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走進中國式飯局
- 中國式飯局宴會細節全知道
- 常娟
- 6673字
- 2016-02-29 10:02:00
在中國,人脈、圈子、社會關系、資源、生意……通通繞不開飯局。而飯局之妙,不在“飯”盡在“局”也。
一個完美的中國式飯局,設局人、局精、局托兒、陪客……眾角色一個都不能少。這局里有情感的交流,有利益的較量,更有瞬間定生死的殘酷。
鴻門宴——歷史因一場飯局而改變
秦朝末年,天下紛亂,各派軍閥為了自己的利益相互混戰,楚懷王陣營的兩員將領——劉邦與項羽各自攻打秦朝的部隊,盡管劉邦的兵力不及項羽,但他先破了咸陽,項羽為此憤怒不已,派英布擊函谷關,項羽進駐咸陽后,到達戲西,而劉邦卻只在霸上駐軍。劉邦的左司馬曹無傷派人在項羽面前說劉邦打算在關中稱王,項羽聽后更加憤怒,下令第二天一早讓兵士飽餐一頓,一鼓作氣打敗劉邦的軍隊。一場惡戰在即。這時,劉邦從項羽的叔父項伯口中得知此事后,心中詫異不已,于是他恭恭敬敬地給項伯捧上一杯酒,并與項伯定為兒女親家。劉邦利用感情攻勢,很快收買了項伯,項伯答應為他在項羽面前說好話,并讓劉邦第二天前來謝項羽。
在鴻門宴上,雖然美酒佳肴無數,卻暗藏殺機,雙方之間的矛盾一觸即發。項羽的亞父范增,一向認為留著劉邦是養虎為患,所以主張殺劉邦,在酒宴上,他一再示意項羽發令,但項羽猶豫不決,默然不應,遲遲沒有下令。范增召項莊舞劍為酒宴助興,想趁機殺掉劉邦,可項伯為了保護劉邦,也撥劍起舞,掩護了劉邦。就在這危急的關頭,劉邦的部下樊噲帶劍擁盾闖入軍門,怒目直視項羽,項羽見此人氣度不凡,只好問來者是誰,當得知樊噲是劉邦的參乘時,立即命手下賜酒,樊噲一口氣就喝完了,項羽又命人賜豬腿后,接著問樊噲:“你還能喝嗎?”樊噲說:“我都不怕死了,還怕喝酒嗎?”樊噲還乘機說了很多劉邦的好話,并且提到當年劉邦和項羽的兄弟情義,項羽聽后無言以對,劉邦便假借尿遁逃跑了。劉邦逃走后,派部下張良為自己推脫,說:“沛公不勝酒力,無法前來道別,現向大王獻上白璧一雙,并向大將軍范增獻上玉杯一雙,請您收下?!表椨鹗障铝税阻?,而范增則拔劍將玉杯砍碎了。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鴻門宴。鴻門宴是一場意義不單純的飯局,其中充斥在賓與客之間的不是愉悅歡快的氣氛,而是急迫緊張、一觸即發的戰意。作為鴻門宴的兩位主角——項羽與劉邦,他們為爭奪關中地區的統治權,在鴻門宴這一場飯局之上進行了面對面的交鋒。在此飯局中,有觥籌交錯,亦有刀光劍影,背景波譎云詭,殺機四伏,每一個與宴者都緊繃著神經。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睘榱诉@場飯局,不但雙方的謀臣智士殫精竭慮、苦心經營,而且兩位當事者更是赤膊上陣,搭上了各自的“政治前途”乃至身家性命。整個過程三起三落,驚心動魄,極具傳奇色彩。然而鴻門宴的最終結局是設局人做了局,入局者入局后又得以脫身,讓設局者竹籃打水一場空。
單就鴻門宴這場飯局而言,作為設局人的項羽和范增之所以會失敗,一個重要原因就在那個吃里爬外的局托項伯身上。也可以說,在這場飯局開始前,項伯就已經讓設局人項羽沒有充足的理由殺劉邦了。
