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2章 追本溯源,尋找民族之根(3)

考古學家通過考證得知,古代印度的多姆人早在公元四世紀就以愛好音樂與占卜著稱。他們中有些人能歌善舞,常以此賣藝謀生,闖蕩江湖,沒有固定的職業。雖然個別技藝高超者受到當時統治者的青睞,但多數人仍從事諸如更夫、清道夫等低賤職業,受到其他民族的歧視,不許他們與外族人通婚。據說有些地方的多姆人,為了適應各地的生活條件,能講兩三國語言,并有冶煉和制造金屬器皿的技藝。多姆人在歷史上往往同冶煉和制造金屬器皿聯系在一起,這一技藝傳給了他們的后裔吉卜賽人。通過對多姆族習俗、文化和歷史的研究,考古學家得出這樣的結論:古代多姆人是吉卜賽人的祖先。

考古學家經過推斷認為,吉卜賽人在10世紀左右離開印度,11世紀到波斯,14世紀初到東南歐,15世紀到西歐。到20世紀下半葉,吉卜賽人的蹤跡已遍布北美和南美,并到達澳大利亞,逐漸成為世界聞名的流浪民族。

當然,有支持就有反對,目前還有許多人不支持吉卜賽人是印度多姆人的后裔之說,到底何處是吉普賽人的故鄉,還有待于進一步考證。

誰是美洲印第安人的祖先

印第安民族是一個強悍的民族,然而,長久以來,關于他們的來源卻一直存在著爭議,他們究竟是來自亞洲,來自大洋洲,還是土著的美洲人呢?

印第安人是對除愛斯基摩人外的所有美洲原住民的總稱,美洲土著居民中的絕大多數為印第安人。1492年,哥倫布登上圣薩爾瓦多島,誤將美洲大陸當做東方的印度,并且一誤再誤地把包括因紐特人、阿留申人和易洛魁人等在內的當地土著居民叫做“印第安人”。事實證明哥倫布并沒有到達印度,但“印第安人”這一稱呼卻流傳下來,直到今天還在使用。

印第安人為黃種人,體格強悍,有自己獨特的文化風俗。16世紀前,印第安人尚處于母系氏族階段,也有少數像瑪雅人、阿茲特克人和印加人等已形成早期奴隸制國家和有相當高的文化。由于此前從未有人去過美洲大陸,印第安人也沒有與歐洲國家聯系,因此美洲印第安人一被發現,人們就在議論:這些土著居民究竟最初生活在世界的哪個角落?他們是土生土長還是從其他大陸遷徙而來?從16世紀起,圍繞著這一問題,人們提出了形形色色的猜測和假說。

新大陸開辟后,進入美洲大陸的傳教士們認為原先居住在巴勒斯坦北部的希伯來人部落,于公元前7 世紀時因戰禍來到美洲避難而定居下來,他們是美洲人的真正祖先。還有人以古代傳說為依據,認為大西洋中曾經有過一個阿特蘭提斯島,在一場地震后遭到滅頂之災。島上居民紛紛逃離,其中一部分人來到美洲,成為印第安人的祖先。顯然這些猜測都是沒有歷史根據的,難以令人相信。

19世紀以來,許多考古學家在美洲大陸進行考古研究。由于長期以來沒有找到類人猿或直立猿之類的人類近親的遺跡,因此人們認為印第安人是從別的地方遷徙到美洲大陸的,而他們可能的來源是從西伯利亞移居而來的蒙古族旁系種族或蒙古族以前的種族派生的。據地質學家測定,在冰川時期,亞洲東北部與美洲西北部有陸橋相連。因此人們推測,當時蒙古人型的亞洲人通過白令海峽的“陸橋”從阿拉斯加進入了美洲大陸,后來又從北美向南遷移,逐漸遍布美洲大陸。

