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選對方向,愛上你的工作
- 致羅文們的信:50位CEO的職場箴言
- 楊文
- 7896字
- 2016-02-26 14:05:02
潘石屹:工作本身是一次實現愛的努力過程
【人物簡介】
本書由50位CEO給職場朋友們的信組成,“究竟老二如何變第一?或者更正確地說,老三老四老五如何變第一第二”;“一個人與其有錢,不如讓自己變得值錢”;“你們的時間有限,所以不要浪費時間活在別人的生活里”;“要將工作過程變為一種精神享受,只有充分領會自己工作的意義和價值才能實現”……
潘石屹,SOHO(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兼聯席總裁。潘石屹以前衛著稱,他所推廣的將居住與工作合二為一的SOHO模式(小型辦公,居家辦公)深入人心。2004年潘石屹被評選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人士”之一。SOHO現代城,建外SOHO,長城腳下的公社等經典項目都出自SOHO中國的手筆。
【CEO來信】
要將工作過程變為一種精神享受,只有充分領會自己工作的意義和價值才能實現。在我的理解中,工作作為我們人類最有價值的行為活動,它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意義和價值:工作是一次團結他人與服務他人的努力,也是通過它實現社會價值而證明自己是一個合格的人或者說成功的人的過程。
獲得工作的價值后,你會愛上工作,而工作本身是一次實現愛的努力,因為你通過工作為你所愛的人們提供了有益的產品和服務。
無論你個人通過工作獲得了多么大的成就,在上天面前都是微不足道的。工作是你以此走向永恒靈魂的一個途徑。這一點,你能在連續不斷的工作中,越來越深地體會到。佛教說“業報”,指的就是你活著時的每一件事,都會在來世得到報應。你目前所做的每一件世俗中的事,都受你的內心深處的動機影響,都與你對永恒的靈魂的領悟有關。崇高的人,他做的每一件事情,都體現了其精神與永恒靈魂的和諧共通。所以我們的每一次工作都應該是一次祈禱,祈禱我們通過工作,朝精神領域又前進了一步。
每當我試圖描述一個潛心工作的人時,我腦海就會浮現出他專心致志、寧靜而有力的姿態。我覺得這是人類最美好的姿態之一,他就像在祈禱,表現出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因此我非常愿意加入到工作中來,以工作來祈禱獲得更好的工作。
——潘石屹
【職場演練場】
馬克思曾經說過:物質不豐富時,工作是為了生存的需要,為了賺錢,養家糊口,工作圍繞物質而進行;而物質豐富時,人也需要工作,是為了滿足人的精神享受,不工作不勞動就難受。而潘石屹則認為:在物質不豐富時,尤其要把工作當成人生的一種精神享受,這樣才能把工作做好,才能更愉快地工作。
職場中的我們,只有將工作過程變為一種精神享受,才能在工作中不斷地去探索和求新,從而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最終取得輝煌的成就,并成為職場中的佼佼者。
以知性、智慧的風格著稱的鳳凰衛視知名主持人曾子墨,在談起自己從事新聞業十余年的心得體會時,她感慨地說:“我很喜歡我的工作,而且這個工作,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它讓我很享受。”
正是因為將工作當成了一種享受,才會充滿快樂地去工作,人生最大的快樂不是金錢,最讓人感覺良好的是你每天都在改變著世界。
工作是一個人幸福和快樂的源泉。卡爾文·庫基說過,“人生真正的快樂不是無憂無慮,不是去享受,這樣的快樂是短暫的。缺少一份充滿魅力的工作,你就無法領略到真正的快樂”。然而現實中能領略到工作中的幸福和快樂的人卻寥寥無幾。一個人缺乏快樂和幸福感,就應當學會到工作中去尋找。下面這個小故事就生動地說明了這一點。
有個英國記者到南美的一個部落采訪。這天是個集市日,當地土著人都拿著自己的物產到集市上交易。這位英國記者看見一個老太太在賣檸檬,5美分一個。
老太太的生意顯然并不好,一上午也沒賣出去幾個。這位記者動了惻隱之心,打算把老太太的檸檬全部買下來,以便使她能“高高興興地早些回家”。當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訴老太太的時候,她的話卻使記者大吃一驚:“都賣給你?那我下午賣什么?”
