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學會感恩,擔當責任——人生的必修課
- 學會感恩,擔當責任
- 梁濤 鄭晗
- 9513字
- 2016-02-26 14:27:18
學會感恩,最理想的做人哲學
一對老夫婦靠撿垃圾、當搬運、擺地攤,30年來先后共收養49個棄嬰,他們陸續被人抱養,但沒有一個孩子回來看過恩人;一位退伍老軍人傾個人之力資助過130多名學生,而這些受助學生畢業后主動與他聯系并表示過感謝的,還不到10%;當叢飛臥病在床之時,受他資助的許多人不但不來探望,還在催促他“快點病好出來賺錢”……
當下,閱覽報紙或者網絡就會發現,忘恩而不感恩的事不勝枚舉,感恩心的缺失已經成為一種社會病。人們不禁感嘆,在這個功利化傾向和浮躁風氣彌漫的社會中,感恩意識似乎離人們越來越遠了。很多人都認為自己得到的一切都是“應該”的,感恩意識在人們的思想中逐漸淡化,甚至已經淡化到了匱乏的程度。
于是,社會上出現了這樣的現象:一位年輕學子在得到一份捐助時,他接受并簽訂了一份“道德協議”。協議規定,他畢業后,在不影響正常生活的情況下,要回捐不少于受助數目的慈善資金。
中國人向來提倡感恩,但今天,這些受到救助的人為何忘記了感激?為什么我們連感恩都需要“強迫執行”?在這個浮躁的社會、功利的時代,我們實際上更加需要感恩。因為學會感恩,才會更加領悟生命的燦爛;因為懂得感恩,才會擁有更加美好的情懷;因為知道感恩,才會明白自己應該擔負起的責任。
感恩是人類千年傳唱的美德,洋溢著濃濃的人性氣息。英國的塞繆爾·約翰遜博士有一句名言:“感恩是偉大教養的果實,你不會在粗俗的人身上發現這種品質。”
在2010年的溫哥華冬奧會上,短道速滑女子500米比賽備受矚目,賽前被看好的中國選手王濛沒有讓人們失望,她以43秒48的成績奪得中國在本屆冬奧會上第二枚金牌,也成為中國冬奧歷史上第一位成功衛冕的冠軍。帶著這些榮譽,奪得金牌后的王濛迅速滑到了自己的教練李琰面前,向其做出下跪磕頭的動作,表達了自己激動的心情和對恩師的感激。
比王濛成功衛冕更讓人感動的,是她在賽后面朝李琰跪倒在地、叩謝教練的那一拜。王濛這一拜,是一個懂得感恩者內心情緒的最直接表達;是一個運動員功成名就之后的感動和感激的最直觀體現。
學會感恩,不僅僅意味著要擁有一種寬廣的胸襟和高貴的德行,實際上,它更應是一種深刻的能愉悅自我的智慧。感恩是積極向上的思考和謙卑的態度,當一個人懂得感恩時,便會將感恩化作一種充滿愛意的行動,在生活中實踐。感恩是一種追求陽光人生的精神境界。
一個人會因感恩而感到快樂,一顆感恩的心,就是一粒和諧的種子。我們只要懷有一顆感恩的心,就能發現生活的美好、世界的美麗,就能永遠快樂地生活在真情的陽光里!
在一座金碧輝煌的大廳里,當代科學大師霍金的學術報告剛剛結束,聽眾們還沉浸在那閃爍著思想火花的精彩絕倫的報告當中,一位年輕的女記者便急切地走到這位科學大師面前,提出了一個十分不解的困惑:“霍金先生,盧伽雷病已將您永遠地固定在輪椅上了。您難道沒有為自己失去了太多而悲傷過嗎?”
