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富有從改變觀念開始(2)
- 腦袋決定錢袋(富人思維和窮人思維只有1%的不同)
- 王巧 宿春君
- 3000字
- 2016-02-26 10:16:56
不可否認,學歷是證明一個人所學知識的一種標準,卻不是唯一標準,更不是絕對標準。一個人有高學歷固然好,但具備高素質比高學歷更重要。高強的學習能力,是形成高素質的必要前提,但是一個學歷并不高,卻極具智慧的人,同樣能夠掌握手中的命運,他能夠憑借善于思考的大腦、靈感的迸發、機遇的挑戰以及卓絕的才能,最終實現一個又一個理想。
思維突破:學歷與財富并不成正比
猶太人有則笑話,談的是智能與財富的關系。
從前,有兩位拉比在交談:
“智能與金錢,哪一樣比較重要?”
“當然是智能重要?!?
“既然如此,有智能的人為何要幫富人做事呢?而富人卻不替有智能的人做事?為什么學者、哲學家老是在討好富人,而富人卻對有智能的人擺出狂態呢?”
“這很簡單。有智能的人知道金錢的價值,而富人卻不知道智能的重要?!?
在這個故事里,拉比認識到金錢的價值。他說得很對,有智能的人應該知道金錢的價值,不應該和金錢脫節。沒有金錢的智能是沒有用的智能,就沒有什么價值。只有讓智能和金錢結合,智能的價值才能在現實世界中顯露出來。而接受學校教育并沒有將智能和金錢結合起來,所以接受過學校教育的并不一定都會成為富翁。
這也就是說,高學歷并不代表著高成功率,學歷代表過去,能力代表將來。日本西武集團主席堤義明認為,學歷只是一個人受教育時間的證明,不等于一個人有多少實際的才干。日本索尼公司董事長盛田昭夫在總結自己的成功時,曾寫過一本書叫《讓學歷見鬼去吧》。盛田昭夫提出要把索尼公司的人事檔案全部燒毀,以便在公司里杜絕學歷上的任何歧視,因為那樣會阻礙公司的發展。他在索尼公司大力提倡不論學歷高低,只比能力大小的做法。
學知識、拿文憑是一種好現象,但輕視低學歷卻是一種怪觀象了。一個人的理論知識可以通過在學校接受教育或者自學來培養,日后的發展只能在實踐中鍛煉。要把理論與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努力不斷適應社會發展和市場發展的需要。只要你找到了適合自我發展的工作,并在其中有創意地工作,你才能超越一般的勞動者,成為人才。
賺錢能力通過積累和學習而來
適應人群:想獲取賺錢秘訣的窮人。
致富指數:★★★★★
窮人迷思:窮人要記住,想成功,就必須跟成功者在一起,只要你能夠了解成功的人做哪些事情,采取哪些行動,只要你跟他們做同樣的事情,你就一定可以成功。
在現實生活中,窮人總認為富人賺錢一定有秘訣,不然不會那樣輕易就成功的。其實,富人富起來的秘訣很簡單,那就是善于學習別人的經驗和智慧,也就是說,用已經證明有效的方法來幫助自己成功。窮人之所以沒有成功,是因為他們不去學習別人的經驗,都只是在用自己的經驗。
學習自己所需要的技能和本領,是真正富人的特點。李嘉誠是一個真正的富人,他也就具有真正富人的特點。比如他煞費苦心學習廣州話和英語讓自己適應了香港社會,從而為日后事業的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窮人在賺錢之初,也許并不理解世事的艱難,并不明白金錢的來之不易。當然這沒有什么大不了的,窮人只要知道,要想將來獲得巨大的成功,就要首先做一個謙虛的學生。任何一個成功者都是從做學徒開始的。
有人曾經這樣總結:幾乎“每一個成功者都曾經干過學徒這一行”。杰伊·科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杰伊·科克出生在俄亥俄州,14歲時就去雜貨店當學徒。15歲時,他到圣路易的法國人城堡中去,學習做皮毛生意。很快,他就從中找到了訣竅,沒多長時間,就賺了一筆錢。他由此起家,到費城去做生意,還購買了賓州運河公司的股票,生意越做越大。
在美國南北戰爭爆發的那一年,杰伊·科克自己的總公司正式成立,同時,還在倫敦和紐約分別設立了分公司。他的從事新聞事業的弟弟向當時的俄亥俄州州長——波蘭·喬伊斯部長推薦了他,他因此深得喬伊斯部長的信任。在戰爭期間,他全力配合喬伊斯部長的工作,為北軍的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之后,可以說,他的事業如日中天,幾乎是平步青云。
