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萌
逢萌,(一)字子康,北海人。少有大節,志意抗厲,家貧,給事為縣亭長。尉過迎拜,問事微久。尉去,舉楯撾地,(二)嘆曰:“大丈夫安能為人役耶?”遂去學問。御覽卷二六九 莽居攝,子宇諫莽,而莽殺之。逢萌謂其友人曰:“三綱絕矣!不去,禍將及人。”即解冠掛東門而去。(三)御覽卷六八四
逢萌素明陰陽,知莽將敗,攜家屬于遼東,乃首戴盆盎,(四)哭于市,言曰:“新乎新乎!”(五)遂潛藏。(六)御覽卷四八七
逢萌隱瑯玡之勞山,非禮不動,聚落化之。北海太守遣吏奉謁,萌不諾。(七)太守遣吏捕之,民相率以石擿吏,皆流血奔走。御覽卷三七五
逢萌被征上道,迷不知東西,云:“朝所征我者,為聰明叡智,有益于政,方面不知,安能濟政?”即駕而歸。(八)類聚卷六四
(一) “逢萌”,范曄后漢書卷八三有傳。又見汪文臺輯司馬彪續漢書卷五。袁宏后漢紀卷五亦略載其事。
(二) “楯”,原作“舉”,聚珍本作“楯”,御覽卷三五七、記纂淵海卷四八引亦作“楯”,今據改。范曄后漢書逢萌傳云:“時尉行過亭,萌候迎拜謁,既而擲楯嘆曰。”可證“楯”字是。據漢官儀和續漢書百官志所載,亭長承望都尉,課徼巡,負責逐捕盜賊,平常設備五兵,即弓弩、戟、楯、刀劍、甲鎧。所以尉過亭時,逢萌執楯以見。“撾”,御覽卷三五七、記纂淵海卷四八引作“擿”。
(三) “即解冠掛東門而去”,此句姚本同,事類賦卷一二引亦同。聚珍本作“解冠掛東都城門,歸”,與范曄后漢書逢萌傳同。李賢注:“漢宮殿名:‘東都門,今名青門也。’前書音義:‘長安東郭城北頭第一門。’”此句下聚珍本尚有“將家浮海,客于遼東”二句,疑據范書增補。
(四) “盆盎”,聚珍本作“兗器”,御覽卷八五五引同。范曄后漢書逢萌傳作“瓦盎”。
(五) “新乎新乎”,范曄后漢書逢萌傳同,李賢注:“王莽為新都侯,及篡,號新室,故哭之。”聚珍本作“辛乎辛乎”,御覽卷八五五引作“辛乎”。按“辛乎辛乎”,于義亦通。“辛”與“新”音同,暗指王莽新室。
(六) “遂潛藏”,此句下聚珍本有“不見”二字。御覽卷八五五引作“因潛藏不見”。
(七) “諾”,聚珍本作“答”,與范曄后漢書逢萌傳同。
(八) “即駕而歸”,此條御覽卷一九五亦引,文字全同。
周黨
周黨,(一)字伯況,太原人。至長安游學。初,鄉佐發黨徭道,(二)嘗眾中辱黨父,(三)黨懷之。后讀春秋,聞復讎之義,(四)便輟講而還,(五)與鄉佐克日交刃。鄉佐多從兵往,(六)使鄉佐先拔刀,然后與相擊。黨為其所傷,(七)困頓。鄉佐服其義勇,(八)輿歸養之,(九)數日方蘇,(一〇)既悟而去。整身修志,州里稱其高也。御覽卷四八一 建武中,征周黨,黨著短布單衣,榖皮幓頭,(一一)待見尚書。欲令更服,黨曰:“朝廷本以是故征之,安可復更。”遂以見,自陳愿守所志,(一二)上聽之。御覽卷六八八
博士范升奏曰:“伏見太原周黨、東海王良、山陽王成,使者三到,乃肯就車,脫衣解履,(一三)升于華轂,(一四)陛見帝庭,(一五)偃蹇傲慢,逡囗進退,臣愿與并論靈臺之下。”御覽卷四九八
(一) “周黨”,范曄后漢書卷八三有傳。袁宏后漢紀卷五、風俗通義過譽篇亦略載其事。
