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合作:最優利益在妥協中尋求(2)

帕克在玩自己的手機,無聊的他突然有了一個很好玩的主意:開個玩笑騙一騙自己的朋友。于是他就給自己最好的幾個朋友發信息,說他們幾個都有存款的那家銀行遇到經濟困難即將倒閉。

帕克想知道自己的朋友在知道自己的財富即將不保時會是什么樣子,可他卻不知道自己的這條信息在短短一個小時之內被轉發了幾萬次,很多在那家銀行有存款的儲戶都涌向銀行,要求取出自己的存款,而且來取款的人排成了長長的隊伍。越來越多的人得知了這一消息,于是紛紛奔向這家銀行的眾多分行要求取出存款。隨著取款的人越來越多,銀行很快就沒有現金支付給客戶了。

第二天,這家銀行宣布破產,帕克的存款也在這個玩笑中大幅度縮水了。

這個故事是虛構出來的,否則帕克就會因為“傳播虛假信息”等罪名而受到法律制裁。

銀行和儲戶之間屬于一種合作關系,在合作中,雙方依舊會為了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而進行博弈。相對來說,銀行更了解自己的經營情況,而大多數儲戶對于銀行從事的投資、放貸等業務并沒有充分的了解。也就是說,銀行和儲戶之間的博弈屬于不完全信息博弈,儲戶在博弈中處于信息劣勢。在這種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合作中的一方即為數眾多的儲戶對于自己在合作中的利益能否得到保證并沒有十足的信心,所以很容易受到一些“風吹草動”的蠱惑。當一個儲戶從其他儲戶口中聽到銀行遭遇經濟困難即將倒閉的信息時,就會認為自己的利益將會受損。為了規避風險,儲戶會立即解除與銀行的合作關系,也就是將自己的全部存款取出來。

參與合作的雙方的目的都是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所以當一方感到自己的利益可能受到損失時,他就會盡快地退出合作。所有承諾和保證都只是“空頭支票”,對于想要退出合作的一方來說,真正的利益是他唯一關心的。這一點不僅僅發生在經濟生活中,也發生在政治領域中。

1898年,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維新派,在中國掀起了轟轟烈烈的維新變法運動。不久這場變法運動就演變成以光緒帝為首的維新派和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之間的權力之爭。在康有為、梁啟超宣傳維新變法的過程中,袁世凱明確表態支持維新變法運動。所以康有為向光緒帝推薦袁世凱,說他是個了解洋務又主張變法的新派軍人,并對光緒帝說如果能把他拉過來,那么榮祿的力量就小多了。光緒帝認為變法要成功,非有軍人的支持不可,于是在北京召見了袁世凱,封給他侍郎的官銜,旨在拉攏他,讓他為自己效力。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前,譚嗣同深夜密訪了袁世凱。袁世凱慷慨陳詞,說殺榮祿就像殺條狗。但事實上,他是個詭計多端且善于見風使舵的人,可康有為和譚嗣同都沒有看透他。袁世凱早就搭上了慈禧太后這條線,他決定先穩住譚嗣同,再向榮祿告密。不久,袁世凱便回天津,把譚嗣同夜訪的情況一字不漏地告訴了榮祿。榮祿嚇得當天就到北京頤和園面見慈禧,報告光緒帝如何要搶先下手的事。第二天天剛亮,慈禧就怒氣沖沖地進了皇宮,把光緒帝帶到瀛臺幽禁起來,接著下令廢除變法法令,又命令逮捕維新變法人士和官員。

袁世凱在維新變法早期支持康有為、梁啟超等的行動,是因為袁世凱看到維新派背后有光緒帝的全力支持,與康梁等人合作會給自己帶來不少好處。但是當維新派與頑固派對立時,袁世凱清楚地認識到繼續與維新派合作只會讓自己陷入火坑而無法自拔,所以他自然選擇拋棄維新派投向頑固派。他所做的一切,簡單說都是利益使然。

合作雙方在合作開始時就進入到一場新的博弈當中,而這個新的博弈是以個人利益為第一出發點的。當目前的合作關系無法追求甚至不能維護自己的利益時,其中一方就會退出合作,轉而尋求對自己更為有利的合作。因此,在生活中,不要以為某人和你合作了,從此就站在一條船上了。在利益的驅動下,合作隨時可能終止。在與人合作時,要注意自己的利益得失,隨時準備好撤出舊的合作加入新的合作。

尋找帕累托最優

人們為什么要合作?因為合作能幫助人們得到更多的利益。為什么合作能幫助人們得到更多的利益?因為合作可以讓人達到帕累托最優狀態。

老劉有午睡的習慣,可是,最近老劉的鄰居老鄭養了條狗。不知道為什么,這條狗中午總是叫個不停,于是老劉就想和老鄭商量商量讓老鄭管管這條狗,可是老鄭雖然答應了,卻沒有采取任何行動,所以狗依然每天中午打擾老劉的睡眠。

正在讀經濟學的兒子小劉聽說這件事情后就問父親老劉:“爸爸,你中午午睡的利益是多少?”“什么多少?”老劉反問道。小劉就給老劉仔細講了一下經濟學的一些基本道理,老劉仔細想了想,說:“那就大約600元吧。”小劉又問老劉:“那鄭叔叔養狗的利益能有多少?”老劉又仔細想了想,說:“大概500元吧。”小劉說:“爸爸,那你跟則鄭叔叔商量一下,你給他550元,那么你的利益就少損失50元,而鄭叔叔的利益多增加50元?!?

