機理。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營養科學研究所翟琦巍博士告訴記者,科學界近幾年來一直在期待泛素介導的蛋白質降解研究獲得諾貝爾獎。他說,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泛素介導的蛋白質降解的重要性,泛素蛋白酶體系統不僅可以清理掉不需要的蛋白,而且與很多生命活動,如細胞分裂、DNA修復、神經退化等都有非常密切的關系。
泛素研究已經開始得到應用。許多制藥公司正在研究將泛素蛋白酶體系作為藥物的靶標,例如,通過抑制蛋白酶體,可以防止抗癌蛋白在細胞的正常循環過程中發生降解。
在赫什科等人欣喜不已的時候,加州理工學院的俄裔科學家佛沙斯基(Alexander Varshavsky)可能會非常失望。佛沙斯基長期在麻省理工學院任教,切哈諾沃在那里做研究時就曾與他有過合作。《自然》雜志在10月6日的一篇電子新聞中稱,佛沙斯基也為理解蛋白質降解作出了重要貢獻,并在2000年與切哈諾沃、赫什科一起分享了拉斯克基礎醫學獎(也被科學界看作諾貝爾醫學獎的預演)。然而,諾貝爾委員會為何選擇了羅斯而不是佛沙斯基,外界很難知曉。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科學家對記者說,赫什科和他的研究生切哈諾沃應該獲獎,但關于羅斯是否應當獲獎存在很大的爭議,“這些年來,有很多個獎項共同頒給了赫什科和佛沙斯基,以表彰他們在泛素研究領域的貢獻,很明顯,諾貝爾獎評委會推翻了所有這些評委會的看法。”
李虎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