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風順氣丸錦紋大黃(酒浸九蒸九曬要黑色五兩為主) 火麻仁(微炒去殼二兩) 郁李仁(泡去皮二兩) 枳殼(麩炒二兩) 山茱萸(酒蒸去核二兩) 車前子(炒二兩五錢) 檳榔(二兩) 干山藥(酒蒸二兩) 懷牛膝(去蘆酒洗二兩) 菟絲子(水洗凈酒煨爛搗成餅焙干二兩) 獨活(一兩)上為末。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余丸。茶酒任下。百無所忌。早晚各一服。覺臟腑微動。以羊肚肺羹補之。久患腸風便血。服之除根。癱瘓語澀。服之平復。酒后能進一服。宿酒盡消。中年以后之人。過用濃味。酒肉多有痰火。且不能遠房事。往往致陰虛火動。動則生風。所謂一水不能勝五火也。故以此疏風降火為主。不論年高氣弱。雄壯婦人。并皆治之。
孕婦勿服。
傷寒
脈陽浮而陰弱。謂之傷風。(邪在六經俱弦。加之陽浮。衛(wèi)也。陰弱。榮氣弱也。
風傷陽。故浮虛。)脈浮緊而無汗。謂之。(寒傷榮。榮實衛(wèi)虛。陽脈緊。邪在上焦。主欲汗。)脈浮。頭項痛。腰脊強。病在太陽。
脈長。身熱鼻干。目痛。不得臥。病在陽明。
脈弦。胸脅痛。耳聾。往來寒熱。病在少陽。
脈沉細。咽干。腹?jié)M自利。病在太陰。
脈微緩。口燥舌干而渴。病在少陰。
脈沉澀。煩滿囊縮。病在厥陰。
脈陰陽俱盛。重感于寒而緊澀。變?yōu)闇丿憽#庩柧o盛。之脈。前病熱未已。復感于寒也。)脈陽洪數。陰實大太過。濕熱相合。變?yōu)闈穸尽#ê閿荡蠼詿帷蔁嵯嗪弦病#┟}陽濡弱。陰弦緊。更遇濕氣。變?yōu)槲烈摺?
病發(fā)熱。脈沉細。表得太陽。名曰 病。
脈陽浮滑。陰濡而弱。更遇于風。變?yōu)轱L溫。(陽脈浮滑。陰脈濡弱。皆風脈也。前脈未除。風木乘熱也。)病太陽。關節(jié)疼痛而煩。脈沉細。名曰濕痹。
病太陽。身熱疼痛。脈微弱弦芤。名曰中囗。
若發(fā)汗已。身灼然熱。名曰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
鼾。
語難。更被下者。小便不利。若被火。微發(fā)黃色者。則驚癇。時螈囗。若火熏。則死矣。)脈沉細而疾。身涼四肢冷。煩躁不欲飲水。狂悶。名曰陽厥。熱盛。脈浮而大者生沉小者死。(已汗。沉小者生。大者死也。)
脈歌
傷風何以判。寒脈緊澀風浮緩。惡寒風惡風。傷風自汗寒無汗。陽屬膀胱并胃膽。
陰居脾腎更連肝。浮長弦沉細微緩。脈癥先將表里看。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
總論
夫者。乃大病也。生死反掌之間。要隨機應變而治之也。蓋發(fā)熱惡寒。腰痛脊強。
則知病在太陽經也。身熱目痛鼻干。不得眠。則知病在陽明經也。胸脅痛。耳聾口苦舌干。
往來寒熱而嘔。則知病在少陽經也。腹?jié)M咽干。手足自溫。或自利不渴。或腹?jié)M時痛。則知病在太陰經也。煩滿囊縮。則知病在厥陰經也。引衣蜷臥。惡寒。或舌干口燥。則知病在少陰經也。潮熱自汗。譫語發(fā)渴。不惡寒。反惡熱。揭去衣被。揚手擲足。或發(fā)黃斑狂亂。
五六日不大便。則知病在陽明腑也。設若脈癥不明。誤用麻黃。令人汗多亡陽。誤用承氣。
