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王玉川:養生之道一脈相承,用《黃帝內經》掘開健康通道
- 大國醫:30位國寶級“國醫大師”的養生絕活
- 王耀堂 焦亮
- 4123字
- 2016-02-04 17:53:47
王玉川,男,漢族,1923年9月出生,江蘇奉賢(今屬上海市)人。北京中醫藥大學主任醫師、教授,《黃帝內經》和中醫基礎理論專家。他是中醫界最早研究《黃帝內經》理論體系、學術內涵的中醫學家。他主要的研究領域為陰陽學說的演變、氣血循環理論、五行學說、運氣學說以及河圖洛書等,有《黃帝內經素問譯釋》、《內經講義》、《中醫養生學》等專著,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
王玉川為人淡泊、低調、生性高潔。他名下的79級碩士研究生陶廣正教授,得知恩師被評為“國醫大師”后,欣然提筆:“為人淡泊,不慕虛名。師出名門,有真才實學;學富五車,而無頭角夸誕。雖非博導,而眾多博導皆曾受教;未登講堂,而授課講稿竟出其手。著述不多,卻不乏真知灼見;臨床雖少,卻每能一絲不茍。審查論文,從不敷衍;撰寫書評,必中肯綮。尊為國醫大師,誰敢謂曰不然!”
陰出陽入,氣血循環——《內經》里的中醫養生原理
大師手記
歷代醫家不知《內經》中有“陰出陽入,氣血循環”的理論,因此,對《靈樞·根結》的注解和章節分類,不是割裂了理論的系統完整性,便是誤將幾種觀點不同、方法各異的氣血循環學說混為一談。
——摘自《北京中醫學院學報》
國醫釋讀
《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也是我國第一部養生寶典。王玉川教授研究《黃帝內經》數十年,許多觀點得到同行認可和贊譽,其中關于《內經》氣血循環理論的研究頗受矚目。王教授指出,《內經》中的氣血循環理論是以“陰出陽入”為基礎的,故而稱為“陰出陽入循環學說”。
《內經》有云:“陰者主臟,陽者主腑。陽受氣四末,陰受氣于五臟。”意思是說,陰經屬臟,陽經屬腑,陰經和陽經中的氣血,起點和終點不同,流向也不同。陽經中的氣血由四肢流向六腑而終于五臟;陰經中的氣血則于五臟流向軀干,終于四肢而末端與陽經交經。十二經脈中的氣血,就是這樣運行著的。簡而言之,正如《內經》所說,“明知終始,五臟為紀,陰陽定矣”,即以五臟為中心,陰經主出,陽經主入。
《黃帝內經》的“陰出陽入”氣血循環學說,為中醫打下了理論基礎,同時也開創了中醫保健的先河。氣血暢通,則百病不生;氣血不暢,則疾患自現。因此,任何疾病,不論在臟腑、經絡,或在皮肉筋骨,都離不開氣血,都要從調理氣血入手。尤其是對于一些無法確定病機的疑病、雜病,從氣血入手是最便捷,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如今,許多年輕人經常會感覺頭昏腦漲、腰酸背痛、食欲不振、夜眠不安、困倦乏力,甚至情緒不穩、注意力不集中,到醫院一檢查,卻查不出什么毛病,要治病也無從下手。其實,導致這種狀況的一個很重要原因,是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加快,人們的運動量越來越少,體內血流速度減慢,代謝物不能及時清除而積淀在體內各系統的通道中,致使經絡阻塞。說白了,也就是氣血不通。這種狀況,除了通過藥物以暢氣血之外,最主要的還是放慢生活節奏,適當讓身心放松,平時多做一些運動。
健康回音壁
以下6種方法,可以讓你迅速判斷自己氣血是否充足,從而做出相應的調節。
1.看眼睛
