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書名: 述報法兵侵臺紀事殘輯作者名: 佚名本章字數: 4803字更新時間: 2015-12-30 09:34:17
十二月初五日
請開實官捐輸折稿
戶部謹奏:為遵旨速議臺灣請開實官捐輸,恭折覆陳,仰祈圣鑒事。
本月十八日,軍機處交出本日軍機大臣面奉諭旨:『據劉銘傳電奏:臺灣勸捐軍餉官紳,皆請奏開實官捐輸等語;著戶部速議具奏。欽此』。臣等伏思從前開捐實官,為朝廷萬不得已之舉。光緒五年間,奉特旨停止;茍非時事迫切,曷敢復請暫開!惟查此時臺灣情形,基隆未復、文報罕通、運餉艱難,已在圣明洞鑒之中。幸臺地素多富紳,就地勸捐,可以助餉。然無術招徠,難期踴躍。劉銘傳電稱官紳請開實官捐輸,自系為軍餉不繼、招徠踴躍起見。臣等公同商酌,擬請俯如所請,準于臺灣地方暫開實官捐輸。凡京職自郎中以下、外官自道府以下及三班分先、分間、盡先各花樣,均按照例定十成銀數報捐,不準以錢文、軍械、米谷折算,作為臺灣防剿經費;一切銀數,仿照從前籌餉事例辦理。其籌餉事例及常捐中有向歸部庫收捐免保舉、免考試等款及現在另立新章程應行刪除、不得援引,由臣等督飭司員詳晣簽出,頒發該撫轉飭遵辦。其武職各官,仍遵同治五年上諭,一概停止,不準報捐。至此項實官捐輸既令按照十成銀數,較之從前籌餉事例減成報捐不同。若銓補班次統令歸于籌餉事例之后,難期鼓舞。擬將此次臺灣捐輸各員作為新班,俾壓捐輸舊班。恭候命下,再由臣部會同吏部將新、舊捐輸各班銓補章程妥議具奏;并擬請將此項捐輸予限半年,限滿即行停止。如蒙俞允,臣部即行文該撫遵照辦理,設局收捐,先發實收,按月造冊將副實收報部請獎。臣部隨時核準發照,應收飯照銀兩隨冊解部,以資辦公。所有臣等遵旨速議緣由,是否允協?伏乞太后、皇上圣鑒訓示!再,查臺灣開捐助餉待命孔急,擬由總理衙門先行電知,以期迅速;合并聲明。謹奏(于光緒十年十月二十五日具奏,奉旨:『依議。欽此』)
計開:
文職報捐分缺先用、分缺間用班次(內報捐遇缺盡數分間前、盡先前等項仍應停止,不準收捐)。
文職報捐各項本班盡先。
文職分發分缺先用等項人員,捐免試用。
筆帖式捐分缺,捐免期滿。
新例報捐人員,按卯輪選,并驗看分發。
大挑一等知縣回籍聽候咨取人員,準報捐分發。
候補候選人員,準先行捐免遠省并損入近省選補。
從前捐納、捐輸并勞績各班人員,加成過班。
道、府以至佐雜等官,捐免補本班字樣,歸入候補班。
勞績補用人員,報捐離任。
外官著有勞績各員,捐免補本班。
各衙門記名人員,準捐分發,歸候補班補用。
各衙門截取外用人員捐升,準作為雙月遞捐。
外任各官升補尚未實任人員捐升。
外任官員,準捐免實授、試俸及歷俸年限。
滿、蒙應歸月選推升各官,準其捐免試俸。
各省道、府以至未入流,捐免俸滿年限。
