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此立宗非。下明所以

論。彼與粗物。同一處所量應等故

述曰。所依之境。既是一物。能依水蟲。應無小者。彼小蟲與粗大物。依一所依。遍所依故。能依所依量皆等故。舊論說言最細水蟲。與大色同應不可見。彼言色者。即形量色。若小水蟲。不遍所依。量不等故。可見細者。所依不遍。故非是一。如說極微。六方分異。云何成一。應立量言 小水蟲等依無隔水能依應等所依之量。執所依一故。猶如無隔一頗胝迦一所依色 又應量言。小水蟲等依無隔水應不難見。執水一故。如無隔水。此中如前所說比量。論文既隱。唯強思惟施設安立。于宗因喻。皆遮過失。恐文繁廣不能具明。善因明者。自當詳悉。然或不須作其比量。準論但以道理征之。亦不違理

論。若謂由相此彼差別成別物不由余義

述曰。此正量部轉計救義。謂見如前五義破一。遂作是義。亦非無隔眼所行境體。皆是一物。所以者何。由彼地相。此象彼馬。處有差別。即成此彼二處地別。如是四足處各差別。地即成四。一蹄之下。東西有殊。其地即異。不由異義。所余無隔眼所及境。名為一物。有隔不及。遂即成多。故我宗中。無前五失。今牒言若謂由等

論。則定應許此差別物展轉分拆成多極微

述曰。此則第八論主正破。若由相故。此彼差別。其體各一。則汝定應許汝所執。此差別物體是一者。又以覺慧。展轉分拆。或多極微。都無一物。如馬住處。名為一物。四足各異。地即成四。如是于足東西方異。于東西方。多百千分。如是至細。成多極微。是故世間。無定實有唯一物者。故汝等計。皆述妄情。虛所施設

論。已辨極微非一實物是則離識眼等色等若根若境皆不得成

述曰。就第四段。破他宗中。此下第三。總結不成。顯歸唯識 已辨極微非一實物者。結前所破。能成極微。一實非有 是則離識眼色等者。總結以上極微所成根境非有。即是離識。眼等五根。色等五境。皆不得成。能成極微。非實有故。所成根境。何義得成

既爾此無言何所顯

論。由此善成唯有識義

述曰。顯歸唯識。離識根境。今既破無。故知根境。皆不離識。不離識色。可許有故。然諸根境。四大所造諸宗計別。如唯識第一疏述

上來總有一十四頌。合為四段。初之一頌。小乘外道四事難境無。次有五頌。釋四難非理。次有三頌。釋有情法二無我教。次有五頌。返破境實執。或分為三。合初二段。總有六頌。四事問答外境無故。此等總是第一大段。四事難議境無。卻征實境執。自下大文第二。釋外人難。現量證境有。返破憶持執

論。諸法由量刊定有無一切量中現量為勝

述曰。此第二段。有一頌半。合分為二。初之一頌。釋現量證。后之半頌。釋憶持執。于中皆有先難后破。此則正量。薩婆多等。為此問起。先議諸法。刊定勝量。后方申難。此即議也。刊定者。貶量也。言諸法者。即是所量。一切有漏無漏諸法。由三二量。揩準有無。量者量度。如以尺丈。量綾錦等尺為能量。綾等所量。知其量數。是其量果。諸心心所。緣諸法時。說有四分。見分能量。相分所量。自證量果。如是自證。緣見分時。見分所量。自證能量。證自證為量果。如證自證。緣自證時。自證所量。證自證分。為其能量。即此自證。亦為量果。能返緣故。若以第三。緣第四時。第四所量。第三能量。其第四分。即為量果。能返緣故。陳那以前。古內外道。大小乘師。皆說三量。一現量二比量。三圣言量。今依梵音。云阿弗多阿笈摩。此云至教。至教量者。非得但圣者說。名為至教。但是世間言無差二可信者語。皆至教量。契至理故。合實事故。如八語品。四圣言等。言比量者。比附量度。名為比量。即以眾相。而觀于義。緣此義智。名為比量。言現量者。諸部說異。且薩婆多。用世友說。以根名見。根體是現量。以顯現義是根義故。此能量境。故名現量。是持業釋。法救說。識名見。能量境故。識名現量。持業如前。妙音慧名見。能量法勝慧。名現量。正量部說。心心所法。和合名見。心心所法。合名現量。經部師說。根識和合。假名為見。假能量境。假名現量。吠世史迦。德句義中。覺為現量。數論師說。十一根中。五根是現量。若歸于本。自性是現量。大乘師說。根名為現。依發屬助如根五義。勝余故。然是色法。不能量境。唯心心所。能量度故。心心所法。正是量體。依現之量。名為現量。此依士釋。若無著以前。但說二分。唯一見分。為現量體。無著以后陳那菩薩。立三分者。見自證。分為現量體。護法以后。見分自證。證自證分。為現量體。安慧。諸識雖皆有執。然無隨念計度分別。明現取境。名為現量。無漏皆現量。如說善等性。小乘有五。外道有二。大乘有四。合有十一種。出現量體。廣如余處。此略顯示。陳那以后。其圣言量攝。入此中。此體除此。外更無故。如因明疏。今者世親。說有三量。故論說言一切量中。現量為勝。取現境故。證自相故。大小二乘。外道內道。皆共許爾。故今總敘貶議諸量。現量勝余

