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2章

  • 外臺秘要
  • 佚名
  • 4989字
  • 2015-12-29 09:34:19

痰飲論二首

病源痰飲者由氣脈閉塞,津液不通水飲氣停在胸腑,結而成痰,又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漉漉有聲,謂之痰飲,其為病也,胸脅脹滿,水谷不消,結在腹內,兩肋水入腸胃動作有聲,身體重,多唾短氣好眠胸背痛甚,則上氣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是也,脈偏弦為飲,浮而滑為飲,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于后養生方導引法云左右側臥,不息十二通,療痰飲不消,右有飲病右側臥,左有飲病左側臥,又有不消,氣排之,左右各十二息。

療痰飲。(出第二十卷中)千金痰飲論問曰∶夫飲有四何謂。師曰∶有痰飲(一云留飲)有懸飲有溢飲,有支飲。

問曰∶四飲之證,何以為異。師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飲后水留在脅下,咳唾引痛,謂之懸飲,飲水過多,歸于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重謂之溢飲,其人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謂之支飲,凡心下有水者,筑筑而悸,短氣而恐其人眩而癲先寒,即為虛,先熱即為實故水在于心,其人心下堅,筑筑短氣,惡水而不欲飲,水在于肺,其人吐涎沫,欲飲水,水在于脾其人少氣,身體盡重水在于肝脅下支滿,嚏而痛,水在于腎,心下悸,夫病患卒飲水多,必暴喘滿,凡食少飲多,水停心下甚者則悸,微者短氣,脈雙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喜虛耳,脈偏弦者,飲也,肺飲不弦,但喜喘短氣,支飲亦喘而不能眠,加短氣其脈平也,留飲形不發作,無熱脈微,煩滿不能飲食,脈沉滑者,留飲病,病有留飲者,脅下痛引缺盤,咳嗽轉甚,(一云輒已)其人咳而不得臥,引項上痛,咳者如小兒掣 狀夫胸中有留飲,其人短氣而渴,四肢歷節痛心下有留飲,其人背寒冷大如手,病患胸息上引,此皆有溢飲,在胸中久者,缺盤滿,馬刀腫有劇時,此為氣飲所致也,膈上之病,滿喘咳吐,發則寒熱,背痛惡寒,目泣出,其人振振身 ,劇必有伏飲,病患一臂不隨時,復轉移在一臂,其脈沉細,此非風也,必有飲在上焦,其脈虛者為微勞,營衛氣不周故也。(出第十八卷中通按形不發作謂表無病狀也)

痰飲食不消及嘔逆不下食方九首

病源夫痰水結聚,在于胸腑膀胱之間,久而不散流行于脾胃,脾胃惡濕,得水則脹,脹則不能消食也,或令腹里虛滿,或水谷不消化,或時嘔逆,皆其候也。(出第二十卷中)廣濟療心頭痰積宿水嘔逆不下食,前胡丸方。

前胡 白術 甘草(炙各五分) 旋復花 豆蔻仁(各三分) 人參 麥門冬(去心各六分) 枳實(炙) 大黃(各四分)上九味搗篩,蜜和為丸,如梧子大??斩且跃葡露?,漸加至三十丸,日再服,不利。忌桃李雀肉海藻菘菜熱面炙肉魚蒜粘食生冷等物。

又療心胸中痰積,氣噎嘔逆,食不下方。

柴胡 橘皮(各六分) 茯苓(十分) 人參 麥門冬(去心) 雞蘇(各八分) 生姜(二十分) 檳榔仁(四分末湯成下)上八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五合,絞去滓,分溫三服,服別相去如人行七八里,進一服,未瘥,三日更服一劑,以利為度。忌酢物生冷油膩粘食。(并出一卷中)千金療痰飲,飲食不消,干嘔湯方。

澤瀉 杏仁(去尖皮) 枳實(炙) 白術(各三兩) 茯苓 柴胡 生姜 芍藥(各四兩)旋復花 人參 橘皮 細辛(各二兩) 半夏(四兩洗)上十三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分為三服。忌桃李雀肉大酢生菜羊肉餳等物。

