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磨刀不誤砍柴工,辦事也需有準備(1)
- 做一個會說話會辦事的人全集
- 于海英 黃亞男編著
- 4971字
- 2016-02-26 10:10:44
第一節(jié)塑造一個成熟的辦事心態(tài)
掌控情緒,打造成功的辦事心態(tài)
求人辦事首先要有心理準備,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緒,畢竟事情不會盡如自己所愿。我們可以這樣設想:當一個人無意中觸痛了你的敏感之處,你就不假思索地亂喊亂叫,別人對你的印象還會好嗎?當別人同意你的某個觀點時,你就高興得張牙舞爪,他們對你的印象還會好嗎?同樣,在求人辦事時,如果別人不答應幫忙,你就滿臉的不高興;如果別人答應幫忙,你又高興得忘乎所以,那別人對你的印象會好嗎?
掌控自我情緒是種重要的能力,也是人區(qū)別于動物的重要標志。人是有理性的人,而非依賴感情行事。沒有自制力的人終將一無所成,他因為一點小刺激和小誘惑就抵制不了,繼而容易深陷其中。
有一個間諜,被敵軍捉住了,他立刻裝聾作啞,任憑對方用怎樣的方法誘問他,他都絕不為威脅、誘騙的話語所動。等到最后,審問的人故意和氣地對他說:“好吧,看起來我從你這里問不出任何東西,你可以走了。”
你認為這個間諜會立刻轉身走開嗎?
不會的!
要是他真這樣做,他就會當場被識破他的聾啞是假裝的。這個聰明的間諜依舊毫無知覺似的呆立著不動,仿佛對于那個審問者的話完全不曾聽見。
審問者是想以釋放他使他麻痹,來觀察他的聾啞是否真實,因為一個人在獲得自由的時候,常常會精神放松。但那個間諜聽了依然毫無動靜,仿佛審問還在進行,就不得不使審問者也相信他確實是個聾啞人了,只好說:“這個人如果不是聾啞的殘廢者,那一定是個瘋子了!放他出去吧!”就這樣,間諜的生命保存下來了。
很多人都驚嘆于這個間諜的聰明。其實,與其說這個間諜聰明絕頂,還不如說是他超凡的情緒自控力在關鍵時刻拯救了他的生命,換回了他的自由。
一位商界精英說:“在我與別人共同工作的時間里,多少學到了一些東西,其中之一就是,絕不要對一個人喊叫,除非他離得太遠、不喊聽不見的時候。即使那樣,也得確保他明白你為什么對他喊叫,對人喊叫在任何時候都是沒有價值的,這是我一生的經驗。喊叫只能制造不必要的煩惱。”
從這個商界精英的話中,我們可以看出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對于一個人辦事有多么大的影響。如果我們在辦事的時候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那事情肯定不會辦砸的。在辦事的過程中,暴躁發(fā)怒也會使人很快失敗,成功需要有很強的自控能力,以及處變不驚的素質。
所以,現(xiàn)在如果你覺得自己還不能很好地掌控自己的情緒,同時,你又想把事情辦得盡善盡美,那么就多多留意,從控制自己的情緒做起吧!這樣我們才能辦好事,做到揮灑自如,贏得卓越的人生。
消除障礙,歷練優(yōu)秀的辦事品格
心理障礙對一個人的工作、生活都是極為不利的,在辦事的過程中也是如此。所以,我們要想讓事情辦成功,就要努力克服這道障礙。
每個人都有能力發(fā)展自己,取得更大的成功,不幸的是,人們在開發(fā)自己潛能、取得成功的過程中常會遇到一種心理障礙,這就是所謂的“約拿情結”。“約拿”是《圣經》中的人物,上帝給了他機會,他卻退縮了。這是個懷疑甚至害怕自己的智力所能達到的光輝水平,心理軟弱到甘愿回避成功的典型。