(二) “鄉佐”,漢制,十里一鄉,鄉有鄉佐,主管征收賦稅。“發黨徭道”,此四字原無,聚珍本有,御覽卷四九六引亦有,今據增補。
(三) “嘗眾中辱黨父”,此句聚珍本作“于人中辱之”,御覽卷四九六引同。按范曄后漢書周黨傳云:“初,鄉佐嘗眾中辱黨,黨久懷之。”風俗通義過譽篇云;“太原周黨伯況,少為鄉佐發黨過于人中辱之。”是被鄉佐所辱者為黨,非黨父。“父”字或為衍文,或為“久”字之訛。
(四) “后讀春秋,聞復讎之義”,春秋莊公四年云:“紀侯大去其國。”公羊傳云:“大去者何?滅也。孰滅之?齊滅之。曷為不言齊滅之?為襄公諱也。春秋為賢者諱。何賢乎襄公?復讎也。何讎爾?遠祖也。哀公(襄公九世祖不辰)烹乎周,紀侯譖之。以襄公之為于此焉者,事祖禰之心盡矣。盡者何?襄公將復讎乎紀,卜之曰:‘師喪分焉。’‘寡人死之,不為不吉也。’遠祖者幾世乎?九世矣。九世猶可以復讎乎?雖百世可也。”此即春秋復讎之義。
(五) “便”,原誤作“更”,今據范曄后漢書周黨傳校正。
(六) “鄉佐多從兵往”,此下三句原無,聚珍本有,御覽卷四九六引亦有,今據增補。
(七) “黨為其所傷”,此下聚珍本只有“鄉佐服其義勇”一句,其余各句皆未輯錄。“傷”字原誤作“復”,今據范曄后漢書周黨傳校正。
(八) “鄉佐服其義勇”,原脫“其”、“勇”二字,聚珍本有,御覽卷四九六引亦有,今據增補。
(九) “輿”,原誤作“與”。范曄后漢書周黨傳云:“鄉佐服其義,輿歸養之。”風俗通義過譽篇云:“佐服其義勇,箯輿養之。”今據校正。
(一〇)“日”,原誤作“月”,范曄后漢書周黨傳、風俗通義過譽篇作“日”,今據校正。
(一一)“幓頭”,聚珍本同。范曄后漢書周黨傳、袁宏后漢紀卷五作“綃頭”。范書周黨傳李賢注:“以榖樹皮為綃頭也。”又向栩傳李賢注云:“說文:‘綃,生絲也,從糸肖聲。’音消。按此字當作‘幧’,音此消反,其字從‘巾’。古詩云:‘少年見羅敷,脫巾著幧頭。’鄭玄注儀禮云:‘如今著幓頭,自項中而前,交額上,卻繞髻也。’”
(一二)“愿守所志”,“守”字下原衍“之”字,聚珍本無,與范曄后漢書周黨傳、袁宏后漢紀卷五相合,今據刪。
(一三)“東海王良、山陽王成,使者三到,乃肯就車,脫衣”,此十八字原無,聚珍本有,御覽卷六九八引亦有,今據增補。“王成”,御覽卷六九八誤引作“王戎”。
(一四)“于”,原無此字,聚珍本有,御覽卷六九八引亦有,今據增補。
(一五)“陛見帝庭”,“陛”下原衍“下”字,聚珍本、范曄后漢書周黨傳皆無此字,今據刪。
王霸
王霸,(一)建武初,連征不至。霸安貧賤,居常茅屋蓬戶,藜藿不厭。然樂道不怠,以壽終。御覽卷一八一
(一) “王霸”,字仲儒,太原廣武人,范曄后漢書卷八三有傳。袁宏后漢紀卷五亦略載其事。
嚴光
嚴光,(一)字子陵,耕于富春山,(二)后人名其釣處為嚴陵瀨。初學記卷八 光武與子陵有舊,及登位,望之。陵隱于孤亭山,垂釣為業。時主天文者奏每日出常有客星同流。帝曰:“嚴子陵耳。”訪得之,陵不受封。太平寰宇記卷九五
(一) “嚴光”,范曄后漢書卷八三有傳。又見汪文臺輯失名氏后漢書。
(二) “山”,此字原無,聚珍本有,萬花谷后集卷六引亦有,今據增補。
井丹
