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天外來客”的遺跡密碼——地理謎境追蹤
- 課本上讀不到的地理故事
- 李琳
- 8282字
- 2016-02-26 15:17:17
瞧瞧躲在海底洞穴中的壁畫
1998年7月的一天,法國職業潛水員亨利·庫斯奎和三位潛水學員一起潛入地中海摩休奧灣40米深的海底。
“咦!前面是什么?”庫斯奎突然發現前面有一個奇怪的黑乎乎的東西。
于是,他們三個一起朝那奇怪東西所在處游去,原來,是一個黑乎乎的洞,洞口四周還布滿了珊瑚。他們小心翼翼地潛入洞穴,發現這竟然是一條1米寬的水下隧道。充滿著好奇的他們開始試著在這狹窄的隧道中左右探索。他們來到了一個拱形洞窟,這里的水深僅及腰際,寬約60米,高2~5米不等。洞壁顏色白、藍交雜,鐘乳、石筍如林,景象十分奇特。在洞窟內,他們又發現了一個新的缺口。從缺口望進去,那里還有一個洞室,30米高的洞頂俯瞰著一個被巖壁包圍著的小湖。庫斯奎將手電筒的燈光照在了洞壁上,發現洞壁上有一些圖案,他趕緊把洞內的奇妙圖案拍了下來。
兩天后,庫斯奎到照相館去取洗好的照片,才發現拍下來的圖案非常神奇,他想這很可能是古人留下的杰作,可是他查考了所有能找到的考古資料,卻一無所獲。
過了幾天,他們再次來到海底。這次,他們驚奇地看到洞窟的西壁有一橫排小馬,洞頂上有一幅巨角黑山羊圖,還有一幅雄鹿圖。東壁上畫著兩頭大野牛和更多手印般的手掌,甚至還有怪異的幾何符號。
他們隨即向法國的考古研究部門作了報告。起初一些專家對此表示懷疑,于是,庫爾丹等專家隨庫斯奎潛入隧道,經過幾天的緊張鑒定之后,再也沒有人對此表示懷疑了。壁畫不僅完全像庫斯奎先前所描述的那樣精美,而且專家們還找到了更多之前沒有發覺的壁畫。后來經過科學鑒定,這批畫已有18000多年的歷史了。
然而,人們疑惑不解的是,一萬多年前古代藝術家是怎樣潛入這個海底洞穴的?洞穴壁畫為何奇跡般地完好如初?有的考古學家解釋說,那時海平面比今天要低,人們可以很容易地從懸崖下的隧道口進入洞穴。也有一些人認為壁畫完好如初,可能不是1萬多年前的作品,這些壁畫很可能是后人的偽作。
*鏈接放大鏡*
最早的史前壁畫
目前已經發現的最早的史前壁畫可以追溯到距今3.1萬年前。它是3個洞穴探險者1994年12月在法國阿爾代什地區發現的,被命名為“蕭維(Chauvet)洞穴壁畫”。這批畫中繪有懷孕的婦女、獅子、熊、犀牛等各種動物,而且已經靈活運用了透視法,具有優美的線條和細微的明暗變化。
被神秘籠罩的英國巨石陣
如今,宇宙飛船可以前往火星尋找生命,宇航員也可以在月球上漫步,科學家們也已經完成了“生命之書”,破譯了人體的基因編碼序列,但是現代人面對自己祖先留下的一些遺跡仍然只能無奈地搖搖頭、聳聳肩。在英國倫敦西南部100多千米的索爾茲伯里平原上就有這樣一道難題。
1130年,英國一位神父外出時,發現了這座由巨大的石頭構成的圓形石林,這個奇特的古跡被稱為“巨石陣”“索爾茲伯里石環”“太陽神廟”“史前石桌”等。這些讓人眼花繚亂的名稱揭示了人們對這個史前遺跡的迷惑和不解。
