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真正聰明的人寧愿讓別人需要
- 二十幾歲要懂得的99條人生經驗
- 李湛 宿春禮
- 1121字
- 2016-02-26 17:07:10
中央電視臺羅京的去世,讓很多人陷入的哀痛之中,他的去世是世人的一大損失。人們為失去這樣美麗的聲音而慟哭。他曾給人們帶去了信心和希望,人們需要這樣的聲音來給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羅京在人們的需要重充分彰顯出了他的人生價值。那么我們要怎樣才能實現自身的價值呢?俾斯麥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選擇,那就是讓別人需要你的過程中,最大化是實現你的價值。
1847年,俾斯麥成為普魯士國會議員,在國會中沒有一個可信賴的朋友。讓人意外的是,他與當時已經沒有任何權勢的國王腓特烈威廉四世結盟,這與人們的猜測大相徑庭。腓特烈威廉四世雖然身為國王,但個性軟弱,明哲保身,經常對國會里的自由派讓步。這種缺乏骨氣的人,正是俾斯麥在政治上所不屑的。
俾斯麥的選擇的確讓人費解,當其他議員攻擊國王諸多愚昧的舉措時,只有俾斯麥支持他。1851年,俾斯麥的付出終于得到了回報:腓特烈威廉四世任命他為內閣大臣。他并沒有滿足,仍然不斷努力,請求國王增強軍隊實力,以強硬的態度面對自由派。他鼓勵國王保持自尊來統治國家,同時慢慢恢復王權,使君主專制再度成為普魯士最強大的力量。國王也完全依照俾斯麥的意愿行事。
1861年腓特烈逝世,他的弟弟威廉繼承王位。然而,新的國王很討厭俾斯麥,并不想讓他留在身邊。威廉與腓特烈同樣遭受到自由派的攻擊,他們想吞噬他的權利。年輕的國王感覺無力承擔國家的責任,開始考慮退位。這時候,俾斯麥再次出現了,他堅決支持新國王,鼓動他采取堅定而果斷的行動對待反對者,采用高壓手段將自由派趕盡殺絕。
盡管威廉討厭俾斯麥,但是他明白自己更需要俾斯麥,因為只有俾斯麥的幫助,才能解決統治的危機。于是,他任命俾斯麥為宰相。雖然兩個人在政策上有分歧,但并不影響國王對他的重用。每當俾斯麥威脅要辭去宰相之職時,國王從自身利益考慮,便會讓步。俾斯麥聰明地攀上了權力的最高峰,他身為國王的左右手,不僅牢牢地掌握了自己的命運,同時也掌控著國家的權力。
俾斯麥是一個很聰明的人,他明白如何實現自己的價值。他認為,依附強勢是愚蠢的行為,因為強勢已經很強大了,他們可能根本就不需要你;而與弱勢結盟則更為明智,這樣因為他們的需要而更能發揮自己的優勢,彰顯自己的價值。
一個人只有在一定的環境和組織中被需要的時候,才不會產生“英雄無永無之地”的落魄感,也只有在被需要的時候才能證明自己的才能,也只有被別人需要,才能發現自身的優點和長處,并在適當的機會施展出來,創造一定的價值時,才能感覺到自己的價值和意義。
因此,二十幾歲的年輕人在做事情的過程中一定讓他人需要你,扮演別人需要的角色,才能贏得別人的認可,在別人需要的時候,做好自己,發揮自己的潛能,讓自己的價值最大化。只有當你被別人需要的時候,你才不會被拋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