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胡(三兩) 枳實(炙) 細辛 杏仁(去尖皮碎) 芎 防風 澤瀉 麻黃(去節)干姜 芍藥(以上各三兩) 茯苓(一作茯神) 生姜(各四兩) 桂心 甘草(炙各二兩)上十四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六合,分三服,微汗。忌生冷油滑豬牛肉面海藻菘菜生蔥生菜酢物。(出第十七卷中)古今錄驗姜附湯,療冷胸滿短氣,嘔沫頭痛,飲食不消化方。
附子(六分) 生姜(十二分)上二味切,以水八升,煎取三升二合,分為三服。忌豬肉冷水等。(出第九卷中)
胃反方一十首
病源夫營衛俱虛,血氣不足,停水積飲,在于胃管則臟冷,臟冷而脾不磨,脾不磨則宿谷不化,其氣逆而成胃反也,則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心下牢大如杯,往來寒熱,甚者食已則吐,其脈緊而弦,緊則為寒,弦則為虛,虛寒相搏,故食已則吐,名為反胃也。(出第二十一卷中)集驗療胃反不受食,食已嘔吐,大半夏湯方。
人參(一兩) 茯苓(四兩) 青竹茹(五兩) 大黃(六兩) 橘皮 干姜(各三兩)澤瀉上九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服七合,日三夜一,已利去大黃,用泉水東流水尤佳。忌海藻菘菜生蔥大酢。(千金備急張文仲同方中無半夏未詳其名)又療胃反吐而渴者,茯苓小澤瀉湯方。
茯苓 澤瀉 半夏(各四兩) 桂心 甘草(炙各二兩)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去滓,服八合,日三。忌海藻菘菜羊肉餳生蔥酢物等。(千金加生姜四兩)又療胃反朝食暮吐,食訖腹中刺痛,此由久冷者方。
橘皮(一兩) 白術 人參(各二兩) 蜀椒(一百二十粒汗) 桂心(一兩) 薤白(一握去青)上六味切,以水二升漬一宿,納豬肚中縫合,三升水煮,水盡出之,決破去滓,分三服。忌桃李雀肉生蔥。(千金用羊肚)又療胃反大驗方。
前胡 生姜(各四兩) 阿膠(一兩) 大麻子仁(熬) 吳茱萸(各五合) 桂心(三寸) 甘草(五寸炙) 大棗(十枚)上八物切,以酒二升水三升,煮取一升七合,分再服。忌生蔥海藻菘菜等物。(一方有橘皮三兩)又療胃反吐食者方搗粟米作粉,水和作丸,如楮子大七枚,爛煮納酢中,細細吞之,得下便已,面亦得用之。
又方好面十斤,粗地黃二斤,二味搗,日干,酒服,若飲三方寸匕,日三服。(千金云治酢咽通按生地黃同面食之殺蟲蟲去則胃安也)又主胃反食則吐出上氣者方灸兩乳下各一寸,以瘥為度。
又方灸臍上一寸二十壯。
又方灸內踝下三指稍斜向前有穴三壯即瘥。
又方蘆根茅根各二兩上二味切,以水四升,煮取二升,頓服得下食。(以上并與千金同并出第十六卷中)崔氏療食則吐,或朝食夜吐,名曰胃反,或氣噎不飲食,數年羸削,唯飲水,亦同此方。(朱靈感錄選)制半夏(六兩) 人參(三兩) 生姜(一兩) 橘皮(二兩) 春杵頭糠一升(綿裹)牛涎(一升) 濃樸(二兩炙) 羚羊角(三兩削)上八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相去十里久,欲頻服者,可至三劑,氣噎病者,胃閉不受食,唯飲水,水入吐出積年不瘥,乃至于死人間多有此病,此方救療有效。
