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人生觀之面面觀(1)
- 南懷瑾講述的99個人生道理
- 劉清海
- 4868字
- 2016-02-15 10:34:18
理解天人游戲的本質,追問人生的最終意義,找尋人生境界,剖析人性欲望,點撥生死,解讀佛理,琢磨人生,看破世間陰晴圓缺,品味夢中喜怒哀樂,不要沉浸于個人的渺小世界,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
《莊子·齊物論》中對夢有一段解釋,“夢飲酒者,旦而哭泣;夢哭泣者,旦而田獵。方其夢也,不知其夢也,夢之中又占其夢焉,覺而后知其夢也。且有大覺而后知此其大夢也,而愚者自以為覺,竊竊然知之,君乎,牧乎,固哉!”
“夢飲酒者,旦而哭泣”,古人夢到喝酒,不一定是高興的事,白天可能觸霉頭。古語常言:“夢死得生。”夢到壞的,往往白天遭遇好事,即夢大多是與現實相反的。“夢哭泣者,旦而田獵。”有人夢到痛苦的事,白天可能有人請你去打獵。“方其夢也,不知其夢也”,做夢時絕對不知道自己在做夢,“覺而后知其夢也”,醒來才知在做夢。
南懷瑾先生這樣告訴我們,人生就是一個大夢,醒時做白日夢,睡時做黑夜夢,現象不同,本質一樣,夜里的夢是白天夢里的夢,如此而已。什么時候才真正不做夢呢?必須得道,只有“大覺而后知此其大夢”,大徹大悟大清醒以后,便會頓悟人生不過是一場“大夢”。《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詩云:“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這便是道家思想境界的文學。
“愚者”常自以為是,竊喜自己的清醒,其實像牧童放養的牛一樣,被人牽了鼻子走。這句話是在告誡世人,本來天地間無主宰,沒有人能夠牽著你,可你自己卻被它限制了,自己不做自己生命的掌控者,不懂人生,實在是冥頑不靈,頑固不化。
人生不過一場夢,空留慨嘆在人間。中國古代流傳了許多“恍然如夢”的故事,讀來讓人回味悠久。
相傳,唐代有個姓淳于名棼的人,嗜酒任性,不拘小節。一天適逢生日,他在門前大槐樹下擺宴和朋友飲酒作樂,喝得爛醉,被友人扶到廊下小睡,迷迷糊糊仿佛有兩個紫衣使者請他上車,馬車朝大槐樹下一個樹洞馳去。但見洞中晴天麗日,別有洞天。車行數十里,行人不絕于途,景色繁華,前方朱門懸著金匾,上書“大槐安國”,有丞相出門相迎,告稱國君愿將公主許配,招他為駙馬。淳于棼十分惶恐,不覺已成婚禮,與金枝公主結親,并被委任“南柯郡太守”。淳于棼到任后勤政愛民,把南柯郡治理得井井有條,前后二十年,上獲君王器重,下得百姓擁戴。這時他已有五子二女,官位顯赫,家庭美滿,萬分得意。
不料檀蘿國突然入侵,淳于棼率兵拒敵,屢戰屢敗,公主又不幸病故,淳于棼連遭不測,失去國君寵信,后來他辭去太守職務,扶柩回京,心中悒悒寡歡。后來,君王準他回故里探親,仍由兩名紫衣使者送行。車出洞穴,家鄉山川依舊。淳于棼返回家中,只見自己睡在廊下,不由嚇了一跳,驚醒過來,眼前仆人正在打掃院子,兩位友人在一旁洗腳,落日余暉還留在墻上,而夢中好像已經整整過了一輩子。淳于棼把夢境告訴眾人,大家感到十分驚奇,一齊尋到大槐樹下,果然掘出個很大的螞蟻洞,旁有孔道通向南枝,另有小蟻穴一個。夢中“南柯郡”、“槐安國”,其實原來如此!