令人大便不禁。誤用姜附。令人失血發(fā)狂。正為寒涼耗其胃氣。辛熱損其汗液。燥熱助其邪熱。庸醫(yī)殺人。莫此為甚。之邪。實無定體。或入陽經氣分。則太陽為首。其脈必浮。
輕手便得。或入陰經血分。則少陰為先。其脈必沉。
重手乃得。浮而有力無力。是知表之虛實。沉而有力無力。是知里之寒熱。中而有力無力。
是知表里緩急。脈有浮沉虛實。癥乃傳變不常。治療之法。先分表里虛實。寒熱標本。先病為本。次病為標。先以治其急者。此為第一義也。問癥以知其外。察脈以知其內。全在活法二字。不可拘于日數。但見太陽癥在。直攻太陽。但少陰癥在。直攻少陰。但見真寒。直攻真寒。但見一二癥具。便作主張。不必悉具。當何如處。此為活法。若同而異者明之。似是而非者辨之。在表者汗之散之。在里者下之利之。在上者因而越之。下陷者升而舉之。從乎中者和解之。直中陰經者溫補之。若解表。不可攻里。日數雖多。但有表癥而脈浮者。尚宜發(fā)散。此事不明。攻之為逆。經云。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若表癥解而里癥存者。不可攻表。日數少。但有里熱而脈沉實者。急當下之。此事不明。禍如反掌。經云。邪熱未除。
復加燥熱。如抱薪救火矣。如直中陰經。真寒癥也。無熱惡寒不渴。宜溫補。切忌寒涼。此事不明。殺人甚速。陰癥似陽癥者溫之。陽癥似陰癥者下之。陽毒者分輕重下之。陰毒者分緩急溫之。陽狂者下之。陰厥者溫之。濕熱發(fā)黃者利之下之。血癥發(fā)黃者清之下之。發(fā)斑者清之下之。譫語者下之清之。痞滿者消之瀉之。結胸者解之下之。太陽癥似少陰者溫之。少陰癥似太陽者汗之。衄血者解之止之。發(fā)喘者汗之下之。咳嗽者利之解之。正者。大汗之。大下之。寒者。微汗之。微下之。勞力感寒者。溫之散之。溫熱病者。微解之。大下之。此經常之大法也。有病一經而用熱藥寒藥之不同。如少陰癥有用白虎湯、四逆散之寒藥者。少陰癥有用四逆湯、真武湯之熱藥者。庸俗狐疑。詎能措手哉。嗚呼。能察其之癥名。而得其之方脈。如此親切。乃為良醫(yī)。是知寒藥治少陰。乃傳經里熱也。熱藥治少陰。乃直中真寒也。辨脈定經。識癥用藥。真知其為表也而汗之。真知其為里熱而下之。
真知其為直中陰經而溫之。如此而汗。如此而下。又如彼而溫。麻黃承氣。投之不瘥。姜附理中。用之必當。病奚逃乎。然必須分輕重緩急。老少虛實。久病新發(fā)。婦人胎產。室女經水。大凡有臨產而者。與男子治法不同。若無胎產。治亦相同。婦人室女。經水適來適斷。寒熱似瘧者。即是熱入血室。但當和解表里。久病者過經不解。壞癥也。新發(fā)者始病也。老者血氣衰。少者血氣壯。緩者病之輕也。急者病之重也。寒藥熱服。熱藥涼服。中和之劑。溫而服之。戰(zhàn)汗分四癥。要知邪正盛衰。類四癥。照常例而治之也。學人宜究心焉。
金口訣
真。世罕稀。多少庸醫(yī)莫能知。仲景石函節(jié)庵泄。千金不易秘。方不同。法更異。
四時各有例。惟有冬月正。不與春夏秋同治。發(fā)表實表兩妙方。用在三冬無別治。
真。真。表實表虛各自中。表虛自汗脈浮緩。疏邪實表有奇功。表實無汗脈浮緊。
升陽發(fā)表汗自松。背惡寒。背發(fā)熱。頭痛脊痛一般說。俱屬太陽膀胱經。有汗無汗須分別。
有汗表虛無汗實。脈浮緩緊須分別。春夏秋。別有方。通用羌活沖和湯。
