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鄧禹”,范曄后漢書卷一六有傳。又見汪文臺輯謝承后漢書卷一、司馬彪續漢書卷二、華嶠后漢書卷一。
(二)“南陽新野人”,文選卷四張衡南都賦李善注引云:“鄧禹、吳漢并南陽人。”
(三)“遂相親附”,此句下原有“及漢兵起,即策杖北渡,追及上于鄴”三句,因與下文重復,今刪去。
(四)“鄧禹聞上安集河北”,此句至“上欣其至”諸句與上條內容重復,因文字出入較多,未作刪削。
(五)“杖策北渡”,書鈔卷一一引,僅有此四字。
(六)“不”,原無此字,依文義當有。聚珍本有,與范曄后漢書鄧禹傳同,今據增補。
(七)“屈”,范曄后漢書鄧禹傳同,姚本、聚珍本作“崛”,類聚卷二五引同。按二字通。
(八)“建”,原脫,姚本、聚珍本有,類聚卷二五引亦有,與范曄后漢書鄧禹傳同,今據增補。
(九)“成立”,原脫,姚本、聚珍本有,類聚卷二五引亦有,與范曄后漢書鄧禹傳同,今據增補。
(一〇)“攬延”,類聚卷二五引同,姚本、聚珍本作“延攬”,與范曄后漢書鄧禹傳同。
(一一)“上至廣阿”,王郎起兵,光武帝擊王郎,鄧禹從至廣阿。
(一二)“何也”,此據書鈔卷九六、玉海卷一六四亦引,字句簡略。此條文義未完,據范曄后漢書鄧禹傳,禹對曰:“方今海內殽亂,人思明君,猶赤子之慕慈母。古之興者,在德薄厚,不以大小。”
(一三)“上以禹為知人”,此條姚本作“鄧禹破邯鄲,誅王郎,有智謀,諸將鮮及”,聚珍本同,惟無“鄧”字。按二本及據陳禹謨刻本書鈔卷三三所引輯錄,而余所據乃孔廣陶校注本??妆疽疲骸皷|觀漢記鄧禹傳:上破邯鄲”云云,可證此段文字當入鄧禹傳。御覽卷四四二、卷六三一引東觀漢記亦有相類內容,字句較詳,聚珍本置入吳漢傳,與范曄后漢書吳漢傳相契合。今以書鈔所引入鄧禹傳,而以御覽所引入吳漢傳。書鈔所引原無“上以禹為知人”一句,今據御覽卷四四二、卷六三一引增補。
(一四)“制曰”,文選卷五八王儉褚淵碑文李善注引作“策曰”。
(一五)“前將軍鄧禹”,此下四句原無,文選卷五八王儉褚淵碑文李善注引云:“前將軍鄧禹,與朕謀謨帷幄?!庇志硭娜疬t與陳伯之書李善注引云:“詔鄧禹曰:‘將軍深執忠孝,與朕謀謨帷幄。’”書鈔卷一三引云:“謀出帷幄,決勝千里。”今據各書所引增補。
(一六)“門人日以親”,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云:“回年二十九,發盡白,蚤死。孔子哭之慟,曰:‘自吾有回,門人益親?!?
