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巴菲特的聚焦投資術內容(6)
- 巴菲特投資思想大全集
- 梁素娟 王艷明
- 4984字
- 2016-02-29 16:33:30
在巴菲特看來,分析一個企業是否值得投資,主要是考慮企業的以下三個方面。
一、該企業是否簡單易于了解
巴菲特認為,一項投資行為能夠取得成功,和投資人對自己所投資對象的了解程度有密切關系。以這樣的了解,可以分辨出哪些投資人是以企業發展走勢作為選股依據的,而哪些投資者只是帶著希望一夜暴富的投機心態投資的。
在巴菲特的投資生涯中,他一直擁有許多領域的企業:加油站、農場開墾、紡織、連鎖性的大型零售、銀行、保險、廣告、鋁業、水泥、報社、食品、飲料、煙草和電視等。無論巴菲特是擁有企業的控制權,還是只擁有該企業的部分股票,有一點是相同的:巴菲特總是明確地掌握著那些企業運作狀況。巴菲特只在他了解的范圍內選擇企業,他從不輕易涉足他不擅長的領域。
巴菲特選擇投資華盛頓郵報,就在于他對報業的深刻了解。巴菲特的祖父曾經擁有《克明郡民主黨報》,他的祖母在報社幫忙并在家里的印刷廠做排字工作,他的父親在內布拉斯加州大學讀書的時候曾編輯《內布拉斯加人日報》,而巴菲特自己也曾是《林肯日報》的營業主任。后來巴菲特還買下了《奧馬哈太陽報》。擁有《奧馬哈太陽報》讓巴菲特學到了一些報紙的經營方式。正因為他對報業深刻的了解,所以他才敢于購買華盛頓郵報股票。
二、該企業的經營方針是否足夠穩定
巴菲特向來不愿意碰觸復雜的企業。對于那些因為因面臨難題而苦惱、或者因為先前經營計劃失敗而打算徹底改變經營方針的企業,他也敬而遠之。巴菲特認為,重大的變革和高額回報率是沒有交集的,通常只有那些長期以來都持續提供同樣商品和服務的企業才能夠擁有較高的回報率。
巴菲特曾經告訴伯克希爾的股東,他第一次和華盛頓郵報公司打交道,是在他13歲的時候,當時他做送報生專門送《華盛頓郵報》和《時代先鋒報》。顯然巴菲特非常了解報紙悠久的歷史,也能夠隨時了解報業發展狀況。巴菲特根據他本身的經驗和公司成功的歷史判斷,華盛頓郵報擁有一貫優良的營運歷史,未來一定會卓越表現。
三、該企業是否擁有良好的長期發展前景
巴菲特曾經說過,他所喜歡的企業,一定具有他所能了解,并且認定它擁有持續長久的經濟優勢。在巴菲特看來,經濟市場是由一小群有特許權的團體和一個較大的商品型企業團體所組成的。后者中大多數都是不值得投資的,而前者大多數都是可以投資的。
巴菲特收購美國廣播公司的股票,看中的就是該公司良好的發展前景。廣播公司和廣播網都有高于產業平均值的前景。在很多相同的因素下,它們可以像報紙一樣打出很多經濟上的商譽。一旦廣播電臺建立起來以后,投資和營運所需要的資金并不多,而且根本沒有存貨投資。電影和電視節目的購置費用,可以在廣告收入進賬之后再支付。而廣播公司的投資回報都會高于產業平均值,而且賺取的現金也都超過企業營運所需的費用。而廣播公司的風險主要包括政府的規范、不斷更新進步的技術和瞬息萬變的廣告經費。政府單位有權利拒絕公司廣播執照更新的申請,但這種情況很少見。而無限電視網的節目在市場上占據著非常大的份額,不需擔心技術和廣告經費問題。由此巴菲特斷定,美國廣播公司具有非常美好的發展前景。
成功的投資行為取決于對公司基本面的了解狀況,而不是所謂的股市風云。在實際的投資中,要盡可能多地了解公司經營狀況,考慮公司的贏利模式、經營方針和發展前景。
新經濟下高級經理人必備的三種重要品質
【巴菲特如是說】
零售業的經營相當不易,在我個人的投資生涯中,我看過許多零售業曾經擁有極高的成長率與股東權益報酬率,但是到最后突然間表現急速下滑,很多甚至被迫以倒閉關門收場。比起一般制造業或服務業,這種剎那間的永恒在零售業屢見不鮮。對零售業來說,要是用人不當的話,就等于買了一張準備倒閉關門的門票。
——1995巴菲特致股東函
巴菲特的這番感慨是在他剛剛收購RC威利家具店-猶他州最大家具店之后發出的。1954年,當比爾從其岳父手中接下RC威利家具點時,其公司的年營業額只有25萬美元。從這個基礎開始,比爾在其兄弟謝爾登的協助之下,將公司的營業額一舉提升到1995年的2.57億美元,擁有猶他州超過50%以上的市場占有率。
