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成為公司的資本,不要成為公司的成本
- 你因公司而不同:是公司成就了你的未來
- 閆瑞娟
- 8062字
- 2016-02-26 10:53:29
為自己工作,經驗和技能是分紅
午后的辦公室,大家不約而同地把目光投向會計,因為今天是發薪水的日子。
小楊和王煒是剛來這家公司上班的,他們今天一起來領工資。當工資發到手里的時候,小楊很不甘心,因為他和王煒的工資一樣少。
小楊工作很認真,看到活都會主動去做;而王煒一遇到稍有些困難的工作,就推給小楊,對容易的事就搶著干,對工作是能糊弄就糊弄。
就拿上次的事來說吧,生產部門的科長讓他倆設計一個責任流程的方案,王煒一直沒有把這件事放在心上,就在快要交方案的前兩天他才想起來,跑去問小楊。小楊給他講了一下大概的思路,建議他去相關網站上找一下資料。就在這時,王煒接到了女朋友打來的電話,說約了晚上去看電影。王煒想了一下,對小楊說:“要不你幫我寫一下吧,我真的沒有時間了,就算幫我一個忙。”
小楊熬了兩個晚上,終于做出了兩個方案,全部通過,而且被評為優秀。在小楊認真工作的時候,王煒不是陪女朋友,就是打牌。
付出不一樣,結果卻是一樣的,小楊難免有些失落。
王煒這樣的員工貌似很“精明”,處處為自己著想,無利躲著走,有利搶著干,而小楊這樣的員工就比較“傻”了,認認真真、一心一意地為公司工作。這樣的現象在現實生活中并不少見, “精明”員工懂得出風頭,容易讓同事、領導們看到他的表現,而“傻”員工卻很低調,默默無聞地工作。
一段時間之后,小楊偶遇大學老師,向老師說起了這件事。老師了解到小楊的困惑后,想了想,然后問小楊:“一個公司聘請了兩個員工,兩個員工一個‘精明’、一個‘傻’。領導給他們分別布置了三個任務,‘精明’的員工挑了一個簡單的做了,把其他兩個難的推給了別人;而‘傻’員工完成了自己的工作后,看到沒人做的工作,于是主動做完了。發工資的時候,老板也沒有考核,兩個人都發工資500元,你說,誰精誰傻?”
小楊不假思索地回答:“肯定是那個干得多的人傻唄。”
老師卻說:“換個思路的話,答案正好相反。”說完,老師畫了一個圖:
“老板布置了三個任務,就相當于給了員工三次積累經驗、知識、能力(人力資本)的機會。‘精明’的員工只完成了一個任務,就等于積累了一次,而‘傻’員工卻積累了不止三次。就是說,工作中解決的問題越多,問題的難度越大,解決后積累的人力資本越大,職業生涯就會發展得越快。王煒雖然短時間內感到占了便宜,但是,沒有人力資本的積累,從整個職業生涯的發展來看,就等于在浪費時間。”
老師看著圖解釋道:“老板給你報酬的前提是你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果能力沒有提升,就失去了報酬提升的根基。”
小楊恍然大悟:“雖說王煒和我的報酬是一樣的,但是他在人力資本上的積累比我可差遠了。看來,我應該感謝他,他把積累人力資本的機會都讓給我了。”
小楊和王煒雖然拿到了一樣的工資,但是他們之間人力資本的積累差別很大,小楊通過在工作中解決問題,收獲了很多知識、技能、經驗。
多干一份工作,就多積累一次經驗,就等于多分紅一次。成一個困難工作,就等于爭取了一次技能提升的機會,又爭取到一次分紅的機會。最終,知識、經驗、技能大大提升,報酬的提升就有了根本的保證。
王煒呢?少干一份工作,就少積累一次經驗,就等于少分紅一次。躲過一個困難工作,等于放棄一次技能提升的機會,同時又放棄一次分紅的機會。最終,知識、經驗、技能沒有提升,報酬的提升就沒有了根基。
當同事把問題推給你時,當公司出現無人承擔的責任時,你要抓住這個寶貴的機會,因為,這是你分紅的大好時機!請相信,付出一定會有回報。
我們常常能看到這樣一種現象:一些惜力如金、偷工減料、拈輕怕重的“精明”員工一般都沒有什么好的發展前途,而一些兢兢業業、不計較個人得失的迎難而上的“傻”員工往往在關鍵時刻厚積薄發。對于其中的原因,相信我們在前文中都找到了答案。
所以,行動不堅決、高談不行動者,都是一些真正的傻子。須知,欲做一分事,須受一分苦。對目標執著,實干、苦干的人,才是真正的聰明人,才能成大事。
