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3章

  • 外臺秘要
  • 佚名
  • 4936字
  • 2015-12-29 09:34:19

暖水稍熱于浴斛中。坐浸須臾。便瘥。如湯沃雪。

心勞論一首

刪繁論曰∶凡心勞病者。補脾氣以益之。脾旺則感于心矣。人逆夏氣。則手太陽不長。

心氣主竅

心勞實熱方五首

刪繁療心勞實熱。好籠無度自喜。四肢煩熱。麻黃止煩下氣湯方。

麻黃(去節) 梔子仁 茯苓 子芩 白術(各三兩) 石膏(八兩碎綿裹) 桂心(二兩)芒硝(三兩) 生地黃(切一升) 大棗(三十枚) 雞子(二枚) 甘草(一兩炙) 赤小豆(二合)上十三味切。以水一斗。煎和。下雞子白攪調。去沫。下諸藥。煮取二升五合。去滓。

下竹有失)又療心勞熱。口為生瘡。大便難。閉塞不通。心滿痛。小腹熱。大黃泄熱湯方。

大黃 澤瀉 黃芩 梔子仁 芒硝(各二兩) 桂心(二兩) 大棗(三十枚) 石膏(八兩碎綿裹) 甘草(一兩炙)上九味切。以水九升。先取一升水。別漬大黃一宿。以余八升煮諸藥。取二升五合。去滓。下大黃。更煮兩沸。去大黃滓。下芒硝。分為三服。忌海藻生蔥菘菜。

又療心勞熱傷心。有長蟲名蠱蟲。長一尺。周心為病。雷丸丸方。

雷丸(熬) 橘皮 石蠶(炙) 桃皮(炙各五分) 野狼牙(六分) 貫眾(二枚) 蕪荑(熬)青葙子 蜀漆(各四分) 僵蠶(三七枚熬) 茱萸根皮(七分) 亂發(如雞子大燒末)上十二味蒸切搗篩。白蜜和為丸如梧子。清白飲。一服七丸。不覺。更加至二七丸為度日再。

又療心勞熱。心主竅。竅主耳。耳枯焦而鳴。不能聽遠。磁石湯方。

磁石(五兩碎綿裹) 茯苓 大青 人參 白術 菖蒲 芍藥(各三兩) 竹葉(切一升)赤石脂(二兩綿裹)上九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五合。去滓。分為三服。忌羊肉餳酢物桃李雀肉等。(本方無芍藥)又療心勞熱不止肉毛焦色無潤。口赤干燥心悶。麥門冬飲方。

生麥門冬(一升去心) 陳粟米(一升) 雞子(二七枚取白) 淡竹葉(切三升)上四味。先以水一斗八升。煮粟米竹葉。取九升。去滓。澄清。接取七升。冷下雞子白。攪五百轉。去上白沫。下麥門冬。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并出第七卷中)

心實熱方三首

千金瀉心湯。療心實熱。或欲吐。吐而不出悶喘急頭痛方。

小麥(三升) 香豉(一升綿裹) 石膏(一斤碎綿裹) 地骨皮(五兩) 梔子仁(二十一枚) 茯苓(二兩) 淡竹葉(切一升)上七味切。以水一斗五升。煮小麥竹葉。取八升。澄清。下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忌酢物。(本名石膏湯)又療心實熱。驚夢喜恐畏悸懼不安。竹瀝湯方。

淡竹瀝(一升) 石膏(八兩碎綿裹) 人參 知母(去毛) 赤石脂 梔子仁 芍藥 白術(各三兩) 茯神 紫菀(各二兩) 生地黃汁(二升)上十一味切。以水九升。煮十味。取二升七合。去滓。下竹瀝。更煎取三升。若須利。

下芒硝二兩去芍藥。分為三服。忌桃李雀肉酢物蕪荑。

又茯神煮散。主心實熱。口干煩渴。眠臥不安方。

茯神 麥門冬(去心各六分) 通草(六分) 升麻(五分) 淡竹茹(一丸如雞子大熬)知母(四分去毛) 赤石脂(七分) 紫菀 桂心(各三分) 大棗(二十枚擘)上十味搗粗篩為散。取方寸匕帛裹之。以井華水二升半。煮取九合。時動藥裹子。平旦為一服。日再服忌生蔥酢物。(并出第十三卷中)