春溫夏熱秋治濕。隨時加減細斟量。病癥與冬皆相似。淺深表里脈中詳。脈有浮。脈有沉。
半浮半沉表里停。有力無力表虛實。或溫或下細推尋。更有汗吐下三法。當施當設莫留停。
兩感癥。日雙傳。一日太陽少陰連。腎與膀胱脈浮大。口干頭痛是真原。二日陽明與太陰。
沉長之脈脾胃兼。目又痛。鼻又干。腹?jié)M自利不能安。三日少陽厥陰病。肝膽脈息見浮弦。
耳聾脅痛囊蜷縮。古人不治命堪憂。(今有方治兩感癥見后補遺)陶節(jié)庵。泄漏方。不問陰陽兩感傷。通用沖和靈寶飲。一服兩解雪澆湯。更明表里多少病。
治分先后細推詳。表病多。里病微。麻黃葛根湯最奇。表緩里急宜攻里。調胃承氣急通之。
寒中陰經口不干。身疼發(fā)熱自下利。脈沉細。又無力。回陽急救湯最的。都言兩感無治法。
誰知先后有消息。結胸癥候分輕重。雙解六一二方覓。陽明癥。不得眠。鼻干目痛是根源。
柴葛解肌湯一劑。猶如渴急遇甘泉。耳聾舌痛半表里。柴胡雙解立蘇痊。腹又痛。咽又干。
桂枝大黃湯可蠲。太陽發(fā)黃頭有汗。茵陳當歸湯獨羨。無熱自利是臟寒。加味理中湯最端。
時行疫病身大熱。六神通解須當啜。小便不利導赤飲。下焦蓄血憑斯訣。一切下癥并結胸。
六一順氣分明說。身有熱。頭無痛。面赤飲水不下咽。庸醫(yī)誤認為熱病。豈知心火泛上炎。
自是戴陽多不曉。復元湯服得安然。汗如珠。眼似火。發(fā)斑狂叫誤認我。病在三焦無人識。
三黃石膏湯最可。發(fā)斑之癥先咳嘔。耳聾足冷定無他。休發(fā)汗。愈斑斕。消斑青黛飲莫慢。
勞力感寒癥又異。調榮養(yǎng)衛(wèi)金不換。內傷血氣外感寒。莫與一例看。身出汗。熱又渴。
如神白虎湯最確。食積癥。類。發(fā)熱不惡寒。嘔逆身不痛。頭痛休疑談。只消加味調中飲氣口緊盛休變延。小便利。大便黑。桃仁承氣對君說。熱邪傳里蓄血癥。血熱目利病妥貼吐血衄血另有方。生地芩連湯最切。陰格陽。難遍詳。陰極發(fā)厥面戴陽。欲赴井中脈無力急救回陽返本湯。水不下咽瘀血癥。加減犀角地黃湯。真。真厥癥。回陽救急湯連進陽毒發(fā)斑脈洪數。三黃巨勝湯之癥。原無熱。精采不與人相攝。熱結膀胱休誤下。桂苓飲子真奇絕。心下硬痛利清水。熱積利癥醫(yī)莫測。又譫語。又作渴。身熱黃龍湯莫錯。口噤搖頭名痙囗。如圣飲內抽添訣。瘥后昏沉百合病。柴胡百合湯休越。亡陽癥。過汗多。頭痛振振病不和。筋惕肉 虛太甚。溫經益元湯最和。男女勞復陰陽易。逍遙湯治脈沉囗。腳氣癥。類。禁用補劑與湯丸。暑中傷熱寒中冷。浮風弱濕脈之端。便閉嘔逆難伸屈。加減續(xù)命湯保全。撮空癥。仔細認。休認風癥誤人命。循衣摸床為癥驗。叉手摸胸不識人。只因肝熱相傷肺。升陽散火效如神。睡覺中。忽言語。夢寐昏昏神不主。湯粥與之雖吞咽。形如中酒多不舉。心火克肺越經癥。瀉心導赤湯急取。身熱渴。不頭疼。神思昏昏亂語言。小水不利大便黑。誤投涼藥命難全。病傳心肺夾血癥。當歸活血湯最玄。夾痰癥。類。寒熱昏迷頭又眩。涎退場門中為癥驗。七情內損傷之根。神出舍空亂語言。加味導痰湯可增。大頭病。是天行。項腫惡寒熱并煎。一劑芩連消毒飲。痰火喉痹盡安全。此是先賢千古秘。不是知音莫浪傳。
出汗良法
一嚴冬。不得汗出。宜姜蔥各半斤。煎湯一斛。傾大盆中。用小板一塊。橫加盆上令患人坐臥其上蒸之。外以席被圍定。露其口鼻。外可進發(fā)汗藥。
一病患用大指捏住中指中節(jié)。緊捏莫放。十指俱屈。合掌夾在兩大腿中。緊緊坐住。待良久汗自出。
