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諸儒學(xué)案下一(2)
- 明儒學(xué)案
- 黃宗羲
- 4882字
- 2015-12-29 09:33:59
嘉靖甲午夏五月,予臥病隨州報恩寺,一日學(xué)子請問曰:“朱子之學(xué),何學(xué)也?”予曰:“圣人之學(xué)也?!痹唬骸昂稳??”“朱子詩云:‘玄天幽且默,仲尼欲無言。動植各生遂,德容自清溫。彼哉夸毗子,呫囁徒啾喧。但騁言辭好,豈知神鑒昏?曰予昧前訓(xùn),坐此枝葉繁。發(fā)憤永刊落,奇功收一原?!弧耔b’,曰‘一原’,朱子之學(xué)旨可知矣?!痹唬骸盎蛞善溽尅洞髮W(xué)》,何如?”曰:“此學(xué)必論大頭腦處,如明德,此《大學(xué)》大頭腦也。朱子以虛靈釋明德,不可易也。明之功,則曰‘因其所發(fā)而遂明之,以復(fù)其初’,此工夫至簡易也,何疑之有?”曰:“或疑其格致求於外也,何如?”曰:“此不得朱子之精也。朱子曰:‘本明之體得之於天,終有不可得而昧者,是以雖甚昏蔽之極,而介然之頃,一有覺焉,則即此空隙之中,而其本體已洞然矣’。當(dāng)時有問:‘介然之頃,一有覺焉,則其本體已洞然矣,須是就這些覺處,便致知充廣將去?’朱子曰:‘然如擊石之火,只是些子,才引著便可以燎原。蓋介然之覺,一日之間,其發(fā)也無時無數(shù),只要人識認(rèn)得,操持充養(yǎng)將去。’此朱子之精,孔門求仁之學(xué)也。學(xué)者當(dāng)默而識之。”學(xué)子曰:“然?!彼煊浿#ā吨鞂W(xué)問答。)
嘉靖甲午秋七月,予游大洪山,張子叔平從焉。一日張子問學(xué),予曰:“求仁問仁。”曰:“主一?!痹唬骸翱鬃又畬W(xué),惟以仁為訓(xùn)。”“何也?”曰:“天地之一動一靜,人心之一動一靜,一本也,仁也。求仁之學(xué),萬古圣賢之正脈也?!痹唬骸叭手w何如?”曰:“仁道至大,不可求之言語,不可求之訓(xùn)詁,吾夫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巳手w也。蓋一動一靜,天命之流行也,惟其動靜,此所以不窮。顏子之見卓爾,孟子之謂‘必有事焉而勿正’,是皆有見於一動一靜之妙也。非知道者,孰能識之?孟氏之后,千有余歲,惟伊、洛得聞之,此道明之會也。明道先生曰:‘天地之間,只有一個感與應(yīng)而已,更有甚事?’又曰:‘天地萬物之理,無獨必有對,皆自然而然,非有安排也。每中夜以思,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耸恰炖矶郑约殷w貼出來’者也。伊川先生曰:‘有感必有應(yīng),凡有動皆為感,感則必有應(yīng),所應(yīng)復(fù)為感,所感復(fù)有應(yīng),所以不已也?!谭蜃有值芩^感應(yīng),亦有見於一動一靜之妙也。一動一靜,生生不已,仁之體在我矣?!睆堊釉唬骸拔??!蹦藭允谥#ā肚笕蕟柎稹罚?
