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93章

  • 東觀漢記
  • 劉珍
  • 3177字
  • 2015-12-29 09:30:04

(二七)“孝明年號也”,此條與下條“和帝年號永初”,皆非東觀漢記舊文,當是后人據東觀漢記記事之語。

(二八)“栗駭”,原誤作“票駭”,聚珍本尚不誤,今據改正。高士奇天祿識余云:“東觀書曰‘栗駭蓬轉’,言栗房秋熟,驚躍而出也。”

(二九)“猶時有銜橛之變”,漢書司馬相如傳云:“嘗從上至長楊獵,是時天子方好自擊熊豕,馳逐野獸,相如因上疏諫。其辭曰:‘……且夫清道而后行,中路而馳,猶時有銜橛之變。……’”顏師古注云:“橛謂車之鉤心也。銜橛之變,言馬銜或斷,鉤心或出,則致傾敗以傷人也。”

(三〇)“忠臣畢力”,此條文選卷一〇潘岳西征賦李善注引作“太史曰:忠臣畢力”。

(三一)“民樂其業”,此不知為何帝詔文。

(三二)“言虜欲去”,此句下原有“然偵,廉視也”二句,當系李善注釋之語,不是東觀漢記中的文字,今刪去。

(三三)“拜王舜為太保”,此條不知姚本從何書輯錄。聚珍本據姚本輯錄此條,并注云:“此見班書王莽傳。舜,莽從弟。本書載此,當是征引及之也。”

(三四)“獲索賊帥古師郎等”,此條通鑒卷三九胡三省注亦引,文字全同。

(三五)“岸賓”,此二字有誤。姚本、聚珍本皆不載岸賓之議。

(三六)“太尉張酺、鄭洪、徐防、趙喜、隨延、寵桓,并以日蝕免”,“鄭洪”乃“鄭弘”之訛,“趙喜”當作“趙熹”,“隨延”乃“施延”之訛。張酺、鄭弘、徐防、趙囗、施延為太尉,以日蝕免事已分別輯入各人傳中。“寵桓”二字有誤,疑當作“朱寵、桓焉”,據范曄后漢書順帝紀,朱寵于永建元年為太尉,二年“秋七月甲戌朔,日有食之。壬午,太尉朱寵、司徒朱倀罷”。永和五年,桓焉為太尉,漢安元年“冬十月辛未,太尉桓焉、司徒劉壽免”。

(三七)“侍御史、東平相格班”,通鑒卷一八二胡三省注云:“姓苑:‘格姓,允格之后。東觀漢記有侍御史、東平相格班。’”此條即據胡三省注所引姓苑輯錄。通鑒卷二〇四胡三省注引姓譜,亦載“格姓”云云三句。又廣韻卷五陌第二〇“格”字下注云:“東觀漢記有侍御史、東平相格班。”此條姚本、聚珍本皆未輯錄。

(三八)“終利恭”,廣韻卷一東第一“終”字下注云:“東觀漢記有終利恭。”此條姚本、聚珍本皆未輯錄。

(三九)“猶令人熱”,廣韻卷四闞第五四“譀”字下注云:“夸誕。東觀漢記曰:‘雖夸譀,猶令人熱。’”此條姚本、聚珍本皆未輯錄。

補遺

補遺(一)

凡歷所革,(二)以變律呂,相生至六十也。(三)文選卷五六陸倕新刻漏銘李善注

前漢志但載十二律,不及六十。(四)宋書律歷志上

凡陽生陰曰下,陰生陽曰上。(五)漢書卷二一律歷志上晉灼注

候鐘律,權土炭,冬至陽氣應,黃鐘通,土炭輕而衡仰,夏至陰氣應,蕤賓通,土炭重而衡低。進退先后,五日之中。(六)史記卷二七天官書集解引晉灼注

玉衡長八尺,孔徑一寸,下端望之以視星宿。并縣璣以象天,而以衡望之。轉璣窺衡以知星宿。璣徑八尺,圓二尺五寸而強。(七)山堂考索

言天體者有三家:一曰周髀,二曰宣夜,三曰渾天。宣夜之學絕無師法。周髀數術具存,孝驗天狀,多所違失,故史官不用。唯渾天者近得其情,今史官所用候臺銅儀,則其法也。立八尺圓體之度,而具天地之象,以正黃道,以察發斂,以行日月,以步五緯。精微深妙,萬世不易之道也。官有其器而無本書,前志亦闕而不論。臣求其舊文,連年不得。在東觀,以治律未竟,未及成書。案略求索,竊不自量,卒欲寢伏儀下,思惟精意,案度成數,扶以文義,潤以道術,著成篇章。罪惡無狀,投畀有北,灰滅雨絕,世路無由。宣博問群臣,下及巖穴,知渾天之意者,使述其義,以裨天文志,撰建武以來星變彗孛占驗著明者續其后。(八)司馬彪續漢書卷一〇天文志上劉昭注

宗廟迭毀議奏,國家大體,班固錄漢書,乃置韋賢傳末。臣以問胡廣,廣以為實宜在郊祀志,去中鬼神仙道之語,取賢傳宗廟事置其中,既合孝明旨,又使祀事以類相從。(九)司馬彪續漢書卷九祭祀志下劉昭注

孝明立世祖廟,以明再受命祖有功之義,后嗣遵儉,不復改立,皆藏主其中。圣明所制,一王之法也。自執事之吏,下至學士,莫能知其所以兩廟之意,誠宜具錄本事。建武乙未、元和丙寅詔書,下宗廟儀及齋令,宜入郊祀志,永為典式。(一〇)司馬彪續漢書卷九祭祀志下劉昭注

