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18章

  • 外臺秘要
  • 佚名
  • 4957字
  • 2015-12-29 09:34:19

白茯苓 土瓜根 商陸根 葳蕤 白術 芎 白芷 栝蔞 本 桃仁(各六兩去皮) 皂莢(五挺去皮子) 豆屑(二升) 豬胰(三具曝干) 豬蹄(四具治如食法爛煮取汁) 面(一斗)上十五味,取豬蹄汁拌諸藥等,曝干,搗散,以作澡豆洗手面妙。

蘇澄藥澡豆方。

白芷 芎 栝蔞子(各五兩) 青木香 雞舌香(各三兩) 皂莢(十兩去皮子炙)蓽豆 赤小豆(各二升)上八味搗末和散,任用洗手面,去 妙。

十二

手膏方三首

千金翼手膏方。

桃仁 杏仁(各二兩去皮) 橘仁(一合) 赤匏(十枚) 辛夷仁 芎 當歸(各一兩) 大棗(二十枚) 牛腦 羊腦 白狗腦(各二兩無白狗各狗亦得)上十一味搗,先以酒漬腦,又別以酒六升煮赤匏以上藥令沸,待冷,乃和諸腦等勻,然后碎辛夷等三味,以綿裹之,棗去皮核,合納酒中,以瓷器貯之,五日以后,先洗手訖,取涂手,甚光潤而忌火炙手。

備急作手脂法。

豬胰(一具) 白芷 桃仁(去皮) 細辛(各兩) 辛夷 冬瓜仁 黃瓜蔞仁(各二兩末) 酒(二升)上八味煮白芷沸,去滓,膏成,以涂手面光潤妙。

古今錄驗手膏方。

白芷(四兩) 芎 本 葳蕤 冬瓜仁 棟仁(各三兩) 桃仁(一升去皮)棗肉(二十枚) 豬胰(四具) 冬瓜瓤汁(一升) 橘肉(十枚) 栝蔞子(十枚)上十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酒三升, 豬胰取汁,桃仁研入,以洗手面。

十二

口脂方三首

千金翼口脂方。

熟朱(二兩) 紫草末(五兩) 丁香(二兩) 麝香(一兩)上四味,以甲煎和為膏,盛于匣內,即是甲煎口脂,如無甲煎,即名唇脂,非口脂也。

備急作唇脂法。

蠟(二分) 羊脂(二分) 甲煎(一合須別作自有方) 紫草(半分) 朱砂(二分)上五味,于銅鍋中微火煎蠟一沸,下羊脂一沸,又下甲煎一沸,又納紫草一沸,次朱砂一沸,瀉著筒內,候凝任用之。

古今錄驗合口脂法。

好熟朱砂(三兩) 紫草(五兩) 丁香末(二兩) 麝香末(一兩) 口脂(五十挺武德六年十月內供奉尚藥直長蔣合進) 沉香(三升) 五藥 上蘇合(四兩半) 麝香(二兩) 甲香(五兩) 白膠香(七兩) 雀頭香(三兩) 丁香(一兩) 蜜(一升)上十四味并大秤大兩,粗搗碎,以蜜 和,分為兩分,一分納瓷器瓶內,其瓶受大四升,內訖,以薄綿幕口,以竹篾交絡蔽瓶口。

藿香(二兩) 苜蓿香(一兩) 零陵香(四兩) 茅香(一兩) 甘松香(一兩半)上五味,以水一斗酒一升漬一宿,于胡麻油一斗二升納煎之為澤,去滓,均分著二坩,各受一斗,掘地著坩令坩口與地平,土塞坩四畔令實,即以上甲煎瓶器覆中間一尺,以糠火燒之,常令著火糠作火即散著糠,三日三夜,燒十石糠即好,冷出之,綿濾即成甲煎蠟七斤,上朱砂一斤五兩,研令精細,紫草十一兩,于蠟內煎紫草令色好,綿濾出停冷,先于灰火上消蠟,納甲煎,及攪看色好,以甲煎調,硬即加煎,軟即加蠟,取點刀子刃上看硬軟,著紫草于銅鐺內消之,取竹筒合面,紙裹繩纏,以熔脂注滿,停冷即成口脂,模法取干竹徑頭一寸半,一尺二寸鋸截下兩頭,并不得節堅頭,三分破之,去中,分前兩相著合令蜜,先以冷甲煎涂摸中合之,以四重紙裹筒底,又以紙裹筒,令縫上不得漏,以繩子牢纏,消口脂瀉中令滿,停冷解開,就模出四分,以竹刀子約筒截割令齊整,所以約筒者,筒口齊故也。

