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01章

  • 外臺秘要
  • 佚名
  • 4844字
  • 2015-12-29 09:34:19

又方熨其兩脅下,取炷中墨如彈丸大,漿和飲之,更以管吹耳中,令三四人更互吹之。

又方以小管吹鼻孔,梁上塵如豆大著中吹之,令入。

又方針百會,當鼻中入發際五寸許,針入三分,補之,針足大趾甲下肉側,去甲三分,又針足中趾甲上各三分,大趾之肉去端韭葉許,又針手少陰銳骨之端各一分。

又方灸膻中季肋間二七壯也。(肘后惟云灸膻中集驗同并出第一卷中)千金論曰,風寒之氣客于臟間,滯而不能發,故喑不能言,及喉痹失聲,皆風邪所為也,入臟皆能殺人,凡尸厥如死,脈動如故,此陽脈下墜,陰脈上爭,氣閉故也,療方。

灸百會百壯,針入三分補之。

又方針足中趾頭,去甲如韭葉,并刺足大趾甲下內側,去甲三分。

崔氏論曰,凡尸厥為病,脈動而形,無所知,陽脈下墜,陰脈上爭,營衛不通,其狀如死,而猶微有息,其息不常,人乃不知,欲殯殮者,療之方。

急可以蘆管吹其兩耳,極盡以氣吹之,立起,若人氣極,可易人吹之。(出第四卷中)

十八

中蠱毒方二十一首

病源凡蠱毒有數種,皆是變惑之氣,人有故造作之多取蠱蛇之類,以器皿盛貯,任其自相啖食,唯有一物獨在者即謂之為蠱,便能變惑,隨逐酒食為人患禍,患禍于他,則蠱主吉利,所以不羈之徒而畜事之,又有飛蠱,去來無由,漸狀如鬼氣者,得之猝重,凡中蠱病多趨于內熱經手色或脹其顏與內若非新生著霜得水熨針石以兩云,又勿令有聲,令入多出少,以微為故存視五臟,各如其形色,又存胃中,令鮮明潔白,如素為之,倦極汗出乃止,以粉粉身,摩捋形體,汗不出而倦者,亦可止,明日復為之,又當存作大雷電光,走入腹中,為之不止,病自除。(出第二十五卷中)千金論曰∶蠱毒千品,種種不同,或吐下鮮血,或好臥暗室,不欲見光明,或心性反常,乍嗔乍喜,或四肢沉重,百節酸疼,如此種種狀貌,說不可盡,亦有得之三年乃死,急者一月神丹諸有灸又論曰∶世有拙醫,見患蠱脹者,偏腹腫滿,四肢如故,小便不甚澀,以水病療之,近服水藥,經五十余日,望漸痊愈,日復增加,奄致殂殞,如此者不一,學人當細尋方意,消息用廣濟療蠱毒方,服此升麻散,三四日后,即服前光砂丸方。

升麻 桔梗 栝蔞(各五兩)上三味搗為散,以熟湯洗所患人陰中,再以濃汁服方寸匕,日二服,漸加至二匕,內消。忌粘食,豬肉。(出第四卷中)肘后療中蠱毒諸方,人有養畜蠱毒以病患,凡診法,中蠱狀,令人心腹切痛,如有物嚙,或吐下血,不即療之,食人五臟,盡即死矣,欲知是蠱與非,當令病患唾水,沉者是,浮者非又欲知蠱主姓名方取鼓皮一片,燒灰末以飲服,病患須臾自當呼蠱主姓名,可語令知,便即去,病愈矣,亦有以蛇涎合作蠱毒,著飲食中,使人得瘕病,此一種積年乃死,療之各自有藥,江南山間人,不可不信之。

又方以 荷密著病患臥席上,亦能令呼蠱主姓名也。(文仲備急千金并翼同出第三卷中)短劇療蠱方。

鼓皮(廣五寸長一尺) 薔薇根(五寸如足 趾大細切本方云莨菪根)上二味,以水一升,清酒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當下蠱即愈。(千金古今錄驗同千金治蠱吐下血)又方土瓜根大如拇指,長三寸切,以酒半升漬一宿,一服當吐下。(古今錄驗同)又方皂莢三挺,長一尺者,炙去皮子,美酒一升漬一宿,去滓頓服。(古今錄驗范汪同肘后云以酒五升分三服)又方取薺 根搗為末,以飲服方寸匕。(古今錄驗同)千金犀角丸,療蠱毒百病腹暴痛,飛尸,惡氣腫方。

