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 書林清話
  • 葉德輝
  • 4305字
  • 2015-12-28 12:13:13

書之稱冊古書止有竹簡,曰“汗簡”,曰“殺青”。汗者,去其竹汁;殺青者,去其青皮。漢劉向《別錄》云殺青者,直治竹作簡書之耳。新竹有汗,善朽蠹,凡作簡者,皆于火上炙干之。陳楚間謂之汗,汗者去其汁也。而其用有二:一為刀刻,《說文解字》云八體之刻符是也;一為漆書,《后漢書。杜林傳》“于西州得漆書古文《尚書》一卷”,《晉書。束傳》“太康二年,汲郡人發冢,得竹書數十車,皆簡編,科斗文字雜寫經史”,又云“時人于嵩山下得竹簡一枚,上兩行科斗書”是也。大抵秦漢公牘文,多是刀刻,故《史記》稱蕭何為秦之刀筆吏。漆寫多中秘書,故漢時經師有賄蘭臺令史改漆書經文之事。刀刻不能改,漆書則易改,此二者所以有分別。然因此推見,周秦以前,竹書之用甚廣。《說文解字》篆籀等字,即其明證。如篆曰“引書”,籀曰“讀書”,籍曰“簿書”,箋曰“識書”,皆從竹而各諧聲。《漢志》稱書曰多少篇,篇亦從竹。《說文》:篇,書也;一曰關西謂榜曰“篇”。而冊部,“扁”,署也;從戶冊者,署門戶之文也。榜篇之“篇”,即“扁”之通借字。凡類于書者,皆可以從竹之字例之。《漢志》又云:“劉向以中古文校歐陽、大小夏侯三家經文,《酒誥》脫簡一,《召誥》脫簡二,率簡二十五字者,脫亦二十五字。簡二十二字者,脫亦二十二字。”《春秋左傳。杜預序》疏引《鄭氏論語序》:《鉤命決》云《春秋》二尺四寸書之,《孝經》一尺二寸書之。《儀禮。聘禮》疏引《鄭氏論語序》云:《易》、《詩》、《書》、《春秋》、《禮》、《樂》冊皆尺二寸,(當依《左傳》疏引作二尺四寸。)《孝經》謙半之,《論語》八寸策者三分居一,又謙焉。是班鄭所見古簡策書,其大小雖不一,而稱書為一冊,必由簡策之冊而來。《說文解字》:“冊,符命也,諸侯進受于王也,象其札一長一短,中有二編之形。{囗冊},古文冊從竹。”又竹部:“符,信也。漢制以竹長六寸,分而相合,從竹,付聲。”蓋一長一短相比謂之冊,六寸分合謂之符。故冊可推稱于符命,而符不可轉稱為書冊。凡竹簡必編以繩,亦護以革。《史記》:孔子晚喜《易》,韋編三絕。唐虞世南《北堂書鈔》引劉向《別錄》:“孫子書以(同已殺青簡,編以縹亻系繩。”《南史。王僧虔傳》“楚王冢書青絲編”,然則今人言編輯,固猶沿其舊稱矣。冊,本通作策。《說文解字》:“策,馬也。”別為一義,然漢人通借策作冊。《禮記。中庸》:“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周禮》:內史“凡命諸侯及孤卿大夫,則策命之”。《左傳。僖二十八年》:“王命尹氏及王子虎內史叔興父策命晉侯為侯伯。”《昭三年》:“鄭伯如晉,……晉侯嘉焉,授之以策。”是冊即策之證。至漢末則通行以策為冊。蔡邕《獨斷》云:“策者,簡也。禮曰:不滿百文不書于策,其制長二尺,短者半之。(王充《論衡》云短書俗記,即策之短者。劉向《戰國策敘錄》云:“或曰《國策》,或曰《國事》,或曰《短長》,或曰《事語》,或曰《長書》,或曰《修書》。“余意當時以一國之事為一策,而其策有長有短,故又謂之短長。劉向又謂為游士策謀,蓋不知策為簡策之義。)其次一長一短,兩編。書下附篆書,起年月日,稱‘皇帝曰’,以命諸侯王。”劉熙《釋名》:“策,書教令于上,所以驅策諸下也。”《儀禮。聘禮》:記,“百名以上書于策。”《鄭注》:“策,簡也。”《正義》:“策是眾簡相連之稱。”然則古書以眾簡相連而成冊,今人則以線裝分釘而成冊,沿其稱而失其義矣。(程大昌《演繁露》七:《張蒼傳》:“主柱下方書。如淳曰:方,版也。《中庸》:文武之政,布在方冊。方冊云者,書之于版,亦或書之竹簡也。