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 外臺秘要
- 佚名
- 4973字
- 2015-12-29 09:34:19
十四為兩 腸,十五為神主之舍。(一本云主客之舍)凡十五處不可傷,而況于癰乎。若癰發此地,遇良醫能不及大膿者可救,至大膿害及矣。(范汪同)候賊風證,但夜痛應骨,不可按抑,不得回轉,痛處不壯熱,體亦不乍寒乍熱,但覺體然冷欲得熱,熱熨痛處即小寬,時有汗,此是賊風證也,宜即得針灸,服療風藥溫也。
(方在療風候上大法宜知二候如此也)又初得附骨疽,即服漏蘆湯下之,敷小豆薄得消也。
又下利已腫處未消者,可除大黃,用生地黃及干地黃,隨時也。熱漸退余風未歇者,可服五香連翹湯,除大黃,余熱未消,可敷升麻膏佳。若失時不消成膿者,用火針膏散如療癰法,踝,赤如編涼濕所折,風結其熱歇,氣不散又療之宜服漏蘆湯令下,外以 針針去血氣,針寫上結脈處,敷小豆薄則消也。皆可依又亦用甘蕉根薄之瘥。
又癰發腫高者,病源淺,腫下者病源深,大熱者易療,小熱者難療,初便大痛傷肌,晚乃大痛傷骨,都堅者未有膿,半堅半軟者有膿,發腫都軟,血瘤也,非癰,發腫以漸知。長引日月,亦不大熱,時時牽痛,瘤也非癰。吳音曰∶謂諸氣結亦有腫,久久不消成癰,療之宜散氣,氣已散。若初腫處有浮氣,年衰皆發癰,療之宜及年盛,并折散熱,可無此憂。
于氏法。夫癰疽脈洪粗難療,脈微澀者易療,諸浮數之脈。應當發熱而反惡寒者,癰也,此或附骨以有膿也。
趙乃言,無虛勞腹中疾,或發血瘤瘡,瘡狀墳起,頭墨正爾置,不當灸療,療之火熨便焦爛,剝刮去焦痂,則血泄不可禁,必死,癰起于節解,遇頑醫不能即消,令至大膿者,豈膏藥可得復生乎。
又發癰堅如石,走皮中無根,瘰 也,久不消,因得他熱之疾時,有發為癰也。
又發癰至堅而有根者,名為石癰,療之法,當服酒,非酒即藥勢不宣。但當稍飲,取令相得和散便止。凡癰腫有肥人用貼宜栝蔞根,和平體宜赤小豆貼方。
以赤小豆五合,納苦酒中熬之畢,搗為散,以苦酒和之,涂拭紙上貼腫,從發腫兩頭以下。(范汪同)又論少小有渴,年四十以外多發癰疽,有膈痰而渴者,年盛必作黃膽,年衰必發癰疽也(范汪同)又黃帝曰∶愿聞癰疽之形與其期日,岐伯曰,略說癰疽之極者十八種。
又癰疽發咽,名曰猛疽,猛疽不療,則血化為膿,膿不瀉,塞咽半日死,其化膿者瀉已,則含豕膏,無冷食。三日而已,一去無食。
又發于股 ,名曰股脫疽。其狀不甚變,而癰腫膿搏骨。
不急療,三十日死。(髀內曰股股外曰髀膝上股下骨稱曰股 也)又發于脅名曰改訾,改訾者女子之疾也,久之其狀大癰膿,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療之方。
銼連翹草及根各一升,以水一斗六升,煮令竭,取三升,即強飲,濃衣坐釜上。令汗出至足已。
又發于尻者,名曰銳疽。其狀赤堅大,急療之,不療三十日死。