有人認為大洋洲人也是一部分美洲印第安人的祖先。南太平洋中有連綿不斷的島嶼,有些人據此認為印第安人的家鄉在大洋洲,他們提出南美洲印第安人在種族特征上與亞洲蒙古人種之間存在著一些差異,就是受了大洋洲人影響。一些地區出土的古人類化石在特征上的共同點表現為:身材短矮、下巴突出、腦殼后伸和眉弓突出等。此外,在最早的印第安人語言中,也存在著數百個被認為來自大洋洲的詞語。因此說南美印第安人中有的來自美拉尼西亞,有的來自波利尼西亞,有的來自馬來西亞。

也有人認為美洲印第安人的祖先是從歐洲大陸向北經過冰島和格陵蘭島進入美洲的。至于是哪一支人進入了美洲,有的說是愛爾蘭人,有的說是日耳曼人,有的說是蘇格蘭北部和西部的蓋爾人,有的說是丹麥的弗里松人,還有的說是克爾特人。還有一種不同的意見,認為美洲印第安人的祖先來自南北極,指出地球在形成以后,南北兩極最先開始冷卻;因此,那里是最早具備了生態條件的地方,能夠生長動植物乃至養育人類。后來,由于南北極條件的惡化,印第安人的逐漸南遷或北遷,進入美洲大陸。

當然,也有學者認為美洲印第安人是美洲土著人。他們認為,既然世界上其他大陸能夠產生人類,那么美洲大陸所具備的生態條件和成長環境也能夠產生自己的人種,甚至還有人進一步認為地球上所有地區的人類都發源于美洲大陸,并隨后向世界各地擴散。

總之,關于美洲印第安人的起源問題一直爭論不休,綜合起來看,人們大都認為美洲印第安人是從自己的大陸或國家遷徙過去的,這其中包含了狹隘的世界觀。無論怎樣爭辯,到現在也沒能確切地解答美洲印第安人的起源問題。

尼安德特人歸向何處

尼安德特人是現代歐洲人祖先的近親,從20萬年前開始,他們統治著整個歐洲和亞洲西部,但在3萬年前,這些古人類卻消失了,他們去了哪里呢?

尼安德特人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重要發展階段。他們是在大約12萬到3萬年前冰河時期本來居住在歐洲及西亞的人種,性格溫馴。在非洲、亞洲、歐洲的廣大地區,都發現過尼安德特人的化石和他們制造的工具。這說明,在人類歷史的某個階段,地球上曾經遍布著尼安德特人。

關于尼安德特人的起源現在還不能確定。尼安德特人的祖先可以推溯至大約10萬-15萬年以前。在法國境內發現的頭蓋骨殘骸就屬于那一時期,但是它們在特征上比起更早期的直立人來說,更具有新的智人的某些特征,早期的直立人從年代上講應該是尼安德特人的祖先。

尼安德特人的遺跡最早是1856年在德國的尼安德谷所發現,但剛開始他們并未被辨識出是跟我們屬于不同的人種。1856年8 月,德國采石工人在一個叫做尼安德特峽谷的山洞中發現了一副人的骨架,其中有一個頭骨,頭骨很大,說明有相當大的腦容量,但腦的結構很原始,額葉扁平。而且從尼安德特人的身體結構看,他走路傴僂著背。對于這個化石,不少人類學家認為是一個患有佝僂病的現代人。直到1864年愛爾蘭解剖學家金氏詳細研究后才肯定,這是一個人類新種,稱為尼安德特人。后來,舊大陸的許多地方也發現了尼安德特人化石。對于尼安德特人與現代人的相似與不同,以及他們可能有過怎樣的接觸,目前還存在激烈的討論。