國家舊章,而幽僻藏蔽,莫之得見。(一一)司馬彪續漢書卷二九輿服志上劉昭注

永平初,詔書下車服制度,中宮皇太子親服重繒厚練,浣已復御,率下以儉化起機。諸侯王以下至于士庶,嫁娶被服,各有秩品。當傳萬世,揚光圣德。臣以為宜集舊事儀注本奏,以成志也。(一二)司馬彪續漢書卷三〇輿服志下劉昭注

俗人失其名,故名冕為平天冠,(一三)五時副車曰五帝,鸞旗曰雞翹,(一四)耕根曰三蓋,(一五)旗皆非一。(一六)御覽卷七七三

(一) “補遺”,本書打成紙型后,筆者又發現了東觀漢記的一些佚文,今作為補遺部份,匯集于諸卷之末。

(二) “歷”,聚珍本作“律”,嚴可均全后漢文卷七〇亦作“律”。按當以“律”字為是。

(三) “相生至六十也”,此條為文選卷五六陸倕新刻漏銘李善注引“蔡邕律歷志”之文。卷五已輯錄,但據聚珍本,又注云“不知聚珍本從何書輯錄”,誤,當以此為正。

(四) “不及六十”,宋書律歷志上云:“蔡邕從朔方上書,云前漢志但載十二律,不及六十。”蔡邕之言當出律歷志。宋書所引只是括引大意。

(五) “陰生陽曰上”,據漢書律歷志上晉灼注所引,此條文字出蔡邕律歷志。

(六) “五日之中”,據史記天官書集解晉灼注所引,此條文字出蔡邕律歷志。

(七) “圓二尺五寸而強”,“二尺五寸”當作“二丈五尺”。此條轉引自顧櫰三補后漢書藝文志卷三。據顧櫰三注,此條出“山堂考索引蔡邕律歷志”。

(八) “撰建武以來星變彗孛占驗著明者續其后”,據司馬彪續漢書天文志上劉昭注所引,此條文字出蔡邕表志。所謂表志,就是蔡邕徙處朔方時奏上的十志。從此條所述內容來看,當是蔡邕天文志中的文字。初學記卷一載“蔡邕天文志言天體者三,一曰周髀,二曰宣夜,三曰渾天。”書律歷志上顏師古注引晉灼說云:“蔡邕天文志‘渾天名察發斂,以行日月,以步五緯’。”所引皆略于此。本書卷五只列天文志一目,注云“此志全佚,未見他書征引”,不確。又引四庫全書考證之說,斷定表志不是蔡邕之志,顯然有誤,當以此為準。

(九) “又使祀事以類相從”,據司馬彪續漢書祭祀志下劉昭注所引,此條出蔡邕表志,觀其內容,當是蔡邕郊祀志之文。

(一〇)“永為典式”,據司馬彪續漢書祭祀志下劉昭注所引,此條出蔡邕表志。從內容來看,當屬蔡邕郊祀志。

(一一)“莫之得見”,司馬彪續漢書輿服志上云:“乘輿大駕,公卿奉引,太仆御,大將軍參乘。屬車八十一乘,備千乘萬騎。西都行祠天郊,甘泉備之。官有其注,名曰甘泉鹵簿。”其下劉昭引此條蔡邕表志之文作注,從內容來看,當出蔡邕車服志。

(一二)“以成志也”,此條司馬彪續漢書輿服志下劉昭注引為蔡邕表志之文。從所述內容來看,當出蔡邕車服志。

(一三)“名冕為平天冠”,司馬彪續漢書輿服志下云:“冕冠,垂旒,前后邃延,玉藻。……冕皆廣七寸,長尺二寸,前圓后方,朱綠里,玄上,前垂四寸,后垂三寸,系白玉珠為十二旒,以其綬采色為組纓。三公諸侯七旒,青玉為珠;卿大夫五旒,黑玉為珠。皆有前無后,各以其綬采色為組纓,旁垂黈纊。郊天地,宗祀,明堂,則冠之。”劉昭引蔡邕說注云:“鄙人不識,謂之平天冠。”

(一四)“鸞旗曰雞翹”,文選張衡東京賦李善注引蔡邕車服志云:“鸞旗,俗人名曰雞翹。”

(一五)“耕根曰三蓋”,司馬彪續漢書輿服志上云:“耕車,……有三蓋,一曰芝車,置囗耒耜之箙,上親耕所乘也。”文選張衡東京賦薛綜注云:“農輿三蓋,所謂耕根車也。”

(一六)“旗皆非一”,此條為御覽卷七七三引“蔡邕車服志”之文。司馬彪續漢書輿服志上載乘輿、金根、安車、立車之制,其下劉昭注引蔡邕表志云:“以文義不著之故,俗人多失其名。五時副車曰五帝車,鸞旗曰雞翹,耕根曰三蓋,其比非一也。”與御覽所引文字稍有不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泰安市| 玉龙| 琼海市| 宣化县| 武清区| 乌什县| 金秀| 团风县| 中超| 顺平县| 龙里县| 闻喜县| 开封县| 祁门县| 浦东新区| 巴南区| 横峰县| 额济纳旗| 武陟县| 囊谦县| 台前县| 永昌县| 河北省| 栾川县| 岳池县| 辽源市| 盘锦市| 奉节县| 鹿泉市| 肥西县| 宜州市| 石林| 都昌县| 新绛县| 迁安市| 子洲县| 新蔡县| 昌宁县| 当雄县| 民县| 磐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