“公司是老板的,收獲是自己的。”事實上,多干一份活,你的能力就增加一分,你的影響力同時也增加一分。個人能力與績效的提升最能說明問題:老板可能沒看到你長期廢寢忘食忙碌工作的身影,但不會對你的進步視而不見。如果對上司交辦的事務和其他部門合作的工作,能推就推、能擋就擋,總是以“這事我做不了”、“這不是我們部門的事”來應對推脫,這樣的人在企業中的重要性與影響力將會越來越低,他的話語權與活動空間將會越來越小,這才是真正的傻子。
跳出薪水之外,發展才是成功之本
我們每天辛勤工作,月底獲得薪水,天經地義。因此,薪水也是許許多多的職員最為看中的東西。然而在工作中,如果一個人只看到薪水,只在乎薪水的多少,他無疑是一個目光短淺,缺乏發展眼光的人,這樣的人很難能在事業上有所成就。
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我們中的絕大部分人,都不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富二代,都沒有殷實雄厚的家族產業等待你去繼承;我們都需要靠著自己在工作中一點一滴的努力和學習,在工作中不斷成長和積累的經驗一步步走向成功。對于一個有志成就一番事業的人或優秀的員工來說,工作就是一個不斷增強本領,延伸自我社會關系的過程。
美國著名作家阿爾伯特·哈伯德說:“工作所給你的,要比你為它付出的更多。如果你將工作視為一種積極的學習體驗,那么,每一項工作中都包含著許多個人成長的機會。”一個人如果總是為自己到底能拿多少工資而斤斤計較的話,他看不到工資背后的成長機會,也不會重視自己從工作中獲得的技能和經驗,事實上,決定他未來發展的恰恰是這些技能、經驗和成長的機會,而不是現在他可以拿到多少薪水。
一位紐約的百萬富翁在回顧自己的成功歷程時說,當年,他在一家百貨公司的薪水最初只有每周七美元零五十美分,后來直接漲到了每年一萬美元,沒過多久,他成為了這家百貨公司的合伙人。
剛去公司的時候,他和公司簽訂了五年的工作合約,約定這五年內薪水保持不變。但他暗下決心:絕不滿足于每周七美元五十美分的低微薪水,絕不能就此不思進取。他一定要讓老板們知道,他絕不比公司中的任何一個人遜色,他是最優秀的人。
他的工作成績很快引起了周圍人的注意。三年之后,他已經如魚得水、游刃有余,另一家公司愿意以三千美元的年薪,聘用他為海外采購員。他并沒有向老板們提及此事,在五年的期限結束之前,他甚至從未向他們暗示過要終止工作協定。在五年的合同到期之后,他所在的公司給予了他每年一萬美元的高薪,后來他還成為了該公司的合伙人。
只為薪水工作是一種很淺薄的認識,不只為薪水工作說明你對工作有更深刻的認識,你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成長和發展機會。事實上,不為薪水工作,你反而能得到更多薪水,更容易獲得成功。
大凡成功人士都具備這樣一種認識,他們在沒有成功前,更加看重自己所做的工作能給自己帶來哪些成長和機會,而不是去關注能掙多少錢。因為他們知道,從長遠來看,獲得掙錢的本領比掙錢本身更重要。
英國著名科學家法拉第想進皇家科學院工作,知情人告訴他:在那里,工作是十分勞累的,報酬卻很少。法拉第毫不在乎地說:“工作本身就是一種報酬。”其實,在工作中得到的薪水只是你從工作中得到報酬中絕小的一部分,因為你從工作中,更重要的是能積累取得成功的本領。
首先,獲得人脈資源。斯坦福研究中心曾發表過一份報告:“一個人賺的錢,12.5%來自知識,87.5%來自關系。”戴爾·卡耐基說:“一個人事業上的成功,僅有15%是由于他的專業技術,另外的85%主要靠人際關系、處世技巧。”可見,人脈對成功至關重要的影響,而人脈的積累主要來自工作如同行、同事、客戶、合作伙伴等在工作中積累的人脈將構成以后的人脈網絡。
其次是行業知識與經驗。你參加一份工作,就等于進入了一個行業。我們參加工作進入某一行業,實際上就是獲得了免費學習和累積行業經驗的機會。如今,行業知識和信息是市場經濟競爭的有力武器,也是我們創造業績的有力保障。
在工作中,不斷豐富自己、提高自己最為重要。薪水不是主要目標,發展才是工作之本,成功才是終極目標。