霍金臉上掛著微笑,緩緩地抬起手臂,用不大靈便的手指,艱難地敲擊著胸前的鍵盤,隨著合成器發出的標準倫敦音,在寬大的投影屏上,緩慢而醒目地顯示出了下列幾行文字:
“我的手指還能夠活動,
我的大腦還能思維,
我有終生追求的理想,
有我愛和愛我的親人和朋友,
最重要的是我還有一顆感恩的心……”
一個肌肉萎縮而且不能說話的人是依靠什么力量成為當代的科學大師?是感恩。霍金為我們樹立了榜樣,我們何不也做一個感恩的人,用感恩的“智慧”在職場開疆拓土?
生活和工作的經驗告訴我們,有付出才有回報。如果我們因為某個理由冷漠地面對世界,那么世界也不會給我們好臉色看;如果我們對擁有的一切心存感激,就可能得到他人積極的回應。有個哲人曾說:“受人恩惠不是美德,報恩才是。當他積極投入到感恩的工作中時,美德就產生了。”一個常存感恩之心的人,更能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也更容易擁有一個成功的人生。
在日本,明治保險公司的推銷員原一平被譽為“推銷之神”,但他并沒有傲慢自大,反而謙恭有加,把自己的成就歸功于“三恩”,即社恩、佛恩和客恩。
日本的公司又叫社,原一平認為自己的成功首先是來源于“社”的辛苦栽培,沒有“社”就沒有今日的他,串田董事長的知遇之恩更是讓他銘感五內。他十分尊敬“社”,這便是原一平所說的“社恩”。其次,他特別感謝啟蒙恩師吉田勝逞法師和伊藤道海法師,他非常感謝兩位老師為他指點迷津,這便是“佛恩”;此外,他對參加保險的客戶以及合作的同事心存感激,平日里,他除了將業務所得的10%留作己用之外,其余全部饋贈給公司與客戶,以報答他們的幫助與支持。這便是“客恩”。
因為心懷感恩,原一平在工作中比別人更加辛勤,給客戶提供無微不至的服務,為自己、為公司贏得了良好的聲譽和業績,最終走向了“推銷之神”的輝煌頂峰。心懷感恩,原一平在推銷這一條片布滿荊棘的田野里闖出了自己的一條陽光大道。
可見,感恩不是簡單的報恩,感恩是一種處世哲學,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是一種人生攻略,一種為自己贏得美好未來的憑證。讀懂感恩,踐行感恩,是我們在工作中實現自我價值、創造社會價值的力量源泉。
懷有感恩之心,你會變得更謙和、可敬而且高尚。以感恩的心態來對待工作,工作對你來說,就是一種自動自發的行為,有了這樣一種可貴的職業精神,在任何時候都不難獲得成功。
擔當責任,最完美的做事方略
人在自己的哭聲中而來,在別人的哭聲中而去,跨越生死之間的這一段就是人生。從出生到這個世界開始,不同的人就在對你施恩,我們在享受人生樂趣的同時,也在承擔著人生各階段不同的責任。父母含辛茹苦地撫養我們——我們要感恩父母,贍養父母是我們的責任;企業為每個人提供了發展的空間——員工要感恩企業和老板,完成工作是員工的責任;社會給了企業良好的發展環境——企業家應該感恩社會,照章納稅是企業家的責任……
如果我們每天抱持一顆感恩的胸懷,感念世間種種給予,我們必然能時時以感恩的心來看待世界,激發起內心一種敢于負責,主動負責的積極態度,反哺父母、企業、社會。那么,我們每個人家庭必溫馨美滿,事業必成功,社會也必定和諧繁榮;反之,若一個人的感恩意識淡薄,認為所有的一切都是自己天生就應享受的,對人對事不主動去擔當,不懂付出與奉獻,那么他即使僥幸一時成功了,也很難有長遠的發展。
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中,有河北省農民耿氏兄弟屢次向奶站出售摻加有三聚氰胺的牛奶,而他們自己也知道“這些牛奶就是要加工給人吃的,化工原料不是人吃的東西”;而另一方面,三鹿集團從2008年3月份開始就陸續接到一些患者泌尿系統結石病的投訴,卻未能引起重視,只是千方百計敷衍,為應付產能緊缺的現狀,竟將含有三聚氰胺的奶粉以更大批量投入市場。
無論是耿氏兄弟還是三鹿企業,他們忘了一件比錢更重要的東西,就是責任。任何一個企業或個人的首要任務是要擔當責任,其次才是賺錢贏利。誰違反了這個原則,誰就可能被市場被社會所淘汰。
人生的最大價值,就是對工作抱持一種負責的態度。每個人都應該用負責的態度對待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只有時刻不忘責任,才能發掘出每個人內心蘊藏的活力、熱情和巨大的創造力。假若一個公司老板的周圍缺乏負責實干的員工,而你恰恰又是具有強烈的責任精神,你自然能得到重視,受到重用,獲得提拔。如果你在工作中缺乏責任精神,不妨自我反省一下,是什么阻擋了你敬業的步伐?
