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 壽世保元
- 佚名
- 4910字
- 2015-12-29 09:34:23
外科諸癥
癰疽
夫瘡癤者。皆由氣血不利。喜怒不時。飲食不節(jié)。寒暑不調(diào)。使五臟六腑之氣。怫郁于內(nèi)。以致陰陽乖錯。氣血凝滯而發(fā)也。亦有久服丹石燥熱之藥。熱毒結(jié)深。而發(fā)為也。
夫此疾多生于膏粱富貴之人。以其平昔所食肥膩炙爆。安坐不勞。嗜欲無節(jié)。以致虛邪熱內(nèi)攻。煎熬氣血而成也。癰者壅也。大而高起屬乎陽。六腑之氣所生也。其脈數(shù)浮。疽者沮也。平而內(nèi)發(fā)屬乎陰。五臟之氣所成也。其脈沉數(shù)。瘡者其總名也。癤者有頭小瘡也。經(jīng)云。諸痛癢瘡。皆屬心火。蓋心主血而行氣。若氣血凝滯。夾心火之熱。而生之類也。
然所感有淺深。故所發(fā)有輕重大小之不同也。六腑積熱。騰出于外。肌肉之間。其發(fā)暴甚。
皮腫光軟。侵表廣大者。癰也。五臟風(fēng)毒積熱。攻注于肌肉。其發(fā)猛惡。初生一頭。如痞白色焦枯。觸之而痛應(yīng)心者。疽也。熱發(fā)于皮膚之間。是以浮腫。根小不過二三寸者。癤也。夫癰生于六腑。若燎原之火。外潰肌肉。疽生于五臟。沉澀難療。若陶室之燧。內(nèi)潰骨髓。癰則易療。惟難將息而遲瘥。疽則難療而易痊復(fù)。夫諸瘡之中。惟背疽疔瘡。最為急癥其次莫如腦疽腸癰喉癰之類。亦其急者也。至若瘰 懸癰痔漏諸瘡之類。其癥可緩而治也又有疥癬 瘡風(fēng)疳之類。雖云俱屬瘡類。而其輕重緩急。自有不同。夫之疾。須要察其虛實冷熱輕重。對癥用藥。無失先后次序。凡人年四十以上。頭頂鬢頤。背膂腰脅。或筋骨之上。所視不見之處。稍有瘡癤。便不可輕易待之。若視之怠慢。以為常疾。每見從微至顯。喪命者多矣。便宜速治。庶幾得救。譬之救火。初起則易救。至于燎原之勢。不可撲滅矣。其理亦猶是也。凡瘡未破。毒攻臟腑。一毫熱藥。斷不可用。若已破潰。臟腑既虧。飲食不下。一毫冷藥。亦不可用。此先后次序之要訣也。夫瘡有五善七惡。不可不辨。若動息寧。飲食知味。一善也。便利調(diào)勻。二善也。膿潰腫消。色鮮不臭。三善也。神彩精明。語音清朗。四善也。體氣和平。五善也。如煩躁時嗽。腹痛渴甚。泄利無度。小便如淋。一惡也。膿血大泄。囗痛尤甚。臭惡難近。二惡也。喘粗短氣。恍惚嗜臥。三惡也。未潰先黑入陷。面青唇黯便污者。四惡也。肩項不便。四肢沉重。五惡也。不能下食。服藥而嘔。食不知味。六惡也。聲嘶色脫。唇鼻青黑。面目四肢浮腫。七惡也。更有氣噫痞塞。咳逆身冷自汗無時。目眩耳聾。恍惚驚悸。言語顛倒。皆是惡癥。五善見三則善。七惡見四必危。五善并至。則吉而安。七惡全見。必危而死矣。
審癥虛實訣
一凡大按乃痛者病深。小按便痛者病淺。按之處陷不復(fù)者無膿。按之處陷即復(fù)者有膿。
不復(fù)者可消。若按之都牽強者。未有膿也。按之半軟者。有膿也。又手按上下不熱者無膿。若熱甚者有膿。凡覺有膿。急當(dāng)破之。無膿但氣腫。若有血。慎之慎之。不可針破也。用諸拔毒之藥敷散。四圍堅中軟者。此為有膿審也。一邊軟亦可有膿。都堅者此為惡核。或有氣也。
都軟者此為有血。血瘤也。當(dāng)審堅軟虛實為要。若堅疽積久后。若更變熱。偏有軟處。當(dāng)軟處切不可針破也。軟疽者溫暖裹衣置之。若針灸刺破。不可療也。
雜忌須知