大河漲水小河滿,公司發展你也進步
“企業和員工是一個共生體,企業的成長要依靠員工的成長來實現,員工的成長又要依靠企業這個平臺。企業的成功不僅意味著老板的成功,也意味著員工的成功。企業興,員工興;企業衰,員工衰。微軟是這樣,IBM是這樣,沃爾瑪也是這樣,所有企業都是這樣。”美國著名企業在顧問如是說。
1999年底,李彥宏從美國硅谷回國創業。
5年之后,百度在美國納斯達克正式上市,上市時股票發行價為27美元,開盤價為66美元。之后一路狂飆,到交易首日收盤時,百度股價定格為122.5美元,市值達到39.58億美元,股價漲幅達到了353.85%。創造了美國股市213年以來外國企業首日漲幅的最高紀錄,并成為美國歷史上上市當日收益最多的十大股票之一。
經過6年的努力和艱苦奮斗之后,李彥宏終于成功了。百度上市,造就了8個億萬富翁,51個千萬富翁,240個百萬富翁。
當初應聘百度的員工不會想到6年后的財富,他們只是默默地同企業一起度過了艱難創業、互聯網低潮階段。在困境中,他們沒有選擇離開而是的盡職盡責地工作。他們都以自己的能力和表現獲得了企業的期權,與企業結成了牢不可破的利益共同體。結果,他們與企業一起收獲了巨大的成功。
如果公司的規模越來越小,利潤越來越少,那么公司內部員工的發展空間就會越來越小,員工自身的利益也會越來越少。公司發展壯大了,員工的發展空間自然會跟著變大,公司的利潤增長了,員工的利益自然也會隨著增長。因此,老板和員工是利益相關體,老板把企業的成長當做一種責任,員工把自己的成長當做是一種追求,與老板一起參與企業的奮斗過程,與企業一同成長,實現共贏。
強生CEO兼總裁詹姆士·伯克說:“沒有企業的贏,就沒有員工自我價值的實現;沒有企業的贏,也就沒有員工的發展。員工成長是企業發展的動力,企業發展是員工成長的根基,只有共同成長才能實現雙贏。”
喬治是美國得州儀器公司的明星員工,無論多艱巨的任務他都不退縮,無論做多少事情他都不喊累,做任何一項工作都精益求精。同事們都由衷地佩服喬治充沛的精力,同時也為此感到不可思議:因為工作一天下來大家都覺得累極了,喬治不僅不感到累,還常常加班,而且主動申請干那些沒有人愿意干的棘手工作。當公司出現危機時,他不像其他同事那樣急著另謀生路,而是像公司總裁一樣主動尋找克服困難的方法……
喬治現在是公司的執行副總裁之一,而他剛進入公司的時候只不過是一個普通的銷售助理。
有人問喬治為什么工作起來不知疲倦,喬治回答道:“這很簡單,因為我的事業和公司的事業是綁在一起的,因此我認為從某種程度上說公司就是我的合伙人,我們必須朝著同一個方向共同努力。如果我努力了、進步了,那么公司的事業就會得到發展;同樣,公司的持續發展又為我個人的進步創造了最優越的條件。所以我認為,我為公司付出多少精力都是值得的,也都是應該的。”
公司與員工之間有著共同的利益、共同的目標,共謀發展,同時也利益共享。因此,員工必須了解公司的發展目標,并且能夠為公司實現這個宏偉的目標而努力;同時,公司也應該把員工的各種權益和他們應該得到的各種利益維護好。這樣,公司才能夠興旺發達,員工的利益也才能夠得到保障,員工和公司之間就能做到雙贏,公司不斷成長,員工也跟著不斷進步。
崗位就是公司,你和老板都是股東
高賢峰在2007年提出了 “崗位股份制公司”的理論。首先,我們假設每一個工作崗位都是一個股份制公司,這個股份制公司有兩個股東,一個是老板,一個是員工。老板向崗位股份制公司投入的是貨幣資本,表現為資金、廠房、設備、土地等,要求回報的是利潤;而員工向崗位股份制公司投入的是人力資本,表現為知識、經驗、技能等,要求回報的是知識、經驗、技能。
崗位股份制公司示意圖
“崗位股份制公司”理論可以引申出以下幾點內容,對我們理解“崗位就是一個股份制公司,員工和老板都是投資人”有很大的幫助。
1.崗位股份制公司:員工以人力資本入股崗位股份制公司,是股東之一。工資是勞動的報酬,知識、經驗、技能的積累是股東的分紅。
2.老板和員工分別向股份制公司投入了貨幣資本和人力資本,但是投入的額度不一樣,一般是老板占大股,員工占小股。因此,在這個崗位股份制公司里,老板是董事長,員工則是總經理。