脈極論一首

刪繁論曰∶凡脈極者。主心也。心應脈。脈與心合。心有病從脈起。又曰∶以夏遇病為脈唇若脈為肌候也。

病者。

何以也。心篤癸死

脈熱極方三首

刪繁療脈實熱極。血氣傷心。使心好生赫怒。口為色變赤。言語不快。消熱。止血氣調脈理中。茯苓湯方。

茯苓 黃芩 梔子仁 芒硝(各五兩) 赤石脂 升麻 紫菀(各二兩) 生麥門冬(五兩去心) 竹葉(切一升) 香豉(一升熬) 石膏(八兩碎綿裹) 生地黃(切一升)上十二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去滓。下芒硝。分為三服。忌酢物蕪荑。

又療脈極熱。傷風損脈為心風。心風狀多汗無滋潤。消虛熱極。止汗。麻黃湯方。

麻黃(去節) 杏仁(各四兩去皮尖兩仁碎) 梔子仁 黃芩 防風 紫菀(各三兩) 升麻桂心 茯神 人參(各三兩) 大棗(二十枚擘) 石膏(六兩碎綿裹) 桑根白皮(一升)上十三味切。以水一斗。先煮麻黃三沸。去沫。下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為三服。

忌生蔥酢物。

又療脈熱極。遇風為痹。痹感心。顏脫面色白不澤。脈空虛。口唇色赤干燥。升麻潤色消痹止熱極湯方。

升麻 射干 芎 人參(各三兩) 赤小豆(五合) 生姜(四合) 麥門冬(去心四兩)葳蕤(四兩) 生地黃(切一升) 甘草(二兩炙) 竹葉(切一升)上十一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去滓。分為三服。忌海藻菘菜蕪荑。(并出第八卷中)

脈寒極方四首

刪繁療脈極虛寒則咳。咳則心痛。喉仲介介如哽。甚則咽腫喉痹。半夏消痛止極。益氣湯方。

半夏(一升洗四破) 宿姜(八兩) 芎 細辛 附子(炮) 玄參 當歸(各三兩)桂心甘草(炙) 茯苓(各二兩) 杏仁(六十枚去兩仁皮尖碎)上十一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忌羊肉餳生蔥菜豬肉冷水菘菜海藻酢物等。

又療脈極虛寒。鬢發墮落。安發潤生。桑白皮沐頭方。

桑白皮(二升細切)上一味。以水淹漬。煮五六沸。去滓。洗沐鬢發。數數為之。自不復落。

又方麻子(三升研) 白桐葉(切一把)上二味。以淘米甘汁二斗。煮取五六沸。去滓。以洗沐頭。則鬢發不落而長。

又療發墮落方。

生柏葉(一升) 附子(四枚炮) 豬膏(三斤)上三味末。以膏三斤。和為三十丸。用布裹一丸。納煎沐頭汁中。令發長不復落也。(并出第八卷中)

脾勞論一首

刪繁論曰∶凡脾勞病者。補肺氣以益之。肺旺則感脾。是以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以順萬物

脾勞實熱方四首

刪繁療脾勞熱。身體眼目口唇悉痿黃。舌木強直。不能得咽唾。生地黃煎方。

生地黃汁(三升) 赤蜜 石膏(各一升碎綿裹) 升麻 射干 子芩(各三兩) 生玄參(八兩) 梔子仁 葳蕤(各四兩) 甘草(二兩炙)上十味切。以水七升。先煮石膏等取二升。去滓。下生地黃汁。更煎取四升。綿捩。分為四服。若須利泄。加芒硝三兩。分為三服。余一服停下芒硝。留晚。若熱不止。更進服之。

得又療脾勞熱。有白蟲長一寸。在脾為病。令人好嘔。胸中塞。嘔而不出。前胡吐熱湯方前胡 白術 赤茯苓 枳實(炙) 細辛 旋復花 龍膽 杏仁(去尖皮雙仁) 常山 松蘿(各三兩) 竹葉(切一升)上十一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為三服。若腹中熱滿。加芒硝。山梔子仁。黃芩各三兩。苦參二兩。加水二升。忌酢物桃李雀肉生蔥生菜。

