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 東觀漢記
- 劉珍
- 3676字
- 2015-12-29 09:30:04
(一二)上不然也,遣王霸往視之,實然。王霸恐驚眾,(一三)雖不可渡,且臨水止,尚可為阻,(一四)即還曰“冰堅可渡”。士眾大喜。上笑曰:“果妄言也。”(一五)比至河,河流澌已合可履。(一六)上令霸護渡,馬欲僵,以囊盛沙布冰上,(一七)遂得渡。渡未畢軍,冰解。(一八)上謂霸曰:“安吾眾能濟者,卿力也。”謂官屬曰:“王霸從我勞苦,前遇冰變,權時以安吏士,是天瑞也。為善不賞,(一九)無以勸后。”即日以霸為軍正,賜爵關內侯。御覽卷四四八劉文及蘇茂臣于劉永,(二〇)上遣王霸討之。霸至,遂閉門堅守,勞賜吏士,作倡樂,(二一)賊歡呼,(二二)雨射營中,中霸前酒樽,霸安坐不動。(二三)類聚卷七三光武以王霸為討虜將軍,(二四)擊董憲。(二五)御覽卷二四〇王霸為上谷太守,脩飛狐道至平城,(二六)堆石布土,三百余里。初學記卷二四
(一)“王霸”,字元伯,潁川潁陽人,范曄后漢書卷二〇有傳。
(二)“詔獄”,奉詔系治罪犯之所。續漢書百官志云:“左平一人,六百石,掌平決詔獄。”
(三)“上”,原脫,依文義當有此字,聚珍本未脫,今據增補。
(四)“去”,聚珍本作“逝”,書鈔卷一九引亦作“逝”,范曄后漢書王霸傳同。
(五)“囗”,說文作“歋”,釋云:“人相笑,相歋愈。”“囗揄”,即“歋愈”。聚珍本作“揶揄”,御覽卷四九一引作“耶榆”,卷四九八引作“耶歈”,卷四六六引作“邪揄”,范曄后漢書王霸傳同。按字雖歧異,皆音同字通。
(六)“霸慚而去”,御覽卷四九一引同,卷四六六引作“霸慚懅而還”,卷四九八引作“霸慚遽而返”。按“遽”乃“懅”之訛。“懅”,慚也。
(七)“光武發邯鄲”,此句姚本、聚珍本作“上從邯鄲避王郎兵”,類聚卷一〇、御覽卷八七三引同,惟“上”作“光武”。
(八)“傳聞王郎兵在后”,此句原脫誤作“傳聞后”,今據范曄后漢書王霸傳校補。
(九)“南”,此字原無,聚珍本有,御覽卷八七三引有,今據增補。
(一〇)“言”,原脫,姚本、聚珍本有,書鈔卷一三九、類聚卷一〇、御覽卷八七三引亦有此字,今據增補。
(一一)“官屬益懼”,此句聚珍本作“左右皆惶”,類聚卷一〇、御覽卷八七三引同。書鈔卷一三九引作“左右皆惶懼”。
(一二)“畏為王郎所及”,此句原無,御覽卷八七三引有,今據增補。聚珍本亦有此句,惟無“王”字。
(一三)“遣王霸往視之,實然,王霸恐驚眾”,此三句姚本、聚珍本作“上令王霸前瞻水,霸欲如實還報,恐驚官屬”,書鈔卷一三九引同。
(一四)“雖不可渡,且臨水止,尚可為阻”,此三句原無,姚本、聚珍本有,類聚卷一〇引亦有,今據增補。御覽卷八七三引亦有此三句,惟脫“可為”二字。
(一五)“言”,原脫,聚珍本有,類聚卷一〇、御覽卷八七三引亦有,今據增補。
(一六)“可履”,此二字原無,書鈔卷一三九、類聚卷一〇、御覽卷八七三引有,今據增補。