成王敗寇,政治博弈向來兇險無比,再美妙的歌舞,再美味的佳肴升平也不過是假象而已。項羽設下的鴻門宴原本就是個幌子,不過是試探劉邦是否想稱王的借口罷了。劉邦明知項羽意在為何,依舊如約而至,就是不想與其撕破臉,畢竟雙方實力懸殊。原想在宴中示弱以打消項羽的懷疑,不料項羽殺意已起,所以劉邦找借口逃掉。
假設鴻門宴上項羽意志堅定,必殺劉邦,那么無論項羽能否奪得天下大權,都不會有后來劉邦建立的大漢王朝,而中國的歷史勢必會改變。然而,假設畢竟是假設,項羽的優柔寡斷令他錯失了殺劉邦的大好時機,并最終導致了他的“烏江自刎”。
項王故里
實力雄厚的西楚霸王兵敗自殺,劉邦坐擁天下,一切的變數皆由鴻門宴而始,一頓看似平常的請客吃飯竟暗藏著無限玄機,生出驚天動地的變故來,不得不令人感慨萬千。
在人際交往中,飯局從來就不是單純的飯局,而是聯系著錯綜復雜的關系網和利益鏈,鴻門宴是將飯局之妙做足的經典大局。
青梅煮酒論英雄——飯局上的政治博弈
東漢末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勢力日益強大,而劉備剛被公孫瓚舉薦到朝廷,漢獻帝認他做了皇叔,又封他做左將軍,但是他只空有名號,手下除了關羽和張飛,無兵無將。
曹操在許田圍獵時故意表露出自己的篡位意圖,以試探臣下。當時大臣們敢怒不敢言,只有關羽“提刀拍馬便出,要斬曹操”,倒是劉備“搖手送目”,攔住關羽,還用語言恭維曹操說:“丞相神射,世所罕及!”后來當董承、王子服等人憑漢獻帝血寫密詔結盟討伐曹操時,把劉備也拉入了這個政治集團之內。但劉備簽名入盟后,“為防曹操謀害,就到后園種菜,親自澆灌,以為韜晦之計”。
不想曹操何等精明,他想劉備這樣志向遠大的英雄突然種起菜來了,一定有什么重大事情影響了他,于是派許褚、張遼帶領數十人到園中將劉備請往丞相府,“盤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對坐,開懷暢飲”。當時,曹操幾乎明知故問,要劉備承認自己本懷英雄之志。劉備則故意拉扯旁人,先抬出最讓人看不起的袁術,曹操斥之為冢中枯骨。劉備又舉出袁紹、劉表、孫策、劉璋等人,唯獨不提參加了董承為首的討曹聯盟的馬騰和他自己。曹操自然不滿意,干脆直言相告:“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劉備所擔心的是討曹聯盟之事暴露,聽到曹操稱自己為“英雄”,以為事情已經暴露,手中匙箸也掉在地上。為避免曹操進一步懷疑自己,只好推說是害怕雷聲所致。不想曹操想這樣一個連雷聲都害怕的人,根本不是什么“英雄”,反而將戒備的疑心放下。這為后來劉備借討伐袁術為名領兵出發,“撞破鐵籠逃虎豹,頓開金鎖走蛟龍”奠定了基礎。
青梅
此次酒局堪稱雙龍聚會。曹操的睥睨群雄之態,雄霸天下之志表露無遺,然而劉備的聲望又令他擔憂。于是便有了青梅煮酒論英雄試探之飯局。正所謂宴無好宴,幸虧劉備早有防備,面對曹操的試探,他才能隨機應變,進退自如,巧借驚雷掉箸之態,消除了曹操的懷疑,使其放松了警惕,才能趁機順利逃走,為以后的“三國鼎立”奠下了基礎。
飯局在中國承擔了太多的功能,從來沒有哪個國家像中國這樣——整部歷史都能與飯局聯系起來。比如,春秋時代的齊相晏子,在飯局上“二桃殺三士”;澠池會上藺相如屈秦王,得趙國數十年之太平。這一系列的政治飯局,都講述了英雄們在酒桌之上運用智謀進行對決,為的不過是在政界獲得一席之地,無論是謀臣,還是武將,剝開他們成功的面紗,我們驚訝地發覺,支撐他們成功的中堅力量居然是一種圓滑變通的“為人之道”、“為官之道”、“為友之道”和讓人霧里看花的“權變之術”,他們處事、為人的方法因為經典而成了傳世的謀略