回避成功的心理障礙,主要有意識障礙、意志障礙、情感障礙和個性障礙等。
1.意識障礙
意識障礙是指由于人腦歪曲或錯誤地反映了外部現(xiàn)實世界,從而影響以致減弱人腦自身的辨認能力和反映能力,阻礙著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正確認識,從而影響了在事業(yè)上的成功。
2.意志障礙
意志障礙是指人們在自我能力開發(fā)中,確定方向、執(zhí)行決定、實現(xiàn)目標的過程中起阻礙作用的各種非專注性、非持恒性、非自制性等不正常的意志心理狀態(tài)。
3.情感障礙
情感障礙是指人們在能力的自我開發(fā)中,對客觀事物所持態(tài)度方面的不正確的內心體驗。主要表現(xiàn)為麻木情感,指人們情感發(fā)生的閾限超過常態(tài)的一種變態(tài)情感。所謂情感閾限,就是引起感情的客觀外界事物的最小刺激量。麻木情感的產生主要是由于長期遇到各種困難,受到各種打擊,自己又不能正確地對待和加以克服,以致對客觀外界事物的內心體驗閾限增高,形成一種內向封閉性的心理態(tài)勢。它使人們喪失對生活的熱情和對理想及事業(yè)的追求。
4.個性障礙
個性障礙是指人們在自我開發(fā)中常常出現(xiàn)的氣質障礙和性格障礙,如抑郁質的人易表現(xiàn)孤僻乖戾、不善交際的弱點;黏液質的人,易表現(xiàn)優(yōu)柔寡斷、缺少魄力的弱點;多血質的人缺乏毅力;膽汁質的人辦事武斷、魯莽等。
5.其他障礙
除了意識障礙、意志障礙、情感障礙和個性障礙外,還有影響智力開發(fā)的幾種心理障礙,包括感覺加工中的心理錯覺、知覺中的錯覺和偏見、思維定式的障礙等,這些障礙主要屬于認識上的主觀片面性、表面性,以及思想僵化凝固等原因。這些和回避成功、害怕成功的心理障礙是兩種性質不同的心理障礙,但同樣對人的事業(yè)成功有著巨大影響,特別是當這些心理障礙互相影響時,會形成一種強大的負效應,導致一個人事業(yè)的失敗。
上述的這些心理障礙還會使人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產生一種社會恐懼,很顯然,存在社會恐懼對辦事情是非常不利的。
社交恐懼,簡單地說,就是在社交場合,怕被別人注意或稍有差錯就產生極度恐懼的情緒。據(jù)專家調查發(fā)現(xiàn),社交恐懼癥是最常見的神經緊張和失調的病癥,它是一種對難堪或出丑表現(xiàn)的強烈反映和令人身心疲憊的恐懼感。有這種癥狀的人害怕在公共場合講話,不愿意接觸人,不愿意求人辦事、與人共事。
當你發(fā)現(xiàn)自己存在社交恐懼時,就應該及時克服,下面的方法不妨一試。
1.平衡心理,主動出擊
對社交出現(xiàn)恐懼,根源在于害怕交往中出現(xiàn)棘手、無法應付的情況,讓自己難堪、出丑。當一個人對外界不確定時,就會出現(xiàn)恐懼心理。在這種時候,與其害怕,不如主動面對,主動尋求外界的刺激,以提高你的心理素質,培養(yǎng)解決問題的能力。要勇敢地邁出第一步,這就是一個勇氣的問題。當你邁出第一步以后,你會發(fā)現(xiàn)你所恐懼的其實根本不值得一提。
2.給自己松綁
社會交往過程中,不要背無謂的包袱,要學會輕松、坦然地面對一切。
(1)要忘掉自我。有社交恐懼心理的人都過分注意自我:我這樣說話好不好?我的衣著打扮是否得體?滿腦子轉著這樣的念頭,結果越想越緊張,越緊張越拘謹,如不及時擺脫這種窘境,勢必導致交往失敗。如果換一個角度想問題:眼前的交往對象未必比自己高明,或許他也羞怯和害怕,在這種充滿信心的情況下,就能夠變得泰然自若、鎮(zhèn)定沉著。精神上的忘我和放松一旦形成,也就沒有那么多的顧忌了。
