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成長地標:青少年要知道的成長心理(3)
- 影響世界青少年的101個心理寓言
- 趙宇編著
- 2926字
- 2016-02-26 10:49:55
圖書館的老鼠可能做夢都沒有想到:自己爭一時的面子竟然害的自己喪命。假如他不裝模作樣,坦言自己不認識字會,也許他現在正在圖書館里勤學苦讀,沒準將來真是一只博學多才的老鼠。
其實每個人的知識都很有限,如果只圖一時的面子就可能像這只老鼠一樣自受其害。
好面子從心理學上來講是維護個人尊嚴,塑造良好形象。面子心理的一種表現就是因為怕丟臉面而對自己所犯的錯誤百般掩飾,但愛好面子的人不知道,在自己極力回避錯誤的同時,面子也就遺失殆盡了。
其實,如果能坦誠面對自己的弱點和錯誤,再拿出足夠的勇氣去承認它、面對它,不僅能彌補錯誤所帶來的不良后果,在今后的學習、工作中更加謹慎端正,而且能加深周圍人對你的良好印象,從而很痛快地原諒你的錯誤,這不但不會失面子,反而是最大限度地得到了面子。
在不利的環境下我們要勇于說“不”,千萬別過多地考慮“面子”,而陷入“面子觀”的怪圈之中。把心放開,淡看“面子”,才能贏得更多。
鸚鵡為什么排名最后:模仿他人并不能成就自己
森林里舉辦百鳥音樂會,節目一個比一個精彩。百靈鳥清脆悅耳的合唱,夜鶯婉轉動聽的獨唱,雄鷹豪邁有力的高歌,大雁低回深沉的吟詠……博得了一陣又一陣熱烈的掌聲。惟有鸚鵡不以為然,臉上掛著嘲諷的冷笑:"哼,既然大家認為它們唱的好聽,我就給你們來個絕招,保證讓音樂會達到高潮。"
終于該鸚鵡上場了,她昂首挺胸地走上舞臺,神氣地向大家鞠了一躬,清清嗓子就唱了起來。
第一支歌,她學百靈啼;第二支歌,她學雄鷹叫;第三支歌,她學夜鶯唱;第四支歌,她學大雁鳴……她垂著眼皮唱了一支又一支,完全陶醉在自己的歌聲里。
音樂會評獎結果公布了,鸚鵡以為自己穩拿第一,可是她從第1名一直找到第16名,也沒有找到自己的名字。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又從頭找了一遍,還是沒有找到。就這樣,她仔仔細細、反反復復、一口氣找了12遍,到底還是白費勁兒。
"怎么可以遺漏掉我的名字呢?"鸚鵡剛要擠出鳥群去找評獎委員會問問,快嘴喜鵲一把拉住她說:"鸚鵡姑娘,你的名字在這兒呢!"
鸚鵡順著喜鵲的翅膀尖一看,她的名字竟排在名單的尾巴上。
鸚鵡難過地哭了。她滿腹委屈地找到評獎委員會主任鳳凰,說:“我……我難道還……還不如烏鴉嗎?為什么把我排……排在最末一名?”
鳳凰誠懇地對她說:“藝術貴在獨創。你除了重復別人的調子外,有哪一個音符是你自己的呢?”
心靈茶坊
鸚鵡模仿能力不弱,百靈、雄鷹、夜鶯、大雁,它都能學得惟妙惟肖,原以為這樣的模仿可以高居榜首,可結果大跌眼鏡。因為百鳥演唱會不是模仿秀,沒有自己特色的鸚鵡注定沒有立足之地。
鸚鵡的模仿行為從心理學上來講是一種從眾行為。從眾,在心理學中的意思是“根據他人而做出的行為或者信念改變”。一般說來,從眾是個人對大眾的思想言行等無法做出正確判斷而跟從或在群體的壓力下轉變原來的態度,采取與大多數一致的思想認識和言行舉止。
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從中心理傾向,總是傾向于大多數人的想法或態度,以求自己不那么孤立無援。研究發現,堅持某種意見人數的高低是左右從中心理的最主要因素之一。正所謂“人多力量大”,“法不責眾”就是這一觀點的有力證明,極少有人能夠在眾口一詞的情況下還堅持自己的不同主張。
從眾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我們遵守一定規則,形成一致行為,完成群體目標。但“從眾心理”多數“盲從”,它會消滅個體的獨立性和創造力,容易混淆是非,也容易誘發集體犯規。我們應該注意加以克服,避免盲目從眾,努力培養和提高自己獨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遇事和看待問題,既要慎重考慮多數人的意見和做法,也要有自己的見解和分析,從而使判斷能夠正確,并以此來決定自己的行動。想想那可憐的鸚鵡吧,跨越“從眾”的矮墻,告別平庸,走向卓越。
失斧疑鄰:變化的不是別人,而是猜疑擾亂了心境
從前,有一個樵夫上山去砍柴。他裝了滿滿一擔柴,還剩一半沒有裝。為了趕到市場上去賣,他急急忙忙挑起柴擔就走,把砍柴的斧子失落在山溝里。賣完柴以后,看看天色不早了,就急匆匆往家趕。
第二天早晨,他一覺醒來,又要上山去砍柴,發現砍柴的斧子沒有了。于是,他把家里的人都叫起來,問他們看見斧子沒有,家里的人都說沒有看見。家里的人又幫他里里外外尋找一遍,也沒有找到。
他家吵吵嚷嚷尋找斧子,驚動了四鄰。鄰居的兒子從院墻上探過頭來,關心地問道:“你們家丟斧子了?”