杯酒釋兵權——宴請就是一場利益的角逐
宋太祖趙匡胤當上皇帝后,不斷有節度使起來反叛,雖然都被趙匡胤鎮壓平定了,但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國家局勢的不穩定,這讓趙匡胤終日悶悶不樂。
一次,趙匡胤對宰相趙普說出了這個心事。趙普說:“國家混亂,政權不穩定,原因在于藩鎮權利太大。如果把兵權集中到朝廷,天下自然太平無事?!苯又w普指出禁軍將領石守信等所握兵權太大,又沒有統帥才能。趙匡胤聽了,心中便有了主意。過了幾天,趙匡胤趁晚朝的時候,請石守信等幾個兵權在握的老將喝酒。酒喝到最暢快的時候,趙匡胤開口道:“要不是你們大力相助,我絕不會有今天。但我做了天子,總覺得遠不如做節度使時快樂,從來就沒睡過一天的安穩覺!”石守信等人不解地問道:“今天命已定,誰復敢有異心,陛下何出此言耶?”趙匡胤說:“人誰不想富貴?一旦有人讓黃袍加諸你們之身,你們能不做皇帝嗎?”石守信等人謝罪說:“我們太愚笨了,連這個都不曾想到,希望陛下可憐可憐我們,給我們指條路?!壁w匡胤說:“人生在世,好像駿馬掠過縫隙一樣快,你們不如多積聚些金銀,多購置些田產房屋留給子孫。快快活活度過晚年。君臣之間,無所猜嫌,不是很好嗎?”石守信等人雖心中極為不滿,但表面也只得感激地說:“陛下替我們想得太周到了!”
第二日,石守信等人都托言有病,乞求解除兵權,宋太祖一一恩準,并讓他們以散官的身份回家養老,給他們的賞賜也特別優厚。
趙匡胤的這一招何等高明。他既保住了自己的既得利益,又讓別人無法效仿他,無法威脅他,從此也就高枕無憂了。
趙匡胤
如今,正是利益交錯,你爭我奪的時代。從政治利益到經濟利益,從一小撮人,到利益集團,都在重復著歷史。這些既得利益者總是會制定各種條條框框,大到法律法規,小到規章制度,從國際條約,到行業標準,他們將他們“黃袍加身”時所使用的一切手段都設置了別人不可逾越的障礙,以為借助一場或幾場飯局就可以一勞永逸。他們的如意算盤能打響嗎?不要忘了,酒能成事,也能敗事。無心的人只知道喝酒,往往敗事;而對有心人來說,酒能成事。宋太祖趙匡胤用心良苦,借宴請大臣的機會,收繳了他們的兵權,鞏固了宋王朝的中央集權,開啟了中國封建社會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的先河。趙匡胤對宋代歷史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而“杯酒釋兵權”也成為歷史的佳話。
而你若想在酒桌上成事,首先,要明白在酒桌上進行利益角逐必須做好全面的準備;其次,要講究合作,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在飯局上結成同盟,獲利的概率會更高;再次,要追求共贏,不能過于貪心,不能一味追求己方勝出,而毫不顧及對方的利益,為了更長遠的利益,可以適當放棄眼前利益。
乾隆千叟宴——設宴是體現風范的一種手段
