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0章 無法駕馭自己的人無法掌控人生

人們常說以身作則,只有自己做好了,才能讓別人信服。同樣,只有具有自制力的人,才能很好地掌控自己的人生。自制對于個人的事業來講,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加強自制有助于磨礪心志,有助于良好品性的形成,能使人走向成功。

凡成功者無不懂得自制

李嘉誠說:“自制是修身立志成大事者必須具備的能力和條件,希望每個人都能做到自制!”

從本質上講,自制就是你被迫行動前,有勇氣自動去做你必須做的事情。自律往往和你不愿做或懶于去做,卻不得不做的事情相聯系。比如,刷牙洗臉是每天必須要做的事情,但是有一天你回到家筋疲力盡,如果你倒床就睡,就是在放縱自己的行為;如果你克服身體上的疲憊,堅持進行洗漱,這是你自制的表現。人們往往會遇到一些讓自己討厭或使行動受阻撓的事情,而在這種情況下,你就應該克服對情緒的干擾,接受考驗。

自制的方式,一般來說有兩種:一是去做應該做而不愿或不想做的事情;一是不做不能做、不應做而自己想做的事情。比如,你每天早晨堅持鍛煉身體,某一天天氣特別寒冷,你不想冒著寒冷繼續堅持,但是你最終走出家門,繼續鍛煉,這就屬于前者。后者的表現也較多,你喜歡抽煙,但到了無煙室,你必須強忍住內心的欲望不抽煙。

一般情況下,自制和意志是緊密相連的,意志薄弱者,自制能力較差;意志頑強者,自制能力較強。加強自制也就是磨煉意志的過程。

自制是在行動中形成的,也只能在行動中體現,除此之外,再沒有別的途徑。夢想自己變成一個自制的人就會變成一個自制的人嗎?靠讀幾本關于自制的書就能成為一個自制的人嗎?只是不停地自我檢討就能成為一個自制的人嗎?答案都是否定的。

自制的養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此,要自制首先就得勇敢面對來自各方面的一次次對自我的挑戰,不要輕易地放縱自己,哪怕它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

自制,同時也需要主動,它不是受迫于環境或他人而采取的行為;而是在被迫之前就采取的行為。前提條件是自覺自愿地去做。

在日常生活中,時時提醒自己要自制,同時你也可以有意識地培養自制精神。比如,針對你自身性格上的某一缺點或不良習慣,限定一個時間期限,集中糾正,效果比較好。

千萬不要縱容自己,給自己找借口。對自己嚴格一點兒,時間長了,自律便成為一種習慣、一種生活方式,你的人格和智慧也會因此變得更完美。

不僅如此,自制仍是人們獲得成功所必備的素質之一。

古語說得好:“歷閱前賢家與國,成由勤儉敗由奢。”對人也是這樣,要取得成功,務必要戒奢克儉。

自制不僅僅是在物質上克制欲望,對于一個想要取得成功的人來說,精神上的自制也是重要的。衣食住行畢竟是身外之物,不少人都能克制,但精神上的、意志力上的自制卻非人人都能做到。

如果你今天計劃做某件事,但早上起床后,因昨晚休息得太晚而困倦,你是否還能堅持著離開那溫暖舒適的床呢?

如果你要遠行,但身體乏力,你是否會停止旅行計劃?

如果你正在做的一件事遇到了極大的、難以克服的困難,你是繼續做呢,還是停下來等等看?

諸如此類的問題,一定要處理得干脆利落,不要因為不能控制自己而影響一生的事業。

握緊自我情緒的遙控器

能掌握自己情感的人是不會垮掉的,因為他們能夠主宰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緒。他們懂得如何在失意中尋找快樂,懂得如何對待生活中出現的任何問題。在這里沒有說“解決”問題,因為聰明人不以解決問題的能力來衡量自己是否聰明,而是不受情緒的影響,理智地對待問題。

我們在與人相處時,不可能事事都一帆風順,不可能要每個人都對我們笑臉相迎。有時候,我們也會受到他人的誤解,甚至嘲笑或輕蔑。這時,如果我們不能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緒,就會造成人際關系的不和諧,對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都將帶來很大的影響。所以,當我們遇到意外的溝通情景時,就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輕易發怒只會造成反效果。