一凡病時。忌怒忌疑慮。忌身體不潔人來看。忌魚羊鵝肉。燒酒面食。生冷瓜果。腌藏等物。瘡口斂。百日后。不作渴癥。方可入房。
用藥治法
一凡等項大瘡毒。初起一二三日內(nèi)。即服飛騰神駿膏。此藥治瘡初起至將潰之際。
俱可服。服后汗出。惡毒盡皆發(fā)散。腫立消。其效如神。如瘡已潰爛。勿服。如無神駿膏。初起即服槐花酒。或千金消毒散二三劑。患處即用灸之。瘡初出至七日內(nèi)。或灸。七日外不可灸。瘡未及灸。初起即以蔥蜜膏。或以金蟾膏貼之。即消。至四五日腫痛未消。用芙蓉膏敷之。立效。敷至六七日作膿。將潰未潰之時。不得妄破。用替針丸。頻點瘡頭。自然皮破出膿。瘡自初起至此。膿將出未出之際。即服真人活命飲一二劑。瀉下膿血。其瘡潰爛。用豬蹄湯洗凈。以三神膏搽之。內(nèi)服千金內(nèi)托散。以托瘡毒出外。間服蠟礬丸。以護膈膜。二藥相兼服之勿間。不計其數(shù)。再看潰爛。流膿不止。此氣血衰憊。脾胃虧損。肌肉不生。瘡不斂口。用豬蹄湯洗凈。將生肌散搽上。外貼神異膏。內(nèi)服十全大補湯。兼進八仙糕。久服自愈。好后再服加減八味丸。可以絕根。庶幾再生。若平日無瘡時。皆預(yù)服之。尤為防患于未然也。以上治法。俱要根據(jù)次第而行。未有不奏效者。皆予百發(fā)百中之良法也。
一論飛龍奪命丹。乃外科惡毒第一方也。(方見后諸瘡)一論、發(fā)背。瘰 、鼠 、氣 等癥。此專門之方。其效捷如奔馬。
飛騰神駿膏麻黃(二斤去節(jié)取一斤凈) 杏仁(四兩熱水泡去皮尖用砂缽搗爛又入水同搗澄去濁渣用清汁)防風(fēng)(去蘆四兩) 地骨皮(去骨凈四兩) 甘草(四兩) 木鱉子(去殼十四個) 頭發(fā)(一把溫水洗凈) 燈草(大一把) 黑鉛(一塊)上熬膏。法不用柴燒。用白炭五十斤。大鐵鍋一口。將前藥入鍋內(nèi)。注清水二三桶。煮至五六分。看藥水濃時。藥渣濾起。藥水另放缸注。又將前渣入鍋內(nèi)。再入水一二桶。又熬至五六分。藥汁又注前汁內(nèi)。如前法三次去渣。將前二次汁并作一鍋。煎至干。去黑鉛頭發(fā)燈草三味不用。其味香甜。瓷罐收貯。五年不壞。遇病每服三錢。好熱酒調(diào)膏。臨臥服。濃被蓋出大汗為度。徐徐去被。不可被風(fēng)吹。次早用豬蹄煨。以汗后恐致虛人。以此補之。以復(fù)元氣。好酒調(diào)服。隨人酒量。以醉為度。汗出立愈。此治瘡毒欲起。至潰破時。前后皆可服神效。
一論凡人初覺患發(fā)背。已結(jié)未結(jié)。赤熱腫痛。即用。先以濕紙覆其上。立視后其紙先干處。即是結(jié)疽頭處。取大蒜去皮。橫切三文錢濃。安在頭上。用大艾炷于蒜上灸之。
三次換一蒜片復(fù)灸。痛者灸至不痛。不痛灸至痛方住。最要早覺早灸為上。方發(fā)一二日者。
十灸十愈。三四日者。六七愈。五六日者三四愈。過七日則不可灸矣。若有十?dāng)?shù)頭一處生者用大蒜搗成膏。作餅子鋪瘡頭上。聚艾燒之亦可。若背上初發(fā)赤腫。內(nèi)有一粒黃如粟米者。
即用獨蒜切片。如前法灸之。次日去痂。膿自潰矣。
一論凡發(fā)背。一切無名腫毒初起。
蔥蜜膏生蔥、豬膽汁一個。傾石缽內(nèi)。共搗成餅。貼患處。日換三四次。即消。
金蟾膏 治癥同前。
生白礬末五錢。加麝香一分。取活蝦蟆一個。去肚腸。同搗爛如泥。四圍留頂出氣。不過一夜。即愈。
一論發(fā)背及一切腫毒。不問已成未成。但 痛者。
槐花酒槐花四五兩。炒黃。乘熱入酒二杯。煎十余沸。去渣。熱服。其毒即消。神效。
一論發(fā)背。及一切無名腫毒疼痛。醫(yī)所不識。初起壯盛人。宜用黑白牽牛各一兩。