據說,乾隆五十年(1785年),四海升平,天下富足。適逢清朝慶典,乾隆皇帝為了顯示其皇恩浩蕩,在乾清宮舉辦了千叟宴。宴會場面之大,可謂是空前絕后。被邀請的老人大約有3000名,殿廊下有50個席位,丹墀中有244個席位,甬道左右有124個席位,丹墀外左右有382個席位,總共是800個席位。當日應邀入宴的王爺、貝勒、貝子、公卿、一二品大臣坐在殿廊下,三品以下、五品以上官員坐在丹墀甬道左右,六品以下及中老人、兵、民、匠、藝人等都坐在丹墀外左右。
乾清宮
這些人中有不少是飽學鴻儒,他們當眾吟詩聯句,史官立即選了一百首聯句記入史冊。乾隆皇帝還親自為90歲以上的壽星一一斟酒。當時推為上座的是一位最長壽的老人,據說這位老人已有141歲高齡。相傳,當時乾隆和紀曉嵐還為這位老人作了一副對子:“花甲重開,外加三七歲月;古稀雙慶,內多一個春秋。”根據上聯的意思,兩個甲子年120歲再加三七二十一,正好141歲。下聯是古稀雙慶,兩個七十,再加一,正好141歲??胺Q絕對。隨后,乾隆帝按康熙帝《千叟宴》詩原韻再賦《千叟宴》詩:
抽秘無須更騁妍,
惟將實事紀耆筵。
追思侍陛髫垂日,
訝至當軒手賜年。
君酢臣酬九重會,
天恩國慶萬春延。
祖孫兩舉千叟宴,
史策饒他莫并肩。
這場酒局體現出來的皇家氣派與民間大不相同,不但有御廚精心烹制的免費的滿漢全席,還有皇家貢品酒水。在這五十年一遇的豪宴上,老人們爭先恐后,一邊說著“多虧了朝廷的政策好”,一邊大快朵頤,狼吞虎飲。據說暈倒、樂倒、飽倒、醉倒的老人不在少數。千叟宴這場浩大酒局,被當時的文人稱為“恩隆禮洽,為萬古未有之舉”。
且不談千叟宴在如今看來是否有奢侈浪費之嫌,單就當時而言,它體現了大清王朝的大國風范。乾隆時期,正值康乾盛世,作為封建君主,乾隆是驕傲的,為了顯示皇恩浩蕩,他幾辦千叟宴,彰顯了他愛民如子的高大親民形象,也向世人宣告了大清的繁榮昌盛。千叟宴是大清王朝鼎盛時期的一個縮影,也是國家安定、人民富庶安康的一種體現。
如今,雖不會再有所謂的千叟盛宴,但宴請做局依舊是不可或缺的。飯局之“局”,從字義上講就是局限的意思,“局限”通常不是一個好說法,不過“限”入飯“局”則另當別論,與同桌之人相處一“局”,共守一“限”,交情馬上不一樣。例如,外國元首來我國訪問,勢必得設宴款待,以加深雙方的溝通交流,緩和政治交鋒的緊張氣氛,從而體現出我國一貫主張和平外交的政治主張及泱泱大國之風范。
奇貨可居——杯酒之間集商賈之大成
陽翟大商人呂不韋,經常出現在趙國京都邯鄲的街頭。來來往往,買買賣賣,積累下萬貫家財。
這一天,呂不韋正在街上走著,忽然對面走來一人,引起了他的注意。只見那人衣冠平常,但絲毫不失貴人之氣。呂不韋不禁暗暗稱奇。待那人走后,他問近侍方知是秦國留在趙國的人質,名叫異人,是秦昭襄王之子安國君的兒子。因母親夏姬不得寵,又早死,所以,異人便被送到邯鄲當人質。異人來到邯鄲之后,因秦國不斷攻打趙國,趙王便遷怒于他,把他拘留在叢臺之上,并由大夫公孫乾晝夜監守。聽完近侍介紹,呂不韋沉思片刻后大笑道:“哈哈,他真是奇貨。這奇貨,可先囤積起來,然后做一筆大生意。哈哈!”呂不韋先以重金結交監守異人的公孫乾,后又結識異人。有一次,他與公孫乾、異人一起喝酒。酒到半醉,趁公孫乾如廁的機會,呂不韋問異人道:“秦王已經老了。太子安國君所寵愛的是華陽夫人,可她沒有兒子。你兄弟20余人,至今沒有一個得寵。你何不趁這個時候回歸秦國,找華陽夫人,求做她兒子。這樣,以后你才有立儲的希望呀!”異人含淚回道:“我何嘗不希望如此呢,怎奈身在他國,恨沒有脫身之計呀!”呂不韋說:“這好辦。我可以設法救你回國!”異人說:“能救我回國,日后倘能得到榮華富貴,你我共享!”
