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顆年輕的恒星位于距離地球16萬光年的N44F星云中,而N44F星云則處于天狼星座中。這顆恒星的主要成分是冷氣體形成的密云,但它每秒鐘噴發出來的粒子質量要比太陽多100萬倍,并且粒子云的速度為太陽風的5倍——每小時700萬公里。
強烈的粒子風和紫外線輻射與恒星的氣體外殼相撞擊,由此迫使氣體向外鼓起,形成了直徑為35光年的“太空空穴”。并且在“太空空穴”中,還形成了由氣體和冷的宇宙灰塵形成的幾個“支柱”。這些“支柱”在外形上與哈勃望遠鏡在10年前發現的“太空空穴”中的“支柱”十分相像,那些景觀奇妙的“支柱”被稱為“造物主支柱”。
知識小鏈接:“太空氣泡”的新聞背景
2004年8月5日,美國航天局的研究人員展示了由哈勃天文望遠鏡拍攝的太空星系NGC3949的圖片??茖W家說,這個距地球5000萬光年的星系似乎是我們銀河系的雙生兄弟,看起來眼熟極了。2004年1月,美國科學家利用哈勃太空望遠鏡和設在夏威夷的一座望遠鏡發現了一個地球的“遠鄰”,這個星系的發現可以讓人窺探到宇宙誕生7億5千萬年時,即恒星和星系剛開始出現時的情況。據天體物理學家介紹,這個星系直徑比銀河系小很多,只有兩千光年。
哈雷彗星的由來
1682年8月,天空中出現了一顆肉眼可見的亮彗星,它的后面拖著一條清晰可見、彎彎的尾巴,故該彗星又稱“掃帚星”。這顆彗星的出現引起了多數天文學家的關注。當時,年僅26歲的英國天文學家哈雷對這顆彗星尤為感興趣。他仔細觀測、記錄了彗星的位置和它在星空中的逐日變化。經過一段時期的觀察,他驚訝地發現,這顆彗星好像不是初次光臨地球的新客,而是似曾相識的老朋友。
在哈雷生活的那個時代,還沒有人意識到彗星會定期回到太陽附近。自從哈雷產生了這個大膽的念頭后,便懷著極大的興趣,全身心地投入對彗星的觀測和研究中去了。經過大量的觀測、研究和計算后,他大膽地預言,1682年出現的那顆彗星,將于1758年底或1759年初再次回歸。
在哈雷去世10多年后,1758年底,這顆第一個被預報回歸的彗星被一位業余天文學家觀測到了,它準時回到了太陽附近。哈雷的預言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時間,終于得到了證實。后人為了紀念他,就把這顆彗星命名為“哈雷彗星”。
知識小鏈接:哈雷彗星的回歸
哈雷彗星的最近一次回歸是1986年,中國和各國一樣對它進行了大量的觀測,發現了斷尾現象。它的再次回歸要等到2061年左右。
水星命名的由來
從地球上看,水星總是在太陽附近出沒,它與太陽的角距不超過一辰(古代把一周天分為12辰),因此,中國古代又叫它“辰星”。在不同的時候,它分別在黎明和黃昏時出現,以至于古代人以為它們是兩顆不同的星。
早期的希臘人稱其為墨丘利(Mercury),古印度人則稱它為羅利納亞和佛陀,埃及人又稱其為何魯斯的塞特?,F在,水星的其他名字多已廢棄,大家都稱它為墨丘利了。墨丘利是羅馬神話中為眾神傳遞消息和信件的使者,腳上長著一對翅膀,這與水星行動之敏捷很是相稱。他的兩蛇纏繞的手杖,成為天文學家們用以代表水星的符號。
知識小鏈接:為什么水星表面晝夜溫差大
水星公轉周期約為88個地球日,自轉周期約為59個地球日。這樣一來,使得水星的一晝夜長達176個地球日。所以一進入夜晚,水星表面將連續幾周處于黑暗中。這就是造成水星表面晝夜溫差巨大的主要原因。
金星命名的由來
金星,我國古稱“太白金星”,如果出現在早晨,稱之“啟明星”;若出現于黃昏,則稱之“長庚星”。金星是天空中除太陽與月亮之外最亮的一顆星,如同一顆耀眼的鉆石,因此古希臘人稱它為阿佛洛狄忒(Aphrodite)——愛與美的女神,而羅馬人則將它稱為維納斯(Ve-nus)——美神。它象征著愛情與美麗。
知識小鏈接:金星為何被迷霧圍繞
蘇聯“金星11”和“金星12”兩個探測器,曾直接降落在金星高達500℃的灼熱表面上。經過探測發現,金星大氣中有氬氣,并在高空有神秘的放電現象。人們通過質譜儀測出了金星大氣層成分中氮的含量高達百分之幾,氬含量高于地球大氣層中氬含量的近300倍。為什么金星大氣中氮、氬含量如此之高,至今仍是科學上的謎。