犀角(末) 羚羊角(末) 鬼臼 桂心(各量四錢匕) 天雄(炮) 莽草(炙) 真珠(研) 雄黃(研各一兩) 麝香(半兩研) 貝齒(燒灰五枚) 赤足蜈蚣(五節炙) 射罔(如雞子黃三枚) 巴豆(五十枚去皮心熬)上十三味,各搗合篩之,以蜜和為丸如小豆大,服一丸,不知增一丸,猝得腹中痛,飛尸,服如大豆二丸,若惡氣腫,以苦酒和以涂之甚良,以絳囊盛藥,系男左女右臂辟惡,可以備千金翼療蠱毒方。

槲木北陰白皮一大握,長五寸,以水三升,煎取一升,空腹服之,即吐蠱出也。并療蠱下血。(出第十五卷中)崔氏療蠱方。

黃栝蔞根干者二兩搗,以綿裹,酒一升漬一日去滓,溫服之,少時即吐利,蠱即出,后煮粥飲服一兩盞,吐利即斷,不斷,即煮人參甘草炙生姜各一兩服之,此根唯山南者好。(出第三卷中)備急療蠱方。

取白鴿毛糞燒灰,以飲和服之良。

又療蠱方,人家雖藏此方,而不知如此效驗。

搗生栝蔞根,取汁一升,醬汁少許和,溫服之,須臾吐蠱出,試驗。(并出第十六卷中)必效療蠱毒大神驗方。

大戟 桃白皮(東引者以火烘之) 斑蝥(去足翅熬等分)上三味搗篩為散,以冷水服半方寸匕,一服其毒即出,未出,更一服蠱并出。李饒州法云奇效,若以酒中得,則以酒服,若食中得,以飲服之。(崔氏千金同肘后云斑蝥一分桃皮大戟各二分和棗核大米清飲服吐出蠱十日不瘥更一服千金崔氏云服八捻)又方胡荽根搗取汁半升,和酒服之立下。

又方取未鉆相思子二七枚,搗碎為末,暖水半盞和攪,頓服之,令盡,即當欲吐,抑之勿吐,若耐不得,即大張口吐之,其毒即出,出訖,服稀粥,勿食諸肉,輕者但服七枚瘥,無問年月深淺,非常神效,勿輕之。

又試蠱法。

取銀匙若箸或釵含之,經宿色黑即是,不黑者非。(出第三卷中)古今錄驗療蠱方。

巴豆(十枚去心皮熬) 豉(半升熬) 釜底墨(方寸匕)上三味搗篩為散,清旦以酒服如簪頭大,小行,蠱主當自至門,勿應之,去到家,立自知其姓名。

又雄黃丸,主蠱毒中藥欲死方雄黃(研) 朱砂(研) 藜蘆(炙) 馬目毒公 皂莢(炙去皮子二分) 莽草(二分炙) 巴豆(去心皮熬各二分)上七味搗篩,以蜜丸如大豆許,服三丸,當轉下,先利清水,次出蛇等,當煩悶者,依常法可用鴨羹補之。忌如常法。

又療中蠱毒方取牡丹根搗末,服一錢匕,日三服至良。忌胡荽。(范汪同)又療中蠱胡洽方以豬膽導下部至良。(肘后集驗范汪同并出第四十五卷中)

十八

蠱吐血方一十首

病源蠱是合聚蠱蛇之類,以器皿盛之,任其相啖食,余一存者名為蠱,能害人,食人腑臟,其狀心切痛如被物嚙或硬面目青黃,病變無常,是先傷于膈上,則吐血也,不即治之,食臟腑盡則死。(出第二十五卷中)肘后療中蠱毒,吐血或下血皆如爛肝方。

茜根 荷根(各三兩)上二味 咀,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頓服即愈,又當自知蠱主姓名。(千金短劇崔氏文仲備急古今錄驗同)又方巴豆(一枚去心皮熬) 豉(三粒) 釜底墨(方寸匕)上三味搗,分作三丸,飲下一丸,須臾當下蠱毒,不下,更服一丸。(短劇必效集驗文仲備急范汪同并出第三卷中)范汪療中蠱吐血方。