論。若無外境寧有此覺我今現證如是境耶

述曰。此正申難。如世人言。我今見色。乃至觸觸。若無識外實色等境。寧有此覺。我今現證如是色等。此覺既非無。外色等定有。總言覺者。心心所法之異名也。今此言覺。謂現量智。非唯是慧。因明者說言證智者。心心所法之總名矣。故舊論云。如此證智。云何得起。成唯識中。亦有此難。色等外境。分明現證。現量所得。寧撥為無

此中難已下論主破

論。此證不成

述曰。破中有二。初總非。后別破。此總非也

外人設問。云何不成

論曰。頌曰現覺如夢等已起現覺時見及境已無寧許有現量

述曰。第一句述正理。顯難外境實有不成。下三句破外宗。明無現覺。成無外境。然舊論本。遂分二段。前后別明。其此頌中。初句易解。至下當知。上一句引喻破經部。下三句中。略破二類。初破正量部等。非剎那論。后破一切有等。剎那論者。謂已起現覺時。其見已無。寧許有現量。破正量部等。謂已起現覺時。其見及境已無。寧許有現量。破薩婆多等。大眾部等宗計不同。亦應敘破。如薩婆多。第三句中。言及字者。即相違釋。意顯有二難。至下當知

論曰。如夢等時雖無外境而亦得有如是現覺

述曰。先釋初句。今解初中。如夢等字。能成喻法。等者。等取眩翳目等。緣見發蠅等。此等諸位。經部及大乘。彼此共許外境非有。故以為喻。如夢等中。雖無離心外實境界。而彼言謂。我見是事。聞是事等。起此現覺

下合法顯

論。余時現覺應知亦爾

述曰。釋頌初句。現覺二字。除夢等外余時。所起見是事等。如是現量。應知亦爾。亦無外境。此現覺生。應立量言 除夢等外所有現覺緣非現境起。許現覺故。如夢等現覺。此中意說。若實現覺。如五識等。不作此解。我今現證如是事境。作此解者。是意識中分別妄覺。非謂現量心心所法。成唯識說。現量證時。不執為外。后意分別。妄生外想。故現量境。是自相分。識所變故。亦說為有。意識所執外實色等。妄計度故。說彼為無。又彼論說。謂假智詮。不得自相。唯于諸法共相而轉。故現覺者。必無此智及與此論。我今現證如是事等

論。故彼引此為證不成

述曰。此結非也。現覺所緣。由如夢境性非實有。故彼汝宗。引此現覺為證。離心外境實有。理證不成

論。又若爾時有此現覺我今現證如是色等

述曰。次釋下三句頌。先破正量部等。此解第二句頌若。于爾時。起此現覺。我今現證如是心外色等實境者。此牒彼計

下正申難

論。爾時于境能見已無

述曰。釋第三句見已無字。申其難意。正量等計。六識不并。起此覺時。能見五識實現量者。已入過去。現在非有

所以者何

論。要在意識能分別故時眼等識必已謝故

述曰。此顯二因成。能見識現在非有。彼此共許。要第六識。具三分別。方能起此分別現覺。五識不具三種分別。故不能起此等現覺。此等現覺。既在意識。起此覺時。故彼能見眼等五識。必入過去。落謝非有。先見是物。后方起覺。故正見及覺二。時必不俱。能見實現覺。此時既無。寧許此覺。有是現量。證外境有。若正現量。證色等時。緣心內法。無假智詮。故證不成。以正量部。心心所法。燈焰。鈴聲。唯滅相滅。念念生滅。色等法滅。亦待外緣。即隨此事長短一期。后方有滅。起證如是現量覺時。眼識不住。故入過去。其境色等。一期未滅。故此唯破起此覺時。能見已無。不破所見此時非有。設縱有故。應立量言 起此覺時必非現量。是散心位能見已無故。如散心位緣于過去百千劫事。破境一期。如余論說

論。剎那論者有此覺時

述曰。下破薩婆多等。此等執境及心心所。皆念念滅。名剎那論 有此覺時。釋頌第二句。牒彼所計

論。色等現境亦皆已滅

述曰。此正申難。釋第三句頌。及境已無。眼等六識。不俱時起。起此覺時。要在意識。但非現覺。能緣已無。所緣現境。亦皆已滅。即此現覺所有詮智。現在緣時。不及現境。此已滅故。故證不成。應立量言 起此覺時必非現量。是散心位境已無故。如散心位緣過去世百千劫事。大眾部等。剎那既同。六識俱時。雖小不同。頗亦同此

