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不是我,是風——犯罪心理與動機(1)

第一回 發酵的培養液和它的尋找者——犯罪心理的成因和發展變化

第一節 投毒案帶來的啟示——心理的失衡源自生理不足

沒有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地球上的國度便無法存在。有些人必須自由,有些人必須不自由,有些人是統治者,有些人是被統治者。

——馬丁·路德

一名女犯罪人的自白:

我從小生活在小鄉村,家里有三個哥哥,兩個妹妹。因為我的母親精神失常,所以我從未得到過母愛,酗酒成性的父親也從未給予過我父愛。小時候臉部不慎燒傷留下了永久的疤痕,這使得我很一直很自卑,我只有用拼命讀書來獲得尊嚴。但小學三年級時,家里因為經濟困難,為了讓幾個哥哥上初中,我和兩個妹妹被迫退學了。我心里很不甘心,為什么哥哥們就能上學,身為女娃的我就不行,明明我的成績比他們好。

雖然心有不甘,可是也沒有辦法改變這個事實了,后來哥哥們陸續娶親,我與妹妹們也嫁人了。由于臉上有缺陷,哥哥們主張我嫁給隔壁患有癲癇病的吳某,說是在他們身邊我才不會被人欺負。我根本不信他們假惺惺的話,他們是想就近看我的笑話。我恨死他們了。

一次,吳某進城偶然間買了張彩票,中了2萬元獎。這讓我們家的經濟情況大大改善了,還蓋了三間新瓦房。我心想這回在哥哥嫂子面前我揚眉吐氣了。沒想到,兩年后住在我家隔壁的大哥竟想蓋二層樓了!那怎么行?要是大哥家的樓房高于我家,我家的 “好風水”就會被他占了去。我心里惦記著絕對不能讓大哥家壓住我家的運氣。我讓吳某去找大哥說不同意房子比我家高,誰知吳某是個“窩囊廢”,說什么都是自家人不礙事。就這樣,大哥家蓋了樓,我心里恨哪!

兩年后的一天,我在大哥家的玉米地里摘了幾根玉米,嫂子竟在街上大罵偷玉米的賊。我想嫂子一定是故意的,自從她家蓋了樓她就不可一世得很,在村子里跟個女皇帝似的。

新仇加舊恨,我知道再不給點顏色嫂子瞧瞧,她怕是還要囂張,不把我放在眼里。于是我在大哥家的水缸里放了少量的毒藥,誰知大哥一家人不過是上吐下瀉了幾天,我真是氣不打一處來。此后,只要嫂子讓我不痛快我就投毒。

此時,正趕上農村麥收季節,我讓父親給我帶幾天孩子,父親卻說大哥的兩個小兒子他都照看不顧來,沒精力再給我看。我氣瘋了,買了一瓶毒藥,全倒進了大哥家的涼茶壺里,中午時分大哥、嫂子從地里回來喝了涼茶便很快中毒身亡了……

從該案例看,這名女犯罪人童年時處于被動地位,父母重男輕女的思想使她失去了繼續上學的機會,生理上的缺陷又使得她極度自卑,婚姻上的屈就令她看不到兄長們的好意,強烈的嫉妒心使他的心理完全扭曲了。她的內心在咆哮、在怒吼,終于房屋上的優勢讓她的心理稍稍平衡。可是,兄長家蓋樓又激起了她心中的妒火和怒火,這時只需要一個導火索,就能尋找出她潛藏的犯罪因子。“偷玉米”事件應運而生,惱羞成怒的她終于伸出了魔掌——投毒。女犯罪人拘泥于一些瑣事,整天處心積慮,睚眥必報,但身為女性,她清楚憑借自己的力量很難采用暴力性的手段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故選擇了投毒的犯罪方式。這不僅使她連連得手,而且使她養成了犯罪習慣。

我們知道,男女性別差異,造成男女生理、心理特征及社會角色扮演等方面的差異,從而使男女在犯罪的主動性及犯罪類型和方式上表現出差異性。

一般來說,由于受到社會文化的影響,男性在社會上往往扮演著“勇敢”、“冒險”、“主動”的角色,而女性在社會上多與“溫柔’’、“順從”等聯系在一起。反映在犯罪及其行為上,男性更為主動,攻擊性更強些,尤其是在團伙犯罪中,男性常常處于主動地位,女性則常處于被動地位。一些女性長期遭受家庭暴力侵犯,忍無可忍之下,泄憤犯罪;或參與團伙,以彌補自身智力和能力的不足。女性在實施犯罪時,往往都采用適合自身特點的犯罪方式和手段。事實上,在此案中,女性犯罪人并沒有選擇暴力手段,而是選擇了相對“溫和”的手段作案就是一個很好的說明。

大案追蹤

南京湯山投毒案

陳正平,32歲,初中文化,南京市浦口區烏江鎮商業村人,1992年曾因犯盜竊罪被判處有期徒刑二年零六個月。陳正平在南京市江寧區湯山鎮經營“菊紅”面食店期間,為瑣事與湯山鎮“正武”面食店業主陳宗武發生矛盾。陳正平見陳宗武面食店生意興隆,遂懷恨在心,意圖報復。2002年9月13日晚11時許,陳正平潛入“正武”面食店,將所攜帶的劇毒鼠藥“毒鼠強”投放到該店食品原料內,造成300多人因食用有毒食品而中毒,死亡42人。