(2)不否定自己,不斷地鼓勵自己“我是最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
(3)不苛求自己,能做到什么地步就做到什么地步,只要盡力了,不成功也沒關系;不回憶不愉快的過去,過去的就讓它過去,沒有什么比現(xiàn)在更重要的了。
(4)每天給自己10分鐘用于思考,不斷總結自己才能夠不斷面對新的問題和挑戰(zhàn)。
(5)找個傾訴對象,有煩惱是一定要說出來的,找個可信賴的人說出自己的煩惱。可能他人無法幫你解決問題,但至少可以讓你發(fā)泄一下。
很明顯,有些人辦事總是差強人意,這不是說他智力不夠,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沒有克服自己心理上的弱點。因此,只有不斷向自己挑戰(zhàn),認真克服以上心理障礙,才能成功辦事。
建立標準,塑造成熟的辦事形象
爺爺帶著孫子去縣城買了一頭驢,出了城門,爺爺就讓孫子騎上驢背,自己牽著驢在前面走,走不多遠,迎面走來一人,說,這孩子咋這么不孝順,自己騎著驢,讓老人在地下走。孫子一聽,呼地跳下驢背,讓爺爺騎著驢,自己牽著驢在前面走。迎面又來一人,說,這老頭咋這么不懂事,自己騎著驢,讓孩子走地下去,爺爺一聽,呼地跳下驢背,兩人你讓我,我讓你,結果誰也不騎,牽著驢往前走。迎面又來一人,說,這祖孫倆真傻,放著好好一頭驢不騎,偏要在地下走,祖孫倆沒轍了,只好把驢腿綁起來,抬著驢往前走。路人相見,莫不掩口大笑。
這是廣為流傳的“祖孫買驢”的故事。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處處可見。有時我們的煩惱純粹是因為太在乎別人的評價,把別人的意見看得比自己的意見更為重要,使別人的贊許和批評成為一種強大的支配力量。比如說別人認為我們能辦得了某件事情時,我們也非常相信自己;而當別人搖搖頭說我們辦不了某件事情時,我們也就很輕易地放棄了,不再去嘗試。若你反過來想想:如果使自己的行動完全取決于別人的看法,那么一旦失去別人的贊許,就會感到無所適從。
其實,別人的評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自己對自己的態(tài)度和評價。要想做點事情,必須堅持自己認為正確的東西,必須經受住外界的壓力,否則,終將一事無成。
不要怕孤立。有句話:“真理有時是在少數(shù)人一邊的。”不要以對自己行為認可人數(shù)的多少來確定自己行為的正確與否。只要你認為自己是對的,不論支持你的是多數(shù)還是少數(shù),都應堅持。建立自己的標準,塑造自己的辦事形象。
但丁說得好:“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總之,這些都要從平時做起,一點點地積累。等到完全克服了受別人評價左右這一缺點后,辦事。
敢于冒險,具備抓住機遇的膽識
曾經有一個園藝師向一個日本企業(yè)家請教說:“社長先生,您的事業(yè)如日中天,而我就像一只螞蟻,在地里爬來爬去的,沒有一點出息。什么時候我才能賺大錢,才能夠成功呢?”
企業(yè)家對他和氣地說:“這樣吧,我看你很精通園藝方面的事情,我工廠旁邊有2萬平方米空地,我們就種樹苗吧!一棵樹苗多少錢?”
“40元。”
企業(yè)家又說:“那么以一平方米地種兩棵樹苗計算,扣除道路,2萬平方米地大約可以種2.5萬棵,樹苗成本剛好100萬元。你算算,3年后,一棵樹苗可以賣多少錢?”