間嘗讀明道《行狀》曰:“聞汝南周茂叔論道,慨然有求道之志,未知其要,汎濫於諸家,出入於老、佛者幾十年,反求諸《六經(jīng)》,而后得之。”晦翁解太極,謂:“周子手是圖以授之,此可謂要矣?!辈恢渌^“未知要”者何事?而又汎濫諸家、出入老佛,直待反求《六經(jīng)》,而后得之,以為伊川尊明道之言乎?伊川恐非茍言也?!端问贰份d明道與伊川入成都,聞箍桶者說《易》,兄弟渙然有所省,后門人問《易》,伊川曰“《易》學(xué)在蜀?!敝林兑讉鳌?,必曰:“斯義聞之成都隱者?!泵孔x至此,嘆曰:“此圣賢至公至平之心,無一毫自廣狹人之念,此所以繼千載之絕學(xué)也?!膘豆客罢哂幸徽?,尚欲表顯之,況於其師乎?此深可疑也。南軒與晦翁書,謂:“程先生與門人講論,未嘗一言及《太極圖》?!被尬讨^:“此書詳於性命之原,而略于進為之目,有不可驟而語者?!敝兴贾T人固有不可驟而語者,若伊川《易傳》之言,以教萬世,胡安定有言則引之,箍桶者有言則引之,何於周之圖,素未嘗一語及之乎?此深可疑也。晦翁與象山論無極太極,往復(fù)爭辨,其書有曰:“周子灼見道體?!庇衷唬骸按死险娴们ヒ詠聿粋髦亍!敝列颉洞髮W(xué)》,以二程接孟子之傳,序《中庸》,又曰:“程夫子兄弟者出,得有所考,以續(xù)夫千載不傳之緒;得有所據(jù),以斥夫二家似是之非。微程夫子,則亦莫能因其語而得其心也?!毙潘寡砸?,則二程之學(xué),似無與於周子矣,此深可疑也。夫宇宙間只有一箇理,在《易》曰“太極”,在《大學(xué)》曰“明德”,在《中庸》曰“中”,一也。論太極既以周子真得千圣以來不傳之秘,而序《大學(xué)》、《中庸》又以二程續(xù)千載不傳之緒,此深可疑也。
佛氏曰定,明道亦曰定,佛氏曰惺惺,上蔡亦曰惺惺,何也?忘己耳。若灼然有以實見得吾心之體,有在于此,設(shè)以佛氏所嘗語,反規(guī)規(guī)然而避之,是反涉於較計偏倚之私,而累其廣大光明之量,其於斯道無我無物之體,不無有害。(已上《答湛甘泉》)
今之以學(xué)自命者,人皆議其行事之謬,謂平日講道學(xué)而行事如此,其偽也。愚以為不然。平日講學(xué),只成一個自私,而自以為天理,故其行事之謬者,非偽也,學(xué)術(shù)之差也。
《大學(xué)》孔氏之訓(xùn),明道先生兄弟表顯之,以覺后學(xué)者也。慈湖一切掃之,如定靜安慮,彼則曰:“此膏肓之病也?!比绺裎镏轮\意正心,彼則曰:“何其支也?取人大中至正之心,紛然而鑿之,豈不為毒?”信斯言也,則《大學(xué)》在所屏絕矣,其可乎?開口說毋意,毋意是也,然有取乎主忠信,而以一為未離乎意,此為毋意乎?有意乎?不可不察也。圣功之要,曰存,曰思,任意削去。當(dāng)時象山先生已見其微,故戒之曰:“若茫然而無主,泛然而無歸,則將有顛頓狼狽之患。”信然矣,其蔽之本指,其於心不在焉。則以為心如何?曰:“在正,舍之則亡?!眲t以為圣人未嘗貴操而賤舍,此說若行,是率天下貿(mào)貿(mào)焉,莫知所之,不至於槁木死灰不已也。其為學(xué)術(shù)之害,可勝言哉!(已上《答羅達(dá)夫》)
文敏霍渭厓先生韜
霍韜字渭先,始號兀厓,后更渭厓,廣之南海人。目有重瞳,始就小學(xué),即揭“居處恭”三字于壁,力行之。日誦數(shù)千言,一二歲間,諸經(jīng)皆遍。登正德甲戌進士第。告歸,讀書西樵山中,無仕進意。嘉靖初,起為兵部職方主事,仍謝病歸山。丙戌陞少詹事兼侍讀學(xué)士,丁亥進詹事,戊子陞禮部右侍郎、禮部尚書,皆辭免。庚寅丁母憂。服闋起吏部侍郎,丙申出為南京禮部尚書,己亥改禮部尚書,加太子少保,掌詹事府事。庚子十月卒於位,年五十四。贈太子太保,謚文敏。