人生最大的價值,就是把工作當成一種享受。愛迪生說:“在我的一生中,從未感覺是在工作,一切都是對我的安慰……”然而,在職場中,像賣檸檬的老太太那樣對自己所從事的事業當成享受的人并不是太多,他們不是把工作當做樂趣,而是視工作為苦役。早上一醒來,頭腦中想的第一件事就是:痛苦的一天又開始了……磨磨蹭蹭地挪到公司以后,無精打采地開始一天的工作,好不容易熬到下班,立刻就高興起來,和朋友花天酒地之時總不忘訴說自己的工作有多乏味,有多無聊。如此周而復始,到最后,損失最大的還是自己。
職場中的我們,如果對工作提不起半點感情和興趣,那么每天的工作對他而言就好比毒藥一樣,怎么可能甘之如飴、傾心付出呢?而如果我們能把熱忱與熱愛投入到工作中,那么,上班就不再是苦差事,也不再是混日子,而是真正的享受與快樂。我們只有進入這樣的狀態,工作才能做出不一樣的成果,而這種成果日日累積下來,量變終會導向質變,不僅能為企業創造非凡價值,更能成就自己。
朋友們,成功始于源源不斷的工作熱忱,讓我們熱愛我們的工作,把工作當成一種精神享受吧!
【職場行動指南】
不要把工作看成是一種謀生的手段,而應把它看成一種愛好,全身心地投入,甚至為它癡狂,這樣所有困難都會變得輕松起來,因為工作已經成為一種快樂和享受。
1.在工作中發現樂趣。如果你想優秀,你應該明白,工作就是工作,它永遠不可能像休閑度假一樣充滿新奇和喜悅,關鍵是你如何在其中發現并創造樂趣。
2.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把個人的智慧、心血、才能都傾注到工作上,那么一段時間后,你會取得一定的成績,此時,你就會覺得很有成就感,并且,你會很享受這種成就感。
柳傳志:對自己有一個準確的評估和認識
【人物簡介】
柳傳志,聯想的主要創始人。柳傳志是一個創業的傳奇。他領導聯想由11人、20萬元資金的小公司用14年時間成長為中國最大的計算機公司。2000年曾被《財富》雜志評選為“亞洲最佳商業人士”。
【CEO來信】
悟性無非是善于總結的意思,但過高地看自己,容易忽視別人的經驗,不能領悟別人的精彩之處,這種人挺多。有很多人有一定的能力,聰明而已,達不到智慧的程度。有的人個性很強,強到外力砸不破的時候,這個人也沒有培養前途。另外,人如果不能有自知之明,同事做了八分,他也做了八分,他把他做的事看成十分,把同事做的事看成六分,他要這么看,關系就沒法相處,也沒法進步。
……
我跟下級交往,事情怎么決定有三個原則:同事提出的想法,我自己想不清楚,在這種情況下,肯定按照人家的想法做;當我和同事都有看法,分不清誰對誰錯,發生爭執的時候,我采取的辦法是,按你說的做,但是,我要把我的忠告告訴你,最后要找后賬,成與否要有個總結。你做對了,表揚你,承認你對,我再反思我當初為什么要那么做。你做錯了,你得給我說明白,當初為什么不按我說的做,我的話,你為什么不認真考慮;第三種情況是,當我把事想清楚了,我就堅決地按照我想的做。
——柳傳志
【職場演練場】
柳傳志召開的一次培訓班中,有一大議題是為了解決聯想下屬的子公司LAS的文化建設問題。一家公司當時的總經理在做自我批評的時候,提到自己認為這個能做,那個也能做,決策隨意,結果導致自己什么也沒做好,也給公司帶來了很大損失。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柳傳志有感而發:自知之明在某些時候是至關重要的。在我們談到什么人能夠進步,什么人不能進步的時候,沒有事業心,沒有進取心的人就很難進步……再有就是頑固得沒有自知之明的人也是很難進步的。
很顯然,在柳傳志看來,進步源自對自己的清醒認識,人必須具備自知之明。
在職場生活中,我們每一個人都想把工作做好,完成上司交給的任務,使自己的潛能得到最大的發揮,讓自己的人生價值最大化。那么,這就要求我們對自己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要有自知之明。那么我們就需要知道什么事情自己能做,什么事情自己不能做,去做適合自己做,自己能做的事情,才能把事情做好,才能不斷地進步。
很多人都缺少自知之明,不清楚自己的缺點,也不知道自己的實力。所以常常去做一些超出自己能力的工作,當然也很容易把工作搞砸。大家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無論我們做什么,雖然要盡力而為,但也要量力而行。