又療胸中痰飲,腹中水鳴食不消,嘔吐水湯方。

大腹檳榔(四十枚) 生姜(八兩) 半夏(半升洗) 杏仁(四兩去尖皮) 橘皮(三兩) 茯苓(五兩) 白術(四兩切)上七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忌羊肉餳大酢桃李雀肉等。(古今錄驗同并出第十八卷中)范汪姜椒湯,主胸中積聚痰飲,飲食減少,胃氣不足,咳逆吐 方。

半夏(三兩洗) 生姜汁(七合) 桂心 附子(炮) 甘草(炙) 茯苓 桔梗(各一兩)蜀椒(二合汗) 橘皮(二兩切)上九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納姜汁煎,取四升半,分三服,服三劑佳,若欲服大散,并諸五石丸,必先服此方,及進黃 丸輩必佳。忌海藻菘菜羊肉餳生蔥豬肉冷水酢物。(千金翼深師同)又白術茯苓湯,主胸中結痰飲 結臍下,弦滿嘔逆,不得食亦主風水方。

白術(五兩) 茯苓(三兩) 橘皮 當歸 附子(炮各二兩) 生姜 半夏(各四兩切)桂(四兩) 細辛(四兩一作人參)上九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服三劑良。忌羊肉餳桃李雀肉豬肉冷水生蔥生菜醋物等。(千金翼同)又旋復花湯,主胸膈痰結唾如膠,不下食者方。

烏頭(五枚去皮熬) 旋復花 細辛 前胡 甘草(炙) 茯苓(各二兩) 半夏(一兩洗)上九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為三服。忌羊肉餳海藻菘菜生蔥酢物豬肉冷水等。

(并出第十六卷中)延年茯苓飲,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水出后,心胸間虛氣滿,不能食,消痰氣,令能食方。

茯苓(三兩) 人參(二兩) 白術(三兩) 生姜(四兩) 枳實(二兩炙) 橘皮(一兩半切)上六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去滓,分溫三服,如人行八九里進之。忌酢物桃李雀肉等。(仲景傷寒論同出第十七卷中)古今錄驗療胸膈痰飲,食啖經日,則并吐出,食皆不消,出如初,空腹一兩日,聚食還復吐之,極不便,此由痰飲聚下絕不通,服此丸,宣通下氣方。

吳茱萸 澤瀉 芍藥 白術 漢防己 赤茯苓(各二兩) 蜀大黃(二兩)上七味搗篩,蜜和為丸,如梧子大。飲服二十五丸。忌桃李雀肉酢物。(出第十九卷中)

懸飲方二首

病源懸飲,謂飲水過多,留在脅下,令脅間懸痛,咳唾引脅痛,故云懸飲。(出第二十二卷中)范汪大甘遂丸,療久 留水 飲方。

芫花(熬) 甘遂 葶藶子(熬) 大黃 苦參 大戟 芒硝 貝母 桂心(各一兩) 杏仁(三十枚) 巴豆(三十枚去心皮熬) 烏喙(三分炮令折)上十二味搗篩,其巴豆杏仁搗如膏,合以蜜和丸,如大豆許。服二丸,日三服,不知稍加,以意將息之,大佳,療大水飲病。忌食蘆筍豬肉生蔥等。(出第十六卷中)千金療懸飲十棗湯方。

芫花 甘遂 大戟上三味等分搗篩,以水一升五合,煮大棗十枚,取八合,絞去滓,納藥末,強人取一錢匕,羸人半錢匕,頓服之,平旦不下者,益藥半錢,下后以糜粥自養。(此本仲景傷寒論方出第十八卷中)

溢飲方三首

病源溢飲,謂因大渴而暴飲水,水氣溢于腸胃之外,在于皮膚之間,故言溢飲,令人身體疼重而多汗,是其候也。(出第二十卷中)范汪溢飲者當發其汗,大青龍湯主之方。

麻黃(六兩去節) 桂心(二兩) 甘草(炙二兩) 生姜(三兩) 石膏(如雞子一枚) 杏仁(四十枚去尖皮) 大棗(十枚)上七味 咀,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乃納諸藥,煮取三升,絞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溫覆令汗,汗出多者,溫粉粉之,一服汗出者,勿復服,汗出多亡陽,逆虛惡風,煩躁不得眠,脈微弱,汗出惡風不可服,服之則厥逆,筋惕肉 ,此為逆也。忌海藻菘菜生蔥。(千金溢飲者當發其汗,宜青龍湯方。

