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又療邪氣嘔逆吸氣五膈為病,五臟俱虛,則受風(fēng)冷,五臟有邪,呼吸不足,陰注于內(nèi),陽結(jié)于外,陰陽錯(cuò)亂,語言無常,膈中左右,狀如結(jié)氣,喉咽不利,氣出不入,此血?dú)馑ノⅲK蜀椒(一升汗) 干姜(二兩) 桂心(二兩) 芍藥(一兩半) 半夏(洗) 細(xì)辛 茯苓(各一兩) 前胡(一兩半)上八物搗篩,蜜和服如彈丸一枚,喉中稍稍吞之,可增至三丸,或冷則加遠(yuǎn)志一兩佳。
日再。忌羊肉餳生蔥生菜醋物。
又療胸痛達(dá)背,膈中煩滿,結(jié)氣憂愁,飲食不下,藥悉主之,宜丸方。
制半夏(一分) 甘草(炙) 遠(yuǎn)志(去心各四分) 干姜 桂心 細(xì)辛 椒(去目汗)附子(炮各二分)上八味搗篩,以蜜和為丸,先飯酒若粳米飲服如梧子五丸,日三,稍增至十丸。忌海藻菘菜羊肉餳豬肉冷水生蔥生菜。(并出第十八卷中)經(jīng)心錄五膈丸,療寒冷則心痛,咽中如有物,吐之不出,咽之不入,食飲少方。
干姜(三兩) 麥門冬(二兩去心) 附子(一兩炮) 細(xì)辛(二兩) 蜀椒(一兩汗)遠(yuǎn)志(一兩去心) 甘草(一兩炙) 人參(二兩) 食茱萸(二兩) 桂心(三兩)(通按此方即前五膈丸多食茱上十味蜜和為丸如梧子。服五丸,日二。忌豬肉冷水海藻菘菜生蔥生菜。(千金同出第二卷中)
七氣方三首
病源七氣者,寒氣熱氣怒氣恚氣喜氣憂氣愁氣凡七種,氣積聚堅(jiān),大如杯若 ,(一作盤蒲官切)在心下腹中,疾痛欲死,飲食不能,時(shí)來時(shí)去,每發(fā)欲死,如有禍祟,此皆七氣所生,寒氣則嘔吐惡心,熱氣則說物不竟言而迫,(一云恍惚不章)怒氣則上氣不可忍,熱痛上搶心,短氣欲死,不得氣息,恚氣則積聚在心下,心滿不得飲食,喜氣則不可疾行,不能久立,憂氣則不可劇作,暮臥不安席,愁氣則喜忘不識(shí)人語,置物四方,還取不得去處,若聞急則四肢手足筋攣不能舉,狀如得病,此是七氣所生,男子卒得飲食不時(shí)所致,婦人則產(chǎn)中風(fēng)余疾。(千金同出第十三卷中)千金七氣丸方。
烏頭(七分炮) 紫菀 前胡 半夏(洗) 細(xì)辛 丹參 茯苓 芎 桃仁(去尖皮)吳茱萸 桂心 桔梗 石膏(各三分研) 人參 甘草 防葵(各四分千金作防風(fēng)) 大黃(七分) 干姜上二十味搗篩為末,蜜和丸,酒服如梧子三丸,日三,加至十丸一方去半夏加甘遂三分。忌海藻菘菜羊肉餳豬肉冷水生蔥大酢生菜。(一方有芍藥無菖蒲)又七氣丸,主七氣,七氣者,寒氣熱氣怒氣恚氣喜氣憂氣愁氣,此七氣為病,皆生積聚,堅(jiān)牢如杯,心腹絞痛,不能飲食,時(shí)去時(shí)來,發(fā)則欲死,凡寒氣狀,吐逆心滿熱氣狀,恍惚眩冒失精,怒氣狀,上氣不可當(dāng)熱,痛上蕩心,短氣欲絕,不得喘息,恚氣狀,積聚心滿,不四肢跗腫,不得舉止,亦療產(chǎn)后中風(fēng)余疾方。
大黃(十分) 椒(二分) 人參 半夏(洗) 芎 柴胡 甘草(炙) 桔梗 石膏菖蒲上十五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酒服三丸,日三,加至十丸。忌羊肉餳生蔥海藻菘菜豬肉生菜酢物。
又七氣湯,療虛冷上氣勞氣方。
半夏(一升洗) 生姜(十兩) 人參 桂心 甘草(炙各一兩)上五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為三服,日三。忌羊肉餳生蔥海藻菘菜。(并出第十七卷中)
氣噎方六首
病源此由陰陽不和臟氣不理,寒氣填于胸膈,故氣噎塞不通,而謂之氣噎,令人喘悸胸背痛也。(出第二十卷中)廣濟(jì)療噎,胸脅氣滿,每食氣噎,通氣湯方。
半夏(洗) 生姜(各六兩) 橘皮 桂心(各三兩切)上四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五合,絞去滓,分溫三服,服別相去如人行六七里服。
忌羊肉生蔥餳等。(出第一卷中)深師療胸滿氣噎,通氣湯方。
半夏(八兩洗) 生姜(六兩) 桂心(三兩) 大棗(三十枚)上四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服五合,日三夜一。忌羊肉餳生蔥。(千金同出第二十二卷中)集驗(yàn)療氣噎煎方蜜酥姜汁各一升上三味合和,微火煎五六大沸,取如大棗二枚,納酒中飲之,直抄服之亦好。(千金古今錄驗(yàn)同)又通氣噎湯方。