巨石陣大約占地11萬平方米,幾十塊巨石圍成一個大圓圈,每塊石柱大約重50噸,最高的有10米,還有不少是架在兩根豎直的石柱之上的。這些石柱的主要成分是藍砂巖,而藍砂巖主要存在于南威爾士的普利賽力山脈中。這些史前人類究竟是如何將石柱從遙遠的地方運送過來的?他們又是怎樣把這些石柱搭建在一起的?目前,考古學家還沒有給出一個確切的答案。
另外,這個巨石陣是用來做什么的呢?這也是一個讓歷史學家們迷惑的問題。有人認為這是一個遠古時代顯赫家族的墓地,有人覺得這是一個天文觀測臺,甚至還有人認為這是一個“康復治療中心”。
不管答案是什么,在英國人的心目中,這里都是一個神圣的地方。到現在為止,這個巨石陣已經成為英國最受歡迎的景點之一。參觀的人往往認為建造圓形石林的古代人中一定有偉大的發明家和工程師。
*探索追蹤*
關于巨石來源的推測
據統計,迄今發現的巨石陣共有人工琢鑿過的巨石130多塊。這些巨石的來源引起了許多推測。人們曾經認為這些巨石中的藍砂巖石采自威爾士南部的普雷斯塞利山脈,這些藍砂巖塊被放在木筏上由水運而來。但也有地質學家認為,巨石陣的石頭種類繁多,也許是由冰川活動把它們從更遙遠的地方帶到附近,然后被建筑者采集來用做材料的。
是誰建造了復活島上的巨型雕像
1722年的一天,荷蘭的一個艦隊司令羅格文率領三艘軍艦在南太平洋航行,突然,在他的前方閃爍著一個亮點。
“難道是一座島嶼?”他想,“為什么航海圖上沒有標出呀?”
當他們慢慢靠近小島的時候,發現島上四周似乎站滿了黑壓壓的人群,他們高大魁梧,那身高和自己相比,自己簡直就成了巨人之下可憐的侏儒。并且那巨人還巋然不動,當場就把他們嚇得膽戰心驚,不寒而栗。
待他們壯著膽量,下船走上島時,他們發現原來這是一批巨石雕像。
這些石像大小不一,最高的22米,相當于5層樓房的高度,腦袋長7米,直徑3米,鼻長3.4米,軀干13米,最重的達400噸以上,最輕的也有幾噸,平均重量60噸左右。
這些石像的造型非常奇特,高高的鼻子翹起,薄薄的嘴唇閉著,像是表示輕蔑,又像是表示嘲笑。沒有眼珠,只是在斜面的前額下凹陷著兩個輪廓分明的眼窩。眉弓寬大,耳廓偏長,雙手按著肚皮,神情嚴肅,似乎在望空懷想,又像在對海沉思。他們肩并肩站在一起,氣勢磅礴,雄偉壯觀。
之后,羅格文帶領著同行的人在島上環游了一周又意外發現,這些石像大部分站在島嶼的四周,也有的還躺在采石加工場里,剛剛完工或尚未完工,也有的棄置在搬運的路上,倒伏在荒野草叢之中,總計有1000多尊。
“是誰雕制了這些人像?又用什么方法把它們運送到海邊的?它們長年累月站在島邊的崖岸上,期待著什么?”這在他們的頭腦中打下了一連串的問號。
因為這一天是復活節,所以他們把這個小島稱作復活島。
你知道嗎?從當初羅格文他們發現此島到如今,在這200多年間,所有的來訪者都對過些石雕像疑惑重重。人既無運輸機械,又無吊裝設備,是怎樣把幾十噸的巨石人像從好幾公里外的采石場搬運到海邊呢?又怎樣把這些龐然大物安放在4米多高的石臺上面呢?他們是怎樣把這么笨重的帽子安放在石像頭上的?又是什么樣的力量驅使他們去建造這些巨大的藝術品和建筑物?
