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楚中王門學案(2)
- 明儒學案
- 黃宗羲
- 2968字
- 2015-12-29 09:33:59
赤子之心,便是圣胎,如何得不失?須是戒慎恐懼。知戒慎恐懼,防非窒欲,保守得這赤子時,愛親敬長,一點真切的心長在,便自會生聰明睿智,日漸純熟,便自會由善信而美大,美大而神圣,克到萬物一體之極,如堯、舜光被四表,亦只是元初愛親敬長真切的心,非有別心。譬如果核,一點生意,投之地,便會長出根苗來,這根苗便如赤子之心,切不要傷害著他,須是十分愛護,這根苗便自會生榦生枝,生葉生花實,及長到參天蔽日,千花萬實,總只是元初根苗一點生意,非別有生意。曰:“赤子之心,即可云未發(fā)之中否?”曰:“未發(fā)之中,便已是寂然不動,赤子如何說得寂然不動?須是不失赤子之心,則便是未發(fā)之中。”曰:“工夫全在不失上否?”曰:“不失即是知戒慎恐懼,時時在幾上覺,不然緣何會上達?”曰:“朱傳似謂不失了此心,然后能擴充,以至於大,如何?”曰:“擴充二字,本出《孟子》,只不失赤子之心,便是擴充四端,便是致曲,便是慎獨。孔、孟之學,至簡至易。”
橫渠言形而后有氣質(zhì)之性,須要善看。蓋其意為剛?cè)岷系抡撸颂烀裕珓偲嶂裕似湫味笥姓咭病I品粗瑒t剛中柔中之性存焉。其曰氣質(zhì)之性,曰天命之性,乃其言欠瑩處,故不可不善看也。后之儒者,但泥其立言之失,而不究其本旨,一誤百和,遂以為真有天命之性,有氣質(zhì)之性。若然,則氣質(zhì)者,果非太和之用,而天命者,果超然於一氣五行之外乎?
凡看圣賢論學,論義理處,須是優(yōu)柔厭飫,久之乃能忽然覺悟到。忽然覺悟,卻全不假思索安排矣。強探力索,即是邪思,何緣有見?惟用而不用,乃是正思也。
虛無寂滅,與權(quán)謀霸術(shù),皆是墮在一邊,知有夜不知有晝,知有晝不知有夜。圣人從中道上行,故終日有事,實無一事,終日有為,實未嘗為,情順萬事而無情。此便是通乎晝夜之道而知。
忠恕是體用合一的心,圣人言心,皆是合體用,皆要學者於幾上認心,即用即體。
心是人之神氣之精靈知覺者也,命之曰心,本取主宰之義。心之活潑潑處是性,故性字從心從生,指生生之心而言者也。
博文約禮,不是兩段工夫,總於念才起動而未形處,惟精惟一,則二者一齊俱致矣。禮是心之本體,文是感通燦然處。
心元是純粹至善,《大學》云:“止至善。”其實只在人止之耳。失其止,便如純陽之氣變而為陰了,此便是惡。故周子揭無欲二字,為圣功之要。非收拾此心,到得動而無動,靜而無靜處,不得言無欲。非無欲,卻何從見得性善?
宇宙只是一氣,渾是一個太和,中間清濁剛?cè)岫嗌賲⒉畈积R。故自形生神發(fā)、五性感動后觀之,知愚賢不肖、剛?cè)嵘茞褐校绺尢照摼诺拢鬃铀圆瘛ⅰ煛⒂桑幾杂性S多不同。既同出一個太和,則知的是性,愚的豈不是性?善的是性,惡的豈不是性?孟子卻又何故獨言性善?此處非功夫與天命合一,不能知也。動而無動,靜而無靜,一動一靜之間,是天命本體,造化所以神者在此。故工夫到得,勿忘勿助之間,即便是此體,那純粹至善底頭面便現(xiàn)出來,便知天知性,知柔知剛,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便隨感而應。孟子言性善,正於此處見得。荀、韓諸子不知性,正由不知此一段學問工夫。如今只須用功,不須想像他如何。工夫到得真默處,即識之矣。蓋氣一分殊,即分殊約歸動靜之間,便是本體。先儒卻以美惡不齊為氣質(zhì),性是理,理無不善,是氣質(zhì)外別尋理矣。
言忠信,便該了靈明,言靈明,豈能該得忠信?今人喜說靈明,把忠信只當死殺格子。忠信是甚么?譬之水,無絲毫泥滓,十分澄澈,便喚做忠信。世間伶俐的人,卻將泥滓的水,一切認作靈明。
