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世事包容,人間和美——星云大師談包容(2)
- 聽星云大師講人生智慧大全集
- 史慧莉
- 3313字
- 2016-02-04 15:41:10
原諒也是一種風格,寬容是一種風度,寬恕是一種風范。格蘭只是將水晶烏龜這樣一顆定時炸彈似的禮品換成了一對代表幸福和快樂的天鵝,竟在這短短的時間內最大限度地改變了一個人冰冷的內心世界。而年輕人也因此寬恕了自己,重新獲取新生的勇氣,去直面他人人生中的另一個幸福時刻。
寬容,意味著你有著良好的心理。寬容,對人對己,都可成為一種無需投資便能獲得的精神補品。學會寬容不僅有益于身心健康,而且對贏得友誼、保持家庭和睦、婚姻美滿,乃至事業的成功都是必要的。星云大師只望世人能多一點寬容,少一些計較,有了一顆坦蕩的心,無論做任何事,都會感到愉快而寧靜。
【星云開示】
人與人之間的你來我往中,免不了會有摩擦和誤會,心不存憤恨惡念,語不帶尖酸刻薄,不傷害、誹謗他人,而是堅守善美的心念、清凈的語言,可為自他的心地栽種一株株慈悲的草,寬容的花,一朝人生的大原野就能綠意遍滿,白云游天,馳騁其間就是“只要自覺心安,東西南北都好”瀟灑自在。
尊重比黃金更重要
【智慧分享】
古往今來,許多盛世王朝都采用“和親”的政策安撫周邊的民族。一樁婚姻勝過十萬雄兵,所以皇帝們以永結姻親的修好來撫慰戰爭過后的創傷。而且越是盛世的時候,去往塞外和親的公主就越多。不是兵力不足而無法征戰,而是以禮待之,讓其明白:尊重有時比黃金更重要。
【人生道場】
《易經》隨卦上六爻說:“拘系之,乃從維之。王用亨于西山。”意思是說只有拘禁起來強迫命令他,他才不得不順服追隨,再用繩索捆綁緊,這樣才能追隨到底。
隨卦是“無咎”的,為什么到了這里要用強迫的手段呢?這是因為上六爻高居最上位,物極必反的緣故。其實,從心理學的角度講,想要別人追隨自己,強迫的手段只是迫不得已時的辦法,真正的長久之計是以德服人,即使居于高位者也應放下身段與大家平和相處,別人感受到你的尊重,反過來會更加尊重你。應知每個人的思想和做法都不盡相同,我們不可能要求別人與我們的行止完全一樣,所以在不失圓融的大前提下,對對方表示尊重,對方也會回以信服和尊敬。因為尊敬就如同一縷春風,它換來的是別人對你的春風拂面。
1921年,路易斯·勞斯出任星星監獄的監獄長,那是當時最難管理的監獄。可是20年后勞斯退休時,該監獄卻成為一所提倡人道主義的機構。研究報告將功勞歸于勞斯,當他被問及該監獄改觀的原因時,他說:“這些都源于我已去世的妻子——凱瑟琳,她就埋葬在監獄外面。”
凱瑟琳是一位慈祥的母親,她有三個孩子。勞斯成為監獄長時,第一次舉辦監獄籃球賽,她就帶著三個可愛的孩子走進體育館,與服刑人員坐在一起。
她心中的想法是:“我要與丈夫一道關照這些人,我相信他們也會關照我,我不必擔心什么!”
當凱瑟琳得知一名被判定有謀殺罪的犯人瞎了雙眼時,她立刻前去看望。
她握住犯人的手問:“你學過點字閱讀法嗎?”
“什么是‘點字閱讀法’?”犯人問。
于是她教他閱讀。多年以后,這人每次想起她還會流淚。
凱瑟琳在獄中曾經遇到一個聾啞人,結果她自己到學校去學習手語。許多人說她是耶穌基督的化身。
后來,她在一場交通事故中逝世。第二天,勞斯沒有上班,代理監獄長管理監獄的工作。這個消息立刻傳遍了監獄,大家都知道出事了。
接下來的一天,她的遺體被放在棺材里運回家,她家距離監獄不是很遠。代監獄長早晨散步時驚愕地發現,一大群看上去最兇悍、最冷酷的囚犯,竟齊集在監獄大門口。
他走近去看,見有很多人正在流淚。他知道這些人愛著凱瑟琳,在思索再三后,他轉身對他們說:“好了,各位,你們可以去,只要今晚記得回來報到!”然后他打開監獄大門,讓一大隊囚犯走出去,在沒有守衛的情形之下,走路去看凱瑟琳最后一面。
結果,當晚回來報到的囚犯,一個都沒少。
這就是尊重的力量。一個人無論地位和才干平凡還是卓越,只有懂得尊重別人,才能夠贏得別人的尊重。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應該做天地間大寫的人。每一個人都很在意自己的尊嚴,給別人以尊重勝過給別人以黃金。尊重能換來情感,情感卻不是黃金能買到的。黃金能使人彎下自己的腰,尊重卻能使人付出自己的心。一個懂得尊重別人的人,才是真正能虜獲別人心靈的人!