忌羊肉餳粘食。
又華佗療胃反,胃反為病,朝食夜吐心下堅如杯,往來寒熱,吐逆不下食,此為寒癖所作,療之神效方。
真珠 雄黃 丹砂(以上研各一兩) 樸硝(二兩) 干姜(十累)上五味搗篩蜜丸,先食服如梧子二丸。小煩者飲水則解之。忌生血物。(一方有桂心一兩必效云治心下堅痛胃反寒病所作久變成肺痿方備急集驗千金張文仲同并出第四卷中)救急療胃反方。
昔在幼年經患此疾,每服食餅及羹粥等物,須臾吐出,正觀中許奉御兄弟及柴蔣等家,時稱名醫,奉敕令療,罄竭口馬所患,終不能瘳,漸羸憊,候絕朝夕,忽有一衛士而云服驢小便極驗,此日服食二合然后食,唯吐一半,晡時又服二合,人定時食粥吐便即定,迄至今日午時奏知之,大內中有五六人患胃反同服用,一時俱瘥,此藥稍有毒,服時不可過多,承取尿及熱服二合,病若深七日以來服之良,后來療人并瘥。(必效同出第六卷中通按驢尿治蟲隔)必效人參湯,主胃逆不消,食吐不止方。
人參 澤瀉 桂心(各二兩) 橘皮 甘草(炙) 黃 (各三兩) 茯苓(四兩) 生姜(八兩) 麥門冬(二升去心) 半夏(一升制) 大黃(一兩半)上十一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二合,服八合,日三夜一服,若羸人服六合以下,去大黃。忌海藻菘菜酢物生蔥羊肉餳。(千金同)又療胃反,朝食夜吐,夜食朝吐,諸藥療不瘥方。
羊肉去脂膜作脯,以好蒜 空腹任意多少食之,立見效驗。
又療胃反,吐水及吐食方。
大黃(四兩) 甘草(二兩炙)上二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再服,如得可則隔兩日更服一劑,神驗千金不傳。忌海藻菘菜。(此本仲景傷寒論方并出第二卷中)萬全方療脾飲食吐逆,水谷不化,此為胃反,半夏飲子方。
制半夏(八分) 濃樸(炙) 人參 白術 生姜(切) 棗(各六分) 粳米(兩合)橘皮(四分)上八味細切,以水二大升,煎取一升,去滓,分溫四服,空肚服二服。忌羊肉餳。(并出第一卷中)
脾胃弱不能食方三首
病源脾者,臟也,胃者,腑也,脾胃二氣,相為表里,胃為水谷之海,主受盛飲食者也,脾氣磨而消之則能食,今脾胃二氣俱虛弱,故不能食也,尺脈浮滑速疾者,食不消,脾不磨也。(出廣濟療脾胃氣微不能下食,五內中冷,時微下痢方。
白術(八兩) 神曲(末五兩) 甘草(二兩炙) 干姜(二兩) 枳實(二兩炙)上五味,搗篩蜜和丸,空腹溫酒服如梧子二十丸。日二服,漸加至三十丸,腹中有痛,加當歸二兩。忌熱面海藻菘菜桃李雀肉等。(出第一卷中)延年人參飲,主虛客熱,不能食,惡心方。
人參 麥門冬(去心) 橘皮 白術 濃樸(各二兩炙) 茯苓(四兩) 生姜(三兩切)甘草(一兩炙)上八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為三服,日三。忌海藻菘菜桃李雀肉等。(蔣孝瑜處大效)又濃樸湯,療不能食,腹內冷氣方。
濃樸(三兩炙) 白術 人參(各一兩) 茯苓(三兩) 生姜(五兩) 橘皮(二兩)上六味切,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分為三服。忌桃李雀肉酢物。(蔣孝瑜處出第六卷中)
脾胃病日漸瘦因不食方三首
廣濟主脾胃中熱,消渴,小便數,骨肉日漸消瘦方。
