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書名: 東觀漢記作者名: 劉珍本章字數: 4388字更新時間: 2015-12-29 09:30:04
傳十五
匈奴南單于
匈奴南單于列傳。(一)范曄后漢書卷八九南匈奴傳李賢注 單于比,匈奴頭曼十八代孫。(二)范曄后漢書卷八九南匈奴傳李賢注
十二月癸丑,匈奴始分為南北單于。(三)范曄后漢書卷八九南匈奴傳李賢注
建成二十五年,南單于遣左賢王擊北單于,(四)北單于震怖,卻地千余里。十三年中工官作櫓車成,可駕數牛,嘗送塞上。議者見車巧,相謂曰:“讖言漢九世當卻夷千里,寧謂此邪?”(五)圣人之文,(六)與天券契。及胡隤懷,(七)數月而卑。(八)書鈔卷一三九
建武二十六年,南單于遣使獻駱駝二頭,文馬十匹。(九)初學記卷二〇
建武中,南單于來朝,賜御食及橙、橘、龍眼、荔支。(一〇)御覽卷九七一
賜鹿蠡王玉具劍,(一一)羽蓋車一駟,中郎將持節衛護焉。(一二)范曄后漢書卷四和帝紀李賢注
南單于上書獻橐駝。單于歲祭三龍祠,走馬斗橐駝,以為樂事。(一三)御覽卷九〇一
帝遣單于,(一四)饗賜作樂百戲,上幸離宮臨觀。(一五)類聚卷六二
(一) “匈奴南單于列傳”,范曄后漢書南匈奴傳篇題下李賢注云:“前書直言匈奴傳,不言南北,今稱‘南’者,明其為北生義也。以南單于向化尤深,故舉其順者以冠之。東觀記稱匈奴南單于列傳,范曄因去其‘單于’二字?!贝藯l即據李賢注輯錄。史通古今正史篇敘東觀漢記撰修經過云:“伏無忌與諫議大夫黃景作諸王、王子、功臣、恩澤侯表,南單于、西羌傳。”
(二) “單于比,匈奴頭曼十八代孫”,范曄后漢書南匈奴傳李賢注云:“頭曼即冒頓單于父,自頭曼單于至比,父子相承十代,以單于相傳乃十八代也?!?
(三) “十二月癸丑,匈奴始分為南北單于”,此條文字玉海卷一五二亦引,字句全同。范曄后漢書南匈奴傳云:建武“二十二年,單于輿死,子左賢王烏達鞮侯立為單于。復死,弟左賢王蒲奴立為單于。比不得立,既懷憤恨?!让芮矟h人郭衡奉匈奴地圖,二十三年,詣西河太守求內附?!哪甏?,八部大人共議立比為呼韓邪單于,以其大父嘗依漢得安,故欲襲其號。于是款五原塞,愿永為蕃蔽,捍御北虜。帝用五官中郎將耿國議,乃許之。其冬,比自立為呼韓邪單于”。于是始有南北單于之分。其下李賢引此條文字作注。
(四) “建武二十五年,南單于遣左賢王擊北單于”,范曄后漢書光武帝紀建武二十五年云:“南單于遣使詣闕貢獻,奉蕃稱臣。又遣其左賢王擊破北匈奴,卻地千余里?!?
(五) “寧謂此邪”,范曄后漢書南匈奴傳云:建武二十五年春,南單于比“遣弟左賢王莫將兵萬余人擊北單于弟薁鞬左賢王,生獲之。又破北單于帳下,并得其眾合萬余人,馬七千匹、牛羊萬頭。北單于震怖,卻地千里。初,帝造戰車,可駕數牛,上作樓櫓,置于塞上,以拒匈奴。時人見者或相謂曰:‘讖言漢九世當卻北狄地千里,豈謂此邪?’”可與此相證。
(六) “圣人之文”,此下四句范曄后漢書南匈奴傳無。
(七) “懷”,字誤,疑當作“壞”。
(八) “數月而卑”,此條姚本、聚珍本皆未輯錄。