3.打工者心理定位:緊盯工資報酬就是打工者定位。把自己定位為打工者,必然產生“我為別人做事,別人給我工資”的心理。“盡量少做事,想法多掙錢”就成為自然的打工者邏輯,“遇到難事躲著走,能少干就少干”就成為打工者的工作表現。
4.“主人翁心理”定位:把崗位當成自己的公司,“見工作就干,不管分內還是分外”,“有困難就上,不管報酬高還是低”。多干一份工作,多克服一個困難工作,久而久之,自身就能得到快速有效的提升。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很多職場員工始終擺脫不了這樣的想法:“我工作只是為了老板,做得再好也是老板受益。反正為人家干活,所以能混就混,即便公司虧損了也跟我沒關系。”
打工者心理和主人翁心理之間存在巨大的差距,通過下面的表格可以看出:
場景 “主人翁”型員工的做法 “打工者”型員工的做法
遇到一件自己職責內的工作,但是報酬比較低 報酬雖然低,但是考慮到能為自己的人力資源增值,所以去做 嫌報酬低,不去做,能躲就躲
職責內的工作,但是難度較大 難度大,意味著收獲大、分紅多。去做,并且要做好 難度大,付出太多,所以不去做
職責內的工作,領導不在現場監督 工作不是做給領導看的,而是給自己做的,業績留給企業,知識、經驗、技能卻是留給自己的,所以領導在不在一個樣 領導不知道,所以不用做
職責外的工作,例如下班后,突然發現相關人員沒有做好保安工作 主動留下,把保安工作落實好,認為公司的利益就是自己的利益 公司又不是我開的,損失了也跟我沒關系
下班了,看見公司還有一些事沒做完,例如客戶來拜訪,老板正在忙
主動請示老板是否需要幫忙,協助老板招呼客戶,心里的想法是:這是展示自我的一個機會,也是一個向老板學習的機會 下班時間已到,工作的事情與我無關
工作對于自己的意義 工作是自己的事業,是自己走向成功、不斷成長的一個寶貴平臺 工作就是工作,是一種謀生的手段,為賺錢而工作,為工作而工作
不同的心理決定不同的發展方向,持有打工者心理的人必然產生“我為老板干活,老板給我工資”、“盡量少做事,想辦法多掙錢”、“遇到難事躲著走,能少干就少干”的想法,這樣一來,他們對崗位責任制公司投入得少,收獲的自然也少。人力資本沒有提升,報酬的提升就沒有根基。因此,打工者的定位不可能使人有長期的職業發展。
而主人翁定位的員工會持有“工作是給自己干”、“見工作就干,不管分內分外”、“見困難就上,不管報酬高還是報酬低”的想法,他們對崗位投入得多,收獲的自然會很多。
以主人翁的心態要求自己,將工作當成自己的事業,努力完成每一項工作,更多地考慮企業的成長、考慮企業的明天。如果你能這樣考慮問題,那你很快就能登上一個新的臺階,無論是報酬還是職位。
陳玲是沃爾瑪(中國)的總商品經理。1995年,沃爾瑪(中國)開始籌備的時候,剛剛從上海交大畢業的陳玲就加入了。由于對采購工作沒有任何經驗,陳玲工作進行得極其艱難,但是,她始終堅持一個原則,隨時都要想著為公司爭取到最大的利益。 正是有了這種主人翁意識,她在工作中逐漸積累經驗,逐漸掌握了談判的要訣和技巧,同時注意把握雙贏原則,兼顧供貨商的利益,終于打開了采購工作的局面。就這樣,她從一個普通的采購員升任為助理采購經理,再到采購經理,到現在已經成為總商品經理。
有什么樣的心態就決定你會過什么樣的生活。有些人每當老板不在時,就只顧著干完自己手頭的事,然后只是坐在一旁休息,毫不浪費一絲一毫的力氣,這樣的人不會取得事業上的成功。
有的人即使老板不在,也以主人翁的心態對待工作,他們會想辦法團結周圍的人,與大家一起朝著共同的目標努力。他們關心企業的成長,考慮企業的明天,把企業的事情當做自己的事情,知道什么是自己應該去做的,什么是自己不應該去做的,像老板一樣去思考,像老板一樣去工作。如此一來,不管他們從事什么樣的工作,都會比那些以打工者心態工作的人更容易走向成功。
同甘苦共患難,公司與我們休戚相關
每個人的成長過程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公司的成長同樣會遇到許多坎坷。就像海上從來沒有絕對安全的地方—樣,在競爭形勢極其嚴峻的現代社會中也不會存在絕對保險的行業,任何一家公司都有可能遭遇困境。在公司遭遇困境時,你是選擇堅守,還是另擇良木而棲呢?
