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樊重”,范曄后漢書卷三二樊宏傳、袁宏后漢紀(jì)卷七略載其事。
(二)“好貨殖”,此條類聚卷六五亦引,字句稍略。
(三)“六畜雜果”,此下二句原無,御覽卷八二七引有,今據(jù)增補。姚本、聚珍本皆未輯此下二句。
(四)“閉門成市”,初學(xué)記卷一八引云:“樊重素富,閉門成市。”
(五)“訟”,此字原無,聚珍本有,御覽卷四九一引同,今據(jù)增補。
(六)“終”,此字上御覽卷四九一引有“臨”字,以“臨終”二字作一句讀。
(七)“素”,此字原無,聚珍本有,書鈔卷一〇四、御覽卷四九一引同,今據(jù)增補。
樊宏
樊宏,(一)字靡卿,拜光祿大夫,位特進(jìn)。(二)御覽卷四三〇 樊宏封長羅侯,(三)建武十有三年,徙都尉,(四)封謝侯。十五年,徙封壽張侯,薨。(五)書鈔卷四八
樊宏為人謙慎,常誡其子曰:“富貴盈溢,未有能終者。天道惡滿而好謙,(六)前世貴戚皆明戒也。保身全己,豈不樂哉!”每當(dāng)朝會,(七)迎期先到,俯伏待事,時至乃起。帝聞之,敕騶臨朝乃告,勿令豫到。及病困,車駕臨問其所欲言,宏頓首自陳:“無功享食大國,愿還壽張,食小鄉(xiāng)亭。”上悲傷其言而不許。御覽卷四二三
(一)“樊宏”,樊重長子,范曄后漢書卷三二有傳。又見汪文臺輯司馬彪續(xù)漢書卷三、華嶠后漢書卷一。
(二)“拜光祿大夫,位特進(jìn)”,此為光武帝即位時事。此下尚引有以下一段文字:“宏為人謙慎,每當(dāng)朝會,先到,俯伏待事,時至乃起。上聞之,敕騶臨朝乃告,勿令豫到。”因與下文重復(fù),今刪去。
(三)“樊宏封長羅侯”,時在建武五年。
(四)“徙”,姚本、聚珍本作“從”。
(五)“薨”,姚本、聚珍本無此字。據(jù)范曄后漢書樊宏傳載,宏卒于建武二十七年。
(六)“天道惡滿而好謙”,此句至“豈不樂哉”數(shù)句原無,聚珍本有,類聚卷二三引亦有,今據(jù)增補。御覽卷四五八引亦有此數(shù)句,惟“前世貴戚皆明戒也”句脫“皆”字。
(七)“每當(dāng)朝會”,此句至“勿令豫到”數(shù)句原無,聚珍本有,御覽卷二四三引亦有,今據(jù)增補。御覽卷二四三引“每當(dāng)朝會”句脫“當(dāng)”字,“敕騶臨朝乃告”句脫“騶”字,而御覽卷四三〇引皆未脫。
樊鯈
樊鯈,(一)字長魚,事后母至孝,(二)母常病癰,鯈晝夜匍伏,不離左右,至為吮癰。(三)御覽卷四一二 樊鯈至孝,母終,上遣中黃門朝暮餐食。(四)文選卷五九沈約齊故安陸昭王碑文李善注
野王獻(xiàn)甘膠、膏餳,每作大發(fā),(五)吏以為饒利。樊鯈知之,臨薨奏焉。御覽卷八五二
(一)“樊鯈”,樊宏長子,范曄后漢書卷三二有傳。又見汪文臺輯司馬彪續(xù)漢書卷三。袁宏后漢紀(jì)卷一〇亦略載其事。初學(xué)記卷一七引云:“雍倏,字長魚,事母至孝,母嘗病囗,倏晝夜匍伏,不離左右,至為吮囗。”姚本、聚珍本把“倏”字正作“鯈”,然不知改“雍”作“樊”,遂使姚本、聚珍本皆誤以樊鯈、雍鯈為二人。姚本于雍鯈傳注云:“范書闕。”聚珍本亦置雍鯈于時代不可考之列。
(二)“后”,原脫,永樂大典卷六六二、卷一〇八一二引亦脫此字。聚珍本有,御覽卷七四二引亦有,范曄后漢書樊鯈傳同,今據(jù)增補。
(三)“癰”,永樂大典卷一〇八一二引同,御覽卷七四二、永樂大典卷六六二引作“嗽”。
(四)“上遣中黃門朝暮餐食”,范曄后漢書樊鯈傳云:鯈“事后母至孝,及母卒,哀思過禮,毀病不支,世祖常遣中黃門朝暮送饘粥”。
(五)“每作大發(fā)”,此句范曄后漢書樊鯈傳作“每輒擾人”。
樊梵
樊梵,(一)字文高,為尚書郎,(二)每當(dāng)直事,(三)常晨駐車待漏。(四)雖在閑署,冠劍不解于身。每齋祠,恐失時,乃張燈俯伏。(五)為郎二十三歲,(六)未嘗被奏,三署服其慎重。(七)御覽卷二一五