《六經(jīng)》具在,何嘗言有個氣,又有個理?凡言命、言道、言誠、言太極、言仁,皆是指氣而言。宇宙渾是一塊氣,氣自於穆,自無妄,自中正純粹精,自生生不息,謂之命,謂之道,謂之誠,謂之太極,總是這一個神理,只就自心體認便見。心是氣,生生之心,便是天命之性,豈有個心,又有個性?問:“所當然,所以然之說,如何?”曰:“只一個心,千事萬事,總皆變化,又何顯何微?只形色便是天性。”
心無時不動,獨正是動而未形,有無之間,所謂幾是也。圣賢戒慎恐懼,正是於此處精一,此處精一即用處,就是體和處,就是未發(fā)之中。
《六經(jīng)》并不曾空空說圣人之心如何樣子,都在事上見他心。
上面蒼然,下面塊然,中間萬象森然,我此身卻在空處立著。這空處是甚么?都是氣充塞在,無絲毫空缺。這個便是天,更向何處說天?知眼前這空是天,便知極四方上下,往古來今,渾是這一個空,一個天,無中邊,無遠近。亦便知眼前一寒一暑,風雨露雷,我此身耳目口鼻四肢百骸,與一片精靈知覺,總是這一個空。生生變化,世人隔形骸,分爾汝,隔藩墻,分比鄰,見得時,便是剖破藩籬,即大家已登堯、舜、孔子、禹、皋、顏、孟路上行矣。何由見得?收拾此心,到默處,即是天聰明,便照破矣。故曰:“盡其心,則知性知天。”
磨礱細一番,乃見得一番,前日不認得是過處,今日卻認得是過。
見得理一,又須理會分殊。不獨理會分殊,非圣門之旨,“見得理一”一言,亦恐未盡。學者若真實默識,得此體,只要存,更無事。一片廣大的心,自然做出無限精微。
四時行,百物生,萬古是如此,這便是於穆不已。即萬物觀之,發(fā)生一番,便又收斂,收斂一番,便又發(fā)生,何曾一暫止息?這於穆不已,是甚么?是元氣如此。故元氣者,天之神理。先儒謂陰陽是氣,所以然者是理。陰陽形而下,太極形而上,謂有氣別有理,二之矣。
問:“何以五性感動,遂有善惡?”曰:“人生而靜以上。純粹至善,觀四時行,百物生,豈容更說形生神發(fā)?五性感動,便已非動而無動,靜而無靜,神理本體,便隨所稟剛?cè)岵积R,分數(shù)發(fā)出來,所以有慈祥、巽順、儒弱、無斷、邪佞、嚴毅、正固、猛隘、強梁,許多不同。故程子曰:‘善惡皆天理,謂之惡者,本非惡。’然神理本體,元只是無而已。善學者約其情以復於靜,則剛?cè)嶂畾饨宰兌鴱挽吨校斆黝V侵姓柿x出矣。”
無欲即是盡心,盡心是謂心無虧欠,心無虧欠,方說得心在。
二五之精,即是理;無極之真,元是氣。無極之真流行變易,便為二五之精;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便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化生萬物。知二氣五行,與男女萬物,本自無而有,則知中正仁義之極,由靜而立,此圖書言不盡言之深意。
有問“動靜皆寂,恐落空”者,曰:“似賢輩且落空亦不妨。”
戒慎恐懼之念,時時不息,不待言行事見而后有,謂之前定,定即誠也。
戒慎恐懼,乃是定時一點真念,所謂主宰者便是。
孝廉冀闇齋先生元亨
冀元亨字惟乾,號闇齋,楚之武陵人。陽明謫龍場,先生與蔣道林往師焉,從之之廬陵,踰年而歸。正德十一年,湖廣鄉(xiāng)試,有司以“格物致知”發(fā)策,先生不從朱註,以所聞於陽明者為對,主司奇而錄之。陽明在贛,先生又從之,主教濂溪書院。宸濠致書問學,陽明使先生往答之。濠談王霸之略,先生昧昧,第與之言學而已。濠拊掌謂人曰:“人癡一至是耶!”一日講《西銘》,先生反復陳君臣之義,本於一體,以動濠。濠大詫之,先生從容復理前語。濠曰:“此生大有膽氣。”遂遣歸。濠敗,忌陽明者欲借先生以陷之,逮至京師,榜掠不服,科道交章頌冤,出獄五日而卒。在獄與諸囚講說,使囚能忘其苦。先生常謂道林曰:“贛中諸子,頗能靜坐,茍無見於仁體,槁坐何益?”觀其不挫志於艱危,信所言之非虛也。癸未南宮發(fā)策,以心學為譏,余姚有徐珊者,亦陽明之門人,不對而出。先生之對,與徐珊之不對,一時兩高之。而珊為辰州同知,侵餉縊死,(時人為之語曰:“君子學道則害人,小人學道則縊死。”)人羞稱之。所謂蓋棺論定者非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