負責讓人感到快樂。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不快樂的人,往往是那些不敬業,對待工作敷衍了事的人。人們常常認為只要準時上班、按點工作、不遲到、不早退就是完成工作了,就可以心安理得地領自己的那份工資了。可是,這樣你的工作很可能是死氣沉沉的、被動的。如果以一種主動負責的新眼光來看待自己的工作,便會從中找到新的興奮點,從而在工作中成就自己。
有“馬班郵路上的忠誠信使”稱號的王順友,他20多年如一日,背負“信使”的責任在自己的鄉郵之路上做出了令世人感動的成績。
王順友是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縣郵政局投遞員,20多年來,他一直從事著一個人、一匹馬、一條路的艱苦而平凡的鄉郵工作。郵路往返里程360公里,月投遞兩班,一個班期為14天。20多年來,他送郵行程相當于圍繞地球轉了6圈!
王順友擔負的馬班郵路,山高路險,氣候惡劣,一天要經過幾個氣候帶。他經常露宿荒山巖洞、亂石叢林,經歷了被野獸襲擊、意外受傷乃至腸子被騾馬踢破等艱難困苦。他常年奔波在漫漫郵路上,一年中有330天左右的時間在大山中度過,無法照顧多病的妻子和年幼的兒女,卻沒有向單位提出過任何要求。
為了排遣郵路上的寂寞和孤獨,娛樂身心,他自編自唱山歌,其間不乏精品,像“為人民服務不算苦,再苦再累都幸福”等。為了能把信件及時送到群眾手中,他寧愿在風雨中多走山路,改道繞行以方便沿途群眾。而且還熱心為農民群眾傳遞科技信息、致富信息,購買優良種子。為了給群眾捎去生產生活用品,王順友甘愿繞路、貼錢、吃苦,受到群眾的廣泛稱贊。
20年來,王順友沒有延誤過一個班期,也沒有丟失過一個郵件、一份報刊,投遞準確率達到100%。2005年,王順友應萬國郵政聯盟之邀,飛赴瑞士,為萬國郵聯行政理事會作關于中國郵政普遍服務的報告。自1874年成立以來,王順友是受邀作主題報告的第一個普通郵遞員!他的成績迎來了全世界的敬意。
2008年9月14日,王順友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王順友立足于自己本職崗位,一心撲在自己的工作上,20多年堅守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做好自己每一天的工作,堪稱為敬業愛崗的典范。
責任在現代人生活中的分量愈來愈重,甚至成為衡量一個人是否具備基本職業道德的重要準則。負責工作表面上看起來有益于企業,有益于老板,但最大的受益人還是自己,我們把負責當成一種習慣的時候,就能從中學到更多的知識,積累更多的經驗,就能從全身心投入的工作中感受到快樂。
任何一個人,若懂得以感恩為動力,時刻以負責的態度做事,我們平淡的生活定能充實,我們平凡的事業定會成功。
感恩—愛心—責任:搭建企業常青的同心圓
我們每個人都因愛和責任而生,一生下來便與愛和責任結下了不解之緣。有人做過這樣一個形象的比喻,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圓心,它被許多同心圓所環繞。從我們自己的圓心出發,第一層出現了——這是由家庭與親朋組成的圈;第二層是由所在企業中的領導、同事、朋友組成的圈;第三層是由所生存社會中的人組成的圈,然后是由身邊的同胞、民族、國家所組成的圈;最后,是由整個人類遺跡生存環境等所構成的圈。每一個圈都靠愛和責任來維系,并靠愛和責任向外延伸。愛和責任構成了人類社會的基礎。