先生以議大禮,與張桂俱為上所寵眷。然張桂賦性傾險,既獵取大位,仇視不同議之人。而先生舉動光明,於不同議之人,如豐熙、楊慎、徐文華、唐樞、陸粲,皆極力薦舉。其所論列,動關(guān)安危大計,在吏部則銓政為之一清,在禮部則南中體統(tǒng)肅然,風(fēng)俗為之一變。為舉主不認(rèn)門生,居鄉(xiāng)不喜治生,真行其道,不顧是非恩怨。魏莊渠曰:“兀厓之亡,於世道有大關(guān)系?!狈翘撜Z也。今以先生與張桂同類并稱,是先生為張桂所掩也。獨是與邃菴、桂洲相訐,皆以意氣用事,乏中和之義,所謂豪傑而不圣賢者也。
先生薦文成,謂“臣不如也”,而於文成之學(xué)不能契。大意以知有圣人之知,有下愚之知,圣人之知則可致,下愚之知則無所不至矣。夫文成之所謂良知,即人人所同賦之性也,性之靈處,即是知,知之不息處,即是性,非因下愚而獨無也,致者致此也。先生之所謂知,乃習(xí)染聞見之知也,惡得良?故圣人與下愚,相去倍蓰無算,如何致之哉?此真千里之謬矣。
文敏粹言
嚴(yán)威儼恪不懈,則不言敬而敬在其中矣。
或問:“明道先生如何是道?”曰:“於君臣父子兄弟朋友夫婦上求,此道學(xué)正路。世之淫於老、佛,老、佛上一截與吾儒同,又謂佛與圣賢只差毫釐,此千古名教之罪人也。”
人於食息之間,放過多少。
初學(xué)刻勵工夫,安得便自在快活?亦須勉強持守,習(xí)熟自別。
初學(xué)勿憂助長,只憂忘了,到有助長之病,又自有藥。
學(xué)知為己真味,則知接人處事,有一毫不盡其心者,皆切己實病。
今人說操心,只是懸空捕影。
思不出於私,便是天理,從天理上思,便是窮理盡心知性,再不消說主一,不消說涵養(yǎng),但不可太急迫為心病。
說能存心,而容貌詞氣不管,乃自欺爾。
只中無主而靜坐,且認(rèn)靜坐作工夫,便有許多病痛。
須知窮理,即所以養(yǎng)心。
吾人有一息天理純?nèi)?,亦天道流行也,豈惟吾人鳶飛魚躍,活潑潑地。
世有茍賤無恥之流,多借忍耐之說以自蒙臭惡,可憐也,乃且曰道學(xué)如是。
丙申秋,某與致齋、甬川日集伺朝所,致齋講陽明之學(xué),曰致良知,曰知行合一,與甬川異,辨說棼拏,莫相一也。某曰:“圣人位育,皆心性事,謂良知非圣與?非也。然而有圣人之知,有下愚之知,率下愚之知,認(rèn)欲為理,認(rèn)利為義,曰吾良知,吾致吾良知,是圣跖混,故人心道心之辨,貴精一也。知行合一,矯學(xué)者口耳之敝也,要之知行亦自有辨,過矯反蔽,君子自立,不求同於時,姑竢后世耳。”
惟孜孜不敢少懈,只求不得罪天理而已。
居處恭之目何如?曰非禮勿視也,非禮勿聽也,非禮勿言也,非禮勿動也。四者,居處恭之目也。圣賢實學(xué),淺深高下,一以貫之者也。世儒不實用力,以居處恭為粗淺,不屑言,以四勿為精深,不敢言,求所謂主敬之說,求所謂格致之說,求所謂戒慎之說,惟費口耳,全無實力。
今之人耳目口鼻猶夫古之人也,聲音笑貌猶夫古之人也,何獨於心而疑之?堯、舜所以圣,純天理、絕人欲而已矣;學(xué)者希圣,擴天理遏人欲而已矣。擴天理遏人欲,不在乎他,覺悟之間而已矣。
公議所在,系國家元氣,系天下治亂。