凡是允許其情緒控制其行動的人,都是弱者,真正的強者會迫使他的行動控制其情緒。一個人受了嘲笑或輕蔑,不應該窘態畢露,無地自容。如果對方的嘲笑中確有其事,就應該勇敢地承認,這樣對你不僅沒有損害,反而大有裨益;如果對方只是橫加侮辱,盛氣凌人,且毫無事實根據,那么這些對你也是毫無損失的,你盡可置之不理,這樣會越發突顯你的人格的高尚。

有的人在與人合作中聽不得半點“逆耳之言”或反對之聲,只要別人的言辭稍有不恭,不是大發雷霆就是極力辯解,其實這樣做是不明智的。這不僅不能贏得他人的尊重,反而會讓人覺得你不易相處。采取虛心、隨和的態度將使你與他人的合作更加愉快。

能否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取決于一個人的學識、氣度、涵養、胸懷、毅力。歷史上和現實中氣度恢宏、心胸博大的人都能做到有事斷然、無事超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正如一位詩人所說:憂傷來了又去了,唯我內心的平靜常在。

人是有感情的高級動物,所以有情緒的波動。但是有些人就易于表現出來,說笑就笑,說哭就哭,像個三歲的小孩,經常做錯事情,令人哭笑不得,搞砸事情;有些人就比較含蓄,能夠把握火候,做到恰到好處,經常能夠將事情處理得很妥當。

不能控制自己情緒的人,會很容易傷害人,反過來,也很容易被人看扁,因為你這人靠不住,太軟弱,意氣用事。

不能控制自己情緒的人,會經常生氣,發脾氣,說三道四,對工作不滿、對領導不滿,有意見,很容易弄僵同事之間的關系,被老板炒魷魚。由于工作問題,對同事發脾氣、生氣,對領導有意見,領導會以為你這人心胸狹窄,無容人之量,對公司的發展會有多少影響;同事會以為你處處針對他們,會對你“刮目相看”,為了避免受牽連,肯定會選擇避而遠之。

所以我覺得不論在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中都應該避免一下,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特別不要將情緒帶到工作中去,如果真的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最好的辦法就是避免,這樣才能將它降到最低點。

一位哲學家說過:“不善于駕馭自己情緒的人總會有所失。”良好的情緒可以成為事業和生活的動力,而惡劣的情緒危機則會對身心健康產生破壞作用。因而是把自己的情緒升華到有利于個人、社會的高度,乃是明智的良策。在情緒易于劇烈波動的時刻,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告誡自己嚴防偏激情緒的爆發。人的情緒和其他一切心理過程一樣,是受大腦皮層的調節和控制的,這就決定了人是能夠有意識地控制和調節自己情緒,故可以用理智駕馭情緒,做情緒的主人以下幾方面可起到一定的作用:

1.回避法

當人陷入心理困境時,最先也是最容易采取的便是回避法,躲開、不接觸導致心理困境的外部刺激。在心理困境中,人大腦里往往形成一個較強的興奮中心,回避了相關的外部刺激,可以使這個興奮灶讓位給其他刺激引起新的興奮中心。興奮中心轉移了,也就擺脫了心理困境。“耳不聽心不煩”,正是說的這一道理。比如,家里的瑣事使你“勃然火起”或“郁悶不樂”,就到單位上班;身患絕癥者不要去醫院看望垂危病人;面對一份無望戀情的深深困擾,以一種大智大勇來逃避,這都是有效的心理自救。也可算客觀回避法,此外,還可采取主觀回避法,即通過主觀努力來強化人的本能的潛在機制,努力忘掉或壓抑自己不愉快的經歷,在主觀上實現興奮中心的轉移。注意力轉移是最簡便易行的一種主觀回避法。在你痛苦愁悶的時候,集中精力動手去干一件有意義的事,自然就回避了心理困境。