湯山特大投毒案件發生后,公安機關立即出動,經過78小時的偵查查證,迅速破獲此案,抓獲犯罪嫌疑人陳正平,南京市檢察院及時批捕,依法向南京市中級法院提起公訴。南京市中級法院經公開審理,于9月30日作出一審判決,依法判處被告人陳正平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

此案的犯罪人陳正平為瑣事糾紛意圖報復犯罪,并最終有了犯罪事實,這屬于主動犯罪,雖然沒有采取暴力,但認知能力低下,不能明晰事物,倒錯的認識觀念令他走向了極端,其投毒傷人犯罪情節惡劣,理應受到嚴懲。

第二節 虛榮著,偷竊著——迷失的心理

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在動機與行為之間,總有陰影徘徊。

——托馬斯·艾略特

許多在校學生犯罪的原因之一就是認識上的錯誤。比如幾年前發生在安徽某縣的一起中學生殺同班同學的殺人分尸案中,犯罪人在分尸后大言不慚地說,“我殺他是為了反腐敗”,因為被殺者的父親是當地一個鎮的書記。這樣的犯罪人的意志一般都具兩極性,即一方面表現為追求崇高的英雄主義,目標堅定,哪怕以身試法也要實行犯罪行為,在實施犯罪過程中,意志頑強,行為主動,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另一方面表現積極向上的欲望,只不過經不住錯誤認識的誤導、內心欲望的糾纏和“英雄”犯罪的誘惑。

其實這樣的人已經心理迷失,他們對社會敵視,喜歡鉆牛角尖,習慣于片面地分析問題、夸大社會的陰暗面,對集體漠不關心,自制力缺乏,放縱、任性、固執以及嚴重的對立情緒或嚴重的情緒不穩定等。而這些都與犯罪心理的形成息息相關。

林某,一所重點大學的本科生。他出生在一個較為貧窮的家庭,老實的父母親靠家里的幾畝地供他和妹妹上學。林某很孝順,很勤奮,學習成績也不錯,從不浪費一分錢。上大學申請了助學貸款,平時還通過勤工儉學來補貼家里和資助妹妹上學。

上大二那年,林某交了一個女朋友陳某,他們兩人是同鄉,陳某十分樸實,不像城里的姑娘那樣追求物質享受,而且還是班里的優秀學生,學期末總能評上優秀。林某和陳某在學習上互相幫助,互相鼓勵,精神上互相支持,陳某的善解人意使林某感到很幸運同時也漸感壓力和慚愧,心想:“她那么好,我卻什么都不能給她。”可是,善良的陳某很能體諒林某的處境和家庭,從不主動要求什么,她對林某說:“沒關系,你別想那么多,那些我都不在意,我在意的是你這個人。等我們畢業工作了,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一次,林某室友的女朋友過生日,邀請了林某和陳某。看著經濟條件好的室友給自己的女朋友買了一些漂亮的禮物,其中一條裙子的價格貴得超過了林某半年的伙食費。林某很不高興,他不甘心,覺得社會太不公平,有的人那么富有,而自己卻一貧如洗。另一方面林某也覺得對不起自己的女友,因為從沒有送過女友什么像樣的禮物。所以他暗暗下決心,一定要在陳某生日的時候,送給陳某一個拿得出去的禮物。林某絞盡腦汁也想不出一個好的解決問題的辦法。

某日,他到某小區去接做家教的陳某時,看到小區的車棚里放了不少電動自行車,心里生出一個惡念:“一輛電動自行車要1000多塊,賣了它不就什么都解決了嗎?”在后來幾次接女友的過程中,林某都注意觀察小區的保安情況,他發現這個小區的管理十分松懈,像他這樣的人可以隨意進出。

一天傍晚,他又來到了這個小區,打算偷車。正當他要偷車時,一個行人正好走過來,林某感覺到十分緊張、恐懼,心臟怦怦地跳,最終因懼怕而放棄。這件事情過后,林某越想越生自己的氣,感覺自己很窩囊,而且錢的問題也沒有解決。他對自己說一定要偷上一輛,不然買不上像樣的禮物給女友,自己就算不上是個男人了。第二天,他在從這個小區偷自行車的時候被巡邏保安當場抓住,扭送到了公安機關。

林某原是一個勤學上進的好學生,但由于家境貧寒,加上有了女朋友以后,有一種與室友盲目攀比的心理,這些使得他的認知發生了很大的轉變,他覺得社會太不公平,貧富差距使他抬不起頭來。這是林某認知方式偏激造成的。為了滿足自己在女友面前的虛榮,林某不惜鋌而走險,企圖偷竊電動自行車,在第一次偷竊自行車沒有成功的情況下,他并沒有死心機。這表現了他不達目的不罷休,體現出他犯罪意志的堅定性。從表面上看,家境貧寒使他產生了對錢財的強烈需求,進而產生犯罪動機,走向犯罪道路,但從實質上看,仍與林某不良個性傾向(不良的需要、不正確的動機、錯誤的人生觀)和偏頗的性格特征(偏激、自私等)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失衡世界