滿、蒙郎中以下等官,報捐本班盡先選用等班。
滿州司員筆帖式應扣調京年分各員,酌擬捐免。
現任理事、同知、通判,準照撫民同知、通判加成報捐外任。
舉人及各項貢生推廣報捐捐輸人員呈驗貢監執照,方準報捐(內有捐生補交監生四成實銀系專歸部庫收捐之款,該省不得兌收)。
各館謄錄、供事分別推廣捐銜,準照銜議敘。
現任候補、候選人員,準捐升銜。
常例所捐京銜,添分部職銜。
從九品等官,準指項報捐。
武職捐復降捐人員,報捐分發。
武職準捐指省分發。
武職分發河工。
捐升。
改捐降捐。
現任捐升,捐免離任。
扣算原資。
筆帖式加捐扣算銀數。
報捐人員,分別現任候補、候選。
翰、詹、科、道報捐外任。
進士、舉人報捐知縣。
職員報捐。
就職人員分別報捐。
勞績、保舉、教職人員報捐。
九品以下分發銀數分別報捐。
應補道、府等員,加捐分發候補班。
五貢捐內閣中書。
報捐監掣同知。
八旗漢軍報捐各項小京官。
內務府人報捐。
蔭生報捐。
武職改捐文職。
舊例增、附訓導加捐過班。
恩、拔、副貢出身各大使預捐保題。
報捐翎枝。
捐免赴部投供。
捐歸候補班。
教習捐免期滿。
八旗滿蒙文舉人、翻譯舉人并漢軍各省舉人,準捐小京官選用。
捐免五缺。
報捐部缺筆帖式、委筆帖式。
軍臺人員贖罪。
新疆人員贖罪。
新疆人員捐免戍限。
新疆遣戶捐請釋回。
役滿吏報捐。
賞給千、把總銜鄉勇義民及軍功頂戴人報捐。
賠項人報捐。
有服人報捐。
分發赴選取結起文。
捐入補班。
捐免坐補。
捐免試俸。
捐免實授。
捐免保舉(內有道、府、直隸州、州、縣五項捐免保舉系專歸部庫收捐之款,該省不得兌收)。
捐免考試(內有道、府、直隸州、州、縣五項捐免考試系專歸部庫收捐之款,該省不得兌收)。
捐離任。
捐職銜。
捐封典。
捐分發指省。
捐離原省。
——以上七十七條,均準該省查照例定十成銀數收捐。
事屬訛傳
前月初旬,西貢街道傳說:法國「尼輔」運軍船被華人所奪,以故法人甚為鼓噪。嗣經接得水師提督來電,稱說「尼輔」已安抵基隆,人心始安云。
論援臺之師勿緩
中外通商以來垂四十年,時局更易,屢有變遷,而所關不外夫商務;縱有轇轕,不旋踵而仍敦輯睦,和好如前。庚申而后,未嘗更見干戈;中外一家,玉帛相見。不意法人背盟爽約,侵占越南,復擾邊陲,虔劉鎮粵,以致天威震怒,決絕和議。此時任事諸臣非無老成宿將,而以言華、洋交戰,實未嘗經歷;交綏勝負、成敗得失,茫無把握:因而遲徊審慎,致誤事機。論者每言閩江之役,不阻法人戰艦,任彼長驅直進:一誤也。馬尾之戰,猝不及備:二誤也。法艦闖出口門,四散遠揚,萍蹤靡定;不乘此時星調南、北洋戰船分路截擊,使敵人得以休息、養精蓄銳,復攻基隆、侵淡水、圍臺灣:三誤也。有此三誤,事前非無獻策為未雨之先圖,臨事亦非無人上書為旁觀之卓識,事后又非無人定計為亡羊之補牢;而言者如彼、誤者如此,殊令人嘆息痛恨于當時也!