十二

燒甲煎法六首

千金翼甲煎法。

甲香(三兩) 沉香(六兩) 丁香 藿香(各四兩) 薰陸香 楓香膏 麝香(各二兩) 大棗(十枚取肉)上八味 咀如豆片,又以蜜二合和攪,納瓷坩中,以綿裹口,將竹篾交絡蔽之,又油六升,零陵香四兩甘松二兩綿裹,納油中,銅鐺緩火煎四五沸止,去滓,更納酒一升半,并納煎坩中,亦以竹篾蔽之,然后剜地為坑,置坩于上,使出半腹,乃將前小香坩合此口上,以濕紙纏兩口,仍以泥涂上,使濃一寸訖,灶下暖坩,火起從旦至暮,暖至四更止,明發待冷,看上坩香汁半流瀝入下坩內成矣。

崔氏燒甲煎香澤合口脂方。

蘭澤香(半斤) 零陵香(一斤) 甘松香(五兩) 吳藿香(六兩) 新壓烏麻油(一升)上五味并大斤兩,揀擇精細,暖水凈洗,以酒水漬使調勻,經一日一夜,并著銅鐺中,緩火煮之經一宿,通前滿兩日兩宿,唯須緩火煎訖,漉去香滓,澄取清以綿濾 訖,納著瓷坩中,勿令香氣泄出,封閉使如法。

沉香(一斤) 丁香 甲香(各一兩) 麝香 薰陸香 艾納(各半小兩) 白膠香 蘇合香(各一兩)上八味并大斤兩,令別搗如麻子大,先煉白蜜,去上沫盡,即取沉香等于漆盤中和之,使調勻,若香干,取前件香澤和,使勻散,納著瓷器中使實,看瓶大小,取香多少,別以綿裹,以塞瓶口,緩急量之,仍用青竹篾三條 之,即覆瓶口于前件所燒香澤瓶口上,仍使兩處,然后以麻搗泥瓶口邊,濃三寸,盛香瓶上亦令遍濃一寸,以炭火繞瓶四邊緩炙,使薄干,然后始用糠火,馬糞火亦佳,燒經三宿四日,勿得斷火看之必使調勻,不得有多少之處,香汁即下不勻,三宿四日燒訖,即住火,其香澤火傷多即焦,令帶少生氣佳,仍停經兩日,使香餅冷訖,然始開其上瓶 除卻,更取別瓶,納一分香于瓶中燒之,一依前法,若無別瓶,還取舊瓶亦得,其三分者香并燒訖,未得即開,仍經三日三夜,停除火訖,又經兩日,其甲煎成訖,澄清斟量取依色鑄瀉,其沉香少即少著香澤,只一遍燒上香瓶,亦得好味五升,銅鐺一口,銅缽一口,黃蠟一大斤,上件蠟置于鐺中緩火煎之,使沫銷盡,然后傾缽中,停經少時,使蠟冷凝,還取其蠟依前銷之,即擇紫草一大斤,用長竹著挾取一握,置于蠟中煎,取紫色,然后擢出,更著一握紫草,以此為度,煎紫草盡一斤,蠟色即足,若作紫口脂,不加余色,若造肉色口脂,著黃蠟紫蠟各少許,若朱色口脂,凡一兩蠟色中,和兩大豆許朱砂即得,但搗前件三色口脂法,一兩色蠟中,著半合甲煎相和,著頭點置竹上看堅柔得所,瀉著竹又煎甲煎,先須造香油方。

零陵香 藿香(各一兩并銼之以酒拌微濕用綿裹內烏麻生油二升緩火一宿絞去滓將油安三升瓶中掘地作坑埋瓶于中瓶口向地面平) 沉香(一斤) 小甲香(八兩) 麝香(三兩) 蘇合香(一兩)上六味,并搗如大豆粒,以蜜拌納一小角瓶中,用竹篾封其口,勿令香漏,將此角瓶倒捶土中瓶口內,以紙泥泥兩瓶界面處,不令土入,用泥泥香瓶上濃六七分,用糠火一石燒上瓶,其火微微不得烈,使糠盡,煎乃成矣。(并出第九卷中)古今錄驗甲煎方。

沉香 甲香(各五兩) 檀香(半兩) 麝香(一分) 香附子 甘松香 蘇合香 白膠香(各二兩)上八味搗碎,以蜜和,納小瓷瓶中令滿,綿幕口,以竹篾十字絡之,又生麻油二升,零陵香一分半,藿香二分,茅香二分,又相和水一升,漬香一宿,著油內,微火上煎之半日許,澤成去滓,別一瓷瓶中盛,將小香瓶覆著口,入下瓶口中,以麻泥封,并泥瓶濃五分,埋土中,口與地平,泥上瓶訖,以糠火微微半日許著瓶上放火燒之,欲盡糠,勿令絕,三日三夜煎成,停二日許得冷,取澤用之,云停二十日轉好,云燒不熟即不香,須熟燒,此方妙。