故事恐怕大家都聽過,但讀來仍別有意味,真正參透夢境、參透人生之人又能有幾個?說到“大夢誰先覺”,又想到了禪宗中著名的“桶底脫落”。某日,清了禪師在廚房看到一位弟子在倒水,忽然水桶的底掉了,整桶水全灑了。眾人見狀說:“好可惜啊!水全灑了!”可是,禪師卻說:“桶底脫落是件好事啊!各位為什么煩惱呢?扶持舊桶,桶底呼脫,桶底無水,水中無月。”
想想,桶底都掉了,桶中還有什么呢?什么都沒有,而且東西再也裝不進去,豈不是很好。“桶底脫落”是頓悟的境界,“大夢先覺”也是醒悟的表現,人生恍然如夢,一樽還酹江月。正是:錦樣年華水樣過,輪蹄風雨暗消磨。倉皇一枕黃粱夢,都付人間春夢婆。
人生至境沒有高下之分
人生的境界有高下之分,如何才能達到人生的至境呢?“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謨士。”真人真智慧,南先生講到,莊子對此提及了三點,將我們帶入一個真實的神話境界,將人的生命價值說得十分清楚。
什么叫真人?“不逆寡”,即順其自然,一切不貪求,擺脫常人貪多的通病。“不雄成”,走出自大的機械心理,得道的人不覺得自己了不起,一切的成功都是自然,看淡成敗得失。“不謨士”,“謨”就是謀,打主意。所有人都是在打主意,想辦法賺錢,想辦法找門路,想辦法學道,都在那里打主意,都是做生意的思想,都是自己欺騙自己。
依據南懷瑾先生所說,這三點是人生心理狀況最嚴重的地方,做到了真人,即擺脫這三個問題。人會打主意,真人不打主意;人會覺得自己了不起,真人不覺得自己有多了不起;人會貪多無德,不好的地方不住,錢少了不干,或者你看不起我,我就生氣,真人則不會這樣。
聽聽下面一個人與智者的對話,也許會有更深的感悟。
一個人問智者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智者說:“無損于人。”當他第二次問智者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時,智者說:“無求于人。”當他第三次問智者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時,智者說:“無愧于人。”此人疑惑不解:“為什么你三次的回答不一樣?”智者回答:“你三次來問我時的情況不一樣。第一次來時,你身上還有許多魔障,貪多逆寡,一不留神就會做出損害他人的事情,所以你得先保證自己是一個好人,即使不能有益于人,至少也不要有損于人。第二次來的時候,你還不能自食其力,凡事經常求助于他人,一心為自己盤算,這不僅會造成他人的負擔,也會給你造成心理壓力,不當社會的包袱還不夠,你還得想想,自己是不是社會的禍害。第三次來時,你已經豐衣足食,而且可以幫助別人了,但自大自得會使你對成敗得失耿耿于懷,面對他人的急難如果袖手旁觀,你會受到良心的譴責,所以第三次我說最高境界是無愧于人。”
此人有些不滿:“你回答的全是人生最低境界,可我問的是人生最高境界。”智者說:“沒有最低境界哪有最高境界?為什么關心最高境界的人這樣多,關心最低境界的人又是這樣少?”智者的反問,讓他啞口無言。
有時候,人生其實很簡單,就跟吃飯一樣,把吃飯的問題搞明白了,也就把所有的問題都搞明白了。
聰明者為自己吃飯,愚昧者為別人吃飯;聰明者把吃飯當吃飯,愚昧者把吃飯當表演。聰明者在餐館點菜時既不點得太多,也不點得太少,他知道適可而止,能吃多少就點多少,他能估計自己的肚子;愚昧者則貪多求全、拼命點菜,什么菜貴點什么,什么菜怪點什么,等菜端上來時又忙著給人夾菜,自己卻剛吃幾口就放下了,他們要么就是高估了自己的胃口,要么就是為了給別人做個“吃相文雅”的姿態。
聰明者付賬時心安理得,只掏自己的一份;愚昧者結賬時心驚肉跳,明明賬單上的數字讓他心里割肉般疼痛,卻還裝出面不改色心不跳的英雄氣概,儼然是大家的衣食父母。聰明者只為吃飯而來,沒有別的動機,他既不想討好誰,也不會得罪誰;愚昧者卻思慮重重,既想拼酒量,又想交朋友,還想拉業務,他本來想獲得眾人的艷羨,最后卻南轅北轍、弄巧成拙,不是招致別人的恥笑,就是引來別人的利用。吃飯本是一種享受,但是到了愚昧者這里,卻成為一種酷刑。
吃飯跟人生何其相似!人生在世,光怪陸離的東西實在太多,誰也無法說出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哪些值得追求,哪些不值得追求,哪種模式算是成功,哪種模式算是失敗。
唯一能說明白的也許只有三點:第一,自己的事情自己承擔,不要麻煩任何人為你代勞,也不要搶著為任何人代勞;第二,要多照顧自己的情緒,少顧忌他人的眼色,太多顧忌別人,把自己弄得像演員,實在是一件出力不討好的事情;第三,凡事最好量需而行、量力而行,不要定太高的目標。就像吃飯,你有多大胃口、多少錢,就點多少菜,千萬不要貪多求全。
