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 東觀漢記
- 劉珍
- 3292字
- 2015-12-29 09:30:04
(一) “王允”,字子師,太原祁人,范曄后漢書卷六六有傳。又見汪文臺輯謝承后漢書卷四、華嶠后漢書卷二、袁山松后漢書、張璠漢記。袁宏后漢紀卷二七亦略載其事。
(二) “日”,原誤作“月”,聚珍本不誤,今據改正。
(三) “而出”,此二字原無,聚珍本有,今據增補。
李膺(一)
李元禮,祖父修,安帝時,生子亮、叔、訓、秀,號“四龍”,皆為牧守。(二)翰苑新書卷四六 李膺為蜀郡太守,(三)蜀之珍玩,不入于門,益州紀其政化。(四)聚珍本
(一) “李膺”,字元禮,潁川襄城人,范曄后漢書卷六七有傳。又見汪文臺輯謝承后漢書卷四、司馬彪續漢書卷五、華嶠后漢書卷二、謝沈后漢書、袁山松后漢書、張璠漢記。袁宏后漢紀卷二一亦略載其事。
(二) “皆為牧守”,此條合璧事類后集卷六六亦引,字句全同。
(三) “李膺為蜀郡太守”,“李膺”原誤作“李庸”。據范曄后漢書李膺傳,膺為漁陽太守,尋轉蜀郡太守。
(四) “益州紀其政化”,此條不知聚珍本從何書輯錄。范曄后漢書李膺傳李賢注引謝承后漢書云:膺“出補蜀郡太守,修庠序,設條教,明法令,威恩并行。蜀之珍玩,不入于門。益州紀其政化,朝廷舉能理劇,轉烏桓校尉”。
郭泰
童子魏照求入事郭泰,(一)供給灑掃。泰曰:“當精義講書,何來相近?”照曰:“經師易獲,人師難遭,欲以素絲之質,附近朱藍。”(二)事類賦卷一〇
(一) “郭泰”,字林宗,范曄后漢書卷六八有傳。又見汪文臺輯謝承后漢書卷四、司馬彪續漢書卷五、袁山松后漢書。袁宏后漢紀卷二三亦略載其事。
(二) “附近朱藍”,此條事類賦卷一〇引出“漢記”,當即指東觀漢記。姚本、聚珍本皆未輯錄此條。袁宏后漢紀卷二三載郭泰事云:“童子魏昭求入其房,供給灑掃。泰曰:‘年少當精義書,曷為求近我乎?’昭曰:‘蓋聞經師易遇,人師難遭,故欲以素絲之質,附近朱藍耳。’泰美其言,聽與共止。”可與此相證。“年少當精義書”句,“義”字下脫“講”字。
荀曇
荀曇,(一)字元智,潁川潁陰人,為廣陵太守,正身疾惡。其兄昱為沛相,乃相與共除閹黨。后昱與大將軍竇武謀誅中官,與李膺俱死,曇亦禁錮終身。(二)聚珍本(一) “荀曇”,范曄后漢書卷六二荀淑傳略載其事。
(二) “曇亦禁錮終身”,此條不知聚珍本輯自何書。
劉佑
劉佑為河東太守,(一)時屬縣令長率多中官子弟,百姓患之。佑到,摧其權強,平理冤結,政為三河表。(二)聚珍本
(一) “劉佑”,字伯祖,中山安國人,范曄后漢書卷六七有傳。又見汪文臺輯謝承后漢書卷四。
(二) “政為三河表”,此條不知聚珍本從何書輯錄。范曄后漢書劉佑傳云:“遷佑河東太守。時屬縣令長率多中官子弟,百姓患之。佑到,黜其權強,平理冤結,政為三河表。”字句與此大略相同。“三河”,指河東、河內、河南。
宗資
汝南太守宗資等,(一)任用善士,朱紫區別。文選卷五五劉峻廣絕交論李善注
(一) “宗資”,范曄后漢書無傳,黨錮傳李賢注引謝承后漢書云:“宗資,字叔都,南陽安眾人也。家世為漢將相名臣。祖父均,自有傳。資少在京師,學孟氏易、歐陽尚書。舉孝廉,拜議郎,補御史中丞、汝南太守。署范滂為功曹,委任政事,推功于滂,不伐其美。任善之名,聞于海內。”汪文臺輯司馬彪續漢書卷五亦略載宗資事跡。
符融
符融妻亡,(一)貧無殯斂,鄉人欲為具棺服,融不肯受,曰:“古之亡者,棄之中野。唯妻子可以行志,但土埋藏而已。”(二)御覽卷四八四
(一) “符融”,字偉明,陳留浚儀人,范曄后漢書卷六八有傳。又見汪文臺輯謝承后漢書卷七。
(二) “但土埋藏而已”,范曄后漢書符融傳李賢注引謝承漢后書云:“潁川張元祖,志行士也,來存融,吊其妻亡,知其如此,謂言‘足下欲尚古道,非不清妙;且禮設棺槨,制杖章,孔子曰“吾從周”’。便推所乘羸牛車,命融以給殯,融受而不辭。”
韓卓
韓卓,(一)臘日奴竊食祭其母,卓義其心,即日免之。(二)類聚卷三五
(一) “韓卓”,范曄后漢書卷四八應劭傳、卷六八符融傳略載其事。又見汪文臺輯司馬彪續漢書卷五、袁山松后漢書。此句下聚珍本有“字子助,陳留人”二句。據范書符融傳,融為陳留人,韓卓與融同郡,曾為融所薦舉。李賢注引袁山松后漢書云:“卓字子助。”