復活島地處偏僻的一角,又是位于浩瀚的太平洋之上,與世隔絕。島上只有少量的土著居民,又沒有高大的樹木作運輸工具,僅憑簡陋的工具,要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簡直令人不可思議。
要完全揭開整座島嶼石像的秘密很困難,但是根據被推倒、摧毀的石像遺跡,考古學家還是揭開了得到了一些合情合理的推測,認為這些石像的建造過程就是在島上生活的人們對于神圣力量從堅定執迷到走火入魔的過程。這里的居民將這些石像視為自己的守護神,每個部落都有自己的石像。為了保佑自己的部落豐收和好運,他們不斷地建造更大更多的石像,為了運送這些石像,島上的樹木最終被砍伐殆盡,食物開始短缺,他們也把怨氣發泄在石像身上,巨石像因此被推倒,至今只留下遺跡,讓后來人引以為戒。
*鏈接放大鏡*
復活節的由來
在歐美各國,復活節是僅次于圣誕節的重大節日。按《圣經·馬太福音》的說法,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受刑死后三天復活,因而設立此節。根據西方教會的傳統,在春分節(3月21日)當日見到滿月或過了春分見到第一個滿月之后,遇到的第一個星期日即為復活節。東方教會則規定,如果滿月恰好出現在這第一個星期日,則復活節再推遲一周。因此,節期大致在3月22日至4月25日之間。
撒哈拉壁畫到底出自誰手
1933年,法國殖民軍的兩個軍官科爾提埃大尉和布雷南中尉,在阿爾及利亞南部地區巡查的時候,偶然在撒哈拉沙漠中部的塔西里高原上發現了精美奇異的壁畫。刻在巖石上的壁畫,有獵人、車夫、大象、牛群以及宗教儀式和家庭生活場面。于是,布雷南中尉,用速寫的方法描下了一些壁畫上的場景?;貒?,他把這些圖畫公布于世,立即引起了極大的反響。特別是強烈吸引了世界探險家們的眼球。
法國人亨利·洛特也被此深深吸引了。他是一個孤兒,是在一個艱苦的環境下長大的,后來,他當了飛行員,又因一次偶然的事故,失去了聽力,不得已才結束飛行生涯。但是,他對撒哈拉沙漠的向往卻始終沒有改變。特別是布雷南中尉帶來的速寫壁畫,更加讓他對那向往不已。他一直渴望組織一支考察隊到塔西里去,把沙漠中的壁畫按原來的大小和色彩臨摹下來。
可是,亨利·洛特十分清楚地意識到,就他當時的狀況,特別是自己連一張中學文憑都沒有,是沒有人會響應他的號召的。
于是,他發憤學習,用半工半讀的方法,獲得了巴黎大學博士學位??傻姑沟氖牵斔P躇滿志,準備到沙漠里臨摹壁畫的時候,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了,不幸再次降臨到他的身上——由于脊椎受傷,只好臥床休息十年之久,到沙漠探險、臨摹壁畫的希望又成了泡影。在這之后的日子里,雖然他痛苦著,彷徨著,但是,他絕沒有消沉,心中的那股熱情依然如舊。
當他身體恢復后,就立即請示政府和科研機構支持,組成一支考察隊,決定向撒哈拉沙漠進軍。
當時身邊的人都對他說:“沙漠里條件惡劣,白天狂風呼嘯,沙石飛揚,臨摹壁畫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那些壁畫有的是刻在彎曲懸空的巖石上,有的是在巖裂處,臨摹它要冒很大風險。”
可是,意志堅強的洛特根本聽不進朋友的勸告,還是帶著四名畫家、一名攝影師,來到了撒哈拉大沙漠深處的塔西里高原上,尋找壁畫。
很幸運,他們找到了。之后,他們忍受著嚴寒和酷暑,缺水和孤寂,足足用兩年多時間,終于臨摹了1500平方米的壁畫。
回到巴黎后,他把臨摹抄本在羅浮宮展出,立即引起了強烈的轟動。人們看到了遠古時代人類祭神的場面、狩獵的情景,舉辦宴會的盛況,還看到了栩栩如生的田園風光。
在今天極端干燥的撒哈拉沙漠中,為什么會出現如此豐富多彩的古代藝術品呢?
后來,美國宇航局對日本陶古的研究結果,竟然意外地披露了一點撒哈拉壁畫的天機。
日本陶古,是在日本發現的一種陶制小人雕像。經過美國宇航局科研人員鑒定,認為這些陶古是一些穿著宇航服的宇航員。它們與撒哈拉壁畫上的畫像有著相似的服飾,因此他們認為壁畫可能就是天外來客的另一遺跡。
*鏈接放大鏡*
撒哈拉沙漠
撒哈拉沙漠大約形成于250萬年以前,是世界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上除南極洲之外最大的荒漠,氣候條件極其惡劣,是地球上最不適合生物生長的地方之一,總面積約9065000平方千米,幾乎占滿非洲北部全部。它西瀕大西洋,北臨阿特拉斯山脈和地中海,東為紅海,南為薩赫勒一個半沙漠乾草原的過渡區。
上帝之手留下的荒原“線畫”
20世紀30年代,一位美國的飛行員,在秘魯西南部沿海伊卡省東南角的一個小鎮與安第斯山之間的荒原上空飛過時,他看到地面上有非常醒目的縱橫交錯的“線條”。起初他還以為那是印第安人的古運河。
這位飛行員回去后把他在空中的所見告訴了別人,許多人聽到這件事后疑竇叢生,極為干燥少雨的納斯卡地區怎么會有運河呢?但如果不是運河那又是什么呢?