(一七)“馬欲僵,以囊盛沙布冰上”,原脫上句,下句又誤作“以沙土汾冰上”,今據御覽卷八七三引校補。姚本、聚珍本作“馬欲僵,各以囊盛沙布冰上”,書鈔卷一五九引同。
(一八)“渡未畢軍,冰解”,此二句姚本、聚珍本作“渡未畢數車而冰陷”,類聚卷一〇引同,惟“車而”二字互倒。書鈔卷一三九引作“未畢數車而冰還陷”,御覽卷八七三引作“既度,未數里,冰陷也”。此二句以上事類賦卷八引作“光武自邯鄲避王郎兵,南至豐,曲陽吏言:‘滹沱河流澌,無船,不可渡。’左右皆怖。上令王霸前視之,實然。霸念還言驚眾,且白曰:‘冰堅可渡。’上大笑曰:‘果妄言也。’比至河,冰已合,上乃渡,未畢數車冰陷也”。
(一九)“為善不賞”,“不”字下原衍“費”字,聚珍本無,今據刪。
(二〇)“劉文及蘇茂臣于劉永”,此句原脫誤為“劉文及蘇茂易永”,今據聚珍本校正。
(二一)“倡”,原誤作“冒”,聚珍本作“倡”,御覽卷七六一引同,今據改正。
(二二)“賊歡呼”,“賊”字上原衍“賦”字,今刪去。“賊”字下聚珍本有“眾”字。
(二三)“霸安坐不動”,此句原無,聚珍本有,御覽卷三九三引亦有,今據增補。御覽卷七六一引作“霸坐不動”。此條御覽卷三九三引作“上幸譙,使王霸攻周建,賊雨射城中,中霸前酒囗,霸安坐不動”。王霸攻蘇茂、周建,事在建武四年,詳見范曄后漢書王霸傳。
(二四)“王霸為討虜將軍”,建武五年,王霸拜討虜將軍。
(二五)“擊董憲”,此條姚本、聚珍本皆未輯錄。
(二六)“王霸為上谷太守,脩飛狐道至平城”,建武九年,王霸拜上谷太守。十三年,為防御盧芳與匈奴、烏桓連兵擾邊,霸與杜茂治飛狐道,堆石布土,筑起亭障,自代至平城三百余里。見范曄后漢書王霸傳。
祭遵(一)
上過潁陽,(二)祭遵以縣吏數進見,上愛其容儀,署為門下吏。御覽卷三八九 祭遵從征河北,為軍市令。舍中兒犯法,遵格殺之。上怒,命收遵。時主簿陳副諫曰:(三)“明公常欲眾軍整齊,今遵奉法不避,是教令行也。”上乃貸之,(四)以為刺奸將軍。語諸將曰:“當備祭遵,吾舍中兒犯令尚殺之,必不私諸卿也。”(五)御覽卷二三二祭遵為征虜將軍,(六)將兵北入箕關,與弘農、厭新、柏華聚、蠻中賊合戰,(七)中弩矢,入口洞出,舉袖掩口,血流袖中。眾見遵傷,卻退。遵呵吏士,吏士進戰,皆一擊十,大破之。御覽卷四三四祭遵襲略陽,(八)遣護軍王忠皆持鹵刀斧伐樹開道。至略陽,襲隗囂。御覽卷三四五隗囂破,(九)上從長安東歸過囗,幸祭遵營,勞之,(一〇)士眾作黃門武樂,(一一)至夜御燈火。時遵有疾,(一二)詔賜重茵,覆以御蓋。御覽卷八七〇時遵屯囗。(一三)詔書曰:“將軍連年距難,眾兵即卻,復獨按部,功勞爛然。兵退無宿戒,糧食不豫具,今乃調度,恐力不堪。國家知將軍不易,亦不遺力。今送縑千匹,以賜吏士。”范曄后漢書卷二〇祭遵傳李賢注祭遵奉公,賞賜與士卒,(一四)家無私財,身衣布衣韋蔥,(一五)臥布被終身,(一六)夫人裳不加彩,士以此重之。(一七)類聚卷七〇祭遵病薨,喪至河南,詔遣百官皆詣喪所。上車駕素服往吊,望城門舉音,遂哭而至哀慟。復幸城門,閱過喪車,(一八)瞻望涕泣。上親臨祠以太牢,儀如孝宣帝臨霍將軍故事。