又療脾勞熱。有白蟲在脾中為病。令人好嘔。茱萸根下蟲酒方。

東行茱萸根(大者一尺) 大麻子(八升) 橘皮(二兩切)上三味。銼茱萸根。搗麻子。并和以酒一斗漬一宿。微火上薄暖之。三上三下。絞去滓平便千金療脾勞實熱。四肢不用。五臟乖。皮脹滿。肩息氣急不安。承氣泄實熱。半夏湯方半夏(洗) 宿姜(各八兩) 橘皮 芍藥(各八兩) 茯苓 白術 杏仁(各三兩去皮尖兩仁研) 大棗(二十枚擘) 竹葉(切一升)上九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為三服。忌羊肉餳大酢桃李雀肉等。(刪繁同出第十五卷中)

脾勞虛寒方三首

刪繁療脾勞虛損消瘦。四肢不舉。毛悴色夭。牛髓補虛寒丸方。

牛髓 鹿髓 羊髓 白蜜 酥 棗肉(研為脂各一升) 人參(四分) 生地黃(十斤切酒二升漬三宿出曝還內酒中取盡曝干) 桂心 茯苓(各四分) 干姜 白術 芎 (各五分)甘草上十四味搗篩。納五髓中微火煎攪。可為丸如梧子。初服三十丸。加至四十丸為劑。日再服。溫清酒進之。忌海藻菘菜生蔥蕪荑桃李雀肉酢。(髓字恐誤并酥蜜為五物爾)又療脾虛勞寒。飲食不消。勞倦氣脹噫滿。憂恚不解。人參消食八味等散方。

人參 茯苓 陳麥曲(熬) 麥 (熬) 白術 吳茱萸 濃樸(炙) 檳榔仁(炙各八分合子用)上藥搗篩為散。食后服方寸匕。日再服。清酒進之。忌酢物桃李雀肉等。(千金同并出第七卷中)千金療脾虛寒勞損。氣脹噫滿。食不下。通噫消食膏酒方。

豬膏(二升) 宿姜汁(五升) 吳茱萸(一升) 白術(一斤)上四味。搗篩茱萸術等二物為細散。納姜汁膏中。煎取六升。溫清酒一升。進方寸匕。

日再。忌桃李雀肉等。(刪繁同出第十五卷中)

脾實熱方六首

千金療脾實熱。舌本強直。或夢歌樂而體重不能行瀉熱湯方。

前胡 茯苓(各三兩) 龍膽 細辛(各三兩) 芒硝(三兩) 玄參 大青(各二兩)苦竹葉(切一升) 杏仁(四兩去尖皮兩仁者)上九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忌酢物生菜。

又射干湯。主療與前方同。

射干(八兩) 大青(三兩) 石膏(十兩碎綿裹) 赤蜜(一升)上四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下蜜煎取二升。分三服。

又療脾熱脅痛。熱滿不歇。目赤不止。口唇干裂方。

石膏(一斤碎綿裹) 生地黃汁(一升) 赤蜜(一升) 淡竹葉(切五升)上四味。以水一斗二升。煮竹葉。取七升。去滓。澄清。煮石膏。取一升五合。去滓。

下地黃汁兩沸。下蜜。煎取三升。細細服之。忌蕪荑。

又療脾熱偏一邊痛。胸滿脅偏脹方。

茯苓 橘皮 澤瀉(各三兩) 石膏(八兩碎綿裹) 桑白皮根(一升) 芍藥 白術(各四兩) 桂心 人參(各二兩) 生姜(切一升) 半夏(六兩洗)上十一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為三服。若須利。加芒硝二兩。忌羊肉餳桃李雀肉生蔥酢物。(并出第十五卷中)千金翼瀉脾湯。主脾臟病。氣實胸中滿。不能食方。

茯苓 濃樸(炙各四兩) 甘草炙 人參 黃芩(各二兩) 桂心(五兩) 生姜(八兩) 半夏(一升洗)上八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為三服。此方又主冷氣在脾臟。走出四肢。手足流腫。亦逐水氣忌海藻菘菜羊肉餳生蔥酢等物。

又主脾氣實。其人口中淡。甘臥憒憒。痛無常處。嘔吐反胃方。

大黃六兩上一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分再服。又主食即吐。并大便不通者。加甘草二兩。煮取二升半。分為三服。忌海藻菘菜。(并出第十七卷中)

瀉脾丸主脾氣不調及腹滿方三首

深師調中利飲食。除胃中積聚寒熱。老人將服。長肌肉。令人光澤瀉脾丸方。

黃芩 杏仁(去尖皮兩仁熬) 澤瀉 通草 芎 桂心 白術 干姜(各五分) 茯苓黃 干地黃(各六分) 附子(二分炮) 麥門冬(四分去心)上十三味搗篩。蜜和服如梧子。二丸。日三服。忌豬肉冷水桃李雀肉生蔥酢蕪荑等物。