聽到這件事的美國考古學家科遜克決定進行實地考察,弄明事情的真相。1940年,科遜克率領一個考察隊開進了納斯卡荒原。
開始,他們確實在這片布滿沙石的荒地上發現了一條條或直或彎像溝槽似的東西,它們是做什么用的呢?怎么又淺又窄。很明顯,那根本不是什么運河。
為了弄清這些溝槽所構成的圖案,考察隊員們想出了一個辦法:他們各自手拿指南針,分別沿著“溝”行走,同時在地圖上畫下自己所走過的“溝”的方位和形狀,當他們最后把各人所畫的圖形匯總到一張地圖上時,都出現了奇跡:出現在地圖上的分明是一只喙部突出的巨鷹!這只鷹的翅膀長90米,尾巴長40米,而它的嘴足足有100米長,并且還與一條1700米長的筆直的溝相連接,好像它正伸嘴到溝里飲水似的。這使考察隊員們大受振奮,他們認為這可是發現于世界上的又一大奇觀。于是他們請求秘魯政府幫助,用直升機來觀察這片荒原上的巨畫。
當飛機飛到一定的高度,從某個適當的角度向下看去,展現在人們眼中的情景,竟如同一張巨大的畫布,上面描繪著一幅幅各式各樣的圖案。這些巨大圖畫由許多深0.9米、寬15厘米至數米的人工溝組成,這些畫一般都有幾百平方米大,圖案中有由南向北縱貫各地、精確到誤差不超過一度的直線;也有如三角形、圓形、矩形等幾何狀的圖案;但最多的還是各種動物和一些植物的畫像,如蜥蜴、蜘蛛、逆戟鯨、駱駝、鷹、蜂鳥、猴子、仙人掌、海草等。此外,還有一些人形圖案,他們身軀高大,情態各異,其中有一個巨人高達620米,身體挺得直直的,兩手叉腰,氣勢威嚴,還有些巨人頭上似乎戴著王冠。
更加令考察隊員們感到驚奇的是:荒原上的圖案隔一段距離竟會重復出現,在不同地方重復出現的圖畫如出一轍,仿佛是用復印機復制出來的一般,真是讓人嘆為觀止。
*探索追蹤*
納斯卡線畫用途之謎
有考古專家認為,納斯卡線畫大概創作于公元前500年至公元500年,可能是印加王朝興起前,由居于秘魯的土著人完成,圖像和線條代表一部“世界最大的天文學書籍”。他們認為這些圖像和線條用于測定星宿在一年中不同時間的位置,以決定播種和收割的時間,例如有些鳥形圖案的喙跟夏至的日出位置連成直線。還有人猜測這些巨畫可能是有實用價值的古地圖,巨畫標明了寶藏的所在之地,但一般人無法讀懂這些“密碼”。也有人認為,這些圖案可能是古納斯卡人舉行盛大體育活動的場所,那些圖案是為各項體育活動而設計的。還有人認為,荒原圖案可能是古納斯卡人舉行宗教儀式的場地,那些圖案中的每個圖像分別為各個氏族的圖騰。不過,以上種種均為人們的假想和猜測而已。
巨石浮雕的神秘面紗
委內瑞拉是位于南美洲北部的一個國家,這里既有崇山峻嶺,也有湖泊林立,吸引了無數探索者的目光。20世紀初,一個墨西哥小考察隊就來到了委內瑞拉的一片崇山峻嶺中尋找古城遺址。轉著轉著,他們就在茂密的森林中迷路了。正當他們胡亂四轉的時候,無意間來到了一個森林比較稀疏的地方,他們想坐下來休息一下時,一個眼明手快的考察隊員發現了靜臥在草叢中的一大塊巨石。這一塊巨石的面積非常大,大約有幾千米大小,石頭表面有許多不太明顯的奇怪圖案。這個考察隊員高興得歡呼雀躍,以為他找到了所謂的黃金寶庫。
當他把這個發現告訴給那些正在小溪邊喝水的同伴后,大家的情緒馬上就激動起來,都立刻沿著巨石向四面搜索,想找到夢寐以求的“財寶之門”。
可令他們很失望的是,考察隊員們搜尋了很長時間,卻沒有發現任何新的有價值的東西。迷路、勞累加上天色已晚,考察隊員們只好在巨石旁野營。