捶碎。好酒一碗。煎八分。露一宿。次日溫服。大便下膿血。即愈。
一論初起一切惡瘡腫痛。丹瘤瘰囗。疔腫魚口。五發(fā)。初覺一二日。便如。頭痛煩渴。拘急惡寒。四肢沉重。恍惚悶亂。坐臥不安。皮膚壯熱。大便閉結(jié)。小便赤澀等癥。并治。妊娠勿服。
千金消毒散連翹(二錢) 黃芩(一錢) 當(dāng)歸尾(一錢) 金銀花(一錢五分) 皂角刺(一錢) 赤芍(一錢) 天花粉(一錢) 牡蠣(一錢) 防風(fēng) 大黃 芒硝 麻黃(各一錢)上銼一劑。酒水各半煎服。
一論腸癰便毒疔。初起即消。已腫即潰。血從大便中出。瘡潰后勿服。
加減真人活命飲 又名千金內(nèi)消散。
當(dāng)歸尾(酒洗一錢五分) 赤芍(一錢) 白芷(一錢) 木鱉子(去殼一錢) 穿山甲(三大片蛤粉炒) 金銀花(三兩) 乳香 僵蠶 天花粉 皂角刺 大黃(各一錢) 栝蔞仁(去殼二錢)沒藥(五分) 甘草節(jié)(五分)上銼一劑。水酒煎服。
一論發(fā)背。腫痛如錐刺。不可忍者。頓時即止。
芙蓉膏芙蓉葉 黃荊子(各等分為末)上二味。入石臼內(nèi)搗極爛。用雞子清調(diào)敷患處。留頂。如煙起。此方用在未潰之先。或?qū)⒅H。
一治發(fā)背已潰爛者。
三神膏蓖麻子仁(一合) 陳醋(一大碗) 鹽(一撮)上三味置鍋中。用槐條攪成膏。先將豬蹄湯洗凈。或米泔水洗凈。用雞翎續(xù)續(xù)掃上。其皮即皺。其肉即生。
一論諸瘡惡毒。發(fā)背。痛不可忍者。此藥能衛(wèi)護內(nèi)膜。驅(qū)解諸毒。自然內(nèi)消。
加味蠟礬丸黃蠟(一兩) 枯白礬(一兩) 乳香(一錢) 沒藥(一錢) 雄黃(二錢)上為細(xì)末。用蠟熔化為丸。朱砂為衣。如梧子大。服五十丸。視瘡上下。蜜水送下。
一論瘡癤。皆由氣血凝滯。風(fēng)毒壅結(jié)。此藥發(fā)散外邪。流行氣血。排膿止痛。生肌長肉之劑。當(dāng)用于五六日間。已潰未潰而作痛者。宜服之。
加味千金內(nèi)托散黃 (鹽水炒) 人參 當(dāng)歸(酒洗) 川芎 白芍(酒炒) 白芷 防風(fēng) 川樸(姜炒) 桔梗官桂 栝蔞仁(去殼) 金銀花 甘草節(jié)上銼。每服一兩。水煎。入好酒半盞。去渣。溫服。日進二三服之后。瘡口有黑血出者及有汗出。此藥之功也。不問癥候猛惡。未成者自散。已成者即潰矣。痛甚。加乳香、沒藥。
倍當(dāng)歸、芍藥。
一論潰后。須當(dāng)大補血氣。和脾胃。托毒外出。實為切要。凡膿血出多。陰陽兩虛此藥有起死回生之功。但不分經(jīng)絡(luò)。不載時令。醫(yī)者當(dāng)觸類而長之可也。或見腫平痛寬。遂以為安。漫不知省。無補接調(diào)養(yǎng)之功。愈后虛癥復(fù)見。因而轉(zhuǎn)為他病而危劇者多矣。
收功萬全湯黃 (蜜水炒二錢五分) 人參(一錢) 白術(shù)(去蘆炒一錢) 白茯苓(去皮一錢) 當(dāng)歸身(一錢五分) 川芎(七分) 白芍(酒炒七分) 懷熟地黃(一錢) 官桂(三分) 白芷(三分) 陳皮(五分) 甘草(三分) 防風(fēng)(五分)上銼。生姜一片。水煎。溫服。如作渴。加麥門冬、五味子。如煩躁。加生地黃、麥門冬。
如有痰。加姜制半夏。如泄瀉。加濃樸姜炒。如小便不利。加澤瀉。如怔忡不寐。加遠志、酸棗仁炒。胸膈不寬。加濃樸姜炒、楂肉。
上方治發(fā)背諸瘡毒潰膿后。毒瓦斯已盡。氣血虛弱。不長肌肉。不合口。膿清欲作余癥。宜之。