(出第十三卷中)千金翼瀉脾丸。主脾氣不調。有寒熱或下閉塞。調五臟不利。嘔逆飲食者方。

大黃(六分) 杏仁(去尖皮兩仁熬) 附子(炮) 當歸 干姜 桂心(各四分) 人參細辛芍藥 茯苓 半夏洗 黃芩 蜀椒(各三分汗) 玄參(三分)上十四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飲服六丸。日三增至十丸。忌豬羊肉冷水餳生蔥生菜酢等物。(深師無半夏附子)又瀉脾丸。主毒風在脾中。流腫腹滿。短氣食輒響。響不消。時時微下方。

當歸(三分) 吳茱萸(二分) 干姜(二分) 大黃(二分) 野狼毒(炙一分) 桂心(三分)芎(二分) 蜀椒(汗二分) 白薇(一分) 甘遂(熬一分) 附子(炮二分) 葶藶(熬令紫色三分)上十二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飲服三丸。日三。忌豬肉冷水生蔥。(并出第十七卷中)

溫脾湯主脾氣不足及不調下痢方六首

深師濃樸湯。療冷實。服溫脾湯不瘥。乃服此湯方。

濃樸(四兩炙) 桂心(二兩) 枳實(三兩炙) 生姜(五兩)上四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為三服。相去五里久。不過五劑。忌生蔥。

又溫脾湯。療脾胃中冷結實。頭痛壯熱。但苦下痢。或冷滯赤白如魚腦方。

人參(一兩半) 干姜 附子(炮各二兩) 大黃(三兩)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半。分為三服。忌豬肉冷水。

又大溫脾湯。療脾胃中冷。不得食。又谷不消。響響脹滿。時苦下痢方。

黃芩 人參 芍藥 附子(炮各一兩) 甘草(炙) 干姜 大黃 濃樸(炙各二兩)上八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八合。分為三服。亦可四服。得下佳。不下須臾復服。

甚良。忌豬肉海藻菘菜。(并出第二十一卷中)千金翼溫脾湯。主脾氣不足。虛弱下痢。上入下出方。

干姜 大黃(各三兩) 人參 附子(炮) 甘草(炙各二兩)上五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分為三服。忌海藻菘菜豬肉冷水。(深師文仲同)又溫脾湯。主脾氣不足水谷下痢。腹痛食不消方。

半夏(四兩洗) 干姜 赤石脂 白石脂 濃樸(炙) 桂心(各三兩) 當歸 芎 附子(炮) 甘草(炙) 人參(各二兩)上十一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為三服。忌海藻菘菜豬肉冷水羊肉餳生蔥。

又建脾湯。主脾氣不調。使人身重如石。飲食即嘔。四肢酸削不收方。

芍藥 甘草(炙) 黃 (各一兩) 生姜(二兩) 生地黃(一兩) 白蜜(一升)上六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納蜜攪令調。煎令微沸。服八合日三夜一。忌海藻菘菜蕪荑。(深師同出第十七卷中)

溫脾丸主脾胃中冷及不足方四首

深師療宿寒脾胃中冷。心腹脹滿。食不消化。溫脾丸方。

大黃(二兩) 麥曲(熬) 干姜(各三兩) 濃樸(炙) 附子(炮) 當歸 甘草(炙) 桂心 人參 枳實(炙各一兩)上十味搗下篩。蜜和服如梧子十五丸。日三。增至二十丸亦得。食已服之。無當歸者。

用芎 一兩代之。忌豬肉冷水海藻菘菜生蔥等。

又療臟氣不足。溫養五臟。消水谷。下氣。令人能食。溫脾丸方。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许县| 赣州市| 玉屏| 永泰县| 内乡县| 卫辉市| 商水县| 烟台市| 虹口区| 图们市| 锡林浩特市| 沾化县| 外汇| 南汇区| 柳江县| 溧水县| 蒙自县| 东明县| 贡山| 庆元县| 泸水县| 高阳县| 衡阳县| 伊春市| 威远县| 临泽县| 东山县| 桐梓县| 天气| 肃南| 桦甸市| 高州市| 东丽区| 洪湖市| 兴义市| 原平市| 麦盖提县| 黄山市| 克什克腾旗| 瑞金市| 盘锦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