又方蠟 蜜(各十兩) 紫草(一兩半)上三味和蠟煎令調,紫草和朱砂并澤瀉筒中。

蔡尼甲煎方。

沉香(六兩) 丁香 香(四兩) 楓香 青木香(各二兩) 麝香(一具) 大棗(十枚)肉甲香(三兩)上八味銼,以蜜一合和拌,著坩內,綿裹竹篾絡之,油六升,零陵香四兩,甘松香二兩,綿裹,著油中煎之,緩火可四五沸即止,去香草,著坩中埋,退場門,將小香坩合大坩,濕紙纏口,泥封可七分,須多著火,從旦至午即須緩火,至四更即去火,至明待冷發看,成甲煎矣。

十二

造胭脂法一首

崔氏造胭脂法。

準紫 (一斤別搗) 白皮(八錢別搗碎) 胡桐淚(半兩) 波斯白石蜜(兩 )上四味,于銅鐵鐺器中著水八升,急火煮水令魚眼沸,納紫 ,又沸納白皮訖,攪令調,又沸內胡桐淚及石蜜, 經十余沸,紫 并沉向下,即熟,以生絹濾之,漸漸浸疊絮上,好凈綿亦得,其番餅小大隨情,每浸訖,以竹夾如干脯獵于炭火上炙之燥,復更浸,浸經六七遍即成,若得十遍以上,益濃美好。(出第九卷中)

十二

造水銀霜法二首

千金翼飛水銀霜法。

水銀(一斤) 樸硝(八兩) 大醋(半升) 黃礬(十兩) 錫(二十兩成煉三遍者)玄精(六兩) 鹽花(三斤)上七味,先煉錫訖,又溫水銀令熱,乃 錫中,又搗玄精黃礬令細,以絹下之,又搗錫令碎,以鹽花并玄精等合和,以醋拌令濕,以鹽花一斤藉底,乃布藥令平以樸硝蓋上訖,以盆蓋合,以鹽灰為泥泥縫際,干之,微火三日,武火四日,凡七日,去火一日開之,掃取極須勤,心守勿使須臾間解慢,則大失矣。(出第五卷中)崔氏造水銀霜法。

水銀 石硫黃 伏龍肝(各十兩細研) 鹽花(一兩鹽末是也)上四味,以水銀別鐺熬,石硫黃碎如豆,并別鐺熬之,良久水銀當熱,石硫黃硝成水,即并于一鐺中和之,宜急傾并,并不急,即兩物不相入,并訖,下火急攪,不得停手,若停手,即水銀別在一邊,石硫黃如灰死,亦別在一處,攪之良久,硫黃成灰,不見水銀,即與伏龍肝和攪令調,并和鹽末攪之令相得,別取鹽末羅于鐺中,令遍底濃一分許,乃羅硫黃伏龍肝鹽末等于鐺中,如覆蒸餅,勿令全遍底,羅訖,乃更別羅鹽末覆之,亦濃一分許,即以盆覆鐺,以灰鹽和土作泥,涂其縫,勿令干裂,裂即涂之,唯令勿泄炭火氣,飛之一復時開之,用火先緩后急,開訖,以老雞羽掃取,皆在盆上,凡一轉后,即分舊土為四分,以一分和成霜,研之令調,又加二兩鹽末,準前法飛之訖,棄其土,又以余一分土和飛之,四分凡得四轉,及初飛與五轉,每一轉則棄其土,五轉而土盡矣,若須多轉,更用新土,依前法飛之,七轉而可用之。(出第九卷中)

十二

鹿角桃花粉方二首

崔氏鹿角粉方。

取角三四寸截之,乃向炊灶底燒一遍,去中心虛惡者,并除黑皮訖,搗作末,以絹篩下,水和,帛練四五重,置角末于中,絞作團,大小任意,于炭火中熟燒,即將出火令冷,又碎作末,還以水和,更以帛練四五重絞作團,如此四五遍燒搗碎,皆用水和,以后更三遍用牛乳和,燒搗一依前法,更搗碎,于瓷器中用玉錘研作末,將和桃花粉佳。