小劉的建議不僅可以讓老劉安心地睡上午覺,也可以讓老鄭獲得比養狗時多50元的利益,這樣就形成了雙贏的局面。這種雙贏局面和經濟學中所提到的帕累托最優狀態類似。

帕累托最優是經濟學的重要概念,它是指一種不損失他人利益就無法增加任何一個人利益的狀態,也就是說在帕累托最優狀態下每個人都實現了自己的最大利益。小劉的建議可以讓老劉和老鄭處于帕累托最優狀態之下,即不損失另一方的利益無法增加任何一方的利益。帕累托最優關注的不是社會的公平,而是效率。當社會處于帕累托最優的時候,也就是處于最優效率的時候,因為所有人都達到了不損害其他人利益就無法提高自己利益的狀態了。如果你還是沒有理解這個概念,那我們可以看看春秋戰國時期楊朱的故事:

墨子的徒弟去見楊朱,說:“先生,如果你拔掉一根毛,天下因此能得利益,你干不干?”楊朱說:“不干。”墨子的徒弟很不高興,出了楊朱的屋,遇到楊朱的徒弟,就跟楊朱的徒弟說:“你的老師一毛不拔。”楊朱的徒弟說:“你不懂我老師的真意啊,我解釋給你聽吧?!庇谑牵瑑扇司驼归_了一段對話。

楊朱的徒弟:“給你一萬塊,揍你一頓,你干不干?”

墨子的徒弟:“我干!”

楊朱的徒弟:“砍掉你一條腿,給你一個國家,你干不干?”

墨子的徒弟不說話了,他心知再說下去楊朱的徒弟肯定會問:“砍掉你的頭,給你天下,你干不干?”這還真不能隨便答應下來。

楊朱的徒弟于是繼續解釋說:“毛沒了,皮膚就沒了;皮膚沒了,肌肉就沒了;肌肉沒了,四肢就沒了;四肢沒了,身體就沒了;身體沒了,生命就沒了。不可小看個體,現在當權者要犧牲百姓去滿足自己的私心,將百姓的天下變成自己的天下,這怎么行?如果每個小民都能盡自己的本分,該耕田的耕田,該紡織的紡織,一個個的小利益積累起來,就是天下的大利益了,即所謂‘無為而無不為,無利而無不利’了?!?

楊朱的思想被后人總結為“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更有人譏諷楊朱,說楊朱的思想就是“一毛不拔”,然而這樣的思想其實與帕累托最優的狀態是很相近的——不為了增加其他人的利益而損害任何人的利益。

帕累托最優的狀態只是經濟學中的一個并不美麗的設想,但是雙方卻可以通過合作來讓彼此達到各自的帕累托最優狀態。就拿老劉和老鄭的例子來說,他們沒有辦法達到各自的帕累托最優是因為有一部分利益(老劉損失的利益減去老鄭得到的利益)是外在的,沒有辦法得到。而通過合作,雙方就可以把這種利益內在化地呈現出來。

合作就是外部利益的內在化,合作的過程也就是尋找帕累托最優的過程,只有實現了帕累托最優,每個人都得到了自己的最大利益,才不會有任何利益損失,而在合作過程中內化的外部利益也就是合作能夠給人們帶來更多利益的源泉。

第五節 頑猴博弈:追求最大的利益

制度是怎樣產生的

制度在每個人的心里造了一面墻,要想拆掉心里的墻,首先要知道它是怎么建起來的。

科學家曾經用一群猴子做過一系列實驗,首先將五只猴子關在籠子里。籠子的上方有一條繩子,繩子上拴著一個香蕉,繩子另外一端還連著一個噴水裝置。猴子們發現香蕉后,就會跳上去拿,當猴子拿到時,與香蕉相連的繩子帶動噴水裝置,就會有水噴向所有的猴子。盡管拿到香蕉的猴子可以吃到香蕉,但其他猴子卻都被淋濕了。這個過程重復了幾次以后,猴子們發現吃到香蕉的只是一只猴子,而其他猴子卻要跟著遭殃,于是沒吃到香蕉的猴子就自覺行動起來。當一只猴子去拿香蕉時,其他四只就會阻止它,然后打它一頓。久而久之,沒有猴子敢跳起來去拿那只香蕉了。

沒有猴子再去拿香蕉不是因為它考慮到其他猴子會被水沖到,而是考慮到如果自己去拿的話,那么就會被其他猴子打一頓。雖然吃到香蕉是不錯的享受,可是被其他猴子打一頓卻會給自己造成更大的損失,于是猴子之間面對香蕉這一誘惑就形成了一種心照不宣的約定——誰也不能去拿香蕉,拿香蕉就要挨打,這種約定就是制度的雛形。

