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4章

  • 書林清話
  • 葉德輝
  • 5124字
  • 2015-12-28 12:13:13

建安魏仲舉家塾。慶元六祀刻《新刊五百家注音辨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別集》一卷,《論語筆解》十卷;卷首《昌黎先生序傳碑記》一卷,《看韓文綱目》一卷,《引用書目》一卷,《評論詁訓音釋諸儒名氏》一卷,《韓文類譜》七卷;(德輝按:即年譜。雍正己酉祁門馬曰璐得殘本宋刻《韓柳二先生集》,即魏仲舉本,并柳集中宋文安禮《柳先生年譜》一卷合刻,題曰《韓柳年譜》。《四庫史部。傳記類》存目。)后附《許渤序》、《昌黎文集后序》五篇:見《天祿琳瑯》三、(按:《天祿琳瑯》載二部。其前一部前缺《昌黎先生序傳碑記》一卷,《看韓文綱目》一卷;中缺《別集》一卷,《論語筆解》十卷;后缺許渤等《序》五篇;目錄后有木記曰:“慶元六祀孟春,建安魏仲舉刻梓于家塾。”其后一部,前缺《韓文類譜》七卷。茲參合二部詳著之。)《四庫書目提要》、(云:《五百家注音辨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內府藏本。宋魏仲舉編。仲舉建安人,書前題“慶元六年刻于家塾”,實當時坊本也。首列《評論詁訓音釋諸儒名氏》一篇,自唐燕山劉氏迄潁人王氏共一百四十八家。又附以新添集注五十家,補注五十家,廣注五十家,釋事二十家,補音二十家,協音十家,正誤二十家,考異十家,統計只三百六十八家,不足五百之數。而所云新添諸家,皆不著名氏,大抵虛構其目,務以炫博,非實有其書。即所列一百四十八家,如皇甫、孟郊、張籍等,皆同時唱和之人,劉[B193]、宋祁、范祖禹亦僅撰述唐史,均未嘗詮釋文集。乃引其片語,即列為一家,亦殊牽合。蓋與所刊五百家注《柳集》,均一書肆之習氣。又云:朱彝尊稱此書尚有宋槧本,在長洲文氏,后歸李日華家。《正集》之外,尚有《外集》十卷,《別集》一卷,《論語筆解》十卷。此本止四十卷,而《外集》、《別集》不與焉。蓋流傳既久,又有所闕佚矣。德輝按:四庫著錄五百家音注韓、柳二集,皆注內府藏本。據《柳集》提要稱柳為宋版,與《昌黎集注》先后同歸秘府,則此韓集亦為宋版無疑,乃卷帙不參考《天祿琳瑯》二部,詳載其全,是則編撰諸臣之疏漏矣。)《丁志》。(缺《別集》一卷,《論語筆解》十卷。)又刻《新刊五百家注音辨唐柳先生文集》二十一卷,《附錄》二卷,《外集》二卷,《新編外集》一卷,《龍城錄》二卷;前載《看柳文綱目》一卷,宋文安禮《柳先生年譜》一卷,《評論詁訓諸儒名氏》一卷;后附《柳先生序傳碑記紀》一卷,《文集后序》五篇,亦見《天祿琳瑯》三、《四庫書目提要》。(云:《五百家注音辨柳先生文集》二十一卷,《外集》二卷,《新編外集》一卷,《龍城錄》二卷,《附錄》二卷,內府藏本。宋魏仲舉編,其版式廣狹,字畫肥瘠,與所刻《五百家注昌黎集》纖毫不爽,蓋二集一時并出也。前有《評論訓詁諸儒姓氏》,檢核亦不足五百家。又云:書中所引又不及《韓集》之博,蓋論韓者多,論柳者較少,故所取不過如此,特姑以五百家之名與韓集相配云爾。又云:其本槧鍥精工,在宋版中亦稱善本。今流傳五六百年,而紙墨如新,神明煥發,復得與《昌黎集注》先后同歸秘府,有類乎珠還合浦,劍會延津,尤可為寶貴矣。)