在一座深山中藏著一座千年古剎,有一位高僧隱居在此。聽到他的名聲,人們都千里迢迢來找他,有的人想向大師求解人生迷津,有的人想向大師討教一些“秘籍”。他們到達深山的時候,發現大師正從山谷里挑水。他挑得不多,兩只木桶都沒有裝滿。按他們的想象,大師應該能夠挑很大的桶,而且挑得滿滿的。他們不解地問:“大師,這是什么道理?”大師說:“挑水之道并不在于挑多,而在于挑得夠用。不估量自己的能力,一味貪多,適得其反。”眾人越發不解。大師從他們中拉了一個人,讓他重新從山谷里打了兩滿桶水。那人挑得非常吃力,搖搖晃晃,沒走幾步,就跌倒在地,水全都灑了,那人的膝蓋也摔破了。“水灑了,豈不是還得回頭重打一桶嗎?膝蓋破了,走路艱難,豈不是比剛才挑得更少嗎?”大師說,“如果你少挑一些,長此以往,循序漸進,自然會挑得更多、挑得更穩。”
無論是大師,還是普通人,能力都是有限的,去做力不能及的事,那么,再強健的人也要摔跤。有很多人,在順境中的時候覺得自己什么都行,不可一世,而一旦遭遇挫折,便會覺得荊棘滿地而一蹶不振。
有人說自知之明是比才能更罕見、更優美、更珍奇的東西,它總是在無邊的黑夜中熠熠生光,為行人指引正確的方向。每個人都想在職場中不斷地進步,那么就需要我們認清自身的優勢與劣勢,然后有針對性地選擇適合自己的力所能及的事,把事情做好做成功,實現自己的價值。
【職場行動指南】
人貴有自知之明,但自知的獲得,又談何容易?我們應該怎么做呢?
首先,我們要學會面對自己。只要你自己愿意讓自己活得好,沒有人能夠讓你活得壞。只有正確面對自己,才能正確剖析自己。
其次,我們要以人為鏡,通過與身邊的人不斷比較,發現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找到自己在群體中的合適位置。
再次,我們可以通過重大事件,特別是重大的成功和失敗來認識自己。一個人在重大的成功和失敗當中,更容易看清自己的優點與缺點,知道自己的真實能力。
最后,提醒朋友們,身處職場,必須要看清自己的真實能力,對自己有正確的估計,才能在職場中游刃有余。
高建華:選擇不能盲目更不能將錯就錯
【人物簡介】
高建華,惠普中國區CEO。從大學老師,到中國惠普前助理總裁、首席知識官,再到如今咨詢業界的專家,高建華20年的職業生涯可以用傳奇二字來形容,被稱為“職業發展典范”式的人物。
【CEO來信】
選擇比努力更重要。記得20年前我看過一出話劇《培爾金特》,其中一句臺詞讓我終身受益。“人生會遇到無數個十字路口,每個十字路口都是一次選擇,你有三個選擇,左、右、中,只要有一次選錯了,你就再也回不來了。”
在生活當中,當人們迷路的時候,尤其是在陌生的環境中,大多數人不會回到原來的路上重新走,而是嘗試新的路線。其實最穩妥的辦法是一旦迷路,回到原點再重新開始。對于職場人而言,如果遭遇迷茫時期,不如退后一步,千萬不要盲目選擇,將錯就錯。
我從蘋果回到惠普的時候,工資降了一半,當時大多數人都不理解我的選擇,在蘋果當中國市場總監很風光,為什么還要降低收入回到惠普。而我之所以會這樣選擇,就是因為惠普給我的職位,恰恰能讓我補上對產品創新過程了解不足的短板,為我后來第三次回到惠普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
對于選擇的重要性,我深有感觸。有人曾經問過我,在你的職業生涯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我的回答是選個好上司。因為一個好上司他會栽培你,給你創造機會,這是你個人再努力也換不來的。回顧我自己的職業生涯,其實就是這樣,很多上司給了我機會。實際上,這一點直至我當了高管之后才慢慢意識到的。
——高建華
【職場演練場】
有人曾經問高建華,在他的職業生涯發展過程中,什么事情是最重要的,他幾乎是毫不猶豫地說出了答案: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高建華放棄了大學助教這個“鐵飯碗”到惠普,由惠普到蘋果,再由蘋果到惠普,再由惠普到安捷倫,再由安捷倫回到惠普,這就是高建華與惠普的三段情。最終我找到了他一直以來想做但是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做的事情。
職場人發展之路,其實就是在一個由自身擅長、追求的目標和自身興趣構成的三角形中,去尋找能夠保持平衡的中心位置。
雖然說努力是保持自己在企業中被認可的一個重要的因素,但一個對自己有更高的要求、不安于現狀的人,他會主動考慮自己的發展問題,就算得不到答案,也不會總是默默地低著頭苦干。
據報載,河南有一位文學青年,高考落榜之后便夜以繼日地搞起詩歌創作來。他一篇篇地投稿,又一篇篇地被退回。他一氣之下跑到新疆去發掘靈感,可是跑遍了所有的地方也沒有人愿意收留他。他萬念俱灰,餓了五天五夜,步履艱難地回到家里,因為無臉見人服了毒藥,被搶救過來之后不但受到親人們的責怪,父母親還發誓以后再不認他。他沉痛地說:“一個不幸的人選擇了文學,而文學又給了我更多的不幸。”這位青年不能說他沒有目標和遠大的理想,甚至他還有堅持不懈鍥而不舍的毅力,但為什么落到了這般田地?