火星命名的由來
火星在太陽系“九大行星”中,按照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為第四顆?;鹦堑谋砻娌紳M了氧化物,所以呈現出鐵銹紅色,這種顏色使人想起象征戰爭的鐵與血,因此西方賦予它希臘神話中戰神瑪爾斯(Mars)的名字。天文學中,火星的代表符號是一支古老的戰爭武器——矛。中國古代將它稱為“熒惑”,這是因為它色紅而熒熒似火,亮度常變,行蹤不定,故而令人迷惑。從20世紀60年代初至今,人類已經向火星發射了20多個探測器,實現了可移動性的探測考察,為宇航員登上火星開辟了道路。
知識小鏈接:首先登陸火星的植物
科學家正研究,在未來將一種會發光的植物,首先移植到火星,以幫助科學家研究植物怎么樣適應火星的惡劣環境。
科學家說,他們將為植物加入不同的基因(gene),使植物能盡可能地適應不同的環境。
木星命名的由來
在西方國家,木星乃是眾星之王,被認為是主神丘比特(Jupiter)的化身,也就是希臘神話中的主神宙斯(Zeus)。因此,天文學家用Zeus的第一個字母Z的花體寫法作為其代表符號。木星是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它的體積是地球的1300多倍,質量則是地球的318倍。與其他巨行星一樣,木星沒有固態的表面,而是覆蓋著966千米厚的云層。它圍繞太陽運轉,約12年運行一周。中國古代叫它“歲星”,是因為人們正好用它來定歲紀年,一周12年正好與干支紀年法吻合。
知識小鏈接:世紀之吻
1994年7月16日~22日,被木星強大引力“扯碎”的至少20片舒梅克·列維彗星(Shoe-maker-Levy)的碎片以每秒約60公里的速度沖進木星大氣層,與這顆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發生了撞擊。彗星最大的碎片直徑達兩公里。撞擊產生的最大“傷痕”幾乎和地球一樣大,并持續幾個月之久。這次撞擊被稱為“世紀之吻”。
土星命名的由來
土星是離太陽第六遠的一顆美麗的行星,凡是用望遠鏡看過土星的人,無不驚嘆不已。土星公轉軌道半徑為14億千米,沖日時最大亮度為0.4星等。土星那橘色的表面,漂浮著明暗相間的彩云,配以赤道面上發出柔和光輝的光環,遠遠望去像個戴著頂大檐遮陽帽的女郎。土星公轉周期為29.5年,約合二十八宿之數,每年鎮一宿,故古時我國又稱其為“鎮星”。土星曾長期被當做太陽系的邊界,一直到1781年發現天王星。土星運動遲緩,人們便將它看做時間和命運之神的象征。羅馬神話中稱其為薩圖努斯神,即希臘神話中的克洛諾斯,他是神王宙斯之父,是在推翻父親之后登上天神寶座的。無論東方還是西方,都把土星與農業聯系在一起。土星在天文學中的符號,就像是一把主宰農業的大鐮刀。
知識小鏈接:土星環的主要成分
通過分析正處于土星上空的美國“卡西尼”號探測器的探測數據,歐洲航天局的科學家發現土星環擁有自己的大氣層,其主要成分是氧氣。土星的內側光環夾雜著大量的巖石塊和灰塵,外側則主要由冰構成。內側光環的主要成分可能是硅酸鹽和一些有機物質,外側的冰可能是一種水和像氨這類物質的混合物。
天王星命名的由來
在古老的希臘神話中,天王星被看做是第一位統治整個宇宙的天神——烏拉諾斯(Uranus)。他與地母蓋亞結合,生下了后來的天神。是他費盡心機將混沌的宇宙規劃得和諧有序。天王星的符號含義平凡而樸實:一顆星上面寫著一個“H”,這正是發現者英國人威廉·赫歇耳名字的首字母。
知識小鏈接:天王星小介
天王星是太陽的第七顆行星,體積約為地球的65倍。天王星赤道直徑51800千米,公轉周期為84.01個地球年,它與太陽的平均距離是2.87億千米。
海王星命名的由來
按距太陽的平均距離由近及遠排列,海王星排行第八。它的亮度為7.85等,只有在望遠鏡里才能看到。由于它是一顆淡藍色的行星,根據傳統的行星命名法,它被命名為涅普頓(Nep-tune)。涅普頓是羅馬神話中統治大海的海神,掌管著1/3的宇宙,頗有神通,海王星的天文符號象征涅普頓手中寒光閃閃的神叉。
知識小鏈接:海王星是怎么被發現的