又桃花粉方。

光明砂 雄黃 熏黃(并研末) 真珠末 鷹糞 珊瑚 云母粉 麝香(用當門子)鹿角粉(無問多少各等分)上九味研,以細為佳,就中鹿角粉多少許無妨。

十二

薰衣濕香方五首

千金濕香方。

沉香(三分) 零陵香 香 麝香(各六分) 薰陸香(一分) 丁子香(二分)甲香(半分以水洗熬) 甘松香(二分) 檀香(一分) 藿香(二分)上十味粗搗下篩,蜜和,瓦燒之,為濕香熏衣。(出第六卷中)千金翼熏衣濕香方。

薰陸香(八兩) 詹糖香(五兩) 覽探 藿香(各三兩) 甲香(二兩) 青桂皮(五兩)上六味,先取硬者粘濕難碎者,各別搗或細切 咀,使如黍粟,然后二薄布于盤上,自余別搗,亦別于其上有頃篩下者,以紗不得太細,別煎蜜,就盤上以手搜搦令勻,后乃搗之,燥濕必須調適,不得過度,太燥則難丸太濕則難燒,易盡則香氣不發,難盡則煙多,煙多則唯有焦臭,無復芬芳,是故香須粗細燥濕合度,蜜與香相稱,火又須微,使香與綠煙共盡。(出第五卷中)備急六味熏衣香方。

沉香 麝香(一兩) 蘇合香(一兩半) 丁香(二兩) 甲香(一兩酒洗蜜涂微炙) 白膠香(一兩)上六味藥,搗沉香令碎如大豆粒,丁香亦搗余香訖蜜丸燒之,若薰衣,加艾納香半兩佳。

又方沉香(九兩) 白檀香(一兩) 麝香(二兩并和搗) 丁香(一兩二銖) 蘇合香(一兩)甲香(二兩酒洗準前) 薰陸香(一兩二銖和搗) 甘松香(一兩別搗)上八味蜜和,用瓶盛埋地底二十日,出丸以熏衣。

又熏衣香方。

沉水香(一斤銼酒漬一宿) 香(五兩雞骨者) 甲香(二兩酒洗) 蘇合香(一兩如無亦得) 麝香(一兩) 丁香(一兩半) 白檀香(一兩別研)上七味,搗如小豆大小相和,以細羅羅麝香,納中令調,以密器盛,封三日用之,七日更佳,欲薰衣,先于潤地陳令 ,上籠頻燒三兩大佳,火炷籠下,安水一碗,燒訖止衣于大箱中 之,經三兩宿后,復上所經過處,去后猶得半日以來香氣不歇,正觀年中敕賜此方。

十二

衣干香方五首

千金干香方。

麝香 沉香 甘松香(各二兩) 丁香 香(各一兩) 藿香(四兩)上六味合搗下篩,用 衣大佳。(出第六卷中)千金翼 衣干香方。

沉香 苜蓿香(各五兩) 白檀香(三兩) 丁香 藿香 青木香(一兩) 甘松香(各一兩) 雞舌香(一兩) 零陵香(十兩) 艾納香(二兩) 雀頭香(一兩) 麝香(半兩)上十二味,各搗如黍粟 糠,勿令細末,乃和相得,若置衣箱中,必須綿裹之,不得用紙,秋冬猶著,盛熱暑之時香速絕,凡諸香草不須及時乃佳,若欲少作者,準此為大率也。

出第備急 衣香方。

藿香 零陵香 甘松香(各一兩) 丁香(二兩)上四味細銼如米粒,微搗,以絹袋盛衣箱中,南平公主方。

又方澤蘭香 甘松香 麝香(各二兩) 沉香 檀香(各四兩) 苜蓿香(五兩) 零陵香(六兩) 丁香(六兩)上八味粗搗,絹袋盛,衣箱中貯之。

又方麝香(研) 蘇合香 郁金香(各一兩) 沉香(十兩) 甲香(四兩酒洗熬) 丁香(四兩)吳白膠香 詹糖香(六兩)上八味搗以絹袋盛, 衣中香炒。

主站蜘蛛池模板: 孟连| 仙游县| 贡嘎县| 伊宁市| 汕头市| 湖州市| 奇台县| 沁阳市| 涿鹿县| 通州市| 盐源县| 巴林左旗| 武穴市| 合江县| 班玛县| 新竹市| 双辽市| 吉安县| 应城市| 嘉禾县| 河源市| 固始县| 永康市| 襄垣县| 班玛县| 淳安县| 洞头县| 寻甸| 贵南县| 祁连县| 田林县| 新源县| 邹城市| 鹤岗市| 威宁| 綦江县| 明光市| 凤城市| 浦县| 都昌县| 河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