麥面二升熬,以水服之令盡,當下蠱。

又方苦瓠一枚,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服,當吐蠱如蝦蟆蝌蚪之類,苦瓠毒,可臨時量用之。(肘后千金短劇文仲備急古今錄驗同千金云苦瓠一分治下血)又方生桔梗搗取汁,服二三升,日三服,牛膝根亦得。(并出第十四卷中)文仲療中蠱吐血方。

羚羊皮(方三寸敗鼓皮亦佳) 苦參 荷根(三兩) 黃連(二兩) 當歸(二兩)上五味切,以水七升,煎取二升,分三服。(備急集驗同一方有苦瓠)又方取桑木心銼一斛,于釜中以水淹之,令上有三寸,煮取二斗,澄取清,又微火煎得五升,宿勿食,旦服五合,則吐蠱毒。(崔氏集驗古今錄驗同)又方雄黃(研) 釜月下黃土 獺犴(炙各如棗) 斑蝥(十四枚去足翅熬)上四味搗末,以酪漿服之,分為三四服,則吐蝦蟆。(短劇同古今錄驗方有大黃如棗大或吐蝦蟆及蛇等物余同范汪同)崔氏療中蠱吐血方。

雄黃(研) 丹砂(研) 藜蘆(炙各一兩)上三味搗篩為散,旦以井華水服一刀圭,當吐蠱毒。忌生血物貍肉。(肘后集驗同)凡蠱有數不有易亦大短劇療中蠱,心痛吐血欲死方。

鹽一升,淳苦酒一升煮,令消和,一服立吐蠱毒出,已用良驗。(肘后文仲備急古今錄驗同出第四卷中)

十八

蠱下血方九首

病源蠱是合聚蟲蛇之類,以器皿盛之,任其自相食啖,余留一存者為蠱,能變化為毒害,人有事之以毒害,多因飲食內行之,人中之者,心腹懊痛煩毒不可忍,食人五臟,下血瘀黑如爛雞肝。(出第二十五卷中)短劇療蠱毒,腹痛注下赤血,躑躅散方。

羊躑躅 干姜 藜蘆(熬) 附子(炮) 巴豆(去皮心熬) 野葛皮 肉桂 丹砂(研) 雄黃(研) 蜈蚣(炙各一分)上十味搗為散,以水服一刀圭,不知,加一粟米。忌豬肉,蘆筍,生血物,生蔥,貍肉。(古今錄驗同)又療蠱下血欲死方。

薔薇根(銼一升) 牛膝(五) 連翹子(一升) 臘(一彈子許)上四味切,以水四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即愈。(古今錄驗同)又療諸蠱,大便下血日數十行方。

巴豆(二七枚) 藜蘆(炙) 附子(炮) 芫菁(去足翅熬) 礬石(各二分熬汁盡)上五味搗下篩,別研巴豆如膏,和相得,以綿裹一大豆許,納下部中,日二三愈。忌同前方。(千金古今錄驗同并出第四卷中)千金凡忽患下血,以上件方療,更增劇者,此是中蠱,其下血狀如鴨肝,腹中絞痛急者,此方主之。

茜根 升麻 犀角(各三兩) 地榆 白 荷(各四兩) 桔梗 黃柏 黃芩(各一兩)上八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又凡猝患血痢,或赤或黑,無有多少,此皆是蠱毒,粗醫以斷痢處之,此大非也。

又療中蠱毒,吐血下血皆如爛雞肝,令人心腹絞切痛如有物嚙,若不即療,令人五臟盡乃死,驗之法,欲知是蠱,令病患唾水中,沉者是蠱,浮者非蠱也方槲木北陰白皮 桃根皮 皮(炙一方寸匕) 亂發灰(一方寸匕) 生麻子(汁五升)上五味,先煮槲皮桃根,取濃汁一升,和麻子汁亂發灰 皮末等,令病者少食,旦服一升,須臾著盆水,以雞翮攪,吐水中如牛涎犢胎,及諸蠱毒之物。(出第二十五卷中)千金翼療蠱毒下血方。

皮燒灰,以水服方寸匕,當吐蠱毒。(出第十五卷中)崔氏療中蠱下血及毒下,羚羊皮湯方。

羚羊皮(方三寸炙) 荷根(四兩) 苦參 黃連(各二兩) 當歸 升麻 犀角(各三兩)上七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無 荷根,以茜根代之。