第二天清晨,當太陽升起,陽光以特定的角度照射到巨石上時,奇跡出現了:這塊大巨石上出現了許多光怪陸離的美妙圖像,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當陽光轉移而偏離了這個角度時。圖像也隨之消失了。
考察隊的這一發現在當時引起了轟動,許多探險家、考古學家決定前往這個神秘的地方去欣賞那些神秘的圖像。
通過考古學家們的觀察發現,這塊大石上的浮雕圖像共有7幅。中間一幅是一條巨蛇,近蛇頭處刻著幾個大鐘;還有一幅圖像是一個穿著奇怪裝束、頭戴盔甲的武士,除此之外還有一幅極像人但又不是人的“怪物”,有人推測:這是否就是“太外來客”外星人的形象呢?這些浮雕是否是外星人訪問地球后留下的呢?
所有的一切困擾著我們,等待著我們去發覺它真正的答案。
*探索追蹤*
浮雕圖案之謎
委內瑞拉的巨石浮雕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經過人工雕刻的。圖像和石塊表面的刻痕以及陽光照射的角度有著某種關系。究竟是怎樣的一種關系,目前人們也說不清楚。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雕刻者對光學原理有一定的研究,通過對光學原理的研究,巧妙而準確地把握住了雕刻的角度和刀口深度,因而只有陽光射到某一角度時才能清楚地看到浮雕的圖案。
阿爾塔米拉山洞中的奇異壁畫
1879年的一天,業余考古學家馬塞利洛·德·索圖勒帶著他9歲的女兒瑪利亞,來到了北西班牙的阿爾塔米拉進行考古發掘工作。
馬塞利洛很快地投入到了自己的工作中,他幾乎忘記了身邊的女兒。小瑪利亞則好奇地東瞧瞧西看看。不一會兒,她發現在不遠處有一個山洞,于是,就手拿提燈信步走了進去。突然,馬塞利洛聽到了女兒的尖叫:“公牛,公牛,爸爸,快來??!”他急忙扔掉手中的工具,順著瑪利亞的聲音向洞內跑去。
馬塞利洛順著女兒的手指望去,不禁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在約60英尺長、30英尺寬的洞頂上,畫著十幾只情態各異的野牛、野豬、馬、羊等動物,畫面上的野牛有的在用前蹄刨地,有的在仰脖吼叫,還有的中了長矛奄奄一息……形態各異,栩栩如生。更令人驚嘆的是,這些動物竟然分別是用褐色、黃色、黑色和紅色的顏料涂畫成的。隨后,在洞內的其他地方,馬塞利洛又發現了一些類似的繪畫。憑著自己深厚的專業知識,馬塞利洛判斷:這些畫距今至少有1萬年的歷史。但是,這究竟出自何人之手,又是如何創作的,這些原始繪畫究竟又有何功用,都讓馬塞利洛感到疑惑重重。
阿爾塔米拉山洞的繪畫,引起了科學家們的濃厚興趣,他們首先要弄清楚的是,如此精湛的藝術,是什么人創作完成的呢?
一些考古學家推斷,生活于公元前3.2萬年至1萬年間的克羅馬尼翁人是這些壁畫的作者。當時,他們用尖銳的石頭在石壁上刻出了這些作品的輪廓,然后再用手指或羽毛、獸毛等制成的刷子,蘸上鐵礦石和動物血、脂肪以及植物汁液制成的顏料進行上色,有的顏料可能還是用空心的蘆稈吹上去的。
可是,在這黑漆漆的洞內,克羅馬尼翁人是用什么方法進行照明的呢?他們又是依靠什么工具在距地面幾米高的地方作畫的呢?這些畫為什么不畫在離地面近的洞壁上?