(九) “文馬十匹”,此條萬花谷后集卷一八亦引,字句全同。范曄后漢書南匈奴傳云:建武二十六年,南單于比“遣使上書,獻駱駝二頭,文馬十匹”。“文馬”,謂馬體毛色有文彩者。
(一〇)“南單于來朝,賜御食及橙、橘、龍眼、荔支”,此條類聚卷八七,御覽卷九六六、卷九七一,事類賦卷二七,記纂淵海卷九二,合璧事類卷四〇亦引,字句稍略。范曄后漢書南匈奴傳建武二十六年載:“單于歲盡輒遣奉奏,送侍子入朝,中郎將從事一人將領詣闕。漢遣謁者送前侍子還單于庭,交會道路。元正朝賀,拜祠陵廟畢,漢乃遣單于使,令謁者將送,賜彩繒千匹,錦四端,金十斤,太官御食醬及橙、橘、龍眼、荔支?!蔽囱阅蠁斡趤沓宋挠姓`。
(一一)“賜鹿蠡王玉具劍”,原無“鹿蠡王”三字,書鈔卷一九引云:“賜鹿蠡王羽車一駟?!苯駬鲅a。聚珍本作“谷蠡王”。
(一二)“中郎將持節衛護焉”,范曄后漢書和帝紀永元四年載:“春正月,北匈奴右谷蠡王于除鞬自立為單于,款塞乞降。遣大將軍左校尉耿夔授璽綬。”其下李賢引此文作注。
(一三)“以為樂事”,此條姚本全未輯錄,聚珍本僅輯有首句。初學記卷二九、六帖卷九七、合璧事類別集卷七六亦引此條文字,字句稍略。范曄后漢書南匈奴傳云:“匈奴俗,歲有三龍祠,常以正月、五月、九月戊日祭天神。南單于既內附,兼祠漢帝,因會諸部,議國事,走馬及駱駝為樂。”
(一四)“遣”,原誤作“遺”,聚珍本不誤,今據改正。
(一五)“上幸離宮臨觀”,范曄后漢書南匈奴傳云:“呼蘭若尸逐就單于兜樓儲先在京師,漢安二年立之。天子臨軒,大鴻臚持節拜授璽綬,引上殿。賜青蓋駕駟、鼓車、安車、駙馬騎、玉具刀劍、什物,給彩布二千匹。賜單于閼氏以下金錦錯雜具,軿車馬二乘。遣行中郎將持節護送單于歸南庭。詔太常、大鴻臚與諸國侍子于廣陽城門外祖會,饗賜作樂,角抵百戲。順帝幸胡桃宮臨觀之?!?
莋都夷(一)
朱酺,(二)明帝時為益州刺史,移書屬郡,喻以圣德,白狼王等百余國重譯來庭,歌詩三章,酺獻之。(三)御覽卷五七〇 遠夷樂德歌詩曰:堤官隗構,大漢是治。魏冒逾糟。與天合意。罔驛劉脾,吏譯平端,旁莫支留。不從我來。征衣隨旅,聞風向化,知唐桑艾。所見奇異。邪毗囗囗,多賜繒布,推潭仆遠。甘美酒食。拓拒蘇便,昌樂肉飛。局后仍離。屈申悉備。僂讓龍洞,蠻夷貧薄。莫支度由。無所報嗣。陽雒僧鱗,愿主長壽。莫稚角存。子孫昌熾。遠夷慕德歌詩曰:僂讓皮尼,蠻夷所處。且交陵悟。日入之部。繩動隨旅,慕義向化。路旦揀雒。歸日出主。圣德渡諾,圣德深恩。魏菌度洗。與人富厚。綜邪流藩,冬多霜雪。莋邪尋螺。夏多和雨。藐潯瀘漓,寒溫時適。菌補邪推。部人多有。辟危歸險,涉危歷險。莫受萬柳。不遠萬里。術疊附德,去俗歸德。仍路孳摸。心歸慈母。遠夷懷德歌詩曰:荒服之儀,荒服之外。犁籍憐憐。土地磽埆。阻蘇邪犁,食肉衣皮。莫碭粗沐。不見鹽谷。罔驛傳微,吏譯傳風。是漢夜拒。大漢安樂。蹤優路仁,攜負歸仁。雷折險龍。觸冒險陜。倫狼藏幢,高山岐峻。扶路側祿。緣崖磻石。息落服淫,木薄發家。理歷髭雒。百宿到洛。捕茞菌毗,父子同賜。懷稿匹漏。懷抱匹帛。傳室呼敕,傳告種人。陵陽臣仆。長愿臣仆。(四)范曄后漢書卷八六西南夷莋都夷傳
(一) “莋都夷”,范曄后漢書卷八六有傳。
(二) “朱酺”,范曄后漢書西南夷莋都夷傳作“朱輔”。李賢注云:“東觀記‘輔’作‘酺’,梁國寧陵人也?!?