(一七)“日”,原脫,聚珍本有,與范曄后漢書鄧禹傳同,今據增補。
(一八)“光武敕曰,司徒”,原脫“敕曰司”三字,聚珍本有,與范曄后漢書鄧禹傳同,今據增補。建武元年九月,赤眉入長安,三輔降鄧禹者日以千數,禹眾號稱百萬,諸將勸禹徑攻長安。禹認為赤眉新拔長安,財富充實,銳不可當。他主張休兵上郡、北地、安定三郡,養精蓄銳,以待時機。于是禹引兵北去。光武帝以關中未定,禹久不進兵,遂有此敕,促禹進兵。事見范曄后漢書鄧禹傳。
(一九)“自馮愔反后,”此下三句原無,御覽卷九六五引有,今據增補。光武帝下敕促禹進兵攻長安赤眉,禹不聽,仍欲休兵北方。遣馮愔、宗歆守栒邑,二人爭權相攻,愔殺歆反禹。事見范曄后漢書鄧禹傳。
(二〇)“藻菜”,書鈔卷一五六引作“桑葉”,御覽卷九六五、事類賦卷二六引作“棗葉”。
(二一)“赤眉無谷”,“谷”字下御覽卷六四九引有“食”字。
(二二)“吾折箠笞之”,“箠”字下書鈔卷一四引有“以”字。
(二三)“非諸將憂也”,范曄后漢書鄧禹傳云:“赤眉復還入長安,禹與戰,敗走,至高陵,軍士饑餓,皆食棗菜。帝乃征禹還,敕曰:‘赤眉無谷,自當來東,吾折捶笞之,非諸將憂也。無得復妄進兵。’”文字與此大同小異。
(二四)“車皆載土”,原脫“車”字,御覽卷八四一引有,今據增補。此下二句聚珍本引作“皆載赤豆覆其上”,“載”下脫“土”字。
(二五)“禹獨與二十四騎還詣雒陽”,“禹”字下原衍“強”字,姚本、聚珍本無,御覽卷三〇〇引亦無此字,今據刪。“還”字原無,御覽卷三〇〇引有,今據增補?!蚌藐枴?,姚本、聚珍本同,御覽卷三〇〇引亦作“雒陽”。按二字誤,當作“宜陽”,范曄后漢書鄧禹傳、馮異傳皆作“宜陽”。
(二六)“鄧禹罷三公”,因與赤眉戰敗,罷大司徒官,事在建武三年閏正月。見范曄后漢書光武帝紀。
(二七)“位特進”,此條御覽卷二四三引作“建武中,鄧禹失司徒,特進奉朝請”。
(二八)“以特進奉朝請”,范曄后漢書鄧禹傳云:建武“三年春,與車騎將軍鄧弘擊赤眉,遂為所敗,眾皆死散。事在馮異傳。獨與二十四騎還詣宜陽,謝上大司徒、梁侯印綬。有詔歸侯印綬。數月,拜右將軍?!辏煜缕蕉?,諸臣皆增戶邑,定封禹為高密侯,……其后左右將軍官罷,以特進奉朝請”。
(二九)“甚見尊寵”,此條姚本、聚珍本均未輯錄。范曄后漢書鄧禹傳云:“顯宗即位,以禹先帝元功,拜為太傅,進見東向,甚見尊寵?!?
(三〇)“信”,與“伸”字通。
(三一)“其禹之謂與”,此條姚本、聚珍本均未輯錄。
鄧訓
鄧訓,(一)字平叔,謙恕下士,無貴賤見之如舊,朋友子往來門內,視之如子,有過加鞭撲之教。太醫皮巡從獵上林還,暮宿殿門下,寒疝病發。時訓直事,聞巡聲,起往問之,巡曰:“冀得火以熨背。”訓身至太官門為求火,不得,乃以口噓其背,復呼同廬郎共更噓,至朝遂愈也。(二)范曄后漢書卷一六鄧訓傳李賢注 鄧訓,字平叔,永平中,治滹囗、石臼河,從都廬至羊腸倉,欲令通漕。太原吏民苦轉運,所經三百八十九隘,前后沒溺死者不可勝筭。建初三年,拜訓謁者,使監領其事,更用驢輦,歲省億萬計,活徒士數千人?!∮[卷三九六鄧訓嘗將黎陽營兵屯狐奴,(三)后遷護烏桓校尉,(四)黎陽營故吏皆戀慕,(五)故吏最貧羸者舉國,念訓嘗所服藥北州少乏,(六)又知訓好青泥封書,從黎陽步推鹿車于雒陽市藥,還過趙國易陽,(七)并載青泥一幞,(八)至上谷遺訓。