巴菲特曾經說過,凡是伯克希爾所收購的公司,都必須有值得他贊賞和信賴的管理人員。巴菲特主要考慮管理層的以下幾個方面。
1.管理層是否理智
理性是巴菲特經營伯克希爾公司與眾不同的一個特質,而這個特質是很多企業經營者欠缺的。巴菲特認為,資本的分配最終決定股東股權的價值,所以分配公司的資本是最重要的經營行為。當公司發展成熟后,常會產生發展和營運所需的現金盈余。如何運用盈余與公司目前所處的生命周期息息相關。決定如何處理公司的盈余,轉投資或者使分股利給股東是一個關于邏輯與理性思考的難題。不良的經營體系因缺乏理性思考,而會在這里犯錯。所以如何處理這些盈余是巴菲特判斷管理階層優劣的關鍵。
2.管理層對股民是否坦誠
巴菲特非??粗仄髽I管理人員對股民的態度。如果管理人員是否能夠將企業運營狀況完整而且詳實地報告給股民,巴菲特就覺得他們是坦誠的管理人員。如果企業管理人員憑借一般工人的會計原則,隱瞞公司營運狀況,欺騙他們的股民,巴菲特就覺得他們不值得信賴。
伯克希爾的年度報告不但符合一般公認會計原則的標準,還補充了很多額外的信息。巴菲特詳列了伯克希爾所有的企業的個別盈余以及其他人為可以幫助股東分析公司運營狀況的相關資料。巴菲特對伯克希爾的經濟狀況和管理成果,不論好壞,都保持公開的態度。他曾經承認伯克希爾在紡織業和保險業上面臨了困難,也承認自己在管理這些企業時所犯的錯誤。巴菲特認為,誤導他人的主管,最后也將誤導自己。開誠布公不僅能夠獲得股東們的信任,也能促使管理層面對自己的錯誤,積極的進行改進。
3.管理層是否能夠拒絕機構跟風做法
很多管理層知道坦承錯誤可以獲得股東們的信任,但是當他們看到別人的年度報告都只在宣揚成功的業績時,他們就不由自主地把錯誤拋到一邊,開始宣揚成功的業績。巴菲特原以為企業界那些經驗豐富的管理者都是誠實而聰明的,懂得做出理性的營業決策,后來才發現很多企業管理者盲從法人機構,不管那些行為多么愚蠢,多么違反理性。
在巴菲特看來,盲從法人機構的行為會出現3種情況:第一、機構拒絕改變它目前的運作方向;第二、如同工作量擴大,沾滿所有可利用的時間一樣,所有的計劃與并購行為,將消耗全部的可用資金;第三、領導者的任何計劃,不管多么愚蠢,都會迅速獲得屬下的支持;第四,同級公司的擴張、收購、制定薪酬等行為都會很快被效仿。
在一次大學演講時,巴菲特展示了一份列有37家投資失敗的銀行機構名冊。毫無疑問,這些機構的主管都擁有非常高的智商,而且努力工作,對于成功也有著強烈的欲望,但他們還是失敗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們同行業之間不經過大腦的仿效行為。
在分析投資哪家企業時,一定要認真觀察企業管理層的品質。只有選擇了優秀的企業管理層,才能選到優秀的企業。
公司財務準則必須保持的四項關鍵性要素
【巴菲特如是說】
我們不認為應該對每股盈余郭玉關注,因為雖然1979年我們可運用的資金又增加了不少,但運營的業績反而不如前一年。所以我們判斷一家公司經營好壞的主要依據,取決于其股東權益回報率,而非每股盈余的成長與否。
——1979年巴菲特致股東函
巴菲特用來評估經營效益的財務手段,都是以典型的巴菲特原理為基礎的。巴菲特的財務準則與大多數投資者的不同,因為他自始至終都是站在一個企業家的角度分析,這也是他成功最關鍵的因素。他不看重企業每年的經營業績,而更看重4、5年的平均業績。因為他覺得企業創造效益的時間,通常不太可能與地球繞太陽一圈的時間正好吻合。巴菲特一直遵循以下幾個財務準則來評估企業價值。
1.重視股東權益回報率,而不是每股收益
很多股票分析師喜歡通過分析每股盈余來評估企業年度業績。他們覺得如果今年的每股收益比去年增長了一定的百分比,那么企業今年的經營業績就達到了令人滿意的程度。而巴菲特認為,每股收益就想一個煙幕彈。他認為對公司經營業績最根本的衡量標準,是在沒有不合理的財務杠桿和會計操縱下取得較高的股東權益回報率。