通版為方,連版為冊。近者太學課試,曾出《文武之政布在方冊賦》,試者皆謂冊為今之書冊。不知今之書冊,乃唐世葉子,古未有是也。”)宋陳大猷《書集傳》十二卷、《或問》二卷,前有進表云:“臣所編《書集傳》壹拾貳卷,《集傳或問》叁卷,繕寫成壹拾伍卷。”蓋每卷為一冊,見《瞿目》。(瞿鏞《鐵琴銅劍樓目》,詳見前。茲省稱,他目仿此。)是以一卷為一冊,自宋以來如此。北宋刻《史記》分三十冊,版心注數目。紹興二年,劉嶠刻《溫國文正司馬公集》八十卷,前有進書表云:八十卷計十有七冊。宋本陳《樂書》前有進表云:并目錄二百二十卷,謹繕寫成一百二十冊。影寫宋刊本唐許嵩《建康實錄》二十卷,末有記云:”江寧府嘉三年十一月開造《建康實錄》,并案《三國志》、《東西晉書》并《南北史》校勘,至嘉四年五月畢工。凡二十卷,總二十五萬七千五百七十七字,計一十策。“并見《陸志》。《白氏六帖類聚》三十卷,宋仁宗時刊本分十二冊,卷一、二為第一冊,卷三、四為第二冊,卷五、六為第三冊,卷七、八為第四冊,卷九、十為第五冊,十一、十二為第六冊,十三、十四、十五為第七冊,十六、十七、十八為第八冊,十九、二十、二十一為第九冊,卷廿二、廿三為第十冊,廿四、廿五、廿六、廿七為第十一冊,廿八、廿九、三十為第十二冊,版心有帖一至帖十二等字。見《陸跋》。當時裝訂,有以一卷為一冊者,有以數卷為一冊者,必視其書之厚薄為之。元時書冊亦如此。孔行素《至正直記》云:“江西學館讀書,皆有成式。《四書集注》作一冊釘,《經傳》作一冊釘,《少微通鑒詳節橫馳》作一冊釘,《詩苑叢珠》作一冊釘,《禮部韻略》增注本作一冊釘。”觀此,則冊、策二字,在宋元間時固猶通用也。

書之稱卷卷子因于竹帛之帛。竹謂簡,帛謂紙也。《墨子》云:“以其所行,書于竹帛。”《漢書。東方朔傳》:“箸于竹帛。”王充《論衡》:“短書俗記,竹帛胤(俗本作亂。)文,非儒者所見,眾多非一。”是竹帛本漢時通用物矣。帛之為書,便于舒卷,故一書謂之幾卷。凡古書,以一篇作一卷。(《漢書。藝文志》有稱若干篇者,竹也。有稱若干卷者,帛也。)如《六經》漢人注本,皆小題在上,大題在下。(如《易》首《乾卦》。《書》《堯典》在上,《虞書》在下。《詩》《關雎訓詁傳》在上,詩名在下,皆是。)果為通連,則當大題在上,小題在下矣。卷之心必轉以圓輥,兩頭稍長出于卷,馀出如車軸然。《隋書。經籍志》云:“煬帝即位,秘閣之書分為三品:上品紅琉璃軸,中品紺琉璃軸,下品漆軸。”《舊唐書。經籍志》:“集賢院御書,經庫皆鈿白牙軸,黃縹帶,紅牙簽;史庫鈿青牙軸,縹帶,綠牙簽;子庫雕紫檀軸,紫帶,碧牙簽;集庫綠牙軸,朱帶,白牙簽。”蓋隋唐間簡冊已亡,存者止卷軸,故一書又謂之幾軸。(韓愈詩:“鄴侯家多書,插架三萬軸。一一懸牙簽,新若手未觸。”三萬軸即三萬卷也。)其卷長短隨其紙料,亦便于雜鈔。吾嘗謂《呂氏春秋》每卷月令十二紀后,雜入他文四五篇,其義絕不可曉。后始悟所書月令后有馀幅,故以他文接鈔。迨改為刻本,遂仍其舊。又悟大小二《戴記》之分析,初本無所去取。特兄弟分執數卷,習之日久,各自為學。而小戴先列學官,大戴遂微。然觀大戴三十九篇中,又雜出《曾子》十篇,益信古人鈔書,取便誦習。自卷并為本,此義益無可考見矣。

書之稱本書之稱本,必有所因。《說文解字》云“木下曰本”,而今人稱書之下邊曰書根,乃知本者,因根而計數之詞。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書證篇》云:《漢書》“中外礻是福”字當從示,而江南書本多誤從手。《后漢書。酷吏樊曄傳》“寧見乳虎穴”,江南書本“穴”皆誤作“六”。杜臺卿《玉燭寶典》引《字訓》解瀹字云:“其字或草下,或水旁,或火旁,皆依書本。”《漢書。孔光傳》“犬馬齒[A128]”,顏師古注:“讀與耋同,今書本有作截字者,俗寫誤也。”