一論患發(fā)背。出膿后脾胃虧損。不思飲食。或嘔吐泄瀉。四肢沉困無力。
八仙糕人參(去蘆) 茯苓(去皮) 干山藥 芡實(去殼) 蓮肉(去心) 不油白術(shù)(去蘆米泔浸過一宿切片微炒各四兩) 白糖霜(一斤) 白粳米(二升水淘凈磨極細(xì)末)上將藥末米粉糖霜和一處。搓揉極勻。篩放籠內(nèi)。竹刀劃成小片。蒸熟。入鍋再焙干。
任意食之可也。
斂瘡止痛生肌散宮粉(火 黃色) 黃柏(各一錢) 黃連 乳香 沒藥 孩兒茶(各五分)上為末。摻瘡上。并治下疳黃水熱泡等瘡。
一論發(fā)背潰爛。便要此湯蕩洗。
豬蹄湯當(dāng)歸 赤芍 白芷 羌活 露蜂房 生甘草(各五錢) 一方。加黃芩。
上細(xì)銼。看瘡大小用藥。如瘡大。加料用之。先將 豬前蹄兩只一斤。只用白水三升煮軟。
將汁分兩次。撥去上面油花。并下面渣肉。每次用藥一兩。投于汁中。再用文武火煎十?dāng)?shù)沸去渣。以故紙蘸藥湯。溫溫徐徐。薄揩瘡上。死肉惡血。隨洗而下。洗凈以布帛拭干。貼膏藥。仍避風(fēng)。忌人口氣吹之。洗瘡切不以手觸者。
一論一切惡瘡發(fā)背等癥。此藥能退腫毒。去死肉。有膿無頭。用此點頭。自然皮破出膿。
替針丸人言(為末入鍋內(nèi)上蓋明礬燒不響為度一錢) 砂(五分) 巴豆(十粒) 乳香(三分)沒藥(三分) 白雄丁香(七分)上為細(xì)末。面糊為丸。如豆大。用時以溫水磨化。頻點瘡頭上。神效。
替針散用木鱉子、川烏。二味磨水。以雞翎刷瘡上。留口大一處出膿。如藥水干。再刷上。不一時即穿。
一論治發(fā)背發(fā)項發(fā)腦等大毒。不拘已潰未潰。俱用此敷貼。如腫毒未潰。通敷自消如已潰。將此敷周遭腫 處。其破口處。以神異膏貼之。每日換兩三次。不許見風(fēng)。神效。
二合消毒散文蛤(捶碎炒黑色為末三兩六錢) 輕粉(研三錢) 黃柏(去皮密炙為末二兩) 寒水石(為末一兩)上末。合為一處。用新涼水一半。蜂蜜一半。調(diào)合。不稀不稠。如瘡毒尚未開。將腫處遍敷之。用棉紙覆于上。但干。即以水掃之。朝夕更換二次。如夏月。或午時再換一次。亦可。
若已破。將此藥敷于周遭 腫處。正有膿。破口處用神異膏滿貼之。不必留口。亦一日三換一論發(fā)背潰爛。又不生肌肉。用此立效。但此方用之。不可太早。
合口收功散血竭(一錢) 乳香 沒藥 輕粉 龍骨(各一錢五分) 赤石脂(二錢) 朱砂 海螵蛸(各五分)上共為細(xì)末。散在瘡口上。即生肌肉。
一論發(fā)背諸瘡毒。不拘已成已潰未潰者。皆可用之。諸毒甚者。每日換二三次。中毒換一次。其藥力方能勝毒。諸瘡潰膿后。不長肌肉。不合口者。神效。
神異膏歸尾(五錢) 川芎(五錢) 赤芍(二錢) 生地黃(四錢) 防風(fēng) 羌活 白芷 玄參 黃(各五錢) 官桂(三錢) 桃仁(四十九個) 杏仁(四十九個) 木鱉子(十四個) 何首烏(三錢)牛蒡子(五錢) 穿山甲(四錢) 蜂房(三錢) 蛇蛻(二錢) 大黃(二錢) 黃柏(二錢)亂發(fā)(男者一團如雞子大) 槐柳皮(四十九節(jié)每長一寸)上用麻油三斤四兩。將藥入鍋內(nèi)浸。春五夏三秋七冬十日。以桑柴文武火煎油黑色。以穿山甲浮起黑為度。絹濾去渣。再熬油。滴水成珠。陸續(xù)下黃丹十四兩。柳條攪不住手。成膏軟硬得所。再下乳香、沒藥各三錢。血竭三錢。真降香末三錢。次冷定。下麝香末二錢。水浸二三日。去火性。攤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