股東權益回報率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讓我們預估企業把盈余再投資的成效。巴菲特認為,成熟的企業都有機會把盈余的大部分以高回報率再投資。這樣雖然本年度每股收益減少了,但是真正的回報率是上升了。例如股東權益回報率20%的企業,不但可以提供高于一般股票或債券一倍的收益,也可以經由再投資,讓我們有機會得到源源不斷的20%報酬。巴菲特的大部分投資,都具備這一財務特點。美國運通的股東權益回報率是23%,吉列超過35%,可口可樂更高達55%。這些公司的回報率仍在持續上升。
2.重視股東收益而非現金流量
巴菲特認為,投資者應該明白,會計上的每股盈余都只是評估企業經濟價值的起點,而不是終點。巴菲特曾經說過,并不是所有的盈余都代表相同的意義。例如那些必須依賴高資產才能實現獲利的企業,必須向通貨膨脹付出代價,所以它們的盈余通常都如海市蜃樓般虛幻。因此,會計盈余只有分析師估計現金流量的時候才會用到。
而現金流量也不是度量價值的完美工具?,F金流量只適合于用來衡量那些最初需投入大量資金,隨后只有小幅支出的企業。像制造業需要不斷地支出資金,就不太適合用現金流量來評估。
在巴菲特看來,真正的股東盈余沒有精確的計算方法,它是指企業的凈所得加上折舊、耗損、分期償還的費用,減去資本支出以及其他額外所需的營運資本。我們只能粗略估計股東盈余。盡管如此,巴菲特還是覺得寧愿對的迷迷糊糊,也不要錯的明明白白。
3.重視運營成本
在巴菲特的投資經驗里,運營成本是非常值得關注的。巴菲特很討厭那些不斷增加支出的經營管理者。每當一些公司宣布要進行大量開支削減時,巴菲特總是很無奈的嘆息,覺得這些公司還是不明白運營成本對股東的意義。巴菲特覺得真正優秀的企業管理者應該像每天呼吸一樣隨時削減運營成本。
當卡爾·理查德在1983年接手富國銀行時,富國銀行正處于管理混亂的時候,但是卡爾·理查德從不懷疑富國銀行作為一個實力很強的公司,能從銀行的管理混亂狀態中崛起。他有決心帶領銀行走出混亂的局面。他認為一家銀行要成為卓越的關鍵不在于什么時髦的新戰略,而在于必須清除100多年來管理不嚴,成本過高的舊傳統。有一天一個主管打算買一顆圣誕樹擺在辦公室時,他告訴那位主管要用他自己的錢來買,不能花銀行的錢。當巴菲特聽說了這件事之后,增持了更多富國銀行股票。
4.保留盈余轉化率
巴菲特曾經說過:“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市場,我們的工作就是,挑選出那些有潛力的公司,它們的每一美元保留盈余,都能轉化成至少一美元的市值。”巴菲特覺得,保留盈余就像股價一樣,短期波動不隨企業價值波動,但長期變化軌跡和企業的實際價值基本吻合,如果企業不能將保留盈余做有效的運用,那么長期下來企業的股票必然在股市中無法有令人滿意的成績。同樣地,如果企業能夠運用保留盈余創造高于一般水平的回報,那么這種成功也會反映在股市上,推動股價上漲。
在從事投資活動中,不要將每股盈余作為是否投資的指標,而是要重視股東權益收益率、保留盈余等數據。最好再通過各方面渠道多了解一些公司運營狀況的新聞。
公司市場準則中的兩條相關成本方針
【巴菲特如是說】
雖然我們從來不愿嘗試去預測股市的動向,不過我們卻試著評估其合理價位。記得在去年股東會時,道瓊斯指數約為7071點,長期公債的利率為6.89%,查理和我就曾公開表示,如果符合以下兩個條件,則股市并未被高估:一是利率維持不變或繼續下滑,二是美國企業繼續維持現有的高股東權益報酬率。
——1997年巴菲特致股東函
價值投資哲學并沒有什么秘密而言,唯一的核心就是評估企業價值。巴菲特認為,評估一個企業的價值,就是先預測企業未來幾年的現金流量,用一個合適的貼現率進行貼現,可以計算出企業的內在價值。然后再判斷目前的股票價格是否在一個適合投資的安全邊際區域內。
1.評估企業價值
巴菲特認為,企業的價值是企業未來存續期間的凈現金流之和,根據合理的利息率折算成的限制。巴菲特說他尋找的企業的未來現金收益必須是可以預測的。如果企業是簡單易于理解的,那么他一定可以計算出企業的未來現金收益。如果他沒有信心預測企業的未來現金流,那么他就不會嘗試估算公司的價值。巴菲特曾經說過,微軟公司是一家強勁的公司,可是他不知道如何去估算微軟的未來現金收益,所以他無法預測該公司的長期收益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