愛和責任,從來就不是一個人的事,通過施愛和被愛,通過互相感恩、共擔責任,家庭成員、親朋好友、同一個團隊的人們就形成了一個個同心圓。
在愛的世界里,我們唯有將愛心匯聚成一顆顆責任心,才能為社會撐起廣闊而和諧的天空。責任是愛的底線,但絕不是愛的終結。有一種大愛叫做責任,每當遇到危難的時候,我們總能看到中華民族的堅強,看到民族的大愛,我們痛楚的心會感到欣慰。我們深切地感受到有一股無形的力量時刻牽動著每個人的心,催促著每一個人的腳步,用一顆顆愛心和一個個實際行動詮釋了中華美德。
無論是2008年的“5·12汶川地震”還是2010年的“玉樹地震”,緊急開拔的軍隊、醫療隊,臨時征用的民航班機,推掉訂單的救災物資加工企業……不是沒有顧慮,不是沒有恐懼。是責任,讓我們所有人,無論是否相識、無論距離遠近,他們都在第一時間向災區進發,向災區伸出援手。因為責任早已深入骨髓,大愛才會如此無邊。
對企業而言,愛與責任是企業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如果企業里面的成員能夠彼此友愛、互相感恩、共擔責任,那么企業之樹必將枝繁葉茂。
企業中同事之間相互稱呼時有時會用到“同仁”這個詞,這個詞遠不只是一個稱謂,它更揭示了我們人與人交往時應持有的同心同德、感恩互助的態度。彼此友愛、互相感恩、共擔責任是企業常青的三大支柱。員工因為彼此友愛,才會互助合作,因互助合作而互相感恩,因互相感恩而共同擔責,像戰場中的兄弟連一樣共進共退。奉行這種職業精神的企業,即便剛開始只是一個三五人的小團隊,最終也能成為一個像微軟、IBM、聯想、海爾這樣的大型跨國集團。
很多優秀企業得以發展壯大,其背后原因究竟在哪里?深究起來,是感恩文化和責任文化締造了這些企業。在這些企業中,感恩孕育和激發了員工的責任心,責任心驅動了執行力,執行力制造了業績,業績創造了價值,價值催生了利潤,利潤保證了發展,發展又為企業凝聚了更多的資源和機會,更好的發展和更強大的實力使企業能夠為客戶、員工、社會提供更好的回報……一切源于感恩,又回歸于感恩,這就形成了“感恩—責任—財富”的價值循環。
提起中藥,許多人都不約而同會想到三個字——同仁堂。同仁堂是樂顯揚創建于中國清朝康熙年間的一家藥店,歷經數代、載譽300余年。
同仁堂歷經滄桑,“金字招牌”長盛不衰,在于同仁堂人注重把感恩與責任熔鑄于企業的經營管理之中,并化為員工的言行,形成了具有中藥行業特色的企業文化系統。 “質量”與“服務”是“同仁堂”金字招牌的兩大支柱,堅持質量第一、一切為了患者是同仁堂長盛不衰的最根本原因。
歷代同仁堂人恪守誠實敬業的藥德,提出“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的信條,制藥過程嚴格依照配方,選用地道藥材,從不偷工減料,以次充好。同仁堂不管炮制什么藥,都是該炒的必炒,該蒸的必蒸,該炙的必炙,該曬的必曬,該霜凍的必霜凍,絕不偷工減料。像虎骨酒和“再造丸”炮制后,都不是馬上就賣,而是先存放,使藥的燥氣減少,以提高療效。
代顧客煎藥是藥店的老規矩,冬去春來,盡管煎藥崗位上的操作工換了一茬又一茬,但從未間斷,也從未發生任何事故。如在1985年,當時每煎一服藥就要賠5分錢,但藥店為方便群眾,把這一服務于民的做法堅持了下來。藥店每年平均要代顧客煎藥近2萬副,此舉深受患者和顧客歡迎。