又《外戚孝成趙皇后傳》“赫紙”,顏師古注:“今書本赫字或作擊。”是書本之稱,由來已久。至宋刻板大行,名義遂定。如岳珂《九經三傳沿革例》,以書本為一例是也。日本島田翰因謂書本為墨版之稱,實為大誤。(說見后《書有刻板之始》條。)吾謂書本由卷子摺疊而成,卷不如摺本翻閱之便,其制當興于秦漢間。《戰國策》劉向《敘錄》云:“或曰國策,或曰國事,或曰短長,或曰事語,或曰長書,或曰修書。”意其時以一國為一策,隨其策之長短,而名之以短長書。亦有改策為本者,《戰國策。序》高誘注云:“六國時縱橫之說,一曰短長書,一曰國本。”蓋以一國為一本,猶之以前策式,以一國為一策也。《太平御覽。學部》(六百七卷)《正謬誤類》引《劉向別傳》曰:“讎校者,一人持本,一人讀析,若怨家相對,故曰讎也。”夫不曰持卷,而曰持本,則為摺本可知。魏晉以后,佛經梵夾大行于世,而其用益宏。唐釋道宣《廣宏明集》引梁阮孝緒《七錄。序》,其稱《七略》、《漢書。藝文志》曰若干種,若干家,若干卷。引袁山松《后漢書。藝文志》亦然。至稱晉《中經簿》,始云四部書若干部,若干卷。稱晉《義熙秘閣書目》以下,始云若干帙,(帙即字。)若干卷。所謂帙者,合數卷為之,則摺疊之制,在晉時已通行。而唐人試卷之式,亦本此而為之。宋趙彥衛《云麓漫鈔》三云:“釋氏寫經,一行以十七字為準。故國朝試童行誦經,計其紙數,以十七字為行,二十五行為一紙。”程大昌《演繁露》七云:“唐人舉進士,必行卷者為緘軸,錄其所著文以獻主司也。其式見《李義山集》。《新書。序》曰:治紙工率一幅以墨為邊準,(原注:今俗呼解行也。)用十六行式,(原注云:一幅改為墨邊十六行也。)率一行不過十一字。(原注:此式至本朝不用。”)是唐宋以下試卷之式,即本佛經,故一本一卷,遂為今日之定號。宋黃庭堅《山谷別集》十一跋張持義所藏吳彩鸞《唐韻》云:“右仙人吳彩鸞書孫忄面《唐韻》凡三十七葉。此唐人所謂葉子者也。按:彩鸞隱居在鐘陵西山下,所書《唐韻》,民間多有。余所見凡六本,此一本二十九葉彩鸞書,其八葉后人所補。”宋張邦基《墨莊漫錄》云:“裴傳奇載,成都古仙人吳彩鸞善書小字,嘗書《唐韻》鬻之。今蜀中導江迎祥院經藏,世稱藏中《佛本行經》六十卷,乃彩鸞所書,亦異物也。今世間所傳《唐韻》,猶有囗旋風葉,字畫清勁,人間往往有之。”而《演繁露》(十五)云:“古書不以簡策縑帛皆為卷軸,至唐始為葉子,今書冊是也。然古竹牒已用疊簡為名,顧唐始以縑紙卷軸改為冊葉耳。”然則今之書冊,乃唐時葉子舊稱,因是而變蝴蝶裝。蝴蝶裝者,不用線釘,但以糊粘書背,夾以堅硬護面。以板心向內,單口向外,揭之若蝴蝶翼然。阮文達元仿宋刻《繪圖古列女傳》,其原書即如此裝式。森立之《經籍訪古志補遺》秘傳眼科龍木總論十卷,云“應永二十七年舊粘葉本”。據云“此本為狩谷望之舊藏,冊不線釘,紙心粘裝,宋人所謂蝴蝶裝也”。吾按:此等裝式,至元初猶存。吾藏有王應麟《王會解注》、《踐阼解注》,粘糊至今如故。后人刻地圖書,因合葉不便橫閱,多有仿其裝式者。然據阮刻《繪圖列女傳》跋云:“卷末有簽條云‘一本,永樂二年七月二十五日蘇敬叔買’。”是無論線裝、蝴蝶裝,皆得通稱為本矣。

主站蜘蛛池模板: 改则县| 永和县| 长子县| 阳高县| 电白县| 峨山| 桃源县| 白山市| 珲春市| 岑巩县| 陕西省| 乡城县| 晴隆县| 北流市| 岚皋县| 元阳县| 榆林市| 岫岩| 军事| 太仆寺旗| 寻乌县| 抚州市| 舒兰市| 蒲江县| 普宁市| 庄河市| 板桥市| 龙州县| 台东市| 孝感市| 白城市| 南召县| 嫩江县| 嘉峪关市| 新乡县| 孟村| 珠海市| 磐安县| 临汾市| 辉县市| 贵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