未有天地,一氣而已矣。清而上覆,天由生焉;凝而下奠,地由生焉。一翕一闢,氣化流行焉。時其翕也,秋冬生焉;時其闢也,春夏生焉。譬諸人焉,吹氣而寒,唇所翕也;呵氣而煖,唇所闢也。一氣而已矣。謂陰陽有二氣,亦謂吹呵有兩人也,可乎?陽生祀天,陰生祀地,則陰陽判矣,陰陽判而氣化滯矣,氣化滯而鬼神之機息矣。
君子之於學(xué)也,太和元氣灌注一身,斯其學(xué)之醇;君子之於治也,太和元氣灌注天下,斯其治之極。
有袂交者其辭情,道義交者其辭理。其辭情者損,其辭理者益。
天下一氣也,舟車所至,人力所通,天地所覆載,日月霜霧所照墜,高極無極,深極無極,太極無極,一氣也。然而有山谿之險,內(nèi)外之限焉,何也?地之形為之也。人也者,天地之心也,所以贊天之能,理地之紀(jì),完合宇宙於一氣者也。仁也者人也,合宇宙為一氣者也。
陽明之學(xué),一言蔽之曰“致良知”,析曰“格物”,曰“知行合一”,均之致良知也。然有圣哲之知焉,有下愚之知焉。圣哲之知致焉,位育參贊良知也;下愚之知致焉,飲食男女亦良知也。今夫犬之犭斤犭斤,狐之綏綏,鶉之奔奔,鴟之?dāng)@擛,良知也。下愚奚擇焉?致下愚之知,禽獸羞伍,是故修道之教,不可已也。
考功薛西原先生蕙
薛蕙字君采,號西原,亳州人。正德甲戌進士。授刑部主事。武廟南巡,抗疏諫。已,調(diào)吏部。大禮之議起,先生撰《為人后解》、《為人后辨》,奏入,下獄。尋復(fù)官,歷考功司郎中而罷。嘉請辛丑正月卒,年五十三。
先生初好養(yǎng)生家言,自是絕去文字,收斂耳目,澄慮默照,如是者若干年,而卒未之有得也。久之,乃悟曰:“此生死障耳,不足學(xué)?!比灰蚴亲x《老子》及佛書,得其虛靜慧寂之說,不逆於心,已而證之《六經(jīng)》及濂、洛諸說,至於《中庸》“喜怒哀樂未發(fā)之謂中”,曰:“是矣!是矣!”故其學(xué)以復(fù)性為要。未發(fā)之中,即性善也,情則始有善不善。圣人盡性,則寂多於感,眾人私感不息,幾於無寂。此言似是而非。夫性不可以動靜言,濂溪之主靜,無欲故靜。又曰:“一者,無欲。其非動靜之靜可知矣。”孟子言性,多以情言,蓋舍情無以見性,與諸子專向人生而靜以上說性者不同。若止靠靜中覺性,以為情發(fā)之張本,則一當(dāng)事變紛紜,此體微薄,便霍然而散矣。一真一切,真無晝夜,無古今,無寂感,方可言性也。
約言
太虛之中,一理旁薄,寧有二乎?幽明人鬼,未始不一,上帝固曰天,吾心亦天也;鬼神固曰神,吾心亦神也。及世愈衰,小人自智其愚,妄意神道為茫昧,故肆其惡而無忌憚,謂天為弗知,而吾心已知矣;謂神為可欺,而吾心已不可欺矣?!稌吩唬骸疤炻斆鳎晕颐衤斆??!泵裰斆?,即天之聰明也。非是故也,億兆至眾,天將竭聰明以伺之,不亦勞乎?
寂然不動,本一理耳,感而遂通,乃散為萬事。雖散為萬事,正是一理,因物感之不同,故應(yīng)之亦不同,千變?nèi)f化,皆是物也。
卜筮之感應(yīng),理也,理即神也,非二物也。感則以類而應(yīng)之,未感則隱而不可見,天人之道一也。
觀人心之同,可以知天矣;觀人心之感應(yīng),可以知神矣。
吾心之理,與宇宙之理,非有二也。知此者,宇宙非大,吾心非小,由人自小,故圣人示此引諸廣大之域。其實此理非大非小,若厭小欣大,則又失之矣。
人心之神,與天之神,非有二也。天之神盈乎天地,吾心之神盈乎天地,非滯於塊然之軀而已。故人能格於天地者,以此理本同一體,充塞而無不在也。若心專滯在形體,何由格於天地乎?亦非心往至於天地,心未嘗動也,蓋天地之間,心無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