麻黃(去節) 芍藥 細辛 桂心 干姜 甘草(炙各三兩)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上八味切,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乃納余藥煮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忌海藻菘菜羊肉餳生菜生蔥。(此仲景傷寒論小青龍湯也出第十八卷中)千金翼大五飲丸,主五種飲,一曰留飲,停水在心下,二曰 飲,水 在兩脅下,三曰痰飲水在胃中,四曰溢飲,水溢在膈上五臟間,五曰流飲,水在腸間,動搖有聲,夫五飲者,由遠志(去心) 苦參 烏賊魚骨 藜蘆 白術 甘遂 五味子 大黃 石膏 桔梗 半夏(洗) 紫菀 前胡 芒硝 栝蔞 桂心 蓯蓉 貝母 芫花 當歸 人參 茯苓 芍藥大戟葶藶 黃芩(各一兩) 常山 甘草(炙) 山藥 濃樸 細辛(各三分) 附子(三分炮)巴豆(三上三十三味搗篩,蜜和為丸,如梧子大。酒服三丸,日三,稍加之。忌貍肉桃李雀肉豬肉羊肉餳生蔥酢物生菜野豬肉蘆筍等。(胡洽同出第十九卷中)

支飲方九首

病源支飲,謂水飲停于胸膈之間支乘于心,故云支飲,其病令人咳逆喘息,身體如腫之狀謂之支飲。(出第二十卷中)深師療心下有支飲,其人喜眩,(一作苦冒)澤瀉湯方。

白術(二兩) 澤瀉(五兩)上二味切,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又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合此二汁,分為再服。忌桃李雀肉等。(此本仲景傷寒論方)千金療支飲不得息,葶藶大棗瀉肺湯方。

葶藶子(熬令紫色搗為丸如彈丸大) 大棗(十二枚)上二味,先以水三升煮大棗,得汁二升,納葶藶,煎取一升,頓服三日一劑,可服三四劑。(此本仲景傷寒論方)又嘔家不渴者為欲解,本渴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小半夏湯主之,加茯苓者是也,先渴卻嘔,此為水停心下,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目眩悸,小半夏加茯苓湯方。

半夏(二斗) 生姜(半斤) 茯苓(四兩)上三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再服。忌羊肉餳大醋。(仲景傷寒論茯苓三兩余并同)又假令瘦人臍下有悸者,吐涎沫而癲眩,水也,五苓散主之方。

豬苓(去皮) 白術 茯苓(各三分) 桂心(去皮二分) 澤瀉(五分)上五味下篩,水服方寸匕,日三,多飲水汗出愈。忌桃李雀肉生蔥醋物等。(此本仲景傷寒論方)又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甘草湯主之方。

甘草(二兩炙) 桂心 白術(各三兩) 茯苓(四兩)上四味細切,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服一升,日三,小盒飯利。忌海藻菘菜生蔥桃李醋物等。(此本仲景傷寒論方)又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坐以極飲過多所致也,其脈虛者必冒,其人本有支飲在胸中也,支飲胸滿,濃樸大黃湯主之方。

濃樸(一兩炙) 大黃(六兩) 枳實(四兩炙)上三味細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之。(此本仲景傷寒論方)又夫上氣汗出而咳者,此為飲也,干棗湯主之,若下后不可與也,干棗湯主腫,及支滿飲方。

大黃 大戟(各一兩) 芫花(炒) 蕘花(各半兩) 甘草(炙) 甘遂 黃芩(各一兩) 干棗(十枚)上八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六合,分四服,空心服,以快下為佳。忌海藻菘菜。

又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黧黑,其脈沉緊,得之數十日,醫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湯主之方。

木防己(三兩) 石膏(雞子大三枚) 桂心(二兩) 人參(四兩切)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再服,虛者即愈,實者三日復發,則復與,不愈者,宜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方。

木防己(三兩) 桂心(二兩) 人參 茯苓(各四兩) 芒硝(三合)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內芒硝,分溫再服,取微下利則愈。忌生蔥。(此本仲景傷寒論方深師同并出第十八卷中)