實際上是看眼白的顏色。俗話說“人老珠黃”,其實指的就是眼白的顏色變得混濁、發黃,有血絲,這就表明你氣血不足了。眼睛隨時都能睜得大大的,說明氣血充足;反之,眼袋很大、眼睛干澀、眼皮沉重,則代表氣血不足。
2.看皮膚
皮膚白里透著粉紅,有光澤、彈性、無皺紋、無斑等,代表氣血充足。反之,皮膚粗糙,無光澤,發暗、發黃、發白、發青、發紅、長斑等,則代表身體狀況不佳、氣血不足。
3.摸手的溫度
如果手一年四季都是溫暖的,代表人氣血充足,如果手心偏熱或者出汗或者手冰冷,表示氣血不足。
4.看指甲上的半月形
正常情況下,半月形應該是除了小指都有。大拇指上,半月形應占指甲面積的1/4~1/5,其他食指、中指、無名指應不超過1/5。如果手指上沒有半月形或只有大拇指上有半月形,說明人體內寒氣重、循環功能差、氣血不足,以致血液到不了手指的末梢;如果半月形過多、過大,則易患甲亢、高血壓等病。
5.看牙齦
牙齦萎縮代表氣血不足,只要發現牙齒的縫隙變大了,食物越來越容易塞在牙縫里,就要注意了,說明身體已在走下坡路,衰老正在加快。
6.看睡眠
成人如果像孩子一樣入睡快、睡眠沉,呼吸均勻,一覺睡到自然醒,表示氣血足;而入睡困難,易驚易醒、夜尿多,呼吸深重或打呼嚕的人都是血虧。
王氏健腦三原則:健腦強骨,動靜結合,協調身心
大師手記
腦力勞動者長期承受單一姿勢的靜力性勞動,使肌肉處于持續緊張的狀態,易致氣血凝滯,可誘發多種疾病。因此,腦力勞動者的保健原則應是健腦強骨,動靜結合,協調身心。
——摘自《中醫養生學》
國醫釋讀
腦力勞動者是亞健康的高危人群,據一項調查顯示,近90%的腦力勞動者處于不同程度的亞健康狀態。這是因為,大腦是人體最為精密的“儀器”,腦力勞動者長期承受單一姿勢的靜力性勞動,使肌肉處于持續緊張的狀態,易致氣血凝滯,腦供血不足,從而誘發各種疾病。
對此,王玉川教授提出了以“健腦強骨,動靜結合,協調身心”為核心的腦力勞動者的保健原則,對于腦力勞動者保持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具體方法如下:
1.學會科學用腦
勤奮工作,積極創造,可以刺激腦細胞再生,恢復大腦活力,是延緩人體衰老的方法。然而,大腦不能過度使用,一般連續工作時間不應超過2小時;在眼睛感到疲乏時,應該停下來閉目默想,然后眺望遠景,做深呼吸數十次;另外,連續用腦時,還應注意更換工作內容,如高度抽象思維之后,可替換讀外語、聽錄音、看圖像,以利于左右腦活動的平衡。
2.利用營養調配補腦
腦組織由脂質、糖蛋白、鈣、磷等物質構成,大腦在活動時還需要多種物質參與代謝,因此腦力勞動者除每日攝取必要熱量外,還必須補充某些特殊營養物質,如此才能保證大腦正常工作。
(1)鈣和磷
鈣和磷是神經細胞不可缺少的元素,缺少時將導致神經過敏、失眠、焦躁和痙攣。
(2)鎂
鎂是保持良好記憶所必需的元素。含鎂元素的食物有堅果仁、奶、蛋、鮮魚、動物內臟及海產品等。
(3)谷氨酸
谷氨酸又稱“智慧酸”,為大腦思維功能所必需,鮮奶、鮮蓐、鮮肝、味精及其他鮮味食品中都含有這種物質。
(4)B族維生素
B族維生素,包括維生素B1、維生素B6、維生素B12等,存在于葉菜、粗糧、麥胚、豆類、酸奶、啤酒中,多吃有助于腦物質能量代謝,增加腦力。
3.運動按摩保健法
腦力勞動者通過運動和按摩可以達到舒筋活絡、調暢氣機的目的,從而防止各種骨關節病、心臟病、腦病的發生。
(1)運動保健
跑步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環狀態和內臟功能,從而保證大腦充足的血氧供應。另外,乒乓球、網球等球類運動可以提高大腦信息傳導、反饋的速度,從而增強大腦反應的敏捷性。
(2)腦部按摩