同仁堂懷著一顆深厚的感恩之心,憑感恩和負責的企業文化擁有了一流的生產工藝技術,這是同仁堂經久不衰的源泉。
一個企業,如果不懂得對社會對顧客感恩,它的行為就會受到種種誘惑,為了盡可能地贏利,它肯定會在產品等諸多方面進行“盤剝”,最終傷害到顧客。這種目光短淺的牟利行為可能會在短期內為企業帶來豐厚的利潤,但這是以自己的信譽為代價的,最后受損害的還是自己。
愛是創造力和一切生命的源頭,真正能夠成就大事、青史留名的人無不是內心充盈著愛和責任,對生命滿懷感恩與熱愛。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名句中,我們無不感受到愛與責任的光輝。
大愛無聲,責任無言。唯有對社會感恩,對他人感恩,在實際行動中擔負自己的責任,才能將自己的愛心傳遞出去。如果每個人都認識到了擔負責任也是一種愛,是愛自己、愛他人,是對生命的愛,那么,還會有誰不愿意擔負責任呢?
感恩與責任:職業精神的源頭
工作的意義是什么?
我們為什么要工作?
我們在為誰工作?
這么辛苦地工作,究竟值不值得?
……
這些涉及人生哲學層面的追問和思索,不時會浮現在員工、管理人員和企業經營者的腦海里,它們也是所有職場人士都無法回避的問題。
那么究竟什么是工作,工作的意義又在哪里呢?
曾經在美國費城的大樓上豎起第一根避雷針、有著“第二個普羅米修斯”之稱的富蘭克,說過這樣一句話:“我讀書多,騎馬少,做別人的事多,做自己的事少。最終的時刻終將來臨,到那時我但愿聽到這樣的話,‘他活著對大家有益’,而不是‘他死時很富有’。”
活著對大家有益,這就是工作賦予我們的意義——它為我們指明方向,指引我們排除生活中的種種引誘和干擾,朝著恒定的目標前進。如果我們能夠明確感受到自己的工作對于他人的價值,我們就會從中發現無窮的樂趣。
有一個人,生下來就雙目失明。長大以后,他子承父業,開始種花。他從未見過花是什么樣子,只聽別人說花是嬌艷而芬芳的,他閑暇時就用手指尖觸摸花朵、感受花朵,或者用鼻子去聞花香。他用心靈去感受花朵,用心靈繪出花的美麗。
他比任何人都熱愛花,每天都定時給花澆水、拔草、除蟲。盛夏時,他寧可自己曬著,也要給花遮陽;刮風時,他寧可自己頂著狂風,也要用身體為花遮擋……
不就是花嗎,值得這么呵護嗎?不就是種花嗎,值得那樣投入嗎?很多人對此不理解,甚至認為他是個瘋子。
“我是一個種花的人,我得全身心投入種花中,這是種花人應盡的職責!”他對不解的人說。正因為如此,他的花比其他所有花農的花都開得好,深受人們歡迎。
一個雙目失明的人能夠培植出嬌艷芬芳的鮮花,這是不是值得我們反思呢?工作對很多人來說,只是謀生和養家糊口的手段,或者僅僅是出于一種非做不可的理由:因為職責的需要,因為制度的約束,因為習慣成自然……
事實上,工作是生命的饋贈,是天職,是使命。如果能夠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去工作,去幫助他人,為社會創造價值,那么我們不僅能夠感受到工作帶給我們的價值和成就,還能夠體會到工作帶給我們的內在幸福與和諧。
一位國際石油巨頭在回憶自己的創業經歷時說:“年輕時我為老板打工,我很感謝他能給我工作,要知道那時候很多人都找不到工作。為了感恩,我每天工作16個小時,兢兢業業,從不懈怠。這除了對公司有好處外,我個人的收益更大,這樣我就可以比別人多贏一些,更容易成功。”