黃連 麥門冬(各十二分去心) 苦參 栝蔞 知母 茯神 土瓜根(各八分) 人參甘草(炙各六分)上九味搗篩,蜜和丸,每食后少時,煮蘆根大麥飲,服如梧子二十丸。日二服,漸加至四十丸,不利。忌海藻菘菜豬肉冷水酢等物。
又主胃氣冷弱,食則吐逆,從朝至夜不得食,食入腹則脹氣滿急,大便出,飯粒如故,帶酸氣而羸,計日漸困者方。
吳茱萸(二兩) 白術(三兩) 人參 干姜 甘草(炙) 五味子(各二兩) 曲末 麥(末各五合) 濃樸(一兩半) 桂心(一兩)上十味搗篩為散,空腹煮生姜湯服方寸匕,一日三服,漸加至二匕。忌生蔥桃李雀肉海藻菘菜。(出第一卷中)延年白術丸,療惡心,數吐水不多,能食少心力者方。
白術 干姜 人參 濃樸(炙) 桂心(各六分) 細辛 茯苓 當歸 茯神 枳實(炙)五味子 附子(各六分炮) 吳茱萸(六分) 遠志(五分去心) 旋復花(四分) 澤瀉(五分)上十六味搗篩,蜜和為丸,如梧子。酒服二十丸,日再服,加至三十五丸。忌桃李雀肉大酢生菜生蔥豬肉冷水。(出第十七卷中)
胃實熱方二首
千金凡右手關上脈陽實者,足陽明經也,病苦頭痛,(脈經云陽中堅痛而熱)汗不出,如溫瘧,唇口干,善噦,乳癰缺盆腋下腫,名曰胃實熱也。
療胃實瀉胃熱湯方。
梔子仁(二兩) 芍藥(四兩) 白術(五兩) 茯苓(三兩) 生地黃(汁一升) 射干(三兩)赤蜜(一兩) 升麻(三兩)上八味切,以水七升,煮六味,取一升五合,去滓,下地黃汁兩沸,次下蜜,煎取二升,分三服,老小以意服之。忌桃李雀肉酢物蕪荑等。
又方灸膝下三寸兩腳三里穴各三十壯,主胃中熱病。
胃虛寒方七首
千金右手關上脈陽虛者,足陽明經也,病苦脛寒不得臥,惡風寒,灑灑自急,腹中痛耳虛鳴,時寒時熱,唇口干,面浮腫,名曰胃虛冷也,又療胃虛冷,少氣口苦,身體無澤,補胃湯方。
防風 柏子仁 細辛 桂心 橘皮(各二兩) 芎 吳茱萸 人參(各三兩) 甘草(一兩炙)上九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忌海藻菘菜生蔥生菜等物。
又補胃虛寒,身枯絕骨,諸節皆痛,人參散方。
人參 細辛 甘草(炙各六分) 桂心 當歸(各七分) 麥門冬(七分去心) 干姜(八分) 遠志肉(四分) 蜀椒(三分汗) 吳茱萸(二分)上十味為散,食后服方寸匕,溫清酒進之。忌海藻菘菜生蔥生菜。(并出第十六卷中)范汪療胃氣虛,不欲食,四肢重短氣,調和五臟,并療諸病調中湯方。
薤白(切一升) 枳實(六枚炙) 橘皮(三枚) 大棗(十二枚) 粳米(三合) 香豉(六合)上六味切,枳實橘皮棗,以水六升先煮薤,得四升,納諸藥,煮取一升半,適寒溫服,中分服之,良。(一方生姜四分出第二十一卷中)刪繁療胃虛,苦饑寒痛,人參補虛湯方。
人參 當歸 茯苓 桔梗 芎 橘皮 濃樸(炙各三兩) 桂心 甘草(炙各二兩) 白術(五兩) 吳茱萸(二兩) 大麥 (二升炒)上十二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忌海藻菘菜桃李雀肉生蔥豬肉酢等物。(出第十一卷中)又白術八味等散方。(與前療同)白術 濃樸(炙) 人參 吳茱萸 麥 (炒) 茯苓 芎 橘皮(各三兩)右藥搗篩為散,食前服方寸匕,暖酒進之,隨性服。忌桃李雀肉大酢。(出第四卷中)延年補胃飲,主胃氣虛熱不能食,兼渴引飲方。