他沒好氣地說:“斧子被賊偷走了,你看見沒有?”
鄰居的兒子搖搖頭,然后邁著大步走出自家的院子,去辦自己的事情。小孩子好奇,他走到大街上還回頭看看樵夫家找斧子的忙亂情景。
樵夫心想:看這小子說話的樣子,斧子一定是他偷的,不然,他怎么第一句話就問我家丟斧子的事呢?看這小子走路的樣子,匆匆忙忙,一定是做賊心虛,怕露馬腳,斧子一定是他偷的。看這小子的表情,探頭探腦,就像小偷,這斧子不是他偷的還有誰呢?
過了幾天,樵夫想起來山上還有一擔柴。他想把這擔柴賣了,再買一把斧子。他來到山溝里,捆柴裝擔,捆著捆著,從柴堆里露出自己丟的那把斧子。
樵夫賣完柴,往家里走,在家門口又遇上了鄰居的兒子。兩個人交談幾句,就各自回家了。這時,再看鄰居的兒子,說話、走路、表情、態度,沒有一樣像是偷斧子的小偷,完全是一個正派的青年。
心靈茶坊
樵夫懷疑鄰居時,鄰居的一言一行、表情神色都開始變得不正常;真相大白后,鄰居的一切又變得十分可愛。是鄰居變了嗎?當然不是,整個過程,別人沒有任何變化,變化的只是樵夫的心境。從始至終都是樵夫的猜疑心在作祟。
猜疑心理是一種狹隘的、片面的、缺乏根據的盲目想像。在人的頭腦中,猜疑總是從某一假想目標開始,最后又回到假想目標,就像一個圓圈一樣,越畫越粗,越畫越圓。通常,對環境、對他人、對自己缺乏自信的人喜歡猜疑。例如有些人在某些方面自認為不如別人,總以為別人在議論自己、看不起自己、算計自己。另外,自我防衛能力強的人也喜歡猜疑。他們或者曾經因為在交往過程中輕信他人受騙,蒙受過巨大的精神損失和感情挫折,結果萬念俱灰,不再相信任何人;或者處于防范意識,始終“提高警惕”。
無端猜疑和防范別人的結果,必將使自己也失去支持和幫助,這就等于自己堵住自己前進的道路。所以,為自己著想,我們要學會擺脫猜疑心理。若做到這點,除需要個人拓寬胸懷,增大對自己、對別人的信任度外,還需要敞開心扉,將心靈深處的猜測和疑慮公之于眾,增加心靈的透明度,唯有此,才能求得彼此之間的了解和溝通,消除隔閡,獲得最大限度的諒解。
小花貓離不開大黃狗:依賴,會讓自己更被動
小貓很自卑,總以為自己沒有用、沒有出息,覺得自己什么事情都不能做,因此,他需要高大的大黃狗和他在一起,有了大黃狗,他才有安全感。
不過,有了這樣的依賴心理之后,小貓不論做什么事情都要跟著大黃狗。但更令人不理解的是:小貓都快要成為大黃狗的附庸,一切都聽從大黃狗的安排,為大黃狗找食物,在大黃狗打假的時候做他的幫兇,空閑的時候還要幫大黃狗抓虱子……,大黃狗讓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
有一天,小公雞實在看不下去,就對小貓說:“你這樣不累嗎?還不如自己做自己的事情,想吃的時候吃,想睡的時候睡呢?何必依附于大黃狗,自己倒不自由了。”
讓小公雞感到驚訝的是,小貓反駁道:“我沒覺得這樣不好,如果沒有大黃狗,估計我什么都做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