御覽卷五六一時下宣帝臨霍將軍儀,令公卿讀視,以為故事。范曄后漢書卷二〇祭遵傳李賢注祭遵薨,喪至河南,博士范升上疏曰:“遵為將軍,取士皆用儒術,(一九)對酒娛樂,必雅歌投壺。又建為孔子立后,奏置五經大夫。雖在軍旅,心存王室,不忘俎豆,(二〇)可謂守死善道者也。”乃贈將軍,給侯印綬,朱輪容車,(二一)遣校尉發騎士四百人,被玄甲、兜鍪,兵車軍陣送葬。(二二)御覽卷三五六祭遵死后,每至朝會,上常嘆曰:“安得憂國奉公之臣如祭征虜者!”(二三)御覽卷六二一上數嗟嘆,衛尉銚期見上感慟,對曰:“陛下至仁,哀念祭遵不已,群臣各懷慚懼。”(二四)范曄后漢書卷二〇祭遵傳李賢注潁陽侯祭遵無子,(二五)國除。御覽卷二〇一
(一)“祭遵”,字弟孫,潁川潁陽人,范曄后漢書卷二〇有傳。又見汪文臺輯謝承后漢書卷一、司馬彪續漢書卷二、華嶠后漢書卷一。
(二)“上過潁陽”,光武破王尋等,還過潁陽,時值更始元年,王莽地皇四年。
(三)“陳副”,此二字姚本、聚珍本同,范曄后漢書祭遵傳亦作“陳副”,而御覽卷四二七引作“陳嗣”。
(四)“貸”,聚珍本同,書鈔卷三七引亦同。姚本作“貰”,書鈔卷五五、御覽卷四二七引亦作“貰”。按二字于義皆通。貸,寬免。貰,赦免。
(五)“必不私諸卿也”,御覽卷二四〇、卷八二七亦引此條中一二語。
(六)“祭遵為征虜將軍”,建武二年春,祭遵拜征虜將軍。
(七)“柏華聚、蠻中賊”,原無“聚”字,范曄后漢書祭遵傳李賢注、通鑒卷四〇胡三省注引有,又無“中”字,聚珍本有,范書祭遵傳亦有,今據增補。通鑒卷三二胡三省注引酈道元云:“河南新城縣,故蠻子國也,縣有鄤聚,今名蠻中。”
(八)“祭遵襲略陽”,此句御覽卷七六三引同,聚珍本未輯錄。
(九)“隗囂破”,此句原無,聚珍本有,御覽卷七〇二引亦有,今據增補。
(一〇)“勞之”,此二字原無,聚珍本有,御覽卷七〇二引亦有,今據增補。
(一一)“黃門武樂”,后漢書祭遵傳王先謙集解引沈欽韓云:“黃門,即黃門鼓吹,天子所以宴樂群臣。武樂,即短簫鐃歌軍樂也。”
(一二)“時遵有疾”,此下三句原無,聚珍本有,書鈔卷一三四、御覽卷七〇二引亦有,今據增補。此條御覽卷四七四、卷七〇八亦引,字句較略。
(一三)“時遵屯汧”,此句聚珍本改作“遵獨留汧”,其上又據范曄后漢書祭遵傳增補“公孫述遣兵救隗囂,吳漢、耿弇等悉奔還”二句。
(一四)“賞賜與士卒”,此句書鈔卷一二九引作“賞賜與士共之”。
(一五)“韋蔥”,此二字原無,聚珍本有,書鈔卷一二九引亦有,今據增補。
(一六)“終身”,此二字原無,聚珍本有,書鈔卷一二九引亦有,今據增補。
(一七)“士以此重之”,此句原無,聚珍本有,書鈔卷一二九引亦有,今據增補。
(一八)“閱過”,此二字原誤作“遇”,姚本、聚珍本作“閱過”,范曄后漢書祭遵傳李賢注引同,今據改。
(一九)“取士皆用儒術”,此下五句原無,姚本、聚珍本有,類聚卷七四引亦有,今據增補。
(二〇)“心存王室,不忘俎豆”,此二句聚珍本作“不忘王室”,非原書舊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