后來,杰伊·科克回憶說,還是他當學徒的經歷讓他受益終身,那個時刻,讓他嘗到了生活的艱辛。最重要的是,他學到了掙錢的本領。
日本著名實業家松下幸之助曾說:“經驗是很重要的,智慧是通過經驗積累起來的。做一件事,不管結局是成功還是失敗,都是寶貴的經驗?!奔热恢豢繉W校教育成不了億萬富翁,那必然要在實踐中積累和學習賺錢的能力,這時經驗就是你寶貴的財富之匙。
思維突破:注意觀察、勤于思考、善于學習
生活中,常聽到有人抱怨薪水太低、運氣不好、懷才不遇。但這些人卻不知道自己其實正處于一所可以求得知識、積累經驗的大校園里,今后一切可能的成功,都要看自己今日學習的態度和效率。無論目前職位多么低微,汲取新的、有價值的知識,將對你的事業大有裨益。
有這么一類人:在商店里工作多年,只會按顧客的要求拿東西,對商業一竅不通。他只是在掙錢糊口,不思考,不關心商品的特點和顧客的需求,這樣的人即使不被淘汰,也只能當一輩子售貨員。
而有一些商店里的學徒和公司里的小職員,盡管薪水微薄,但他們工作卻很努力。尤其可貴的是,他們能趁著空閑的時候,如晚上和周末時間,到補習學校里去讀書,或是自己買了書來自修,以增長他們的知識,為他們日后的工作晉升或開創自己的一番事業奠定基礎。這些精明強干、善于思考的年輕人,能在短時間內發現一個行業的秘密,時機一旦成熟,就能獨當一面。
兩相比較,后者注意觀察、勤于思考、善于學習,并能利用業余時間深造,他將獲得成功;前者恰恰相反,不管他們是否滿足于現狀,他們這樣庸庸碌碌地混日子,永無出頭之日。
不管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只要能抽出時間,我們都要自覺、有意識地去學習,蓋一座適合自己一生事業的豐富寶庫。
只有行動才能填平貧窮與富有之間的溝壑
適應人群:只動嘴,不動手的窮人。
致富指數:★★★★★
窮人迷思:“行動是成功的關鍵?!边@是富人的成功經驗。很多富人之所以富有,不僅在于他們那高瞻遠矚的目光、遠大的目標、豐富的財商理念,更在于其務實的經營行動。
當火車靜止不動時,放一塊小小的木頭在它的8個驅動輪前面,火車就不能啟動;而當火車以每小時一百里的時速前進時,卻能穿透厚達兩米的鋼筋混凝土墻。
道理很簡單,動量等于重量乘以速度。因此,如果你足夠大膽,自覺主動地投入每一次行動,那么即使是運動定理也會幫助你。
全力以赴,就會發現目光所及之處仍有無窮天地。每一個人都可以界定自己的財富目標,并制定各個時期的具體目標。但如果你不付諸行動,還是會一事無成。正緣于此,美國只有不到5%的富人,因為其余95%的美國人想致富,卻沒有真正行動。
克雷洛夫說:“現實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間隔著湍急的河流,行動則是架在河流上的橋梁。”
行動是獲得財富的最好手段。這是毋庸置疑的,窮人卻不以為然,他們幻想著哪一天從天上掉下個餡餅來,不勞而獲地成就財富夢想。世上哪有這樣的美事?所以終究是兩手空空。
有這樣一則白領麗人的生存寓言:
一個小男孩問上帝:“一萬年對你來說有多長?”上帝回答說:“像一分鐘?!?
小男孩又問上帝說:“一百萬元對你來說有多少?”上帝回答說:“像一元?!?
小男孩再問上帝說:“那你能給我一百萬元嗎?”上帝回答說:“當然可以,只要你給我一分鐘?!?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財富不是夢想,他要付出一定的代價和行動,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也有很多窮人知道這個道理,決定自己創業走出貧窮,但卻總是怕失敗,于是遲遲不敢行動,總想等到“條件成熟”。其實,條件并不是等成熟的,而是逐漸干成熟的,在干的過程中完善,讓不成熟的東西逐漸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