井丹,(一)字大春,通五經,時人謂之語曰:“五經紛綸井大春。” 御覽卷六一五 陰就要井丹,就起,左右進輦矣,曰:“吾聞桀、紂駕人車,(三)豈此邪?”就令去輦。(四)書鈔卷一四〇
(一) “井丹”,范曄后漢書卷八三有傳。袁宏后漢紀卷七亦略載其事。
(二) “井大春”,“井”字下原衍“之”字,聚珍本無,與范曄后漢書井丹傳相合,今據刪。
(三) “桀、紂駕人車”,范曄后漢書井丹傳無“紂”字。李賢注引帝王紀云:“桀以人駕車。”
(四) “就令去輦”,姚本未輯井丹事。聚珍本雖有井丹一目,但此條未能輯錄。
梁鴻
梁鴻少孤,(一)以童幼詣太學受業,(二)治禮、詩、春秋,常獨坐止,(三)不與人同食。比舍先炊已,(四)呼鴻及熱釜炊。鴻曰:“童子鴻不因人熱者也。”滅灶更燃火。(五)御覽卷四二五 梁鴻家貧而尚節,博覽無不通,畢乃牧豕于上林苑中,(六)曾誤遺火,延及他舍,乃尋訪燒者,問所失,(七)悉以豕償之;其主猶以為少,鴻曰:“無他財,愿以身居作。”主人許,因為執勤不懈。耆老見鴻非恒人,乃共責讓主人,而稱鴻長者,于是始敬異,悉還其豕。鴻不受,乃去。類聚卷九四
梁鴻初與京邑蕭友善約不為陪臣,及友為郡吏,(八)鴻以書責之而去。御覽卷四一〇
梁鴻鄉里孟氏女,(九)容貌丑而有節操,多求之,不肯。父母問其所欲,曰:“得賢婿如梁鴻者。”鴻聞之,乃求之。(一〇)梁鴻妻椎髻,著布衣,操作具而前。鴻大喜曰:“此真梁鴻妻也,能奉我矣。”字之曰德曜,名孟光。(一一)類聚卷六七
梁鴻乃將妻之霸陵山中,耕耘織作,以供衣食,彈琴誦書,(一二)以娛其志。御覽卷八二二
梁鴻將之會稽,作詩曰:“維季春兮華色,(一三)麥含金兮方秀。”(一四)類聚卷三
梁鴻適吳,依大家皋伯通廡下,(一五)為人賃舂。每歸,(一六)妻為具食,不敢于鴻前仰視,舉案齊眉。伯通異之,(一七)曰:“彼傭賃能使妻敬之如此,非凡人也。” 類聚卷六九
梁鴻常閉戶吟詠書記,遂潛思著書十余篇。(一八)御覽卷三九二
梁鴻病困,(一九)與高伯通及會稽士大夫語曰:“昔延陵季子葬于嬴博之間,不歸其鄉,慎勿聽妻子持尸柩去。”終后伯通等為求葬處,有要離冢高燥,眾人曰:“要離,古烈士,今伯鸞亦清高,令相近。”遂葬要離冢旁,子孫歸扶風。御覽卷五五三
(一) “梁鴻”,范曄后漢書卷八三有傳。袁宏后漢紀卷一一亦略載其事。
(二) “以童幼詣太學受業”,此下二句原無,姚本、聚珍本有,類聚卷七二引同,今據增補。御覽卷八四七引亦有此二句,惟“禮、詩”作“詩、禮”。
(三) “坐”,原無此字,姚本、聚珍本有,類聚卷七二引亦有,今據增補。
(四) “比舍”,聚珍本同,御覽卷七五七引作“同房”。
(五) “滅灶更燃火”,此條書鈔卷一四三、永樂大典卷一四九一二亦引,字句較簡略。
(六) “牧豕于上林苑中”,姚本按云:“東漢高賢居貧多牧豕者,如吳佑、孫期、尹勤輩,豈皆學公孫丞相耶?無詆為牧豬奴也。”
(七) “問所失”,此句姚本、聚珍本作“問所失財物”,類聚卷八〇、御覽卷八六八引作“問所燒財物”。
(八) “友”,據上文當作“友善”。
(九) “鄉里”,原誤作“鄉皇”,聚珍本不誤,今據改。“孟氏”,袁宏后漢紀卷一一作“趙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