人生的道理,說復雜就復雜,說簡單也簡單,擺脫貪念,正視自我,不自欺欺人,不斤斤計較,踏實做事,規矩做人,先找到人生的最低境界,再去追求人生的最高境界。
有求皆苦,無欲則剛
孔子說,我始終沒有看見過一個夠得上剛強的人。有一個人說,申棖不是很剛強嗎?孔子說,申棖這個人有欲望,怎么能稱得上剛強呢?一個人有欲望是剛強不起來的,碰到你所喜好的,就非投降不可,人要到“無欲則剛”。所以真正剛強的人是沒有欲望的。南懷瑾先生曾經送給學生一副對聯,上聯是佛家的思想,下聯是儒家的思想:“有求皆苦,無欲則剛。”
如果一個人說什么都不求,只想成圣人、成佛、成仙,其實也是有所求,有求就苦。人到無求品自高,要到一切無欲才能真正剛正,才能真正作為一個大寫的人,屹立于天地之間。
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這是清代陳伯崖寫的一副千古絕對。
李叔同也寫過一首贈友人的詩,詩中便引用了該聯:“今日方知心是佛,前身安見我非僧。事業文章俱草草,神仙富貴雨茫茫。凡事須求恰好處,此心常懔自欺時。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這里說的“無求”,不是對學問的漫不經心和對事業的不求進取,而是告誡人們要擺脫功名利祿的羈絆和低級趣味的困擾,有所不求才能有所追求。
林則徐最初在山東濟寧當“運河河道總督”時,便立下一塊石碑,上面鐫刻著七個大字:“人到無求品自高”,一針見血地道出無私無欲的崇高品德,作為自己的座右銘,時刻鞭策自己、激勵自己。面對官場的腐敗,風氣的污邪,林則徐曾語重心長地給在京翰林院任職的長子寫過一封書信,信中說:“吾兒年方三十,僥幸成務,何德何才,而能居此,唯有一言囑汝者,服官者應時時作歸計,勿貪利祿,戀權位,而一旦歸家,則又應時時作用計,勿兒女情長,勿荒棄學業,須磨礪自修,以為旦之為。” 林則徐故居廳堂中懸掛著一幅他親筆所書的格言:“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道家說,有所求而無所得,無所求而有所得。表面上看是一種消極的處世態度,靜心領悟,會發現這其實是一種深層次的人生哲理。正所謂:山高人為峰,無求品自高。
一位高僧和一位老道,互比道行高低。相約各自入定以后,彼此追尋對方的心究竟隱藏在何處。和尚無論把心安放在花心中、樹梢上、山之巔、水之涯,都被道士的心于剎那之間,追蹤而至。和尚忽悟因為自己的心有所執著,故被找到,于是便想:“我現在自己也不知道心在何處。”和尚進入無我之鄉,忘我之境,結果道士的心就追尋不到他了。超然忘我,放下得失之心,不苦苦執著于自己的失與得、喜與悲,便不會陷入欲求的痛苦之中。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擁有一顆寧靜的心,我們才能從容地面對自己的生活。很多時候,當我們處在困窘的處境中,似乎會有更多的渴望,然而,太多不切實際的雜念,也往往是我們登上人生頂峰的最大阻礙。這時候,如果你能夠讓你的心態平靜下來,不受外界的干擾,那么你就可以得到你想要的一切。
世上少有真圓滿
人生的劇本不可能完美,但是可以完整。當你感到了缺憾,你就體驗到了人生五味,你便擁有了完整人生——有時候,在缺憾中常常可以領略到人生的真味。
但凡做人做事,國家大事乃至朋友之間的個人小事,很少有一切事情都非常成功,永遠是高興、圓滿的。南懷瑾先生說,這就是佛學的道理:娑婆世界,萬事都有缺陷,沒有一個是圓滿的。人世間做人做事之難,也在于任何事都很少有真正的圓滿。有時候,一時的豐功偉績,從歷史的角度看,卻恰恰相反。
乾陵有一塊“無字碑”,也稱豐碑,是為女皇武則天立的一塊巨大的無字石碑。據說,“無字碑”是按武則天本人的臨終遺言而立的,其意無非是功過是非由后人評說。武則天輝煌一時,臨終前在經歷了被逼退位之后,便預見到她身后將面臨無休止的榮辱毀譽。所以做人做事,不管成功也好,失敗也好,能不管成功與失敗,做到沒有后患的,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夠做到,普通人不容易做到,這就是人生在世的最高處。
世上難有真正的圓滿,偶爾一時的缺陷與失落,有時或許會是命運的轉折。
從前有個國王,他有七個女兒,七位公主各有一千支用來整理她們頭發的扣針,每一支都是鑲有鉆石且非常纖細的銀針,扣在梳好的頭發上就好像閃亮的銀河上綴滿了星星。有一天早晨,大公主梳頭的時候,發現銀針只有九百九十九支,有一支不見了,她困惑煩惱不已,但她自私地打開二公主的針箱,悄悄地取出一支針。二公主也因為少了一支銀針而從三公主那里偷了一支,三公主也很為難地偷了四公主的針,四公主偷了五公主的,五公主偷了六公主的,六公主又偷了七公主的,最后被連累的是七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