一用發(fā)表藥不出汗。將蘇葉煎湯。以器盛之。置于被內兩膝下熏之。
又法。用姜渣綿裹。周身擦之。汗即出。
一連日不出汗。昏睡不省。身熱語亂。此汗不得出也。用滾水一大茶壺。布包。放病患腳下。踏之。一時汗自下而上。其病即愈。
一不得汗出。用樟樹白皮搗爛炒熱。絹巾包烙渾身上。一時汗出即已。
一發(fā)熱。頭疼身痛。用生姜、連須蔥、淡豆豉等分。共搗爛為餅。搭臍上。帛緊勒汗自出而已。(王景明傳)一無汗。或日久汗不出者。用甜梨一個。生姜一塊。同搗為汁。再入童便一碗。量湯煮熱服之。即汗。
一單潮發(fā)熱無汗。五七日不大便。死在旦夕。以桃仁承氣湯。打下硬糞如石二次。
即出大汗而已。后以溫膽湯二劑。調理而安。
一治發(fā)熱頭痛。亦治。
生姜(一塊) 核桃(七個打碎連殼) 蔥白(連須七根) 茶葉(一撮)上水三碗。煎熱服。蓋被出汗。
一論昏迷不省人事。以皂角刺燃煙入鼻。有嚏可治。無則不治。肺氣上絕也。可治者。
隨用皂莢、半夏、生白礬一錢五分。共為末。入姜汁調服。探吐痰去。蘇醒為效。
一論汗出不止。將病患發(fā)按在水盆中。足冷于外。用炒麥麩皮、糯米粉、龍骨、牡蠣為末和勻。周身撲之。其汗自止。
諸方
一論冬月正。頭疼發(fā)熱惡寒。項脊強重。脈浮緊無汗。是足太陽膀胱經表癥。若頭如斧劈。身似火炙者。宜此方。
升陽發(fā)表湯麻黃(一錢) 杏仁(三錢) 桂枝(一錢)川芎(一錢五分) 白芷(二錢) 羌活(二錢) 防風(一錢五分) 升麻(八分)上銼。姜、蔥、豆豉。水煎。熱服出汗。汗出藥止。勿多服。
一論冬月正傷風。頭疼發(fā)熱惡寒。鼻塞項脊強重。脈浮緩自汗。為表癥也。此足太陽膀胱經受邪。當實表散邪。無汗者不可服。
疏邪實表湯桂枝(一錢) 白術(一錢五分去蘆) 芍藥(二錢) 甘草(一錢) 防風(一錢五分) 羌活(二錢) 川芎上銼。生姜三片。棗二枚。水煎溫服。汗不止。加黃 蜜水炒。喘加柴胡八分。杏仁三錢。胸中飽悶。加枳殼一錢。麩炒去穣。桔梗八分。
一論春夏秋。非時暴寒。頭疼。發(fā)熱惡寒。無汗。脊強。脈浮緊。此足太陽膀胱受邪。是表癥。宜發(fā)表。不與冬時正同治法。此方非獨治三時暴寒。春可治溫。夏可治熱。秋可治濕。治雜病亦有神也。可代麻黃湯、桂枝湯、大青龍湯、各半湯。乃太陽經神藥也。
羌活沖和湯(又名神解散。)蒼術(泔制一錢) 羌活(一錢) 防風(一錢五分) 川芎(一錢五分) 白芷(一錢) 細辛(二分) 黃芩(一錢) 生地(一錢) 甘草(二分)上銼。生姜、蔥白。水煎。熱服出汗。胸中飽悶。加枳殼去穣。桔梗去蘆。夏月。加石膏、知母。有汗。去蒼術。加白術。再不止。去細辛。加黃 蜜炙。如再不止。以小柴胡湯加桂枝、芍藥一錢。名神術湯。不作汗。加蘇葉。
一論足陽明胃經。身熱。鼻干不眠。微惡寒。頭痛。眼眶痛。脈微洪。宜解肌。此屬陽明經病。其正陽明腑病。別有治法。
柴葛解肌湯柴胡(八分) 黃芩(二錢) 芍藥(二錢) 葛根(二錢) 羌活(二錢) 石膏(三錢)桔梗(八分) 甘草(八分) 白芷(一錢)上銼。姜、棗煎服。本經無汗惡寒。去黃芩。加麻黃一錢。
一論足少陽膽經。耳聾脅痛。寒熱。嘔而口苦。脈來弦數。屬半表半里。宜和解。此膽經無出入。有三禁。不可汗下利小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