關于這些原始繪畫的功用,也有多種說法。有人說這些畫是原始宗教的產物,是供原始的先民們頂禮膜拜的;也有人說它是教育年輕人如何狩獵的教材;還有人說它是人類早期的審美活動,具有娛樂的作用。
但是,究竟哪種說法更科學更具權威性,考古學家們都很難說明白。
*鏈接放大鏡*
世界上的山洞壁畫
自小瑪利亞發現阿爾塔米拉山洞壁畫之后,人們又陸續在歐洲的其他地方,發現了100多處飾有石器時代繪畫和雕刻作品的洞穴。據科學家考證,這些繪畫作品的制作時間至少有1.5萬多年,有的甚至已有兩三萬年的歷史。由于洞內良好的通風和經久不變的溫度、濕度,阿爾塔米拉山洞的繪畫是保存得最完好的,可以說是原始藝術的典范。
大海上的無人船
小威的叔公是一位退了休的老船長,小威十分敬佩他,這不只是因為叔公有幾十年的漂洋過海的經歷,令他很向往。還因為叔公裝著滿滿一肚子有關大海的故事。小威從他那里聽到了許多這樣的故事,但還是不滿足。這不,他又請求叔公給他講一些關于大海上的無人船的故事。
叔公對他說:“到目前為止,人們在茫茫大海上已發現過好幾十艘無人船,這些船孤獨,奇異而神秘,就像在跟我們訴說著一樁樁離奇故事,但似乎又無從說起。例如,1855年2月28日,英國三桅帆船馬拉頓號在北大西洋遇到一艘美國無人船圖瑞姆斯·切斯捷爾號。該船風帆垂落,空無一人。而船只完好,貨物依然如故,食物淡水充足,也無任何搏斗和暴力的跡象,只是不見一人,也找不到航海日記和羅盤。
1880年,人們在美國羅德艾蘭州紐波特市伊斯頓斯·比奇鎮附近的海面上發現一艘名叫西拜爾德的無人船,船長室的早餐尚在,而全體船員卻不知去向了。
1881年12月12日,美國快速機帆炮艦愛倫·奧斯汀號在北大西洋上巡游時,發現一艘無人帆船。該船內除無人外,一切正常,水果、瓶裝酒、淡水、食物完好無缺。奧斯汀號艦長格里福芬命令幾個水兵留在這條帆船上,由他的軍艦拖著這條船航行。不幸的是,離海岸還有三天路程時,突然海上狂風大作,拖帆船用的纜繩斷裂,黑夜茫茫,兩船失去了聯系,呼叫無音。第二天,當愛倫·奧斯汀號找到該帆船時,艦長派出的水兵都不見了!離紐約只有300公里,眼看就要到家了。格里福芬艦長只得用重金買動了幾個人到那艘帆船上去。
這一天能見度很好,微風習習。黎明前,愛倫·奧斯汀號舵手發現船偏離了航線,當他回頭再看拖著的帆船時,不禁大吃一驚:帆船不見了!就這樣,這艘帆船神秘失蹤就成了世界航海史上的一個不解之謎?!?
*探索追蹤*
無人船之謎
有科學家認為這種,海洋上的無人船有可能是受到海洋次聲波的作用而造成的。海洋次聲波一般在風暴和強風下出現,其頻率低于20赫茲,人耳收聽不到。而通常人耳所能接受到的聲波頻率范圍是在20~20000赫茲內。
在不損失強度的前提下,頻率越低的聲波傳播越遠。次聲波頻率較低,能量消耗極小。所以,在空氣中,次聲波與聲波、光波、無線電波相比,傳播距離遠且不衰減。海洋上,如果是大風暴,次聲波的功率可達數十千瓦,并且傳得很遠。當海船遇到這種強能量的次聲波時,次聲波對生物體會造成輻射現象。某些頻率的次聲波,可引起人和動物的疲勞、痛苦,甚至導致失明。同時,過強的次聲波常使人和動物產生驚恐情緒,導致船上的人員跳海自殺而失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