經呂不韋多方周旋,異人回到咸陽并得到華陽夫人、安國君乃至秦昭襄王的寵愛。不久,昭襄王逝世,立安國君為王;后安國君又逝,立異人為王。異人一當上秦王,便讓呂不韋做了丞相,并封號文信君,到河南洛陽,坐享十萬戶的奉養。再后來,異人逝世,立政為王。政尊呂不韋為相國,號稱仲父?!ㄟ^這一筆“奇貨”的生意,呂不韋得到了執掌秦國多年的大利。
作為商人的成功并不能消除呂不韋沒有政治影響力的尷尬境地,作為一個在骨子里懷有巨大抱負的商人,呂不韋始于商人,但決不會止于商人,他渴望獲得更多利益和更高的地位,而異人的出現讓他找到了尋求更高發展的窗口。
他想盡辦法結識并宴請監守異人的公孫乾,以便通過公孫乾結交異人,并最終在邯鄲的一次宴會上識得作為“質子”的異人。酒過三巡,菜過五味,推杯換盞,滿桌狼藉之后,一種曖昧卻又實在的關系便建立起來了,這時他對異人“推心置腹”,獲得異人的信任,又送與其美姬。接著,呂不韋以宴請送禮的方式打通各個管道,幫異人登上王位,自己也登上了政治舞臺,獲得了至高的利益。
呂不韋進飯局就是為了拓展自己的人際關系,以便達到自己的目的。對他而言,飯局就是一個框,幫他框住了上流社會的一干人等,也幫他框來了光明的人生前景。
在中國歷史上,呂不韋算得上是商而優則仕的最佳典范,奇貨可居自然也成了商賈于杯酒之間成就大業的一則傳奇。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酒是維系友情的紐帶
李白是唐朝非常著名的詩人,人稱“詩仙”。汪倫非常欣賞他的才華,很想請他去自己的家鄉玩,向他學習,可他又怕被拒絕,于是給李白寫了一封信:“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
李白看到信,很高興。可到了那里一看,只有一個清澈見底的水潭,潭邊有家酒店,根本沒有十里桃花、萬家酒店。李白有些生氣,就問汪倫:“汪倫,你說有十里桃花,我怎么沒看見呢?”汪倫指著水潭和酒店不慌不忙地說:“這個潭叫桃花潭,有十里長,所以有十里桃花。這家酒店的老板姓萬,所以就叫萬家酒店。”李白聽后不禁哈哈大笑。接著兩人就在這家酒店里把酒言歡。
離別時,兩個人依依不舍,李白乘著船正準備離開的時候,忽然聽到汪倫唱著歌為他送行。李白聽后,也非常感動,于是寫了一首有名的詩——《贈汪倫》送給他。-李白
唐代是中國詩歌繁盛的年代,詩人多,嗜酒者也多。李白就是這其中的一個。汪倫欣賞李白的才華,有意結交李白卻又擔心被拒絕,所以以酒將李白“騙”了去。盡管后來李白知道自己被“騙”了,但他感受到了汪倫對他的深厚情誼。兩人喝著酒,暢談一番。酒后離去之時,汪倫以歌相送,李白感動不已,兩人的友情自此得到了升華。
喜歡喝酒的人總能夠聚到一起喝一杯。人與人之間,以酒相系,自是酒厚情濃,酒便成了維系友情的紐帶。其實,以酒會友與以文會友、以棋會友并無大的差別,“酒逢知己飲,詩向會人吟”,共同的愛好就是構筑友誼的基礎。酒友也是朋友的一種,其與牌友、戲友、球友,甚至學友、戰友也差不多,只不過他們的友誼媒介是酒而已。對酒的褒貶譽毀也牽扯到了以此為載體的友情,有“酒肉朋友”等不怎么好聽的詞為證,還有“酒色之徒”、“酒囊飯袋”等。其實這不該怪酒,而要怪人自己。
誰能否認酒友之間存在的真摯感情?“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這是一種怎樣深情厚誼的境界?老舍說“貧未虧心眉不鎖,錢多買酒友相親”,“有客同人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雖然貧苦依然賣文買酒待客,這著實令人肅然起敬。由此可見,酒確實是維系友情的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