學會尊重每一件事物,尊重每一朵花的恣意開放,尊重每一個生命的獨立與自由,這樣,你的生命也會在他人的尊重中肆意綻放,在與他人的和諧中,變得更加富有美感。
【星云開示】
盡管思想不盡相契,但在圓滿的大前提下,仍能互尊互重,實是“融和”的最佳典范。
你可以不信,但不必排斥
【智慧分享】
法國的啟蒙者伏爾泰說:“雖然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這是西方人對尊重個體與尊重自由的吶喊。而在東方,講究的是包容,是海納百川,是澤被萬物,是儒家這一主體思想對外來佛教的包容與融合。是接受彼此的差異化,求同存異,是和諧共處,因此這一文化之源流幾千年不斷絕。
【人生道場】
星云大師談到佛教傳到中國時,頗有感慨地說道:中國和佛教始終是和諧的。佛教文化被悠久的中華文化所接納,并且繼續發揚光大,成為中國的佛教。佛教對得起中國,中國也不負佛教,正是兩者之間相互的包容造就了這一切,接著,大師說了一句樸實但也振聾發聵的話:你可以不信,但不必排斥。
這不僅適用于對宗教的信仰,也適用于每個人為人處世,待人接物。做人需要求同存異。
在喜馬拉雅山中有一種共命鳥。這種鳥只有一個身子,卻有兩個頭。有一天,其中一個頭在吃美果,另一個頭則想飲清泉,由于清泉離美果的距離較遠,而吃美果的頭又不肯退讓,于是想喝清水的頭十分憤怒,一氣之下便說:“好吧,你吃美果卻不讓我喝清水,那么我就吃有毒的果子。”結果兩個頭都同歸于盡。
還有一條蛇,它的頭部和尾部都想走在前面,互相爭執不下,于是尾巴說:
“頭,你總在前面,這樣不對,有時候應該讓我走在前面。”
頭回答說:“我總是走在前面,那是按照早有的規定做的,怎能讓你走在前面?”
兩者爭執不下,尾巴看到頭走在前面,就生了氣,卷在樹上,不讓頭往前走,它看到頭放松的機會,立即離開樹木走到前面,最后掉進火坑被燒死了。
無論是兩頭鳥還是這條頭尾相爭的蛇,因為不知道求同存異的這個道理,兩敗俱傷,最終受到傷害的還是自己。如果那只鳥的一個頭能夠先讓另一只喝到水,再過去吃鮮果,那自己也不是沒有什么損失嗎?只是哪個先哪個后的問題。人有時候實際上和這兩只鳥一樣,不愿意讓自己的利益受到一點點的損失,別人的一點要求也不能滿足,所以到頭來自己也是一無所獲。
這世上的事物千奇百怪,人與人之間也有著眾多的差異,生活背景、生活方式、個性、價值觀等的差異,讓我們的相處也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困難,無所謂希望或者失望、信任或者背叛,我們所能做的只能是相互尊重、相互包容、求同存異、真誠相對,不必強求一致。
正是因為這種差異性的存在,在客觀上便要求我們要做到“求同存異”,即尋找相互之間相同的地方的同時尊重相互之間客觀存在的差異性,從而實現相互之間的合作。因此,要做到“求同存異”,“尊重”是基礎,而且還需要有耐心、能包涵、心胸開闊。如果能將這一條與取長補短、開誠布公協調運用,那么,不僅雙方能表達得更為舒暢,而且還能從中學到不少的新東西。
我們要逐漸學會求同存異,保留相同的利益要求,與人相處也要照顧別人的利益,在自己的利益與別人的利益之間求中間值,自己的利益和別人的利益都得到實現,否則誰會讓自己完全吃虧,而讓你最大限度的獲益呢?
如果我們不懂得求同存異,那么,我們就很有可能在面臨差異與分歧的時候會不顧同根生而相煎太急,最終使雙方都受到巨大的傷害。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們也該本著“求同存異”的原則與他人相處。尋找人與人之間的共同點往往是我們打造良好人際關系的開始,也是求同存異的前提條件,并且在共同點的基礎之上相互尊重對方的差異性,只有這樣才能與對方進行合作,并且最終取得雙贏的局面。
【星云開示】
你可以不信,但不必排斥。
律己宜嚴,待人宜寬
【智慧分享】
心胸豁達開朗的人,凡事看得高、看得遠,不被眼前利益所蒙蔽,當然容易有成就;心量狹隘自私的人,處處與人計較,瑣碎小事就能擾亂他的心志,成功的可能性也就相對減少了。
人間最大的力量不是槍炮、子彈,不是拳頭、武力,人間最大的力量是忍,要做到“遭惡罵時默而不報,遇打擊時心能平靜,受嫉恨時以慈對待,有毀謗時感念其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