尼安德特人身高1.5到1.6米左右,額頭平扁,下頜角圓滑,骨骼強健,有著耐寒的體格。他們比之前直立猿人有了很大的進步,他們制造的工具已相當精致,從已發掘的石器看出,石片很薄,刃口鋒利。尼安德特人是穴居者,但也偶爾在露天地建造營地。洞穴的入口有時用石塊砌小,巖穴也常常用這種方法加以改善。他們已經學會了人工取火,用火能力有了一個飛躍。更可貴的是,尼安德特人學會了埋葬。在羅馬附近的一個山洞里,有個尼安德特人的頭下放著石器,在他的周圍整齊地排列著74件石器工具,死者的頭上還有紅色的氧化鐵粉。很顯然,這是有意安葬的。這表明,尼安德特人的精神世界有了較大的飛躍。

尼安德特人的遺跡從中東到英國,再往南延伸到地中海的北端,都有所發現。但是3 萬年前,興旺一時的尼安德特人突然銷聲匿跡,從歷史舞臺上悄然消失。新的人類——智人走上了人類歷史舞臺。尼安德特人何處去了,它是滅絕了,還是隱藏起來了,這種神秘消失困擾了科學家長達幾個世紀之久。

有的科學家認為尼安德特人在生存斗爭中的落后性使他在進化中被滅絕了。有人根據尼安德特人的頭骨及聲道特點,用計算機測定尼安德特人的發音能力,認為尼安德特人是單道共鳴系統,發音能力很低,影響了思想交流和種群的進步,因而發展滯緩,在生存斗爭中處于劣勢,終于被滅絕淘汰。也有人認為,尼安德特人生活在小群體內,實行群內通婚。由于近親交配,影響了人的質量。人種退化使尼安德特人行動緩慢,走路踉蹌,在狩獵、御敵中處于不利地位,可能被智人滅絕了。

也有學者認為尼安德特人與智人融合了。他們認為,尼安德特人橫跨歐亞非三洲,數量一定很可觀,智人興旺時,人數很有限,不可能把全世界的尼安德特人全部消滅,他們很可能與尼安德特人通婚,生下進步的雜交后代,尼安德特人的基因融化在智人中,現代人的身上也保存著尼安德特人的某些基因。

法國著名化石專家費爾南多·羅茲表示,尼安德特人的歷史可能迎來一個令人可怕的結局,他們可能淪為我們的祖先——現代人的盤中餐。這一令人不可思議的結論是根據在萊斯·羅伊斯發現的一塊尼安德特人顎骨化石得出的。腭骨上的切口與早期人類在石器時代獵殺鹿以及其他動物時留在骨頭上的切口類似。據此可以推測,尼安德特人曾遭到人類的攻擊,作為勝利者的人類將他們的尸體帶回洞穴,吃掉他們的肉或者將他們的牙齒和骨頭充當戰利品。大約30萬年前,尼安德特人的足跡遍布歐洲。他們在幾個冰河時期之后幸存下來,大約3萬年前神秘消失。就在他們消失的同時,人類也已從非洲遷到歐洲大陸。

尼安德特人的來龍去脈仍然是人類歷史上朦朧的一章,也許尼安德特人的滅絕可能是各種環境壓力綜合作用的結果,相信考古的繼續進行會使人們對尼安德特人的歸宿有一個清晰的了解。

來歷不明的奇布恰人

奇布恰人的國家是“黃金之國”,一些貪婪的人揣著發財夢踏上了尋找黃金的探險之旅,然而直到今天,人們仍然不知道奇布恰人來自于何處。

哥倫比亞位于南美洲西北部,西瀕太平洋,北臨加勒比海,是一個美麗的國家。在西班牙人入侵以前,哥倫比亞還是拉丁美洲印第安(除阿茲特克、瑪雅、印加三大文明外)第四大文明奇布恰文明的所在地。當時,奇布恰各部落居住在今哥斯達黎加和尼加拉瓜兩國交界處至厄瓜多爾北部一帶,其中以居住在波哥大河流域和今哥倫比亞首都圣菲波哥大周圍高地的居民最為發達。奇布恰文明雖然不如美洲中部文明那樣發達,但已經已形成了階級社會和早期國家。

