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年輕人要知道的場景口才常識(13)
- 社會常識全知道
- 春之霖 蔡亞蘭
- 4847字
- 2016-02-26 10:27:57
警:“我們知道不是你一個干的,不說出同伙只好由你一人頂罪了。”
犯:“我說……是他下的手,我只幫了忙。”
警:“那人是誰?”
犯:“是我表哥。”
刑警隊長就是這樣真真假假,虛虛實實,旁敲側擊,話中有話使罪犯的防線徹底崩潰了,不得不如實交代了這起命案的經過。
17.反詰進攻,出其不意
反詰進攻,是辯論的基本語言技巧之一,它是修辭學上的反問在辯論中的運用。所謂反詰,就是從反面提出問題,用否定的疑問句來表示肯定的語氣,或者是用肯定的疑問句來表示肯定的語氣。反詰進攻,往往能比正面提問更有力量,更能表達愛憎之情,更具有強烈的批判和諷刺作用。很多時候,還可以用反詰轉守為攻,造成心理上的優勢和咄咄逼人的氣勢,置對方于被動的地位。
反詰進攻的具體表現形式很
多,下面從不同角度介紹幾種。
(一)肯定式反詰
就是以反問的形式,肯定或強調自己的觀點。
亞洲大專學生辯論會決賽時,正方同學發言中有這樣一段話:“如果發展旅游業是弊多于利的話,那么,為什么許多國家和地區、包括參加這次辯論比賽的中國、新加坡、香港和澳門都在發展旅游業呢?難道這些國家和地區那么多領導人都是愚不可及的嗎?”這段話就是以反問的方式,肯定了正方“發展旅游業利大于弊”的觀點。
(二)否定式反詰
就是用反問的形式,否定對方的觀點。
在“文革”中,一些人企圖詆毀抗日戰爭中的百團大戰,借以批判彭德懷。在一次批判會上,彭德懷義正詞嚴地反問道:“請問,‘九·一八’日本侵占我國東北是誰招致來的‘七·七’盧溝橋事變又是誰惹出來的?”
18.放大法辯論技巧
放大法是引申歸謬法的發揮。不同之處在于不僅歸謬,而且按照荒謬的邏輯,推而廣之。對論敵隱蔽的荒謬點,擴大其范圍,加深其程度,強調其性質,使其荒唐之處暴露無遺。
擴大法就是利用反對派論點中隱含的前提,加以擴大,推出明顯荒唐的結論,卻又符合對方的邏輯,使對方的論點不攻自破。
19.無中生有法辯論技巧
這種方法總體說來,主要是利用對方的觀點,使其向著條件外的絕對方向發展,將問題絕對化,或者故意曲解對方言論中的某些概念,人為地“凝練”出明顯錯誤的道理或者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事例來,達到駁倒對方的目的。
這種技巧往往是在對方的觀點正確或基本正確,從正面反駁可能性不大時,有意首先承認其觀點,然后舉出一項反例來“證明”之,這個“反例”就是其觀點絕對化了以后的產物,通過一個絕對化的錯誤,證明其觀點的“錯誤性”。比如某次主題為“重獎奧運冠軍是合理的”辯論賽,正方在辯論過程中提出了如下論述:
“體育作為人類一項廣泛開展的活動,必須同一定的經濟基礎相聯系……”
這個推論實際上應該說是成立的。但如果肯定這個推論,“重獎奧運冠軍”這種精神與物質結合的做法也就有了理論基礎。反方是無論如何都不能同意的。
所以,反方就從這個推論出發,有意加以“歪曲”,得出一個出人意料的結論,從而引起了觀眾熱烈的反應,打亂了正方的戰略計劃。他們是這樣反駁的:
“那么是不是應該把奧林匹克旗幟上那五個象征著五大洲的圓環中間都加上五個方孔才能淋漓盡致地表達正方的觀點呢?”
這句反駁其實是無中生有,是對正方所要論證的觀點的有意扭曲,但是,由于應用得法,簡潔有力而又幽默詼諧,同樣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20.引向未來法辯論技巧
在現實和歷史無法置辯時,可以將思緒引向未來,以發展的觀點立論,給予針鋒相對的反駁。這種反駁是建立在科學預見的基礎之上的,預見是新的思想和觀念的產物。預見時在思維中出現了由因果聯系構成的事物發展環鏈的模式,同時還從人們過去在因果聯系中反復出現的現象,找到了它的規律性。可以利用一環又一環的模式化的環鏈,預計出最后一環出現的論斷,反擊論敵。
實驗物理大師法拉第有一次在大庭廣眾中作電磁學的實驗表演。實驗剛結束,忽然有人站起來高聲責問法拉第:“這有什么用呢?”
法拉第不假思索地回答:“請問,新生的嬰兒有什么用呢?”