當沒有猴子愿意去拿香蕉時,科學家就把噴水裝置拆除了,同時又用一只新猴子換走了籠子中的一只猴子。由于并不知道猴子們之間的約定,這只新猴子一看到香蕉也會跳起來去拿,這時依舊害怕被水沖到的其他四只猴子就會抓住新猴子再將它打一頓,一時還摸不著頭腦的猴子又要去拿香蕉,結果又被周圍的猴子痛打了一頓。這樣反復幾次之后,新猴子領悟到:不能拿那個香蕉,拿了就要挨打。從此它也就不會再打那個香蕉的主意了。過了一段時間,科學家們又換了一只猴子出去,一只新猴子進來了,這只新猴子也像曾經的新猴子一樣要去拿香蕉,同樣又被其他四只猴子抓住痛打一頓。科學家們這時發現,頭一只被換進來的猴子打得格外賣力。每隔一段時間,科學家們都會更換一只猴子,而每只新猴子都會經歷拿香蕉——被打——不敢拿香蕉的過程。最后,籠子里面的猴子已經沒有一只是知道拿香蕉是會被水沖到的猴子了,可是它們依舊不敢去拿。雖然它們并不明白為什么不能拿香蕉,但是知道只要去拿就會被其他猴子打。

在籠子中的猴子約定不去拿香蕉的時候,每只猴子都知道為什么不能拿香蕉。這樣的約定會隨著新猴子的加入逐漸地延續下來,進而形成制度。等到后來幾只猴子都不知道為什么不能去拿香蕉,只知道不能拿香蕉是規則,而無論誰違反了規則都會受到集體的制裁,這樣就形成了制度。

當然這不僅僅是一項關于猴子的實驗,更是現代人類的一個寓言。在人類社會中,同樣有很多從遙遠的過去傳承下來的制度。我們并不了解這些制度出現的原因,也不知道違反這些制度究竟會出現什么樣的后果。我們就像那些新進入籠子的猴子,逐漸摸索到了制度怎樣執行,可是卻從來不去問這些制度究竟有什么意義,而對于大多數人來說,他們已經習慣了墨守成規,不去突破,不去改變。制度已經成了我們內心的一道墻,它所阻隔的不只是我們的思維,還有我們的行動。

其實,現實社會中的人就像籠子中的猴子一樣,每一個都渴望得到巨大的利益,但是在追求利益的過程中,卻總是會感覺到無形的障礙,比如來自于其他個體的障礙,他心里會想:從來都沒有人吃螃蟹,我真的應該去吃嗎?外在的力量壓迫著他,迫使他放下自己的渴望,就像猴子放棄自己渴望的香蕉。等他完全放棄了對于這些利益的追求,他就開始變成尊重制度、服從制度的個體了,甚至變成制度的化身、保衛者,當有其他人違背制度時,他往往第一個跳出來,就像那個打新猴子格外賣力的猴子一樣。

制度這扇墻就是這樣一點一點產生的,在很多情況下,制度可以使每個人保全自己的利益不受損失,但有些時候,它也會使每個人失去獲得外在利益的機會、勇氣和決心。作為理性的個體,應該時刻考慮如何拆掉這扇建在內心里的墻,突破外界限制,來獲得對自己有利的結果。

旁觀者心態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旁觀者心態很容易將人們帶入到“甜美”的陷阱當中,只有當我們時刻關注如何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時才能不為表象所迷惑。

科學家的實驗還在繼續,這一次他們改變了噴水裝置,當有猴子去拿香蕉時,水不是噴向所有的猴子,而是只噴拿香蕉的那只猴子。之后,科學家又用一只很強壯的猴子換走了籠子里的一只猴子。這只很強壯的猴子看到香蕉自然會馬上去拿。跟以前的情節一樣,其他四只猴子要把這只新猴子毒打一頓,可是沒想到,它們反而被新猴子制服了。于是新猴子拿到了香蕉,并且被水噴到了。這時,其他猴子才發現,原來水只會噴向拿香蕉的猴子,而與自己卻沒什么關系,所以也就不再理會新猴子了。過了一段時間,新猴子發現其他幾只猴子都比較怕自己。于是,它就命令其中一只最為弱小的猴子去幫它拿香蕉,這樣它就可以吃到香蕉又不至于被水沖到,弱小的猴子受到新猴子的威脅只好照做,而其他的猴子感到自己“雖然比上不足,但是比下有余”,也安心地待在籠子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寻乌县| 蓬溪县| 吴川市| 涪陵区| 元氏县| 沁水县| 福安市| 新民市| 神木县| 泸溪县| 宁远县| 洞口县| 晋宁县| 铅山县| 景洪市| 嵊泗县| 无为县| 兴海县| 延吉市| 佛学| 荆门市| 大关县| 德安县| 五莲县| 富源县| 凤阳县| 泸西县| 连南| 凌海市| 丹东市| 沾益县| 清丰县| 象州县| 绥芬河市| 扶风县| 勐海县| 奉新县| 望城县| 佛坪县| 远安县| 固始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