半夏(三兩洗) 桂心(三兩) 生姜(八兩) 羚羊角(三兩)上四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服半升,日再服。忌羊肉生蔥餳。(古今錄驗(yàn)同并出第四卷中)救急療喉中氣噎方。
半夏(洗) 柴胡 生姜(各三兩) 羚羊角(屑一法三兩) 犀角(屑) 桔梗 昆布通草 甘草(炙各二兩)上九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忌羊肉餳豬肉海藻菘菜等。
古今錄驗(yàn)羚羊角湯,療噎氣不通,不得下食方。
羚羊角(屑二兩) 濃樸(炙) 吳茱萸 干姜(各三兩) 通草 橘皮(各二兩) 烏頭(十五枚炮)上七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忌豬肉冷水。(深師千金同出第二十七卷中)
諸噎方一十二首
病源夫陰陽不和,則三焦隔絕,三焦隔絕則津液不利,故令氣塞不調(diào)理也,是以成噎,此由憂恚所致,憂恚則氣結(jié),氣結(jié)則不宣流使噎,噎者噎塞不通也。(出第二十卷中)深師療噎方羚羊角(屑) 前胡 甘草(各兩) 人參 橘皮(各二兩)上五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四服。忌海藻菘菜。
又方鸕 喙上一物,當(dāng)噎時(shí)以銜之則下。(肘后同)又方羚羊角上一物,多少自在末之,飲服亦可,以角摩噎上良。(并出第二十二卷中)廣利方療因食即噎塞,如炙肉懸在咽中不下方。
吳射干(六分) 升麻(四分) 桔梗(四分) 木通(十二分) 赤茯苓(八分) 百合(八分) 紫菀頭(二十一枚)上七物切,以水二大升,煎取九合,去滓,分溫三服,食后良久服。忌豬肉酢物。(出第四卷中)千金理諸噎方。
常食干粳米飯,即不噎。
又方炭末細(xì)羅,蜜丸如彈子大,含少細(xì)細(xì)咽津即下。(集驗(yàn)同并出第十六卷中)集驗(yàn)療噎方。
取頭垢如棗大,以粥若漿水和服之。(肘后深師同出第十卷中)必效主噎方。
捺大椎盡力則下,仍令坐之。(通按 捺未詳仍令坐之亦未詳)又方以酢煮面糊啖之則瘥,此只可一兩日瘥,欲長(zhǎng)久絕者,取溲為丸,如彈子,酢中煮熟,于水中澤,卻及熱則食二十丸,神驗(yàn),不過三兩度則瘥,大效。
又半夏湯主噎方。
生姜(四兩) 半夏(一升洗) 石膏(四兩碎) 小麥(一升完用) 吳茱萸(一升)赤小豆(二十顆) 大棗(二十一顆) 人參 甘草(炙) 桔梗 桂心(各二兩)上十一味切,以酒二升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忌豬羊肉海藻菘菜餳生蔥等。(古今錄驗(yàn)有栝蔞無桔梗名干姜湯不用生姜)又方杏仁(二兩去尖皮) 桂心(二兩)上二味末之,蜜和丸,含之如棗核許,稍稍咽之,臨食先含極效。忌生蔥。(千金同并出第二卷中)古今錄驗(yàn)療噎方蘆根(三斤)上一味切,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分四服。(出第二十七卷中)
卒食噎方九首
病源此由臟氣冷而不理,津液澀少而不能傳行飲食,故食入則噎塞不通,故謂之食噎,胸內(nèi)痛,不得喘息,食不下,是故噎也。(出第二十卷中)肘后療卒食噎方。
橘皮(三兩)上一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
又方春杵頭糠置手巾角以拭齒,立下。(集驗(yàn)深師千金同并出第五卷中)深師療卒噎法。
旁人可緩解衣帶,勿令噎者知,則愈。
又療卒噎方。
與共食人當(dāng)以手捉噎人筋,問曰,此等何物,噎人當(dāng)答言箸,共食人云,噎下去,則立愈。
又療卒噎不下方。
水一杯 刀一口上二物,先以刀橫畫水,已后盡飲之,則下。(出第二十二卷中)集驗(yàn)療醋噎方。
羌活(五兩)搗用水一升,浸三宿,每日溫服五合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