付出總有回報,對于員工來說,感恩與責任不僅是為人態度和做事智慧,更是能否獲得成功的根本所在。任何人都必須認識到,帶著感恩的心去主動做事,為公司創造更大的業績,老板自然會垂青于你,你獲取成功也就指日可待。讓我們來看看松下幸之助在他的回憶錄里是怎么說的。
那是我們的電池終于能夠售給N汽車公司的事,這件事前后花了五年的時間才成功。我獲悉承擔這次業務的是一位鍥而不舍的年輕人時,不禁熱淚盈眶。
整整五年的時間,他歷盡千辛萬苦,不斷走訪那家客戶,一再拜托對方“請采用國際牌電池”。有人一定認為這樣做是他分內的事,但以他的年紀,能如此敬業,真叫人佩服。一般人吃一次閉門羹就放棄了。
我曾問過這位年輕人,是什么原因能讓他如此鍥而不舍地對待工作。他說,日本現在處于經濟蕭條時期,很多工廠破產,很多工人失業,但是松下公司給了他工作,他對公司的栽培充滿了感恩,做起事來自然就兢兢業業,力求做到最好。
我覺得這位年輕人的回答很樸實,感恩和敬業是現在很多人缺少的,如果你想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有所成就,就必須擁有感恩和敬業的心,這不單是能讓你的事業長久的智慧,也是你走向輝煌的階梯。
后來,這個年輕人成為松下公司市場策略本部的部長,他的工作一直很出色。
感恩和負責讓這個年輕人在工作中表現得非常出色,這并不是他的權宜之計,而是他真心實意的感恩之舉——為了自己的事業常青,更為了給企業創造高額利潤。
在高度分工的現代社會,在效率至上和業績為王的時代,在日趨功利和浮躁的社會風氣中,讓我們牢記,感恩與責任是職業精神的源頭,讓我們的智慧和汗水在愛的奉獻和責任的付出中閃光吧!
最強的能力是責任,最大的動力是感恩
著名武打影星李連杰在一次到長沙參加湖南衛視《背后的故事》節目錄制時,一直在強調“小我的世界”和“大我的世界”。在他看來,40歲以前,他是活在小我的世界中,賺很多錢,養孩子、養老婆;但是40歲以后,他是活在大我的世界中,社會需要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用他的話來說——活著,從來都不是一個人的事,是責任讓我堅持下去。
在職場中只有承擔更多的責任,才能夠獲得更好地成長,內心才能夠更加豐盈和舒展。懈怠責任,就等于荒廢了生命。
負責的員工富有開拓和創新精神,他絕不會在還未付出努力的情況下,就事先逃避職責。他會想盡一切辦法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務。負責的人不管在哪里,都不會無功而返。
為了改變銷售慘淡的狀況,一位又一位負責人被派往南方市場。這家公司生產的產品雖然在華北市場取得了良好的業績,但是兩年過去了,被寄予厚望的南方市場卻始終沒有起色,被派出去的負責人一個又一個空手而回,并找出一大堆借口為自己辯解。雖然市場競爭很殘酷,但公司沒有放棄南方市場。后來,肖杰毅擔任了南方區的總裁,被派往上海。
到了上海,他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挽救局面。但是該怎么做呢?經過幾天苦苦思索,肖杰毅決定找一家實力雄厚的代理公司做突破口,徹底打開銷售局面。經過他多次的努力,代理公司終于同意試銷一段時間看看,得到這個好消息,肖杰毅立即取消削價銷售,在當地報紙上重新刊登大面積的廣告,重塑產品形象。