這位文學青年確實做到了努力,而且是非常努力,但是,為什么沒有人要他的稿子呢?其實,他很可能根本就不適合搞詩歌創作。當他的稿子一篇篇地被退回的時候,他就應該想想自己到底是否適合這行了。我們在為這位文學青年感到惋惜的同時,也得到了一個啟示:一個人要想成功,努力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則是選擇正確的努力方向。因此,我們必須要時時檢視自己的前進方向是否正確,一旦發現自己的方向是錯誤的,我們就應該勇敢地放棄,因為只有敢于放棄錯的,我們才能撥正正確的指針。
也是一個年輕人,癡迷于寫作。每天筆耕不輟,用鋼筆把稿件謄寫得清清楚楚,寄給天南地北的雜志、報刊,然而,投出的稿子不是泥牛入海,就是只收到一紙不予采用的通知。他很苦惱,拿著稿子去專門請教一位名作家。作家看了他的稿子,只說了一句話:“你為什么不去練習書法呢?”五年以后,他憑著自己出眾的硬筆書法作品加入了省書法協會。
成功需要堅持,但在發現自己撞到南墻的時候,我們就應該拐彎。或許有人說,我們要做到勇敢放棄并不容易。但是我們可以先從小事來訓練自己,比如看一本書的時候嘗試停一下,想想自己是否在浪費時間和精力,還要不要繼續看下去?有了這樣的嘗試,我們便可以保證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職場行動箴言】
職場中有很多人有過這樣的經歷,很努力地工作,卻總也見不到效果,這是怎么回事?那就是因為你選擇了一份不適合自己的工作。那么,我們如何選對工作,不讓自己的努力白費呢?
首先,認識自我。自我認識是選擇最佳定位的前提,作為職場人士,更應該正確地認識自己,對自己的能力、行為和性格等特點,知道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其次,給自己定位。給自己列一個清單,看自己適合做什么;放眼整個行業的水平,看看自己處在什么位置上。
然后,勇敢地向適合自己的地方邁進。要禁得住目前安逸狀態的誘惑,向自己想要去的地方跨越。
丁磊:不要勉強去干自己不喜歡的事情
【人物簡介】
丁磊,現任網易公司首席架構設計師。在2008年雄踞中國個人財富榜首位,是年輕人中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中國IT風云人物”;他也曾經歷過互聯網的泡沫與寒冬,企業被美國納斯達克停牌,甚至差一點被摘牌。他經歷了大喜的高峰與大悲的低谷,外貌年輕依舊,內心更加沉靜堅定。
【CEO來信】
后來我自己也在思考,為什么我還比較順利,我覺得我蠻順利,我想有一點要跟今天的同學們交流——你一定要做你喜歡做的事情,你不要勉強自己去干一件自己不喜歡的事情,我覺得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當你喜歡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你一定很愿意把它做好,一定會鉆進去,會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
我從高中畢業1986年到2005年,我根本沒有離開過與計算機相關的專業領域,一個人像我這樣專注于一個行業將近20年,當然也會成為一個專家。所以同學們喜歡一件事的時候,一定要深入下去,不要淺嘗輒止,這是我非常深刻的一個體驗。我前些日子在網上看一篇文章,蘋果電腦創始人史帝夫·喬伊斯在讀大學的時候退學,他發現大學的英文書法很好,就去聽英文書法的課。他說英文書法的課對他日后創建蘋果電腦公司有巨大的幫助——他發現電腦用來做排版沒有一點藝術性可言,所以他把蘋果電腦一出來就定位在藝術家專用的排版服務,而且他把大學里學習的書法藝術利用到了蘋果電腦排版軟件中,他第一個發明了人機交換圖形操作界面,這一靈感完全來自于他讀大學時對書法的愛好。