論。如何此時許有現量

述曰。此雙結難。釋第四句頌。正量部等。起此覺時。能見已無。如何此時。許有現量。證外境有。薩婆多等。起此覺時。其境亦無。如何此時。許有現量。證外境有。故說現覺證有外境。為證不成。既爾大乘。許六識并。起此覺時。能見所見。二俱現有。此現量覺。其義如何。五識俱意。若同五緣。是現量攝。不起此覺。若起此覺。必不同緣。假智詮故。五識前時。既由意引。今相續生。不假意識。意識起亦余二量攝。或五同時。或剎那間。亦無過失。然緣心內境。有此現覺生

論。要曾現受意識能憶是故決定有曾受境

述曰。下破憶持。先外人救。謂彼救言。要曾過去眼等五識。現受此境。今時意識。方能憶持。非先未受后意能憶。此則泛說先緣后憶。是故決定。有曾受境。顯過去世現境非無。是曾五識。現所受故

論。見此境者許為現量由斯外境實有義成

述曰。曾現受境。明了五識。既許非無。能見此心追憶意識。亦定是有。彼此二宗。許曾現識現量所攝。現量曾有境。今時方能憶。故此所緣。定心外法。又追憶識。由曾現受。亦現量攝。故知。外境實有義成。若無外境。無曾所受。無曾所受故現量亦無。云何今時有憶持識。由斯外境實有成也

此外救已。下論主破

論。如是要由先受后憶證有外境理亦不成

述曰。下破有二。初總后別。此總非也。如是要由現量。先受外實有境。后意方憶。以此道理。證離心外境有不成

論。何以故

述曰。外人復問。為何義故證境不成

下論主破

論。頌曰如說似境識從此生憶念

述曰。然舊論本。句句別明。分為二段。實如今者合一處。明義相違故。但申正理。奪彼憶持。如前所說。似境之識。后生憶持。非緣離心外境識。后有憶持也

論曰。如前所說雖無外境而眼識等似外境現

述曰。釋初句頌。奪彼曾受離心之外現境之識。謂如前說。識從自種生。似境相轉等。及初論首說識生時。似外境現。雖無外境。眼等五識。似外境現。已廣如前

論。從此后位與念相應分別意識似前境現

述曰。釋頌下句。奪彼憶持。謂從過去似境五識。今此后位。與別境念。相應之時。有緣過去分別意識。變似前五識所緣境現 無曾現在受離心境。眼等五識。從此今時。與念相應。有一意識。緣前五識離心之境

論。即說此為憶曾所受

述曰。即說于此分別意識。緣曾現在不離識境。名為憶持曾所受識。所以者何。由曾五識。及同時意。緣即識境。熏成種子。今時相續。意于此位。能憶前境。名為憶持。非曾五識境實離于心。今時猶有意識緣之。名曾受識

論。故以后憶證先所見實有外境其理不成

述曰。此結非也。道理既爾。故汝所說。以憶持故。證曾五識所見實有。其義不成。直以自宗。釋外所難。奪他所說。更無異理。如說汝細心。即我第八識。然舊論本。上來所說。一頌半文。異常難解。披者當知

論。若如夢中雖無實境而識得起覺時亦然

述曰。自下大段第三有半頌。釋小乘外道。難以夢例覺時。應知境無失。先敘彼難。后方釋破。于敘難中。初牒論主所明唯識。后正申難。此即初也。論主前來所說理趣。如世夢中。無境既識起。其覺時識。無境得生者。即牒夢覺二識義同

自下申難

論。如世自知夢境非有覺時既爾何不自知

述曰。夢覺二識。無境既同。世能自知夢境非有。其覺時識。自知應等。夢心無有境。覺時許知無。覺識境既無。何不知非有。量云。世覺時識應知境無。許無境故。如知夢識

論。既不自知覺境非有。寧如夢識實境皆無

述曰。前難覺識應知境無。此顯不知實境定有。覺夢二境俱非有。即知夢識境成無。覺不自知無異于夢。故知覺識境實有。量云。世覺時識外實境有。許異夢故。如自真智。不言世覺。相符極成。亂真覺故。因不言許。隨一不成。生死。大乘說為夢故。或簡五識。不行夢故。或顯異于眠時夢故。喻不言自。其體便闕。大乘真智。無外境故。若說大乘真智為喻。所立不成。為此等過。宗等各簡

此總難已。自下非之

論。此亦非證

述曰。此總非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定襄县| 梁平县| 新营市| 虹口区| 班玛县| 阿坝| 深水埗区| 霍山县| 梁平县| 迭部县| 南投市| 米林县| 铁岭市| 富裕县| 商洛市| 萨嘎县| 博爱县| 阿克苏市| 贵德县| 遂平县| 唐山市| 安新县| 乐至县| 黄梅县| 河曲县| 平塘县| 炎陵县| 元阳县| 乡城县| 绥阳县| 新沂市| 新蔡县| 屯昌县| 石河子市| 四平市| 镇原县| 安乡县| 印江| 正镶白旗| 灵寿县| 三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