又發于脛者,名曰兔嚙,其狀赤至骨,急療之。不療害人,又發于足上下者,名曰四淫其足上灸百壯,石子當碎出也,不出可益壯。(從癰發高下以后范汪并同)又石癰者,始發皮核相親著,不赤頭,不甚堅,微痛熱,熱漸自歇,便堅如石。故謂之石癰非癰寸至一尺癰凡癰疽之疾,未見膿易療之,當上灸三百壯,四邊間子灸各二百壯,實者可下之,虛者可補膿方膿當破,無膿但氣腫。若有血慎不可破針灸也。按之四邊堅,中軟,此為有膿沈也,一邊軟亦有膿,都堅者此為菹核,或但有氣也,都軟者此為有血,血瘤也。當審堅軟虛實為要。若堅疽積久后,若更變熟,偏有軟處,不可破者,疽當暖裹置耳。若灸刺破療,必暴劇不可救,及結筋 馳偽切肉鼠乳。皆不當療也,又服內塞散,不與他療相害,晝夜十余度,服散又發于腋下堅赤者,名曰米疽。療之用砭石,欲細而長,疏啟之,涂以豕膏,六日已,勿裹,其癰堅而不潰者,為馬刀挾纓,急療之。(太素經曰頸前已纓)又發于股陰者,名曰赤弛,不急療,六日死,在兩股之內,不可療,一云六十日死。
又發于膝者,名曰疵疽。其狀大癰色不變,寒熱,如堅石,勿石,石之死,須其柔色異乃石之者生。(冷石熨之柔乃破之準例之也)又諸癰腫之發于節而相應者,不可療。(太素經云膈八節門故不可療也)又發于陽者,百日死。
又發于陰者,三十日死。(丈夫陽器曰陽婦人陰器曰陰)又發于踝者。名曰走緩,其狀肉色不變,數石其輸而止,其寒熱不死。
又發于足傍者。名曰厲疽,其狀不大,初從小指發,急療之。去其黑者,不消輒益,不療百日死。(云足側也)又發于胸者,名曰背疽,狀如大豆,三四日起不早療,下入腹,入腹不療,十日死。(太素經云寒熱不去十日早死)又發于足指者,名曰脫疽,其狀赤黑,死不療,不赤黑可療,療不衰,急斬去之得活,不去者死。
又發于膚者,名曰舌疽。其狀如谷實瓜蔞,常苦寒熱,急療之,去其寒熱,不療,十歲死,死后出膿。
又發于頸者,名曰夭疽。其狀大而赤黑,不急療,則熱氣下入淵腋,前傷任脈,內熏肝肺,十余日死。(太素經曰項曰前曰頸)一云發頭。以前(十八種并)千金論曰∶夫癰疽初發,人皆不以為急,此實奇患,唯宜速療。若療不速,病成難救,以此洗去冷勞凡癰疽始發,或似小節,或復大痛,或復小痛,或發如米粒大白膿子。此皆微候,宜善察之,見有少異,即須大驚忙,須急治之,及斷口味,速服諸湯,下去熱毒。若無醫藥,即灸當必瘥又其用藥貼法,皆須當瘡中處開孔口,令泄瘡熱氣出,亦當頭以大針針入四分即瘥。
身中忽有痛處似打狀,名曰氣痛。痛不可忍,游走不住,發作有時,痛則小熱,痛定則寒,此皆由冬受溫風,至春暴寒風來折之,不成溫病。乃作氣痛也,又宜先服五香連翹湯,摩丹瀝湯素問曰∶寒氣客于經絡,血凝滲澀不行,擁結為癰疽也,不言熱之作也,其后成癰,又陽氣湊集,寒化為熱,熱盛則肉腐為膿也,又以酢和蜂蛤灰涂之,干即易,瘥即止。
凡腫根廣一寸以下名癤,一寸以上名小癰。如豆粒大者,名 子,皆始作急服五香連翹湯下之,數劑取瘥止。(并出第二十三卷中)廣濟療癰疽排膿散方。
黃 (十分膿多倍) 青小豆(一分熱口干倍) 芎 (三分肉不生倍) 芍藥(三分痛不止倍) 白蘞(三分有膿不合倍) 栝蔞(三分若渴小便利倍) 甘草(三分炙)上七味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服,不利。忌海藻、菘菜、熱面魚蒜等。(千金同一方無又療發癰疽排膿散方。
人參(二兩) 當歸(二兩) 桂心(二兩) 芎 (一兩) 濃樸(一兩炙) 甘草(一兩炙)防風(二兩) 白芷(二兩) 桔梗(一兩)上九味搗篩為散,以酒服方寸匕,日二服,不利。若瘡未合,常服之。忌生冷、菘菜、海藻、生蔥蒜。(并出第五卷中)劉涓子療癰疽,先宜敷大黃食肉膏,方在發背部。千金方食惡肉散,后用大黃附子等十物者乃是,次兌膏方。