留飲方二首

病源留飲者,由飲酒后飲水多,水氣停留于胸膈之間,而不宣散,乃令人脅下痛,短氣而渴,皆其候也。(出第二十卷中)范汪海藻丸,療腹中留飲方。

海藻 木防己 甘遂 蓯蓉 蜀椒(去汗) 芫花(熬) 葶藶子(熬各一兩)上七味搗篩,蜜和為丸,如梧子。服十丸,不瘥,當增之。(出第十六卷中)千金療病者脈伏,其人欲自痢,痢者反快,雖利心下續堅滿,此為留飲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湯主之方。

甘遂(大者三枚) 半夏(十二枚) 芍藥(一兩) 甘草(如指大一枚炙)上四味,以蜜半升,納藥汁,及蜜合一升煎,取八大合,頓服之。忌海藻菘菜羊肉餳。

(此本仲景傷寒論方出第十八卷中)

酒飲方三首

病源夫酒 者,因大飲酒后,渴而引飲無度,酒與飲俱不散,停滯在于脅肋下,結聚成,時時而痛,因卻呼為酒 ,其狀脅下弦急而痛。(出第二十七卷中)深師消飲丸,療酒 ,飲酒停痰水不消,滿逆嘔吐,目視 ,耳聾,腹中水聲方。

干姜 茯苓(各三兩) 白術(八兩) 枳實(四枚炙)上四味搗篩,蜜和丸服如梧子五丸。日三,稍加之,若下去枳實,加干姜二兩,名為五飲丸。忌桃李雀肉大醋生冷之類,大神驗。

又倍術丸,療五飲,酒 方。

白術(一斤) 桂心 干姜(各半斤)上三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飲服十丸,稍加之,取下先食服之,日再。忌桃李雀肉生蔥。

又溫脾丸,療久寒宿食酒 方。

干姜(三兩炒) 芍藥(三兩) 蜀椒(二兩汗) 小草(一兩熬干) 芎 茯苓 桃仁(去皮尖) 柴胡(熬干各三兩) 大黃(八兩切熬令黃黑)上九味搗篩,蜜和更搗萬杵,服如大豆許十丸,日三。忌大醋。(并出第二十三卷中)

留飲宿食方七首

病源留飲宿食者,由飲酒宿食后飲水多,水氣停留于脾胃之間,脾得濕氣則不能消食,令人噫氣酸臭,腹脹滿,亦壯熱,或吞酸,所以謂之留飲宿食也。(出第二十卷中)深師通草丸,療積聚留飲宿食,寒熱煩結,長肌膚補不足方。

椒目 附子(炮) 半夏(洗) 濃樸(炙各一兩) 芒硝(五兩) 大黃(九兩) 葶藶(三兩熬) 杏仁(三兩去皮尖)上八味搗篩為末,別搗葶藶杏仁,令如膏,合諸末,以蜜和丸,搗五千杵,服如梧子二丸。忌豬肉羊肉餳等,大效。(方中無通草未詳其名出第二十三卷中)范汪千金丸,療心腹留飲宿食方。

沙參 丹參 苦參 桂心(各二分) 石膏(五分研) 人參(一分) 大黃(一分) 半夏(五分洗) 干姜(五分) 戎鹽(一分) 巴豆(六十枚去皮心) 附子(一分炮)上十二味皆搗,合以白蜜和如小豆吞一丸,日再,令人先食服一丸,不知稍益,以知為度。忌豬肉冷水羊肉餳蘆筍生蔥。

又療留飲宿食,桑耳丸方。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汤阴县| 湄潭县| 永宁县| 凌源市| 社旗县| 筠连县| 正宁县| 河东区| 搜索| 沁源县| 敦化市| 蕉岭县| 青神县| 察隅县| 拉萨市| 宁陕县| 柘荣县| 瑞金市| 南投县| 高阳县| 佛学| 伊宁县| 安化县| 繁峙县| 秦安县| 合江县| 乌兰浩特市| 读书| 读书| 宜昌市| 海安县| 海南省| 永平县| 洛南县| 昌图县| 那坡县| 北辰区| 四子王旗| 鄄城县| 安龙县| 台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