頭頂按摩,即以兩手搓頭皮,從前發際到后發際做梳頭動作。頭側按摩,用兩手拇指按住太陽穴,其余四指從頭兩側由上至下做直線按摩。再按揉太陽穴,順時針與逆時針方向各數次,浴面摩眼。兩手搓熱后,從上至下,從內至外摩面數次,然后做眼部保健操,此法用于工作后大腦疲勞時。
健康回音壁
經常倒時差會給大腦的健康帶來危害。如果一個人經常橫渡許多時區,那他的大腦將會受到損害并帶來記憶方面的問題,其罪魁禍首可能是大腦在人頻繁倒時差的過程中釋放應激激素,應激激素會損壞頂葉和記憶。此外,輪班工作者也面臨同樣的危險,與經常倒時差一樣,頻繁改變工作時間也會給身體和大腦帶來壓力。
養腎,試試王氏強腎保健功法
大師手記
《內經》講“腎惡燥,即食辛以潤之”,你別凈顧著補陽,加點細辛這類通藥試試。
——摘自《中國中醫藥報》
國醫釋讀
中醫理論認為,腎氣充足,性功能旺盛,可有效保持身心健康。然而,強腎保健并不像我們平常所認為的那樣,吃點大補的藥就可以了。正如《黃帝內經》中所說的“腎惡燥”,有時候反而越補越虛。
其實,中醫關于養腎的方法有很多種,除藥物之外,還有飲食、推拿按摩、針灸、氣功等,都能達到強腎壯陽的目的。在王玉川教授執筆的《中醫養生學》里,就介紹了一些簡單易行、效果顯著的養腎功法,在此摘錄幾則,以供參考:
1.叩齒咽津翕周法
本法包含兩點:第一,每日早晨起床后叩齒100次,然后舌舔上腭及舌下、齒齦,含津液滿口之后再咽下,意送至丹田,此為叩齒咽津。第二,收縮肛門,吸氣時將肛門收緊,呼氣時放松,一收一松為1次,連續做50次,此即翕周。本法有滋陰降火、固齒益精、補腎壯腰的作用,能防治性功能衰退。
2.雙掌摩腰法
取坐位,兩手掌貼于腎腧穴,中指正對命門穴,意守命門,雙掌從上向下摩擦40~100次,使局部有溫熱感。本法有溫腎攝精之效,對男子遺精、陽痿、早泄,女子虛寒帶下、月經不調等,均有很好的防治作用。
3.按摩下肢涌泉法
取坐位,雙手搓熱后,雙手掌分別緊貼腳面,從趾跟處沿踝關節至三陰交一線,往返摩擦20~30次,然后用手掌分別搓涌泉穴100次。摩擦時,最好意守涌泉穴,手勢略有節奏感。本法有交通心腎、引火歸源之功,對心腎不交引起的失眠、遺精等癥都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4.疏通任督法
取半仰臥位。點神闕:一手扶小腹,另一手中指點按神闕穴(位于臍窩正中),默數60個數,然后換手再做一次。搓尾閭:一只手扶小腹,另一手搓尾閭(即尾骨)30~50次,然后換手重做30~50次。揉會陰:一只手或雙手重疊扶在陰部,手指按在會陰穴上,正反方向各揉按30~50次。揉小腹:雙手重疊,在小腹部正反方向各揉按30~50圈。此功法溫運任脈,疏通任督,培補元氣,燮理陰陽。本法久練有疏通經絡、滋陰補腎、調節任督沖脈等功能,對前列腺炎、泌尿結石、子宮疾患有良好的防治功效。
上述各法,既可單項做,也可綜合做。只要認真堅持這些保健功法的鍛煉,就能使腎氣旺滿,陰陽協調,精力充沛,從而起到防治疾病、延緩衰老的作用。
健康回音壁
中醫對腎的認識,內涵比現代醫學解剖之“腎”廣泛。它認為腎在人體內是一個極其重要而又包含多種功能的臟器,與膀胱、骨髓、腦、頭發、耳、二陰等構成系統,內藏元陰元陽,為水火之宅,是先天之本、生命之根。
在整個生命過程中,正是由于腎中精氣的盛衰變化,而呈現出生、長、壯、老的不同生理狀態。人從幼年開始,腎精逐漸充盛;到了青壯年,腎精進一步充盛,達到極點,體壯實,筋骨強?。欢鹊嚼夏?,腎精衰退,形體也逐漸衰老,全身筋骨運動不靈活,齒搖發脫,呈現出老態龍鐘之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