又療中蠱毒瀉血,日夜無度,腹痛不可忍方取白 荷葉四五枚,私納著病患眠臥處席下,勿令病患知之,若為蠱毒所傷,則不肯在上眠,即知是蠱毒為病,用皂莢三挺,炙去皮子,打碎,用極釅醋四升于瓷器中,候日正午時藥,甲,除,古今錄驗療猝中蠱,下血如雞肝者,晝夜下石余血,四臟悉損,唯心未毀,或乃鼻破待死方。

桔梗搗末,以酒服方寸匕,日三,不能下藥,以物揭口開灌之,心中當煩,須臾自靜,有頃下蠱,至服七日止,當服豬肝 以補之。(出第四卷中)

十八

五蠱方一十二首

千金太上五蠱丸,主百蠱吐血傷中,心腹結氣,或堅氣塞咽喉,語聲不出,短氣欲死,飲食不下,吐逆上氣,去來無常,狀如鬼祟,身體浮腫,心悶煩疼寒戰,夢與鬼交,狐貍作魅,雄黃(研) 椒目(熬) 巴豆(去心皮熬) 鬼臼 莽草(炙) 芫花(熬) 真珠藜蘆(炙) 礬石(各四分燒) 獺肝(炙二分) 附子(炮去皮五分) 蜈蚣(三枚炙) 斑蝥(三十枚去翅足熬)上十三味搗末,蜜和更搗一二千杵,每服如小豆一丸,余密封勿泄,十丸為一劑,如不中病,后日增一丸,以下利為度,當下蟲種種狀貌,不可具載,下七日后將息,服一劑,三十年又方酒服桔梗犀角末方寸匕,日三服,不能自服,揭口與藥下,心中當煩,須臾自靜,有頃下,至七日止,當食豬脾以補之。(并出第二十五卷中)崔氏療五蠱毒方。

一曰蛇蠱,食中得之,咽中如有物,咽之不入,吐之不出,悶亂不得眠,心熱不能食方服馬兜鈴根,即吐出,又服麝香方寸匕,亦自消或吐出也。

二曰蜣螂蠱,得之胸中忽然,或哽入咽,怵怵如蟲行,咳而有血方。

服獾肫脂即下,或吐或自消也。

三曰蝦蟆蠱,得之心腹脹滿,口干思水,不能食,悶亂大喘而氣發方。

服車脂半升即出。

四曰蝌蚪蠱,同上療法甚驗。

五曰草蠱,術在西涼以西及嶺南人多行此毒,入人咽,刺痛求死方。

服甘草藍汁即自消。

又方五蠱共一法療之,但取產婦胎衣切之,曝干為散,水和服半錢匕,五毒自消。

又方含升麻咽汁。

又方五蠱都服馬兜鈴苗,似蘿 草形正直上,取雞子大,搗為散,服半錢匕,或至一匕,五蠱毒之病多在喉中,常須記之,或小醫不識此病,言胃冷蛔動,或浪稱是注,灸刺浪服諸藥,枉死也,此由醫生未經歷故也,宜令審別之。(并出第三卷中)古今錄驗五蠱湯方。

犀角(三兩) 荷根 黃連 縫草 當歸(各二兩) 羚羊皮(方二寸炙)上六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為三服。

又五蠱下利去膏血,赤 丸方芫花(一升) 巴豆(一百枚) 赤 (方圓一寸)上三味搗篩,以蜜為丸,更搗,丸如胡豆,服一丸,如下利不止,以清粥汁止之,不下,小增之,欲令陰除,不令大下。(范汪同并出第四十五卷中)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首市| 册亨县| 阿拉善左旗| 青川县| 诸城市| 浙江省| 嘉定区| 安达市| 金秀| 抚顺县| 葵青区| 德庆县| 从江县| 庄浪县| 武强县| 云浮市| 张家口市| 沙坪坝区| 南皮县| 瑞金市| 商水县| 略阳县| 岢岚县| 珲春市| 东乌| 怀远县| 永寿县| 壶关县| 孝昌县| 宝兴县| 全南县| 天长市| 漳平市| 新密市| 攀枝花市| 林周县| 简阳市| 宜昌市| 肇源县| 榆中县| 远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