海王星并不是天文學家們通過望遠鏡發現的,而是通過數學和物理定律。天王星被發現后,人們注意到它的軌道與根據牛頓理論所推知的并不一致。因此科學家們預測存在著另一顆遙遠的行星從而影響了天王星的軌道。1845年天文學家約翰·可夫·亞當斯和埃班·勤維葉推算了在天王星外的一個未知行星可能的位置。1846年9月23日柏林天文臺臺長約翰·格弗里恩·蓋爾真的在這個位置發現了這顆新的行星——海王星。
冥王星命名的由來
冥王星是離太陽最遠、質量最小的一顆行星,在遠離太陽59億千米的寒冷陰暗的太空中蹣跚前行,這情形和羅馬神話中住在陰森森的地下宮殿里的冥王普魯托非常相似。因此,人們稱其為普魯托(Pluto)。在天文學中,P、L是普魯托英文名字的前兩個字母,正巧又是對冥王星的發現有推動之功的美國天文學家洛韋爾(Pefcival Lowell)姓名的縮寫。
知識小鏈接:冥王星小介
冥王星的亮度很弱,只有15星等。天文學中用“星等”來反映星星的明暗程度,記為m。星等數越小說明星越亮,星等數每相差1,星的亮度大約相差2.5倍。即使在大望遠鏡拍攝的照片上,冥王星和普通的恒星也沒有什么差別,要想在幾十萬顆星星中找到它,真好比是大海撈針。
第二節 時辰歷法
“公元”的由來
公元是“公歷紀元”的簡稱,是國際通行的紀年體系。以傳說中耶穌基督的生平為公歷元年,相當于我國西漢末期平帝的元始元年。
“公元”產生于基督教盛行的6世紀。當時,為了擴大教會的統治勢力,僧侶們把任何事情都附在基督教上。公元525年,一個叫狄奧尼西的僧侶,為了預先推算7年后“復活節”的日期,提出了所謂耶穌誕生在狄奧克列顛紀元之前284年的說法,并主張以耶穌誕生作為紀元。這一主張得到了教會的大力支持。公元532年,教會把狄奧克列顛紀元之前的284年作為公元元年,并在教會中使用。到1582年,羅馬教皇制定格里高利歷時,繼續采用了這種紀年法。
我國是辛亥革命后開始引入公歷的,直到1949年以后,我國才完全使用公元紀年。
知識小鏈接:紀年的方法
世界各國紀年的方法有很多,不過目前世界上通用的是公元紀年法。除此之外,還有干支紀年法、天文紀年法、歷史紀年法、帝王年號紀年法等。另外,還有伊斯蘭教紀元、佛教紀元、猶太教紀元以及希望紀元、日本紀元等。
公歷的由來
公歷是當今國際上通用的歷法,又被稱為太陽歷、陽歷。公歷是以地球環繞太陽運轉一周的時間作為一年的歷法。關于公歷的由來,主要有兩種說法。
一種意見認為,公歷最早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古埃及的太陽歷。他們發現天狼星第一次同太陽一起升起的那天之后的五、六十天,尼羅河就開始泛濫,于是他們就把這一天當做一年中的第一天。古埃及人最初將一年定為360天,后來改為365天,這是最早的太陽歷。后來他們根據尼羅河水泛濫的規律,把一年分為3季,再分成12個月,每月30天,余下的5天作為節日。
另一種意見是公歷起源于古羅馬的儒略歷。羅馬共和時期,儒略愷撒主政,創立了豐功偉績。他死于7月,后繼者將7月改為大月,從2月的30天中抽取1天,變成了29天。7月命名為JULY,這就是所謂的“儒略歷”。
儒略歷測量地球繞太陽一周需365.25天,而公歷為365.2422天,很明顯,后者要比前者精確得多。于是,公歷陸續為許多國家所接受,并流行于全世界。其實,我國南宋時(1199年)的“統天歷”中,就采用了一年365.2422天的算法,比公歷早380多年。
知識小鏈接:公歷小評
公歷,是單純根據月亮圓缺的周期制定的,所謂“單純”,即它只顧月亮不管太陽。公歷的歷年與回歸年十分接近,與季節和節氣吻合,因此便于在生產和生活中應用,故世界各國普遍采用。但由于奧古斯都搞亂了公歷的歷月制度,而且格里歷本身也并不十分完美,所以對公歷正在探索改革中。針對格里歷的不足,聯合國提出從21世紀開始,將實行新的《世界歷》。
農歷的由來
在兩河流域,古人發現,在多數的年份里,月亮大約有12個盈虧,少數年份有13個,故將1年粗粗地定為12個“月”。
觀察發現,月亮繞地球一周的周期為29.5天,為了取整,于是定大月為30天,小月29天,12個月共有354天,這樣已經接近1年的365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