夫戰陣之事,成敗利鈍,中無把握,有所聞而未能信、有所見而未敢決;因循之患,不致于坐誤事機而不止也。刻聞臺灣法船之圍,散而復聚;援臺之舉,尚可緩乎?夫法人和戰之權,意在于臺灣一著耳;冀有所得,則要挾求全以償其奢欲也。如其不然,則又另籌他計,以圖務獲而后已也。然推原法人之心,東京為彼已得之物,且竭數載之經營;必不甘輕易為華軍克復,而使前功盡喪也。至臺灣則為虛懸之物,茍殫思竭力而不得,或可舍之而他求:是則法人以東京為重而臺猶輕也。以中國而言,東京為已去之地,況為法人所必爭;復之難,守之不易。臺灣為世守之地,閩省藉以屏藩,為必不可失之疆圉:是于東京為輕而臺灣為重,顯可見也。審其輕重,而緩急判焉矣。或謂法人既志在臺灣為將來要挾之地,則臺灣豈非法人所重乎?中國茍克東京,亦可以解法人臺灣之圍;則東京又豈非中國所重耶?曰:此所謂末重、非本重也。蓋人之于物,得失無常;假令得足償失,則惟圖其得而不虞其失、急于攻而緩于守也。若或得不償失,則未圖其得、先防其失,急于本而緩于末,豈智者所為哉!觀法人邇來復困臺灣、兼顧東京,而注意東京之念猶愈于臺。何以見之?屢聞法國增兵之信,赴越南之軍每多于來閩者;此可知也。刻下中國出關大兵已倍道長驅,捷音頻聞,勢成破竹;惟援臺之師仍無音耗。況南、北洋戰艦調撥已久,各路雄師云屯霧集,何尚遲延觀望、欲進不進,使敵人得以優悠布置,乘機伺隙攻其無備!豈不誤而又誤,再蹈前車之轍,徒貽后悔為可惜矣?故曰:援臺之舉,不可不亟焉。曷不乘此東京屢捷之余,飭撥南、北洋戰艦迅解臺灣之圍,并調勁派炮船分攻基隆、淡水,使敵人首尾不能相顧,庶收蕩定之功而成不世之績,是所深望于群公!想當事者志安社稷、念切勤王,諒不以斯言為河漢也!
書日人「論臺灣」后
傳曰:「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自古犬牙相錯之邦,固莫患乎強弱相攻,尤莫患乎詐虞相尚。蓋強弱相攻,則始而相爭、繼而相怨,必成鄒、魯之仇;詐虞相尚,則外托輯睦、內實陰圖,亦蹈吳、越之轍。惟必相維相系、相親相睦,然后能同保疆圉以外拒強敵也。
夫日本與中朝,同處亞洲,而毘連于臺灣;所謂唇齒之邦者,非耶?自法人啟釁,棄好背盟,侵我藩籬、轟我船艘,蹂躪我邊陲、圍困我外郡;我國雄師百萬、戎馬千駟,猛將如云、謀臣如雨,士飽而歌、馬騰于槽,加以信臣精卒共陳利兵、宿將元勛同資坐鎮,以此守城、何城不安!以此制敵、何敵不摧哉!然或者謂敵人船堅炮利,日率其師船游弋海面以侵擾我中土,我雖雄師百萬,然利于陸而不利于水,則惟可以御敵而不可逐敵、可以擊敵而不可襲敵;是法無如我何、我亦無如法何,其相持正未有已也!所幸其甘為戎首、殘暴不仁,為各國所不齒,已成孤立之勢;不若我朝大仁大義、理直氣壯,不得已而用兵,為天下各國之所共諒。雖然,天下之國眾矣,諒我者亦多矣;而求其與我同休戚者,果何國哉!南瞻三藩,則越裳已不國矣,緬王已失政矣;暹羅雖存,而寄我廡下,亦無能為矣。猶曰顧瞻西道,或為同憂;則三藏為我國之藩、五印乃英邦所屬,同為藤附,何廑杞憂!加以俄人逼處其間虎視眈眈,將乘瑕而蹈隙。則與我為唇齒之邦而共休戚者,厥惟日本矣。夫日本以彈丸之地,綿亙數千里,立于亞洲之東;立島三、畿五、道七、郡五百九十,民戶可七萬、課丁八十萬有奇。其國之長崎,與浙之普陀東西對峙,相距不過二百四十里——距廈門四百三十二里;輪舶往來一日可至,可謂近矣。加以近日夷滅琉球以為沖繩,東南諸島多所撫有;則各國之枕近我東方者,莫若日本矣。是臺灣固中國之門戶,實亦日本之喉咽也。今者,法為不道,屢行攻擊。姑無論我軍得勝,固足以掃蕩欃槍,殲除法丑,共保東方太平之局;然或不幸法人得志,則匪特中國東南濱海各省之憂,抑亦日本西南諸島之憂也。蓋法貪得無厭,必欲肆行其蠶食;日本南部諸島枕近臺灣,必首受其禍。「荷芝新報」見及于此,所以有臺灣之論也。
或曰:「荷芝新報」之論實欲中國賠餉議和;抑知不然。蓋觀其論中國語意,似因聞法人欲據基隆淡水數十年、不索軍餉之說,恐中國允之至為日本之不利,故有是論。
至其所言謂『賠餉乃目前之損,割地為日后之患。目前之損,中國且不為;日后之憂,中國豈為之乎』?想其意,蓋欲我大興師旅剿滅法人,無令其為封豕長蛇以薦食東土耳。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該報是誠能會其要旨歟!