(三) “酺獻之”,聚珍本有朱酺傳,輯錄有此條文字。按范曄后漢書西南夷莋都夷傳云:“永平中,益州刺史梁國朱輔,好立功名,慷慨有大略。在州數歲,宣示漢德,威懷遠夷。自汶山以西,前世所不至,正朔所未加。白狼、槃木、唐菆等百余國,戶百三十余萬,口六百萬以上,舉種奉貢,稱為臣仆。輔上疏曰:‘臣聞詩云:“彼徂者岐,有夷之行?!眰髟唬骸搬离m僻,而人不遠。”詩人誦詠,以為符驗。今白狼王唐菆等慕化歸義,作詩三章。路經邛來大山零高阪,峭危峻險,百倍岐道。繦負老幼,若歸慈母。遠夷之語,辭意難正。草木異種,鳥獸殊類。有犍為郡掾田恭與之習狎,頗曉其言,臣輒令訊其風俗,譯其辭語。今遣從事史李陵與恭護送詣闕,并上其樂詩。昔在圣帝,舞四夷之樂。今之所上,庶備其一?!奂沃?,事下史官,錄其歌焉?!眲t此條文字當入西南夷莋都夷傳。
(四) “長愿臣仆”,此條玉海卷一五二亦引,字句微異。范曄后漢書西南夷莋都夷傳載,永平中,益州刺史朱輔上莋都夷所作詩三章,范書載有全文。李賢于詩三章前注云:“東觀記載其歌,并載夷人本語,并重譯訓詁為華言,今范史所載者是也。今錄東觀夷言,以為此注也?!笨梢姈|觀漢記亦錄有詩三章。這里所輯即據范書。范書所載詩三章,先記華言,下注夷語。從李賢注看來,東觀漢記似乎先記夷語,再重譯為華言。聚珍本即如此輯錄,今從之。
西羌(一)
西羌祖爰劍為秦所奴隸,而亡藏巖穴中,見焚,有影象如虎,為蔽火,得不死。諸羌以為神,推以為豪。(二)御覽卷三八八 護羌竇林奉使,(三)羌顛岸降,詣林,林欲以為功效,奏言大豪。后顛岸兄顛吾復詣林,林言其第一豪。問事狀,林對前后兩屈。林以誣罔詣獄。上不忍誅,免官。后涼州刺史奏林贓罪,復收系羽林監,遂死獄中。(四)文選卷二〇潘岳四言詩關中李善注
羌什長鞏便。(五)文選卷五七潘岳馬汧督誄李善注
金城、隴西卑湳、勒姐種羌反,出塞外。(六)文選卷二〇潘岳四言詩關中李善注
(一) “西羌”,范曄后漢書卷八七有傳。又見汪文臺輯司馬彪續漢書卷五。據史通古今正史篇所載。侍中伏無忌與諫議大夫黃景撰東觀漢記西羌傳。
(二) “推以為豪”,范曄后漢書西羌傳云:“羌無弋爰劍者,秦厲公時為秦所拘執,以為奴隸。不知爰劍何戎之別也。后得亡歸,而秦人追之急,藏于巖穴中得免。羌人云爰劍初藏穴中,秦人焚之,有景象如虎,為其蔽火,得以不死。……諸羌見爰劍被焚不死,怪其神,共畏事之,推以為豪。”
(三) “護羌竇林奉使”,“護羌”二字下脫“校尉”二字。竇林曾為護羌校尉,詳下注。
(四) “遂死獄中”,范曄后漢書西羌傳云:“永平元年,復遣中郎將竇固、捕虜將軍馬武等擊滇吾于西邯,大破之?!灾]者竇林領護羌校尉,居狄道。林為諸羌所信,而滇岸遂詣林降。林為下吏所欺,謬奏上滇岸以為大豪,承制封為歸義侯,加號漢大都尉。明年,滇吾復降,林復奏其第一豪,與俱詣闕獻見。帝怪一種兩豪,疑其非實,以事詰林。林辭窘,乃偽對曰:‘滇岸即滇吾,隴西語不正耳?!鄹F驗知之,怒而免林官。會涼州刺史又奏林臧罪,遂下獄死。”明帝紀永平二年載:“十二月,護羌校尉竇林下獄死?!?
(五) “羌什長鞏便”,聚珍本注云:“此上下文闕?!?
(六) “金城、隴西卑湳、勒姐種羌反,出塞外”,范曄后漢書西羌傳云:“肅宗建初元年,安夷縣吏略妻卑湳種羌婦,吏為其夫所殺,安夷長宗延追之出塞,種人恐見誅,遂共殺延,而與勒姐及吾良二種相結為寇。隴西太守孫純遣從事李睦及金城兵會和羅谷,與卑湳等戰,斬首虜數百人。復拜故度遼將軍吳棠領護羌校尉,居安夷。二年夏,迷吾遂與諸眾聚兵,欲叛出塞。金城太守郝崇追之,戰于荔谷,崇兵大敗,崇輕騎得脫,死者二千余人。”
西域(一)
永元十三年,(二)安息王獻條支大雀。(三)此雀卵大如甕。(四)類聚卷九二
(一) “西域”,范曄后漢書卷八八有傳。又見汪文臺輯司馬彪續漢書卷五。
(二) “永元十三年”,姚本、聚珍本作“永元二年”,御覽卷九二二引作“永祚元年”,皆有訛誤。范曄后漢書西域傳載安息國云:“和帝永元……十三年,安息王滿屈復獻師子及條支大鳥,時謂之安息雀?!焙偷奂o永元十三年載:“冬十一月,安息國遣使獻師子及條支大雀?!?
(三) “條支大雀”,范曄后漢書和帝紀李賢注引郭義恭廣志云:“大雀頸及身膺蹄都似橐駝,舉頭高八九尺,張翅丈余,食大麥,其卵如甕,即今之駝鳥也。”
(四) “此雀卵大如甕”,此句原無,姚本、聚珍本有,今據增補。不知二本從何書輯錄。姚本此句下尚有“又永和九年,永昌獻象牙、熊子”二句,亦不知輯自何書。順帝永和只有六年,此云“九年”,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