(一)“樊梵”,樊鯈第三子,范曄后漢書樊鯈傳略載其事。
(二)“尚書”,此二字原脫,聚珍本有,御覽卷四三〇引亦有,今據(jù)增補。
(三)“當(dāng)”,原誤作“嘗”,姚本、聚珍本作“當(dāng)”,書鈔卷三六、卷六〇,類聚卷六八,御覽卷二、卷四三〇,海錄碎事卷一二,文選卷五九沈約齊故安陸昭王碑文李善注引同,今據(jù)改正。
(四)“常晨駐車待漏”,原無“常晨”二字,書鈔卷六〇、玉海卷一一引同。而類聚卷六八、御覽卷二、海錄碎事卷一二、文選卷五九沈約齊故安陸昭王碑文李善注引云“常晨駐車待漏”,皆有“常晨”二字,今據(jù)增補。聚珍本作“常晨駐馬待漏”,御覽卷四三〇引同。
(五)“乃”,此字原無,聚珍本有,御覽卷四三〇引亦有,今據(jù)增補。
(六)“二十三歲”,書鈔卷三六、卷六〇引作“二十歲”。按“二十三歲”是。范曄后漢書樊鯈傳云:“梵字文高,為郎二十余年。”
(七)“三署”,范曄后漢書和帝紀(jì)云:“元興元年春正月戊午,引三署郎召見禁中。”李賢注引漢官儀云:“三署謂五官署也,左、右署也,各置中郎將以司之。”“慎重”,聚珍本作“慎也”,書鈔卷六〇引同,而卷三六引作“重慎”。
樊準(zhǔn)
樊準(zhǔn),(一)字幼陵,為州從事,(二)臨職公正,(三)不發(fā)私書,世稱冰清。(四)書鈔卷三七 樊準(zhǔn)見當(dāng)世學(xué)者少懼,(五)先王道術(shù)陵遲,乃上疏曰:(六)“光武受命中興之初,(七)群雄擾于冀州,旌旗亂于大澤,然猶投戈講學(xué),息馬論道。孝明皇帝尤垂意于經(jīng)學(xué),即位刪定乖疑,(八)稽合圖讖,封師太常桓榮為關(guān)內(nèi)侯,親自制作五行章句,每享射禮畢,(九)正坐自講,諸儒并聽,四方欣欣。是時學(xué)者尤盛,(一〇)冠帶搢紳游辟雍,觀化者以億計。” 御覽卷六一三
樊準(zhǔn),字幼陵,(一一)為御史中丞,執(zhí)憲御下,舉正非法,百僚震悚。(一二)書鈔卷六二
樊準(zhǔn)拜尚書令,沈深博雅,(一三)明習(xí)漢家故事。(一四)周密畏慎。(一五)書鈔卷五九
(一)“樊準(zhǔn)”,樊宏族曾孫,范曄后漢書卷三二有傳,“準(zhǔn)”作“準(zhǔn)”。李賢注云:“‘準(zhǔn)’或作‘準(zhǔn)’。”姚本把樊準(zhǔn)和樊準(zhǔn)誤分為二人,樊準(zhǔn)列于卷四,樊準(zhǔn)列于卷七,謬甚。
(二)“為州從事”,書鈔卷七三、御覽卷二六五引同,姚本、聚珍本作“為別駕從事”,系據(jù)陳禹謨刻本書鈔卷七三所引輯錄。
(三)“臨職”,書鈔卷七三引作“堅直”。
(四)“世稱冰清”,此句原無,姚本、聚珍本有,書鈔卷七三引同,今據(jù)增補。此條書鈔卷七七亦引,字句較為簡略。
(五)“懼”,聚珍本作“憫”。
(六)“乃上疏曰”,鄧太后臨朝,儒學(xué)陵替,樊準(zhǔn)乃上此疏。
(七)“光武”,此二字下聚珍本有“皇帝”二字。
(八)“孝明皇帝尤垂意于經(jīng)學(xué),即位刪定乖疑”,此二句聚珍本作“孝明皇帝尤垂情古典,游意經(jīng)藝,刪定乖疑”。
(九)“畢”,原脫,依文義當(dāng)有此字。聚珍本有,今據(jù)增補。
(一〇)“尤”,聚珍本作“大”。
(一一)“幼陵”,原誤作“初陵”,書鈔卷三六、御覽卷二二五引皆不誤,今據(jù)改正。
(一二)“悚”,書鈔卷三六、御覽卷二二五引同,姚本、聚珍本作“栗”,系據(jù)陳禹謨刻本書鈔卷三六所引輯錄。
(一三)“沈深博雅”,聚珍本無此句。
(一四)“明習(xí)漢家故事”,原脫“家”字,姚本、聚珍本有,初學(xué)記卷一一、類聚卷四八引亦有,今據(jù)增補。“故”字姚本、聚珍本作“舊”,類聚卷四八引亦作“舊”,陳禹謨刻本書鈔卷五九、初學(xué)記卷一一、御覽卷二一〇引作“故”。
(一五)“周密畏慎”,此句原無,姚本、聚珍本有,類聚卷四八、御覽卷二一〇引亦有,今據(jù)增補。