相傳位于波哥大的奇布恰瓜塔維塔公國在統治者登基時,必須到圣湖邊,由祭司用香脂為他洗身,并撒上金粉,然后乘筏到湖中心,把飾有綠寶石的金人、金獸等投入水中,作為對圣湖的祭獻,并洗去身上的金粉。但是這種儀式也給奇布恰人帶來了滅難,因為人們紛紛傳言奇布恰人的國家是“黃金之國”,為了掠奪黃金,西班牙開始侵略美洲大陸。

在古老的奇布恰文明中,當地居民除了由其保護神“奇布恰楚姆”而得名為“奇布恰人”之外,還自稱為“穆伊斯卡(人)”。然而,迄今為止,關于奇布恰人起源地的問題,仍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由于奇布恰文化區的考古成果不多,系統的研究遲至20世紀30年代才開始,所以其歷史文化奧秘尚未徹底揭開。其次,奇布恰人所處的地理位置,使得其起源地問題變得更加撲朔迷離。奇布恰文化區位于南美洲大陸的西北角,它是中部美洲、加勒比、印加和亞馬孫文化的交匯點,這就有可能使該地區成為文化接觸地區和居民遷徙的通道。由于文化接觸頻繁,因而就無法確定奇布恰文化到底是因何而來,當地人是由何種民族演化而來的。哥倫比亞境內各土著文化與美洲其他土著文化的差別就在于它們缺乏獨特性;哥倫比亞土著文化一般只是其他文化成分的接收者和傳播者,這樣它們也就變為南美洲最復雜和最多樣化的文化。因此之故,人們就更難找到它的源頭。

由于獨特的地理條件,哥倫比亞的居民及其文化同環加勒比海、亞馬孫河與安第斯山區的三個文化核心,再加上中部美洲文化中心都可能有一定的聯系。所以,哥倫比亞古代文化的起源地是同安第斯山區各種文化不可分離的。

有的學者認為,奇布恰人在遙遠的時代從北方穿越巴拿馬地峽,遷徙到今哥倫比亞境內,他們的文化是從古代中美洲喬羅臺卡人文化派生出來的。但是,這種理論缺乏堅實的科學基礎。也有學者在系統考察當地的洛斯桑托斯洞穴遺址之后,表明奇布恰人起源于南美洲亞馬孫河地區,從而把奇布恰文化與新石器時代的居民阿瓦克人聯系了起來,當然這也不能排除后來中部美洲和秘魯各文化核心對哥倫比亞文化的影響。總之,這一切還只是猜測。

在西班牙征服美洲大陸的時期,奇布恰—穆伊斯卡人的編年史僅可上溯70年,顯然,如此短暫的歷史就很難讓人推測它的起源及演變過程。奇布恰人到底來自哪里,奇布恰文化究竟是獨立形成的還是各種文化的交匯,這還是一個尚未解決的問題。

奇特的莫奇人之謎

莫奇民族是一個神秘的民族,然而,由于沒有文字記載,我們只能從出土的文物中尋找他們的輝煌。

昌昌古城是南美古代契穆王國都城遺址,位于秘魯西北部太平洋沿岸拉利伯塔德省特魯希略城西北4公里的沙漠地區,14世紀之前最為繁榮。古城完全由土磚建造而成,為世界最大的土城遺址,也是南美建筑中的杰作。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苍山县| 浙江省| 永寿县| 惠水县| 新巴尔虎左旗| 辽宁省| 宁明县| 合川市| 弥渡县| 海晏县| 凤山市| 密云县| 阜新| 兰坪| 彰武县| 湖州市| 清新县| 望谟县| 兰州市| 吴堡县| 海晏县| 禄丰县| 慈溪市| 民权县| 青冈县| 拜城县| 五华县| 安福县| 阿克陶县| 纳雍县| 赤峰市| 郴州市| 绥棱县| 衡阳县| 会昌县| 会理县| 孝昌县| 旅游| 加查县| 瓦房店市| 东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