2.轉視法

并不是任何客觀現實都可以逃避,有時候,同一現實或情境,如果從一個角度來看,可能引起消極的情緒體驗,陷入心理困境;從另一角度來看,就可以發現積極意義,從而使消極情緒轉化為積極情緒。相傳一位老太太有兩個兒子:大兒子賣傘,二兒子曬鹽。為兩個兒子,老太太差不多天天愁。愁什么?每逢晴天,老太太念叨:這大晴天,傘可不好賣喲!于是為大兒子愁。每逢陰天,老太太嘀咕:這陰天下雨的,鹽可咋曬?于是為二兒子愁。老太太愁來愁去,日漸憔悴,終于成疾。兩個兒子不知如何是好。幸一智者獻策:“晴天好曬鹽,您該為二兒子高興;陰天好賣傘,您該為大兒子高興。這么轉個看法,就沒愁發嘍!”這么一來,老太太果然變愁苦為歡樂,心寬體健起來。看來,在審視、思考、評價某一客觀現實情境時,學會轉換視角,換個角度看問題,常會令使人感到痛苦不堪的心理困境化為烏有。

3.幽默法

幽默法對解脫心理困境是極有助益的自救策略之一。據說,大哲學家蘇格拉底有一位脾氣暴躁的太太。一天,蘇格拉底正當與客人談話,太太突然跑進來大鬧,并隨手將臉盆中的水潑在蘇格拉底身上。局面何其尷尬,這對一個稍有血性的男子漢來講都是無法忍受的。蘇格拉底卻笑了一笑,說:“我早知道,響雷之后,一定會有大雨。”一言解嘲,他妻子也禁不住笑出聲來。英國首相威爾森在一次演說進行一半時,臺下有人喊:“狗屎!垃圾!”這分明是指責他演講的內容。但威爾森這位干練的政治家卻微笑以對:“狗屎?垃圾?公共衛生?各位先生,我馬上就要談這個社會問題。”就這樣,他不僅沒陷入困境,反倒贏得一片喝彩。

笑是精神消毒劑,幽默是走出心理困境的階梯。當事業和生活受到挫折時,當交際出現僵局時,幽默的行為,幽默的語言,常常能使困境和窘迫轉為輕松和自然,從而使精神緊張得到放松,和緩氣氛,釋放情緒,減輕焦慮,擺脫困境。

4.低調法

人出于本能會不斷提高自己的人生期望值。這自然有其積極意義,它是個人進取、社會進步的一種心理驅動力,但“物極必反”,一味不切實際地以過高的期望值來對待人生,也許正是有些人每天都在郁悶愁怨的心理困境中消磨寶貴時光,終生不能享受生活的快樂和幸福的心理根源。期望值越高,心理上的情緒沖突越大,這是社會心理學的一個結論。

于“官”念,于“錢”途,于“物”欲,低調期望值;于事業也該如此。雖然,“志當存高遠”一向為人稱道,但沒有蕓蕓眾生,何謂社會?雖然,“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一向有人欣賞,但沒有小小兵卒組成軍隊,談何將軍?天上只有一個太陽,地上只有一個珠峰。群星雖沒有太陽耀眼,同樣熠熠生輝;群山雖沒有珠峰高大,同樣勃勃向上。“沒有花香,沒有樹高,我是一棵無人知道的小草……”擁有了小草的境界,便告別了心理困境。

5.宣泄法

由于社會文化的影響,人們對壓抑自我情緒似乎給予更多的肯定,而對宣泄自我情緒則給予更多的否定。其實這有違心理科學。心理學認為,當一個人受到挫折后,用意志力量壓抑情緒,表現出正常情況下的談笑自若,這種做法雖可以減輕焦慮,但只能緩解表面的緊張,卻按捺不住內在的情緒紛擾,不僅不能解決問題,還會陷入更深的心理困境,帶來更大的身心危害。比如,憤怒如強加抑制,就像一顆定時炸彈,時刻有毀滅自己或他人的危險;悲痛如強加抑制,不隨淚水宣泄出來,不僅會危害身心健康甚至會氣絕身亡。如同悶熱的夏天唯有一場大雨,才能使空氣一新,如晴空萬里一樣;困境中的心理重壓也只有宣泄出來,才能贏得心理上的一片晴空。