其得人心如是。(九)御覽卷六〇六鄧訓為護烏桓校尉,吏士常大病瘧,(一〇)轉易至數十人。訓身煮湯藥,(一一)咸得平愈。其無妻者,為適配偶。御覽卷九八四訓坐私與扈通書,免歸。燕人思慕,為之作歌。(一二)范曄后漢書卷一六鄧訓傳李賢注鄧訓拜張掖太守,(一三)以身率下,河西改俗,鄰郡則之。書鈔卷七五訓為護羌校尉,時迷吾子迷唐,別與武威種羌合兵萬騎,來至塞下,未敢攻訓,先欲脅月氏胡。訓擁衛諸故,令不得戰。(一四)范曄后漢書卷一六鄧訓傳李賢注訓發湟中秦、胡、羌兵四千人,出塞掩擊迷唐于雁谷。(一五)范曄后漢書卷一六鄧訓傳李賢注鄧訓為護羌校尉,乃發湟中六千人,(一六)令長史任尚將之,縫革為舡,乃置于囗上以渡河,掩擊胡羌盧落大豪,(一七)多有斬獲。書鈔卷一三七鄧訓為護羌校尉,諸胡皆喜。羌俗,恥病死,每病臨困,輒持刀以自刺。訓聞有困病者,輒拘持束縛,(一八)不與兵刃,使醫藥療治,愈者非一,(一九)小大莫不感悅。(二〇)訓病卒,(二一)吏民羌胡愛惜,旦夕臨者數千人,(二二)或以刀自割,又刺殺犬馬牛羊,曰:“鄧使君已死,我曹皆死耳。”前烏桓吏士皆奔走道路,至以空城郭。家家立祠,(二三)每有病,輒禱求福。書鈔卷六一
(一)“鄧訓”,此下二句原僅有“訓”字,依東觀漢記體例,傳首當有此二句。訓為鄧禹第六子,范曄后漢書卷一六有傳。
(二)“至朝遂愈也”,此條御覽卷七二二亦引,文字微異。
(三)“鄧訓嘗將黎陽營兵屯狐奴”,“狐奴”二字范曄后漢書鄧訓傳同。聚珍本作“漁陽”,御覽卷七四引同。此句下聚珍本有“為幽部所歸”一句,與范書一致。范書李賢注云:“漢官儀曰:‘中興以幽、冀、并州兵克定天下,故于黎陽立營,以謁者監之?!?,縣,屬漁陽郡也?!?
(四)“后遷護烏桓校尉”,建初六年,鄧訓遷護烏桓校尉。
(五)“黎陽營故吏皆戀慕”,此句原無“營故吏皆戀慕”六字,聚珍本有,御覽卷七四引亦有,惟“營”字誤作“宮”,今據增補。
(六)“念”,原作“志”,姚本、聚珍本作“念”,翰苑新書卷六二、范曄后漢書鄧訓傳李賢注引亦作“念”,今從改。
(七)“過”,原無此字,姚本、聚珍本有,翰苑新書卷六二、范曄后漢書鄧訓傳李賢注引亦有此字,今據增補。
(八)“幞”,姚本、聚珍本同,范曄后漢書鄧訓傳李賢注引亦同。按此字當作“墣”。說文云:“墣,塊也?!?
(九)“其得人心如是”,此條書鈔卷一〇四、記纂淵海卷八三、合璧事類續集卷四八、翰苑新書卷六五亦引,字句簡略。
(一〇)“?!保Ρ就?,范曄后漢書鄧訓傳李賢注引亦同。聚珍本作“嘗”,御覽卷七四三引同。按二字通。
(一一)“訓身煮湯藥”,“身”字下姚本、聚珍本有“為”字,范曄后漢書鄧訓傳李賢注引同。“煮”字御覽卷七四三引作“主”。
(一二)“為之作歌”,范曄后漢書鄧訓傳云:建初“八年,舞陰公主子梁扈有罪,訓坐私與扈通書,征免歸閭里”。李賢注引東觀漢記云:“燕人思慕,為之作歌也。”此條即據李賢注,又參酌范書輯錄。
(一三)“鄧訓拜張掖太守”,范曄后漢書鄧訓傳云:“元和三年,盧水胡反畔,以訓為謁者,乘傳到武威,拜張掖太守。”