“大約3000元。”
“這樣,100萬元的樹苗成本與肥料費都由我來支付,你就負責澆水、除草和施肥。3年后,我們就有600萬的利潤,那時我們一人一半。”企業(yè)家認真地說。
不料園藝師卻拒絕說:“哇!我不敢做那么大的生意,我看還是算了吧。”
一句“算了吧”,就把到手的成功機會輕易地放棄了。我們每天都夢想著成功,可是機遇到來的時候,卻不敢去嘗試,只是一味退縮,猶猶豫豫,以致失去了成功的機會。
機遇與風險同行,蹩腳的決策者遇到風險時膽戰(zhàn)心驚,想方設法繞開去,最終又躲避不開。而優(yōu)秀的決策者卻適度地加以運用,結果不僅保證了組織,還促進了組織的發(fā)展。
敢冒風險、有“手腕”的人才能有最大的機會成就大事。
對那些隨遇而安的沒有“手腕”的人來說,機會在他面前出現(xiàn)時,他也把握不住。“機不可失,時不再來。”人人都會說這句話,但有很多人卻等到機會從身邊溜走之后,才恍然大悟,如夢初醒,急得上蹦下跳。機遇對任何人都是公平的,關鍵要看你是否是一個有“手腕”的人。能在機會中看到風險,更在風險中逮住機遇。
摩根誕生于美國康乃狄格州哈特福的一個富商家庭。摩根家族1600年前后從英格蘭遷往美洲大陸。最初,摩根的祖父約瑟夫·摩根開了一家小小的咖啡館,積累了一定的資金后,又開了一家大旅館,既炒股票,又參與保險業(yè)。可以說,約瑟夫·摩根是靠膽識發(fā)家的。一次,紐約發(fā)生大火,損失慘重。保險投資者驚慌失措,紛紛要求放棄自己的股份以求不再負擔火災保險費。約瑟夫橫下心買下了全部股份,然后,他把投保手續(xù)費大大提高。他還清了紐約大火賠償金,信譽倍增,盡管他增加了投保手續(xù)費,投保者還是紛至沓來。這次火災,反使約瑟夫凈賺15萬美元。就是這些錢,奠定了摩根家族的基業(yè)。摩根的父親吉諾斯·S.摩根則以菜店起家,后來他與銀行家皮鮑狄合伙,專門經營債券和股票生意。
生活在傳統(tǒng)的商人家族,經受著特殊的家庭氛圍與商業(yè)熏陶,摩根年輕時便敢想敢做,頗具商業(yè)冒險和投機精神。1857年,摩根從德哥廷根大學畢業(yè),進入鄧肯商行工作。一次,他去古巴哈瓦那為商行采購魚蝦等海鮮歸來,途經新奧爾良碼頭時,他下船在碼頭一帶兜風,突然有一位陌生人從后面拍了拍他的肩膀:“先生,想買咖啡嗎?我可以出半價。”
“半價?什么咖啡?”摩根疑惑地盯著陌生人。
陌生人馬上自我介紹說:“我是一艘巴西貨船船長,為一位美國商人運來一船咖啡,可是貨到了,那位美國商人卻已破產了。這船咖啡只好在此拋錨……先生!您如果買下,等于幫我一個大忙,我情愿半價出售。但有一條,必須現(xiàn)金交易。先生,我是看您像個生意人,才找您談的。”
摩根跟著巴西船長一道看了看咖啡,成色還不錯。想到價錢如此便宜,摩根便毫不猶豫地決定以鄧肯商行的名義買下這船咖啡。然后,他興致勃勃地給鄧肯發(fā)出電報,可鄧肯的回電是:“不準擅用公司名義!立即撤銷交易!”
摩根勃然大怒,不過他又覺得自己太冒險了,鄧肯商行畢竟不是他摩根家的。自此摩根便產生了一種強烈的愿望,那就是開自己的公司,做自己想做的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