閩督告示
欽差幫辦福建軍務頭品頂戴總督福建、浙江等處地方兼理糧餉鹽課楊,為剴切曉諭以肅軍令而安人心事。
照得法人無端肇釁,自外生成,始而侵我屬國,既且擾我中土;朝廷崇尚寬大,不愿遽動干戈。乃法人包藏禍心,百端要挾。福州海口稱天險,竟敢乘滬上議和之際,潛肆陰謀,竄入馬尾,焚我輪船、毀我炮臺、碎我炮位;近復擾我臺灣,荼毒生靈,遷徙我閭閻,震驚我父老。以此悖天滅理,以德為仇;不特率土人神所共憤,抑亦泰西各國所不齒。凡我全閩軍民,尤當環甲枕戈,同仇敵愾者也。
本部堂恭膺簡命,總制此邦;統率所部電掣星馳,按臨榕嶠。所有一切軍裝、糧餉,靡不籌備。查省城自鼓山、林浦以至長門,金牌、壺江等處,沙線迂回,門戶重迭;扼山阻水,戰守有資。大小法船游弋海上,至多不過二十余艘;每船丑類,至多不過一、二百名。眾寡異形、曲直異勢、主客異地、勞逸異時,諒彼海外鯨鯢,安敢當中華貔虎!現以會同欽差大臣侯中堂左、福州將軍穆、新授福建爵撫部院劉相度機宜,嚴密布置。一面申明紀律,無論在防新舊兵勇均應恪守營規,不準在外游行滋事,人人以殺敵致果為心,時時以親上死長為念。倘有捏造謠言搖惑人心者,立即按軍法處治,決不姑寬。果能兵民一體、上下一心,輔以團防、聯以保甲,內地教民有暗通消息者,以奸細論;沿海居民有潛行接濟者,以叛黨論:庶豪杰皆思自奮,奸宄無可潛蹤。蠢茲法人,勞師遠來,何能持久!行將自斃。耆定之功,固已指日可待。
為此,示仰省會四民暨濱海地方人等知悉:爾等須知順逆之理定于天,險阻之勢恃于地,忠義之氣激于人。有此三者以御強敵,何患不摧!以守邊關,何慮不固!此外,通商各國相安已久,各按條約仍敦友誼;凡我民人,毋得稍有侵犯!自今以往,為士者安弦誦,為商者習懋遷;百工胥列肆以居,三農毋輟耕而嘆。其或遷避于外,應即翻然來歸;慎毋誤聽浮言,自貽伊戚!斯眾志既孚,而干城自固矣。本部堂愛民如子,痛癢相關;下令如山,賞罰必慎。用咨眾庶,其各凜遵!
特示。
援臺兵到
上海「晉源西報」云:「威化剌」火船日前曾奉華官之命,窺伺法船困臺稍緩,曾即乘機將援臺兵士載入臺灣,妥交劉爵帥調遣。既而復出,今又將往江陰載兵南下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