宣泄按社會效果說,有合理不合理之分。善于心理自救者總是選擇合理的方式來宣泄心中的苦痛:一是理智性的合理宣泄。如對自己的至親好友訴說心中的委屈和痛苦,或者自己跟自己傾吐,訴諸文字,讓心中的苦水順水端流瀉出來。二是情感性的合理宣泄。據說,美國某任總統的辦公室內設一滿裝細沙的沙箱,以必要時宣泄心中的怒氣。這實在是明智之舉。我們不妨照此辦理,在適當場合,大哭一場,大叫一番,任怒火噴發。這也是智者和強者所為,因為這是陷入極度心理困境的即時性的最佳自救策略。

6.補償法

“人無完人”,一個人在生活或心理上難免有某些缺陷,因而影響某一目標的實現。人會采取種種方法補償這一缺陷,以減輕、消除心理上的困擾。這在心理學上稱為補償作用。一種補償是以另一個目標來代替原來嘗試失敗的目標。如著名指揮家日本的小澤征爾,原是專攻鋼琴的。他在手指摔傷,十指的靈敏度受到影響后,一度十分苦惱。后來他毫不猶豫改學指揮而一舉成名,從而擺脫心理困境。另一種補償是憑借新的努力,以期某一弱點得到補救,轉弱為強,來達到原來的目標。希臘政治家德摩斯梯尼因發音微弱和輕度口吃,使他不能演講。他下決心練習口才,把小石卵放在嘴里練習講話,并面對海濱高聲呼喊。最終,他的語言劣勢得到補救,成為聞名的大演說家。他內心的緊張焦慮也自然消除。

面對自身的某些弱點或缺憾,無須徒嘆奈何、品味苦澀,積極的對策是另尋一條路,以真正走出心理困境。“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是對這條自救之路的最好詮釋。

7.升華法

文豪歌德年輕時曾遭受失戀的痛苦,幾次企圖自殺。但他最終把破滅的感情當做素材,從愛情焚毀的灰燼中得到靈感,寫出了震驚世界的名著——《少年維特之煩惱》。真所謂“塞翁失馬,焉之非福”。

困境和挫折,絕非人們所愿意的,因為它給人帶來心理上的壓抑和焦慮。善于心理自救者,卻能把這種情緒升華為一種力量,引向對己、對人、對社會都有利的方向,在獲得成功的滿足時,也清除了心理壓抑和焦慮,達到積極的心理平衡。古之文王、仲尼、屈原、左丘、孫子、不韋、韓非、司馬遷等,之所以為萬世傳頌,就在于他們在災難性的心理困境中以升華拯救了自己,塑造了強者的形象。在人遇到挫折時,一味憋氣愁悶,或頹唐絕望,都無濟于事;作出反社會的報復行為更是下策。這都是拿別人的錯誤在懲罰自己。正確態度是:化挫折失敗為動力,從心理困境中奮起,做生活的強者。

“當自求解脫,切勿求助他人。”這是釋迦牟尼圓寂前的最后一句話。我們不必去當佛教徒,我們也無須拒絕他人的援助之手。但當我們為心理困境所擾時,應該首先學會自救,運用各種方法調節情緒,才能真正成為情緒的主人。

影響一個人一生的,是你的性格,你的世界觀,你的價值觀,你的耐心,你的信心,你的毅力,你的情緒,你的情感。

控制情緒。調節情緒,不要大起大落,不要喜怒無常,要保持穩定的情緒,順境的時候不要忘乎所以,得意忘形;逆境的時候不要垂頭喪氣,消極萎靡;遭受打擊的時候要泰然處之,自如地應付。倘若能夠如此握緊自我情緒的遙控器,我們也許就會得到更多的幸福。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上虞市| 凌云县| 樟树市| 台北县| 蕲春县| 鄂州市| 安泽县| 巴林左旗| 广平县| 朝阳区| 灵石县| 肥东县| 临清市| 镇江市| 汶上县| 黑河市| 哈巴河县| 凤翔县| 广昌县| 松江区| 琼海市| 庆阳市| 仁化县| 桐梓县| 黄浦区| 贡山| 常德市| 长治县| 礼泉县| 朔州市| 烟台市| 大渡口区| 绥滨县| 南岸区| 广平县| 上饶市| 外汇| 安义县| 开阳县| 常德市| 广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