當歸 芎 白芷(各二兩) 烏頭(一兩) 巴豆(二十枚去皮) 松脂(二兩) 豬肪(二分)上七味 咀,納膏中,微火合煎三沸已,納松脂,攪令相得,以綿布絞去滓,以膏著絮兌即止又療癰疽發壞出血,生肉黃 膏方。
黃 (一兩) 芍藥(一兩) 當歸(一兩) 大黃 芎 獨活 白芷 薤白 生地黃(各一兩)上九味切,豬膏二升半,煎三上三下膏成,絞去滓,敷兌瘡中,摩左右,日三。文仲同(并出第四卷中)又療癰疽瘡,生肉黃 膏方。
黃 細辛 生地黃 蜀椒 當歸 芍藥 薤白 白芷 芎 丹參(各一兩) 豬膏(一升半臘月者) 甘草 蓯蓉 獨活 黃芩(各一兩)上十五味,以苦酒一升二合,夏月漬一宿,冬月二宿,微火煎三沸,煮酒氣盡成,敷之又療癰疽始作便壞,熱毒發瘡膏方。
羊髓(一兩) 甘草(二兩) 胡粉(五分一法五兩) 大黃(一兩) 豬膏(二升)上五味切,合膏髓煎二味烊,納甘草大黃,三上三下,絞去滓,內胡粉,絞令調和,敷瘡上,日五度。
又療癰疽已潰白芷摩膏方。
白芷 甘草(各二分) 烏頭(三分) 薤白(十五挺) 青竹茹(雞子大一枚)上五味切,以豬膏一升,合煎白芷黃,膏成絞去滓,涂瘡四邊。勿著瘡中。(并出第五卷中)深師內塞散,療癰疽潰漏,血脈空竭方。
黃 細辛 芍藥 薏苡仁 白芷 瞿麥(各二兩) 赤小豆(七兩) 干地黃 人參 防風(各二兩)上十味切,先以新成白苦酒置新器中,納赤小豆,須臾出銅器中,熬令燥,復須納苦酒中更熬,凡五反止,合搗為散,酒服方寸匕,日夜六七過,腹痛甚,倍芍藥,口未閉倍薏苡仁,膿多倍黃 。(出第二十八卷中)刪繁療癰疽等毒潰爛。豬蹄洗湯方。
豬蹄(一具治如食法) 薔薇根(一斤) 甘草(五兩炙) 芍藥(五兩) 白芷(五兩)上五味切,以水二斗,煮豬蹄取八升,去滓,下諸藥,煮取四升,稍稍洗瘡。(出第九卷中)千金翼,黃帝問曰∶有疽死者奈何。岐伯曰∶身有五部,伏菟一, 二,(一云膊)背三,五臟之 四,項五,五部有疽,死也。(刪繁同本出靈樞)又王不留行散,主癰疽,及諸雜腫潰皆服之,亦療癰腫不潰,苦困無賴方。
野葛皮(半分) 五色龍骨(五兩) 王不留行子(二升千金方用三合翼云一升) 桂心(一兩) 當歸(二兩) 干姜(一兩) 栝蔞(末六合)上七味為散,食訖溫酒服方寸匕,日三,以四肢習習為度,不知漸漸加之。此浩仲堪方,隨日濟 黎施行,實為神散。癰腫即消,此方妙。(千金同出第十四卷中)
十四
癰腫方二十五首
集驗療癰腫,大按乃痛者病深,小按便痛者病淺,按之處陷不復者無膿。按之即復者有膿,出盡取白荻灰水淋之,煎令如膏,此不宜預作,作之十日則歇,并可以去黑子,黑子藥注便即拭去,不時拭則傷膚,又一方以桑皮灰亦妙。
凡破諸病肉濃處,當先廣封四面,不爾,瘡披裂氣泄便死,不可救也。(以前范汪同)有久癰余青黑,溫赤龍可一取豬屎燒作灰,下絹篩,以粉疽敗瘡中令滿,汁出脫去,便敷之,長敷須差也,若更生青肉,復著白 茹微如前法也。(出第八卷中)千金翼凡五子日夜半,五丑日雞鳴,五寅日平旦;五卯日日出,五辰日食時,五巳日禺中;五午日日中,五未日日 ,五申日晡時;五酉日日入,五戌日黃昏,五亥日人定。