在這里,法拉第把科學比做初生的嬰兒,借此說明,科學正像嬰兒必然要成長為前程無量的成年人一樣將發揮巨大的歷史作用,所使用的就是引向未來法。
21.緊追法辯論技巧
這是一種對付辯論對手紕漏的非常常見的方法。當辯手的紕漏被我方發現,就該反擊,一路窮追猛打下去,一方面把沒有能引起觀眾廣泛注意的漏洞明顯化,使人們都注意到對手的錯誤;另一方面使其在既不能承認其錯誤,又無法回避事實的情況下陷入進退兩難的地步。這種方法的技巧并不是很復雜,問題主要在于要對對手的差錯有絕對的把握,確信不會是有心設計的騙局,然后充滿自信地拿出“宜將剩勇追窮寇”的氣勢來,利用已經占到的先機,直搗黃龍。
1990年亞洲大專辯論賽上南京大學與臺灣大學爭奪冠軍,
辯題為“人類的和平共處是一個可能實現的理想”。反方臺灣大學,在論證其觀點時出具了一個數字:“全世界每一天要發生12場戰爭。”這個數字顯然是不準確的。南京大學立刻抓住漏洞,不但當即予以指出,在之后的辯論中也反復提及臺灣大學這個不準確的數據,緊逼不舍,造成了臺大的被動。
在北大首屆辯論賽中,國政系與歷史系就“倉廩實而知禮節”展開辯論。正方歷史系隊在論證物質與文化的關系時,提出:“在德國這樣經濟發達的國家,產生了巴赫、貝多芬、門德爾松等偉大的音樂家……”
反方國政系立刻抓住正方論據中出現的“貝多芬”的名字,發起反擊:“正方錯了,貝多芬恰恰是在貧困交迫的情況下才寫出《命運交響曲》這樣輝煌的作品的!”
正方錯上加錯“那他也必須在吃飽飯的情況下才能進行創作呀!”
反方步步緊逼“那么請問貝多芬是在哪一頓吃飽了之后才寫出《命運交響曲》的?”
以上五種方法僅僅是“以逸待勞——捕捉漏洞法”的一般技巧,大家可以在實戰中總結更多更有力的方法來。
22.偷梁換柱法辯論技巧
“偷梁換柱”是采用一個與原論題有直接必然聯系而又不同于原論題的新命題來代換舊有的論題,從全新的角度出擊,力圖克敵制勝。新采用的命題應該滿足下列條件:有A(舊命題)必然導出B(新命題),B是A的結果。證明了前提,則結果成立;證明了結果,前提存在成立。由此及彼,通過論證有利于我方的論斷的成立來證明舊有命題(與我方采納的新論斷有必然聯系)成立。實際上就是利用證明結果的正確性而“導出”原因也是正確的(邏輯未必正確,但在辯論中常常都是有效的)。
1993年國際大專辯論賽中,復旦大學就曾經成功地運用了由此及彼的方法擊敗實力雄厚的臺灣大學勇奪桂冠。在大專賽決賽中,辯論的主題為已經辯了幾千年而久辯不息的“人性”論,作為正方的臺灣大學認為“人性本善”,反方復旦大學則認為“人性本惡”。我們知道,要想駁倒人性善論,使人性惡論得以成立,就無法避免地要回答這樣一個問題:既然人性是惡的,為什么社會上還會有那么多的善行存在?想從正面來回答清楚這個問題是十分困難的。針對這種情況,復旦大學并沒有墨守成規,一味在“人性惡論”上下工夫,而是獨辟蹊徑,將立論的重點放在了“人性雖惡,但教化可以向善”的角度上,把原論題中的人性惡這一中心變成了新論題中一個條件,根本不作重點地證明,而是立足于教化向善的“人性向善”論去和臺灣大學“人性本善”辯論駁。實際上遵循了這樣一種設想:假使人性已經善了,何以又要教化,又要向善呢?這樣就把原本十分棘手的問題化解,并制造了一個新的燙手的“熱山芋”扔給了臺大。
23.訴疑型辯論技巧
這種技巧的要點是:①找出與詭辯者利益相關的事例;②采用詭辯者使用的方法來解析事例,并仿照對方的表述形式;③在論述中加入疑問的語氣,顯示得有理有利有節。例:
A:你有點不夠朋友。
B:何出此言?
A:你在戲院工作,完全有能力給我弄點免費票,可是你從來沒干過。
B:你也有點不夠朋友吧?
A:我怎么了?
B:你在銀行工作,完全有力給我弄點免費鈔票,但是你做過嗎?
在這個例子中,B使用的就是訴疑型仿體技巧。指出對方的謬誤,但仍留有一定的余地。使用疑問的口氣,不會使對方過分難堪。這種技巧最適合適用于一些需要注意把握分寸的場合。
24.反難型辯論技巧
這種技巧要點在于:①選擇與對方有利害關系的事例;②采用對手使用的方法解析事例,并仿用詭辯的表達形式;③在論述中強化肯定的語氣。例:
A:別穿高跟鞋,穿高跟鞋的女孩輕浮。
B:憑什么這樣說?