為了開個好頭,肖杰毅親自帶領兩名得力干將,立下了不把產品銷售出去就不回公司的誓言。當天中午,代理公司送來了好消息,已經售出了20臺。接下來的短短一個月內,竟賣出700多臺。公司的產品在上海市場的占有率也很快達到了30%。
在許多企業里,都會有業務人員被派往外地開拓新市場,如果都如肖杰毅那樣負責,想盡辦法為公司創造業績,公司又怎么能不取得好成績呢? 可以說,責任是一個員工最大的能力。負責的員工知道多做一些,多付出一些精力和時間,他們不管身處何地,都能夠憑借自己的努力開創新局面。
實際上,對工作負責來源于我們對工作的感恩態度,感恩之心不僅能激發我們最大的潛能,也是一種智慧的體現。
在我們身邊,總是有那么一些人沉溺在灰色的心態中,對一切事物都感到不滿。心存感恩的人,會朝氣蓬勃,豁達睿智,好運常在,遠離煩惱。懷著一顆感恩的心來面對身邊的人和物,我們會突然感到原來世界是如此美好。懷著感恩的心,我們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李潔畢業于哈佛大學商學院,曾就職于美國西南航空公司。與她相處過的同事都對她的微笑、善良和勤勞留有深刻的印象,幾乎每一個和她相處過的人都成了她的朋友。有人不解,問李潔有什么和人相處的秘訣。
李潔微笑著說:“一切應該歸功于我的父親。在我很小的時候他就教導我,對周圍任何人的賦予,都應該抱有感恩的心態,而且要永遠銘記,要使自己盡快忘記那些不快。
“我幸運地獲得了這份工作,有很多友善的同事,雖然上司對我的要求很嚴格,但在生活方面對我很照顧。所有的這一切,我都銘記在心,對他們心存感恩。
“我一直帶著這種感恩的態度去工作。我深切體會到,感恩其實也是一種智慧,它能讓一切都美好起來,一些微不足道的不快也會很快過去。我總是工作得很順利,大家都很樂意幫助我。”
感恩不純粹是一種心理安慰,也不是對現實的逃避,更不是阿Q的精神勝利法。感恩,是一種歌唱生活的方式,它來自對生活的愛與希望。感恩不是愛耍小聰明者的“職場把戲”,而是員工最高的“職場智慧”。
一個人即使沒有一流的能力,但只要你懂得感恩,以負責的態度去做事,同樣會獲得人們的尊重。即使你的能力無人能比,如果沒有基本的職業道德,也一定會遭到社會的遺棄。有關專家表示,許多知名企業在招聘大學畢業生時,看重的并不是成績單上的分數,而是他們是否懷有感恩之心、是否具備責任意識。
將感恩化為奮進的動力,責任則能提升工作的能力。感恩不僅僅是一個人的品質問題,它更是一種動力,一種攻略,一種獲取能量與成功的途徑。懂得感恩,說明一個人對自己與他人和社會的關系有著正確的認識。在感恩的氛圍中,人們對許多事情都可以平心靜氣;在感恩的氛圍中,人們可以認真、務實地從最細小的一件事做起;在感恩的氛圍中,人們真正做到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在感恩的空氣中,人們才能正視錯誤,互相幫助;在感恩的氛圍中,才能成就生命和事業的輝煌。
不管什么時候,如果我們把感恩融入到所從事的工作當中,那么我們的工作責任心就會被點燃,這項工作的質量也會立即得到改善,數量將大為增加,而工作所引起的疲勞感則會相對地大量減少。
最強的能力是責任,最大的動力是感恩。千萬不要小看了感恩和責任的力量,這是一種追求自立、自尊和追求一種陽光人生的精神境界,更是學會做人做事、成就陽光人生的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