烏干達位于非洲的東部,在這里的許多當地人心理迷失崇拜巫術,他們相信用人體器官來祭拜神靈就可以帶來健康和財富。因此,在烏干達遭到綁架并殺害割取器官的受害者越來越多,其中又以兒童為主要受害者,烏干達警方對此進行正面宣傳,希望民眾提高警覺,并成立了一支反祭祀工作組,以防止類似的殘忍事件再度發生。然而,近年來,烏干達綁架殺人并割取器官案件發生率仍然在上升,被割取的器官往往是面部器官或者生殖器,大批的兒童由于沒有抵抗能力而深受其害。

心理學家分析表示:“這種情況我們稱它為‘心理迷失’,人們迷失方向,不再尊重人性,只相信巫師及神靈的救贖才是救苦救難的靈丹妙藥。”

據悉,這樣類似的祭祀方式還發生在其他一些國家,比如印度、南非、加蓬和坦桑尼亞等。

第三節 不是漸變就是突變——犯罪心理的形成過程

思想上的缺陷和弱點正如身體上的創傷,就算用盡一切辦法將其治愈,仍然會留下疤痕。

——洛奇福高

人的個性有好壞之分,一般說來,犯罪者都具有不良個性心理品質。研究過犯罪者走上犯罪道路的歷程,我們就會很容易發現,犯罪者大都經歷了在個性方面逐步演變、越變越壞的漸變過程。這樣的漸變模式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犯罪者的不良個性,還會對社會生活中的消極因素產生反應,并結合內外消極因素,使個人的個性品質上發生惡性的質變,即產生驅使個體實施犯罪的犯罪動機,導致了犯罪心理的最終形成。

朱某在擔任某地區行署副專員、市委副書記、市長期間,利用職務之便為他人謀取利益,先后50次收受25人賄賂共計人民幣70萬元、美元12萬元以及價值4萬元的物品2件。此外,朱某還對其215萬人民幣及19萬美元的家庭財產不能說明來源合法。案件偵破后,朱某自我剖析其受賄的原因時,說:“我原本是一個遵法守紀好公民、好干部,我也曾一心為老百姓著想過。可是后來,認識的人多了,身邊都是些有求于我的人,我知道他們看中我的權力可以助他們成事,所以想盡辦法靠近我、賄賂我。剛開始我總能夠嚴格要求自己,并且農民出身的我對送禮之風、權錢交易很看不慣、心里煩,所以當場予以拒絕,或者事后退還。并且為這種事,我也曾批評過人、教育過人。可是,后來隨著金錢、美色等的誘惑越來越大,我開始把持不住了,內心的貪婪慢慢越過了法紀的柵欄。再后來小貪小受已經不能滿足我貪婪的欲望,我知道自己已經一發不可收拾了。在接下來的日子里,看著自己步步高升,我更是肆無忌憚了,私心越來越重,甚至到了麻木不仁、習以為常的地步,我徹底沉淪了。”

貪污受賄讓朱某的違法違紀行為有了一個發展過程。一開始,他還能做到勤政廉政,可是他沒有能夠堅持自己的立場,有求于他的人多了,他的警鐘就不能長鳴,在隨后的日子里,他陷入貪污受賄不能自拔了。朱某之所以由—個高級干部淪為階下囚,一個最根本的原因是他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放松了世界觀的改造,把學習黨的理論和基本知識當做耳邊風,以至于理想、信念不堅定。特別在改革開放的經濟大潮中,經不起考驗,更多地注重了眼前的物質利益和享受,好取不義之財,忘記了黨的宗旨和目標,進行權錢交易。從犯罪心理的形成模式上看,朱某隨著環境和職位的變化,漸漸開始不滿足自己所得到的東西,認識上也發生了變化,不再認為權力是人民給的,應該權為民所用,而是把權力作為自己的私有財產,作為為自己謀取利益的工具。對于受賄行為,也由最初的不習慣到習以為常,收受金額也日漸增加,在犯罪的不歸路上走得越來越遠。

朱某這樣的漸變式模式屬于犯罪心理形成的模式之一,還有一種叫做突變式模式。后者的區別在于事先沒有預謀過程,只是在強烈的時間刺激下,行為人迅速產生心理失衡,導致犯罪行為發生,就如下面案例中的蔡某。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双辽市| 宜良县| 富民县| 阿坝县| 丰原市| 霍州市| 依兰县| 廉江市| 甘孜| 磐安县| 邹平县| 台东市| 台安县| 黄大仙区| 无为县| 惠安县| 浙江省| 绥滨县| 兖州市| 嵊州市| 安平县| 肥乡县| 孟村| 奇台县| 雅安市| 湘潭县| 买车| 高雄县| 孟津县| 绍兴市| 普兰县| 栖霞市| 新绛县| 恩施市| 安图县| 寻乌县| 灵武市| 海丰县| 江源县| 临朐县| 泰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