A:穿高跟鞋當然腳尖顫顫,怎么能站穩?一絆到石頭,自然就會跌倒,這不就是輕浮嗎? B:那你以后不許擦頭油,擦頭油的男孩滑頭。
A:胡說!
B:擦上頭油當然烏發溜溜,怎么能不油滑?落上蒼蠅自然會被滑倒,這就是滑頭的鐵證!在這種技巧的應用中,特點是用對方自身設定的邏輯來限制對手,效果要比訴疑式強烈一些,一般用于不需要很留有分寸的場合。
25.反責型辯論技巧
要點在于:①選擇與詭辯者有較強利害關系并具有可表演性事例;②以意外的可感性活動使詭辯者窘迫;③采用詭辯使用的方法并仿用表述形式,對該活動做出解釋。例:
A:洗完手再吃飯。
B:我才不洗呢!
A:為什么?
B:洗凈了,還會臟的,何必多此一舉?所以,我不干這種傻事。……喂,你拿走我的飯菜干什么?
A:吃飽了,還會餓,何必多此一舉?所以,別干這種傻事。
這種技巧突出特點是兼有表演性,在行動上給對方以某種嘲弄,從而誘使他反問。一旦反問,便會發現自己上當了。一般說來,這種做法具有責罰、激怒和引誘的意味,只有這樣,才會使對方無法按捺怒火,跳起來責罵,從而鉆進設計好的圈套中去。
26.誘導明理法辯論技巧
誘導明理法是針對對方的錯誤觀點,步步引誘造成對方言論前后矛盾而使其明理的一
種辯論方法,例如:
一個年輕村民,帶妻子去人工流產。妻子不愿意,別人勸說也不聽,他直接去找醫生。村民:請給我妻子做人工流產。她雖然是頭胎,但是個女胎,所以我要她來做流產。
醫生:你為什么不要女胎?
村民:一對夫婦只能生一個孩子,女孩子長大了總歸是別人的。
醫生:我有個八歲的男孩子,等他滿了十二歲,我就送他到五臺山當和尚。
村民:這么好的兒子,為什么去出家?
醫生:因為他不能傳宗接代呀!
村民:這孩子有生理缺陷嗎?
醫生:那倒沒有。
村民:那他怎么不能傳宗接代?
醫生:因為他長大了找不到對象。
村民:這么乖的男孩子,怎么會找不到對象?
醫生:到那時,社會上只有男人沒有女人了!
村民:哪會有這種事?
醫生:女孩子長大了要出嫁,所以都被當爸爸的強迫“人流”了。
村民:啊!我們……
誘導明理法先不說對方的觀點是錯誤的,而是有意誘導對方步步前進,最后使其感到“此路不通”。此法寓教育于辯論之中,讓對方易于接受。
27.以牙還牙法辯論技巧
以牙還牙法,就是在辯論中,不去正面否定對方論點的荒謬,而是用相同事例還給對方一個荒謬,用以駁倒對方的一種方法。
據說,某個大旱之年,一能說會道的老農到縣衙呈報災情,請求減征賦稅。縣令問道:“今年麥子收了幾成?”老農答道:“三成。”“有七成的年景,竟敢謊報災情,真是膽大包天!”老農想了一下說:“我活了150歲,還未見過這么嚴重的災情呵!”縣令驚問道:“你有150歲嗎?”老農不慌不忙地說:“我70歲,大兒43歲,小兒37歲,合起來不是150歲嗎?”縣令大聲吼道:“哪有你這樣算年齡的!”老農反問道:“哪有你那樣算年成的!”
縣令無言了。
以牙還牙法在辯論中足顯力度,常常會置強詞奪理者于“死地”。它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讓對手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28.歸謬制人法辯法技巧
歸謬制人法,就是先假定對方的命題為真,然后以此為前提進行推論,將它推向極端,推出明顯的荒謬結論使其難堪的一種方法。
古時候有個富翁死了,其妻同管家商量,要用活奴給他陪葬。富翁之弟是個有識之士,反對這樣做。他嫂子堅持道:“你哥哥死了,在地府無人侍奉,我們決定用活奴陪葬,誰阻攔都不行。”其弟便改口道:“還是嫂子和管家慮事周全,用心良苦,可見嫂子同兄長夫妻情深,管家對主人忠心不二。既然要用活人陪葬,不過,讓別人去服侍兄長,我們不放心,倒不如嫂子和管家去陪葬,兄長定會非常滿意的。”其嫂和管家哪愿去死,只好把活人陪葬一事作罷。
歸謬制人法的運用,要注意相同性質的謬論的可比性,若將兩件不相干的事扯在一起,便收不到以謬制人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