右以此日時遇疾發者,皆不起也。(出第二十三卷中)廣濟療癰腫腫潰,內服藥,外宜貼膏方。
松脂(一斤煉者) 脂(三合生) 椒葉(一兩) 白蠟(三兩) 蛇銜(一兩) 黃(一兩) 芎 (一兩) 白芷(一兩) 當歸(一兩) 細辛(一兩) 芍藥(一兩)上十一味切,以水先煎脂蠟烊盡,納諸藥,三上三下,白芷色黃,膏成,用剪故帛,可瘡大小涂膏粘貼,日夜各一。又療癰腫,膿潰瘡中,有紫肉硬不消,以此散兌頭內蝕之方。
石硫黃(一分研) 馬齒礬石(二分熬令汁盡) 漆頭 茹(二分) 麝香(二分研) 雄黃(二分) 雌黃(一分研) 白礬(二分熬令汁盡) 丹砂(二分研)上八味搗篩為散,攪令調熟,以敷瘡中,瘡惡肉上貼膏。日二易。(千金并翼深師同并出第三十卷中)劉涓子療癰腫方。
白蘞 烏頭(炮) 黃芩(各等分)上三味搗下篩,和雞子白敷上,即愈。(出第十卷中)療癰腫有熱,黃 貼方,數用神驗。
甘草(炙) 大黃 白蘞 黃 芎上五味各等分搗篩,以雞子黃和,如濁泥,涂布上,隨赤熱有堅處大小貼之。燥易甚效刪繁療癰腫,白蘞薄貼方。
白蘞 當歸 芍藥 大黃 莽草 芎上六味各等分搗篩,下雞子黃和如泥,涂布隨大小貼之。燥易。
又療癰腫堅核不消,白蘞貼之方。
白蘞 大黃 赤石脂 芍藥 莽草 黃芩 黃連 茱萸上八味各等分搗篩,以雞子黃和如濁泥,涂布上隨核大小貼之。燥易。
又療癰腫,黃 貼之方。(通按腫一作疽)黃 (一兩半) 黃芩(一兩) 芎 (一兩) 黃連 白芷 芍藥(各二兩) 當歸(一兩半)上七味搗篩,以雞子白和如膏,諸暴腫起處,以涂著布上,已貼燥易,腫處不覺貼冷便愈,熱勢毒者,加白蘞一兩尤佳。
又療癰腫,黃 貼方。
黃 大黃 白芷 牡蠣(熬) 白蘞上五味各等分搗篩,和雞子貼燥易。
又療癰腫已潰,四物黃連薄貼方。
黃連 黃柏 地榆 白芷(各一兩)上藥搗篩,雞子白和涂布,敷癰上,對瘡口穿布出癰氣,令疏氣。
又療癰腫,一物栝蔞薄貼方。
以栝蔞根隨多少,止一物切五片,納苦酒中熬燥,搗篩之,苦酒和涂紙上,以貼癰腫上,服散人宜用。(并出第九卷中)千金療癰腫。松脂貼方。
當歸 黃 黃連 芍藥 蠟 黃芩 芎 大黃(各一兩細切) 松脂(一斤半)脂(一合半)上十味切,以微火煎之,三上三下,綿布絞去滓,向火炙涂生箋紙上,隨大小貼之,一日三度易之。即瘥。
又療腫蒺藜散方。
蒺藜子(一升熬令黃)上一味搗篩,以麻油和之如泥,炒令焦黑,以涂故布上,剪如腫大,勿開頭箋上,無蒺藜子,用小豆和雞子如前,干則易之,甚妙。
又箋湯方。
大黃 黃芩 白蘞(各三兩) 芒硝(六分)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以故帛四重納汁中,以箋腫上,暖復易,晝夜為之。(翼同)又癰腫痛煩困方。
以生楸葉十重貼之,以布綿裹,緩急得所,日二易,止痛消腫,食膿血,良無比,勝于眾貼。冬以先收干者,臨時鹽湯沃潤用之。亦可薄削楸皮用之。(備急張文仲肘后同)又諸癰腫牢堅諸藥不療方。
削附子如棋子,濃一指,正著腫上,以少唾濕附子,火炙附子令熱徹,附子欲干,輒令更唾濕之,常令附子熱氣入腫中,無不愈者,此法絕妙。(并出第二十三卷中)千金翼黃 湯,主癰腫,熱盛口干,除熱止渴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