陰睦(一)
建武三年,(二)追尊貴人父睦為宣恩侯。睦,皇后父也。書鈔卷四七
(一)“陰睦”,南陽新野人,光烈陰皇后父,范曄后漢書卷一〇光烈陰皇后紀(jì)略載其事,“睦”字作“陸”。李賢注云:“東觀記:‘有陰子公者,生子方,方生幼公,公生君孟,名睦,即后之父也。’今世本‘睦’作‘陸’。”
(二)“三年”,聚珍本作“二年”。據(jù)范曄后漢書光烈陰皇后紀(jì),建武九年,下詔追尊陰陸為宣恩哀侯。
陰識
陰識為執(zhí)金吾,(一)居位數(shù)十年,與賓客語,不及國家,其重慎如此。(二)御覽卷四三〇 陰識為執(zhí)金吾,入則造也。(三)書鈔卷五四
(一)“陰識”,字次伯,陰睦長子,范曄后漢書卷三二有傳。又見汪文臺輯司馬彪續(xù)漢書卷三。袁宏后漢紀(jì)卷七亦略載其事。
(二)“其重慎如此”,此條書鈔卷五四亦引,字句稍有不同。
(三)“入則造也”,此句有脫文。姚本、聚珍本皆無此條。
陰興
陰興,(一)字君陵,為期門仆射,從上出入,常操小蓋,疾風(fēng)暴雨,屏翳左右,泥涂隘狹,自投車下,脫蔥解履,涉淖至膝。(二)御覽卷三八六 上欲封陰興,(三)置印綬于前,興固讓曰:“臣未有先登陷陣之功,而一家數(shù)人并蒙爵土,令天下觖望,誠不愿。”(四)帝嘉興之讓,不奪其志。(五)御覽卷四二四
陰興,字君陵,盡忠竭思,其無益于國,雖在骨肉,不以私好害公義。與張宗、鮮于褒不相善,(六)而知其有用,猶稱其所長而薦之。(七)張汜、杜禽之徒與興厚善,(八)以其華而少實,私貨以財,終不為言,是以世稱其忠平。御覽卷四二九
興夫人薨,會葬,詔使五官中郎將持節(jié)至墓賜印綬,詔追封加謚興曰鲖陽翼侯。書鈔卷四七
初,陰氏世奉管仲之祀于邑,謂之“相君子”。至子方,以累積恩德,為神所饗,臘日晨炊于灶,神見,再拜受慶。時有黃羊,因以祠之。自是富殖百萬,田至七百頃。后世子孫,常以臘日奉祠灶神以黃羊。(九)類聚卷八〇
(一)“陰興”,陰睦次子,范曄后漢書卷三二有傳。又見汪文臺輯司馬彪續(xù)漢書卷三。袁宏后漢紀(jì)卷七亦略載其事。
(二)“膝”,聚珍本作“踝”。
(三)“陰興”,原誤作“樊興”。
(四)“誠不愿”,聚珍本未輯此句。范曄后漢書陰興傳作“至誠不愿”。袁宏后漢紀(jì)卷七作“臣誠不愿”。
(五)“不奪其志”,此條書鈔卷四八、類聚卷五一、御覽卷二〇一亦引,字句微異。
(六)“與張宗、鮮于褒不相善”,此句姚本、聚珍本作“與同郡張宗、上谷鮮于褒不相好”,與范曄后漢書陰興傳同。“善”字原誤作“喜”,書鈔卷三七引云“與張宗、鮮于褒不相善”,今據(jù)改。
(七)“薦”,書鈔卷三七引同,姚本、聚珍本作“達(dá)”,與范曄后漢書陰興傳同。
(八)“張汜、杜禽之徒與興厚善”,書鈔卷三七引同,惟“與興”二字作“興與”。“張汜”二字上姚本、聚珍本有“友人”二字,與范曄后漢書陰興傳同。
(九)“常以臘日奉祠灶神以黃羊”,此條姚本、聚珍本皆未輯錄。按風(fēng)俗通義祀典篇云:“漢記:‘南陽陰子方積恩好施,喜祀灶,臘日晨炊而灶神見,再拜受神,時有黃羊,因以祀之。其孫識,執(zhí)金吾,封原鹿侯;興,衛(wèi)尉,鲖陽侯。家凡二侯,牧守數(shù)十。其后子孫常以臘日祀灶以黃羊。’”“漢記”,即指東觀漢記。所引與類聚卷八〇略有不同。
陰傅
陰傅封隱強侯。(一)七年,以隱強屬西,(二)徙封于丹陽,為期思侯。(三)書鈔卷四八
(一)“陰傅”,陰興第二子,范曄后漢書卷三二陰興傳略載其事。“傅”字范書作“博”。“隱強侯”,姚本、聚珍本作“囗強侯”,范書同,李賢注云:“囗強,縣屬汝南郡,在囗水之北。”陰傅于永平元年封隱強侯。
(二)“以隱強屬西”,此下有闕文。
(三)“徙封于丹陽,為期思侯”,聚珍本注云:“司馬彪郡國志囗強、期思并屬汝南郡,丹陽無期思地,此文有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