(二) “即日免之”,此條御覽卷五〇〇亦引,字句稍異。
孔融
孔融上書曰:(一)“先帝褒厚老臣,懼其隕越,是故扶接助其氣力。三公刺掖,近為憂之,非警戒也。云備大臣,非其類也。”(二)聚珍本
(一) “孔融”,字文舉,魯國人,范曄后漢書卷七〇有傳。又見汪文臺輯司馬彪續漢書卷五、張璠漢記。袁宏后漢紀卷三〇,三國志崔琰傳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魏氏春秋、世語等書亦略載其事。
(二) “非其類也”,此條不知聚珍本從何書輯錄。
皇甫嵩
皇甫嵩上言,(一)四姓權右,(二)咸各斂手也。文選卷四〇沈約奏彈王源李善注
(一) “皇甫嵩”,字義真,安定朝那人,范曄后漢書卷七一有傳。又見汪文臺輯謝承后漢書卷四、司馬彪續漢書卷五、華嶠后漢書卷二、袁山松后漢書、張璠漢記。袁宏后漢紀卷二七亦略載其事。
(二) “四姓”,明帝時外戚樊氏、郭氏、陰氏、馬氏。皇甫嵩是靈帝時人,此“四姓”泛指外戚。
袁紹(一)
賓客所歸,傾心折節。(二)書鈔卷三四 士無貧賤,與之抗禮。書鈔卷三四
(一) “袁紹”,字本初,汝南汝陽人,范曄后漢書卷七四、三國志卷六有傳。姚本、聚珍本皆無袁紹傳。
(二) “傾心折節”,范曄后漢書袁紹傳云:“紹有姿貌威容,愛士養名。既累世臺司,賓客所歸,加傾心折節,莫不爭赴其庭,士無貧賤,與之抗禮。”
呂布
呂布以奮威將軍如三事。(一)書鈔卷五二
(一) “呂布”,字奉先,五原九原人,范曄后漢書卷七五、三國志卷七皆有傳。“以奮威將軍如三事”,呂布刺殺董卓,王允以布為奮威將軍,假節,儀同三司。事見范書和三國志呂布傳。
丘騰
(一) 騰知罪法深大,懷挾奸巧,稽留道路,下獄死。(二)范曄后漢書卷六沖帝紀李賢注
(一) “丘騰”,范曄后漢書無傳。
(二) “下獄死”,范曄后漢書沖帝紀建康元年九月載:“己未,九江太守丘騰有罪,下獄死。”
韓昭(一)
強賦一億五千萬,檻車征下獄。(二)范曄后漢書卷六質帝紀李賢注
(一) “韓昭”,范曄后漢書無傳。
(二) “檻車征下獄”,范曄后漢書質帝紀永囗元年載:“冬十一月己丑,南陽太守韓昭坐贓下獄死。”其下李賢引此條文字作注。
趙序(一)
取錢縑三百七十五萬。(二)范曄后漢書卷六質帝紀李賢注
(一) “趙序”,范曄后漢書無傳。
(二) “取錢縑三百七十五萬”,范曄后漢書質帝紀永囗元年十一月載:“丙午,中郎將滕撫擊廣陵賊張嬰,破之。丁未,中郎將趙序坐事棄市。”其下李賢引此條文字作注。通鑒卷五二胡三省注亦引此條文字。按范書滕撫傳云:“建康元年,九江范容、周生等相聚反亂,屯聚歷陽。……明年,廣陵賊張嬰等復聚眾數千人反,據廣陵。朝廷博求將帥,三公舉撫有文武才,拜為九江都尉,與中郎將趙序助馮緄合州郡兵數萬人共討之。……拜撫中郎將,督揚徐二州事。撫復進擊張嬰,斬獲千余人。趙序坐畏懦不進,詐增首級,征還棄市。”與東觀漢記所載趙序死因有所不同。
韋毅
韋毅為陳留太守,(一)桓帝延熹九年,坐贓自殺。(二)聚珍本
(一) “韋毅”,范曄后漢書無傳。
(二) “坐贓自殺”,此條不知聚珍本從何書輯錄。范曄后漢書桓帝紀延熹九年三月載:“陳留太守韋毅坐贓自殺。”
周珌
周珌,(一)豫州刺史慎之子也。(二)范曄后漢書卷九獻帝紀李賢注
(一) “周珌”,“珌”或作“毖”,范曄后漢書無傳。范書董卓傳稱“吏部尚書漢陽周珌”,三國志許靖傳稱“董卓秉政,以漢陽周毖為吏部尚書”,皆以珌為漢陽人。而范書董卓傳李賢注云:“英雄記‘珌’作‘毖’,字仲遠,武威人。”三國志董卓傳裴松之注引英雄記亦云:“毖字仲遠,武威人。”
(二) “豫州刺史慎之子也”,范曄后漢書獻帝紀初平元年二月載:“庚辰,董卓殺城門校尉伍瓊、督軍校尉周珌。”其下李賢引此條文字作注。
郭汜(一)
獻帝幸弘農,郭汜日擄掠百官,婦女有美發者,皆斷取之。(二)聚珍本
(一) “郭汜”,其事散見范曄后漢書獻帝紀、董卓傳等篇,三國志董卓傳等篇亦略載其事。范書董卓傳李賢注引劉艾獻帝紀云:“汜,張掖人。”三國志董卓傳裴松之注引英雄記云:“汜,張掖人,一名多。”
(二) “皆斷取之”,此條不知聚珍本從何書輯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