茯苓(四兩) 人參(三兩) 橘皮(二兩) 生姜(三兩) 薤白(切一升) 豉(五合綿裹)糯米(二合)上七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六服,中間任食,一日令盡。忌酢物。(張文仲處出第一卷中)
五膈方八首
病源五肺氣者,謂憂膈恚膈氣膈寒膈熱膈也,憂膈之為病,胸中氣結煩悶,津液不通,飲食不下,羸瘦不為氣力,恚膈之為病,心下苦實滿,噫輒酢心,食不消,心下積結,牢在胃中,大小便不利,氣膈之為病,胸脅逆滿噎塞,胸膈不通,噫聞食臭,寒膈之為病,心腹脹滿,咳逆,腹上苦冷,雷鳴繞臍痛,食不消,不能食肥,熱膈之為病,臟有熱氣,五心中熱口中爛生瘡,胸煩四肢重,唇口干燥,身體頭面手足或熱,腰背疼痛,胸痹引背,食不消,不能多食,羸瘦少氣及癖也,此是方家所說五膈形證也,經云,陽脈結謂之膈,言憂恚寒熱,動氣傷神,而氣之與神并為陽也,傷動陽氣,致陰陽不和,而腑臟生病,結于胸膈之間,故稱為膈氣,眾方說五膈互有不同,但傷動之由有五,故云五膈氣。(出第十三卷中)備急膈中之患,名曰膏肓,湯丸徑過,針灸不及,所以作丸含之,令氣勢得相熏染,有五膈要丸方。
麥門冬(十分去心) 椒(六分汗) 遠志 附子(炮) 干姜 人參 桂心 細辛(各六分)甘草(十分炙)上九味搗篩,以蜜和丸,如彈子。以一枚著牙齒間含,稍稍咽汁,日三,主短氣胸滿,心下堅,冷氣,此病有十許方,率皆相類,此丸最效,五膈者,謂憂膈氣膈恚膈熱膈寒膈也。
忌張文仲五膈丸方。
吳茱萸 曲 杏仁(去皮尖) 干姜 蜀椒(汗) 好豉(熬)上六味等分搗篩,蜜和丸如梧子。飲服七丸,日三。忌生冷。(此方出隱居效驗備急肘后同出第三卷中)延年秘錄凡憂膈氣膈食膈寒膈飲膈,五病同藥,常以憂愁思慮食飲而得之,若寒食食生菜,便發其病,苦心滿不得氣息,引脊痛如刺之狀,食則心下堅,大如粉絮,大痛欲吐,吐則瘥,飲食不得下,甚者乃手足冷,上氣咳逆喘息氣短,療以九物五膈丸方。
麥門冬(去心) 蜀椒(汗各三兩) 遠志(三兩去心) 甘草(五兩炙) 附子(一兩炮)干姜(三兩) 人參(四兩) 桂心(三兩) 細辛(三兩)(通按此即前五膈要丸一味不差)右藥搗篩蜜和,微使淖,置有蓋器中,先食服大如彈子丸一丸,置喉中稍咽之,喉中胸中當熱,藥力稍盡,復含一丸日三四夜一二服,服藥七日愈,二十日平復,若不能含者,可一大丸作二小丸,盡服之,唯夏月合乃益麥門冬甘草人參耳,其余不異神良,椒當以銅器熬于火上,使極熱,下置地,納椒器中熟攪之,須臾汗出,便搗協議處,椒力有熱,亦去其毒,非古今錄驗大五膈丸,療膈中游氣,上下無常處,臟有虛冷,氣迫咽喉,胸滿氣逆,脅有邪氣,食已氣滿,羸瘦著床骨立,往來寒熱腹中不調,或下痢嘔逆咳嗽,骨肉銷盡服之令人能食,長肌肉,強筋骨,利五臟,好顏色補不足益氣力方。
細辛 桂心 黃芩 食茱萸 濃樸(炙各三分) 杏仁(三十枚去尖) 干姜 川椒(汗)遠志(各三分去心) 小草 芍藥 附子(炮) 當歸(各二分) 黃連(二分)上十四味搗篩,蜜和服如梧子二丸。日三,不知加之,以知為度。忌豬肉冷水生蔥菜等又五膈丸,療憂膈氣膈食膈寒膈飲膈,異病同藥,神方。
人參 附子(炮) 遠志(去心) 桂心 細辛(各四分) 干姜 蜀椒(各五分汗)上七味搗篩,以蜜和服如彈丸,著牙下 咀咽之,若病劇者,日三夜再,并療諸毒風注氣腹中百病皆應,當得真新好藥,即可中病耳,神秘妙方不傳。忌生蔥生菜豬肉冷水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