小魏在一家公司供職,有一段時間,公司遇到很大困難,很多員工都走了,小魏卻留了下來。公司重新走上正軌以后,老板把小魏叫進了辦公室。老板問小魏:“你知道我為什么能支撐下來嗎?”小魏說:“因為你是打不垮的,否則我也不會留下來的。”老板說:“不,當人們紛紛離我而去的時候,我就想關門了。我從不懷疑自己的能力,但我當時已經相信‘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說法了。你讓我找回了信心,我想只要有一個人留下,就證明我還有希望。當時如果你走了,我肯定崩潰了!”為了感激小魏的支持,老板給了他一些公司的股份。
如果把公司比喻成一條船,老板是把握方向的航手,那么其他人都是需要付出汗水的船員、水手。只要你是公司的員工,你就是公司這條船的主人。在公司經營出現困難的時候,更應該與公司同舟共濟。
受經濟危機的影響,一家制毯廠的經營狀況惡化,工人們推舉兩位員工代表與老板談判要求增加工資。
老板很平靜地和兩位代表談話,他真實地袒露了目前的處境,請求與工人們共渡難關。兩位代表的態度截然不同。第一位代表的態度很強硬,他強調說:“如果工廠不增加工資,那我們就辭職。離開了這里,我們也不會餓死的。”第二位代表大致地瀏覽了一下賬目,發現公司的確沒有多少贏利,于是他對老板說:“老板,你也有自己的難處,現在正是公司的困難時期,我們應該站在一起,共渡難關,不應該再向你提出增加工資的要求。”
后來,老板把實際情況都坦率地告訴了工人們,這時,第二位代表說:“因為經濟危機公司經營狀況不好,我們有情緒,老板也不好過。現在公司有困難,我們就離開,這樣做對不住良心啊!”大多數通情達理的工人們都留下來了,只有少數人離開,其中就包括牢騷滿腹的第一位代表。經濟危機過去后,工廠轉虧為盈,工人們的工資都得到了提高。老板覺得第二個代表忠誠又明理,于是提拔他做了生產車間主任。
公司就是你的船,只要你一上船,你就和船上的每個人一樣,共同肩負著公司存亡的重任。公司在發展的過程中,使我們每個人都得到了實現成長的機會,因此我們有義務在公司危難時伸出援手,更何況幫助公司就是幫助自己,公司發展了,我們自然會得到發展。當公司面臨種種艱難的考驗時,身為其中的一員,我們也都在接受各種不同的考驗。如果我們能夠經受住最艱難的考驗,能夠在危急時刻與公司并肩奮斗,那么我們能成為在公司中成長最快的員工,無論是在思想素質上,還是在業務能力上,我們都能盡快獲得成長。
眾所周知,一條船航行在驚濤駭浪的大海上,船上的每一個人都不可能單獨逃生。如果你到美國海軍陸戰隊,你可能會經常聽到“同舟共濟”這個詞。每一個海軍陸戰隊隊員都知道,你必須與長官同舟共濟,與戰友同舟共濟,否則犧牲的可能性就會大大提高。戰場意味著生與死,每個人的失誤都可能導致整個團隊的覆滅,因此在部隊里,很容易理解同舟共濟的意義。在商場上,就沒有那么深刻,因為出現一些失誤也不會送命,不過是損失一些金錢罷了。當然,任何一家企業,都不可能承受一直損失金錢的局面。企業如同一條大船,它需要所有的船員(員工)全力以赴把船劃向成功的彼岸,同時,這條船也承載它的船員(員工),避免他們掉入大海。大船一旦沉了,會有很多人失去工作,很多家庭的收入受到影響。
在企業這條船上,老板就是船長。這個職位所給予他的,不僅僅是權力和地位,還有責任,他要考慮船的航向,要避免船觸到暗礁或冰山,要保障一船人的安全。因此,我們就應當與老板同舟共濟,盡職盡責地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最大可能地分擔老板的壓力,和老板一道最終實現人企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