——丁磊
【職場演練場】
在創建網易之前,丁磊走的路,和當下大多數年輕人所走的路并無多大區別。丁磊畢業之后,進了寧波市電信局工作,這份工作很穩定,而且待遇非常不錯。很多人對這份旱澇保收的工作十分羨慕,認為房子、工資都不錯。但是,這并不是丁磊所喜歡的,他也無法把興趣轉移到這個工作上來。于是,過了一段時間后,他下定決心,要出去闖一闖,尋找自己喜歡的事情。兩年之后,丁磊用幾年來一行一行寫程序積攢下來的全部積蓄和從朋友那里借來的資金開始創業,網易就這樣誕生了。
每個人應該都有過這樣的感覺——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時,可以三月不知肉味,樂此不疲;而做自己不喜歡甚至是討厭至極的事情時,則會度日如年,如坐針氈。在工作中更是如此,幾乎每個人在一生中都要工作幾十年,如果對工作沒有絲毫的興趣,也難以喜歡上自己的工作的話,那么,這數十年如何過?所以,如果我們要想快樂且卓有成效地工作,那么就聽從內心的聲音,主動去選擇自己所喜歡的工作吧!
從事著自己不喜歡的工作,可謂是一種煎熬,它會把你的熱情消化掉,給自己帶來無窮的困擾。
湯姆是一家電腦公司的業務主管,他不喜歡現在的這份工作,但是由于已經是“主管”了,舍不得放棄這份待遇比較不錯的工作。
湯姆剛畢業的時候,由于沒有工作經驗,盲目地進了這家電腦公司,他想,既然進來了就好好工作,盡管這家對這份工作有點反感。兩年內,經過他的努力,做到了主管的位置,當然,薪水、待遇也提高了很多。但是,他越來越發覺自己根本不喜歡這個工作。和家人說了自己的想法,家里人都勸他:現在找一份工作不容易,尤其,你已經當上主管了,也算是小有成就了,如果此時換別的工作的話,那就相當于你一切要重新開始。
為此,湯姆猶猶豫豫,每天以一副苦臉來上班,面對同事。每天都是磨磨蹭蹭地來到公司,然后像度日如年般盼著下班……
他不愿跟同事交流,更不愿和別人談論這份不喜歡的工作。時間久了,原本開朗的他變得越來越內向,越來越孤僻了。
喜歡才有熱情,一份不喜歡的業務主管工作已經把湯姆的熱情消耗殆盡了。不要因為暫時的一些利益等因素的影響而存在“將就”、“湊合”的心理,工作會占去我們生命中的很大一部分時間,這么長的時間將就渡過豈不是很可悲。而且,從事一份不喜歡的工作一定不會有太大的成就。
卡耐基說過:“除非喜愛自己所做的事,否則永遠也無法成功。”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或者從普通的工作中找出它的意義和價值,這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朋友們,你的真實的內心想法是什么?你到底喜歡什么?你現在做的是你所熱愛的嗎?你每天是以一個積極快樂的心態面對著你的工作嗎?我們不妨思考一下這些問題,然后聽從內心的召喚,找到自己所喜歡的!
【職場行動指南】
要么選擇你所喜歡的,要么熱愛你所選擇的,喜歡和熱愛是最強的動力。我們只有真正喜歡自己手中的工作,才會投入全部的激情與精力,也才能做出最超人的成績。
1.求職狀態:如果目前處在求職狀態,那么就要慎重選擇了。
首先,把自己喜歡的工作列在一張紙上。
其次,要看自己的能力。比如:自己能夠勝任什么樣的工作。在能力范圍允許的條件下,選擇喜歡的工作。
2.在職狀態:如果已經在從事著自己不太喜歡的工作,那么試著找到自己與這份工作的契合點,或者可以向公司申請調換崗位等辦法,若這些方法都試過了,還是沒有喜歡上這份工作,那么就考慮換工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