(一四)“令不得戰”,范曄后漢書鄧訓傳云:“章和二年,護羌校尉張紆誘誅燒當種羌迷吾等,由是諸羌大怒,謀欲報怨,朝廷憂之。公卿舉訓代紆為校尉。諸羌激忿,遂相與解仇結婚,交質盟詛,眾四萬余人,期冰合度河攻訓。先是小月氏胡分居塞內,勝兵者二三千騎,皆勇健富彊,每與羌戰,常以少制多。雖首尾兩端,漢亦時收其用。時迷吾子迷唐,別與武威種羌合兵萬騎,來至塞下,未敢攻訓,先欲脅月氏胡。訓擁衛稽故,令不得戰?!崩钯t注云:“‘稽故’謂稽留事故也。東觀記‘稽故’字作‘諸故’也?!贝藯l即據范書和李賢注輯錄。字句雖然未必盡與東觀漢記相符,但不會相去甚遠。
(一五)“出塞掩擊迷唐于雁谷”,范曄后漢書鄧訓傳云:訓“賞賂諸羌種,使相招誘。迷唐伯父號吾乃將其母及種人八百戶,自塞外來降。訓因發湟中秦、胡、羌兵四千人,出塞掩擊迷唐于寫谷。”李賢注云:“東觀記‘寫’作‘雁’?!笔菛|觀漢記載訓發湟中兵掩擊迷唐事。此條即據李賢注所引,又酌取范書文句輯錄。
(一六)“乃發湟中六千人”,鄧訓先發湟中秦、胡、羌兵四千人,掩擊迷唐于雁谷,迷唐眾悉敗散。春天,迷唐欲歸故地,訓又發湟中六千人擊之。事詳范曄后漢書鄧訓傳?!颁抑小倍衷`作“湟內”,姚本、聚珍本作“湟中”,今據改。
(一七)“胡羌”,書鈔卷一一六引作“諸羌”,御覽卷七六九引作“明羌”。按任尚所擊者為迷唐種羌,以及隨從迷唐的小種羌,并沒有擊胡。此二字當以書鈔卷一一六所引為是。
(一八)“束縛”,御覽卷二四二引作“纏束”。
(一九)“愈者非一”,此句書鈔卷三九引作“差者甚多”。
(二〇)“小大”,書鈔卷三五引作“大小”。
(二一)“訓病卒”,此句上御覽卷二四二引有“及”字。
(二二)“旦夕臨者數千人”,“者”字下姚本、聚珍本有“日”字。
(二三)“家家立祠”,此下三句原無,書鈔卷三九引,今據增補。聚珍本作“家家為立祠,每有疾病,輒禱請之,求福也”。
鄧鴻(一)
永平六年,(二)鄧鴻行車騎將軍,位在九卿上,絕坐。書鈔卷六四
(一) “鄧鴻”,鄧禹少子,范曄后漢書卷一六鄧禹傳附載其事。
(二) “永元六年”,當作“永平六年”。據范曄后漢書和帝紀,永元元年,車騎將軍竇憲出雞鹿塞,北擊匈奴,鄧鴻則出稒陽塞,與憲相佐,時鴻為度遼將軍。六年,南單于安國從弟子侯逢反漢出塞,九月,以鄧鴻行車騎將軍事,與越騎校尉馮柱等率兵擊討。七年正月,行車騎將軍鄧鴻下獄死。鄧禹傳載鄧鴻事云:“肅宗時,為度遼將軍。永元中,與大將軍竇憲俱出擊匈奴,有功,征行車騎將軍。出塞追畔胡逢侯,坐逗留,下岳死?!币嗫勺C“永元”二字是。
鄧陟
鄧陟,(一)字昭伯。(二)鄧訓五子,(三)及女弟為貴人,立為皇后,(四)陟三遷虎賁中郎將。延平元年,拜為車騎將軍、儀同三司。儀同三司始自陟也。(五)類聚卷四七 鄧陟兄弟常居禁中,(六)陟謙退,不欲久在內,連求還第,太后乃許。御覽卷四二三
永初元年,以定策增封鄧陟三千戶。(七)讓不獲,遂逃避使者,(八)間闕上疏,自陳情焉。(九)書鈔卷四八
殤帝崩,惟安帝宜承大統,車騎將軍鄧陟定策禁中,(一〇)封陟為上蔡侯。(一一)文選卷三八任昉為范尚書讓吏部封侯第一表李善注
(一)“鄧陟”,鄧訓之子,范曄后漢書卷一六有傳?!摆臁弊衷鳌膀s”,范書鄧騭傳李賢注云:“東觀記‘騭’作‘陟’。”通鑒卷四八胡三省注引此注同,今據改。書鈔卷四八引亦作“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