建安魏仲立宅。刻《新唐書》二百二十五卷,見《繆記》。(云:目后有碑記云:“建安魏仲立宅刊行,士大夫幸詳察之。”德輝按:此與魏仲舉或兄弟也。)

建安劉日新宅。開禧更元刻王宗傳《童溪易傳》三十卷,見《天祿琳瑯后編》二。(云自序后有墨印三:一曰“大易發明”;一曰“建安劉日新宅鋟梓于三桂堂”;一曰“經學之寶”。)

吉州周少傅府。嘉泰元年刻《文苑英華》一千卷,見《張志》、《陸志》。(舊鈔本,后有刻書具文云:“吉州致政周少傅府,昨于嘉泰元年春,選委成忠郎新差充筠州臨江軍巡轄馬遞鋪權本府使臣王思恭,專一手鈔《文苑英華》,并校正重復,提督雕匠。今已成書,計一千卷,其紙札工墨等費并系本州印匠承攬,本府并無干預,今聲說照會。四年八月一日權辦府張時舉具。”)

祝太傅宅。嘉熙己亥(三年。)刻祝穆《方輿勝覽前集》四十三卷,《后集》七卷,《續集》二十卷,《拾遺》一卷,見《孫記》、《丁志》、(宋刊本,七十卷。)《楊志》。(前錄有祝太傅宅人吳吉《申兩浙轉運司禁書肆翻板約牒文》。)

建寧府麻沙鎮虞叔異宅。刻《括異志》十卷,見《瞿目》。(舊鈔本,云:目錄后有“建寧府麻沙鎮虞叔異宅刊行”一行。)

秀巖山堂。太歲丙辰仲夏刻《增修互注禮部韻略》五卷,見《四庫書目提要》。(云:理宗寶四年蜀中所刻。)

建安劉叔剛宅。刻《附釋音禮記注疏》六十三卷,見《孫記》。(云:和┞翻刻。德輝按:宋刻本七十卷。和┞本與惠棟校宋本同,恐非宋刻原本。吾有此本,字畫流動,非宋體也。)刻《附釋音毛詩注疏》二十卷,見《森志》。(云:序后有木印記云:“劉氏文府叔剛桂軒一經堂。”)

建安王懋甫桂堂。刻宋人《選青賦箋》十卷,見《天祿琳瑯》三。(云目錄后有“建安王懋甫刻梓于桂堂”木記。)

建安曾氏家塾。刻《文場資用分門近思錄》二十卷,《后錄》十四卷,見《莫錄》。

建安虞氏家塾。刻《老子道德經》四卷,見《黃書錄》、《瞿目》。(云:目錄后有“建安虞氏刊于家塾”一條。)

眉山文中。刻《淮海先生文集》二十六卷,見《瞿目》。(云板心有“眉山文中刊”五字。)

眉山程舍人宅。刻《東都事略》一百三十卷,見《森志》、《陸志》、《陸續跋》。

姑蘇鄭定。刻《重校添注柳文》四十五卷,《外集》二卷,見《瞿目》、《黃記》。(殘宋本《五百家音辨唐柳先生文集》下云:“姑蘇鄭定刊于嘉興。”)

錢唐王叔邊家。刻《前漢書》一百二十卷,《后漢書》一百二十卷,見《楊錄》。(云目錄后有叔邊咨云“本家今將前后漢鋟板”云云。)

婺州市門巷唐宅。刻《周禮鄭注》十二卷,見《楊志》、《楊譜》。

婺州義烏酥溪蔣宅崇知齋。刻巾箱本《禮記》五卷,見《瞿目》、《張志》。(存月令一卷。)

婺州東陽胡倉王宅桂堂。刻《三蘇文粹》七十卷,見《瞿目》。(云目錄后有真書圖記云:“婺州東陽胡倉王宅桂堂刊行。”)

劉氏學禮堂。癸未刻《履齋示兒編》二十三卷,見《楊錄》。(云:癸未為嘉定十六年。)

隱士王氏取瑟堂。刻《中說》十卷,見《瞿目》。(云:目錄后有“隱士王氏取瑟堂刊”一行,朗、恒、徵、慎減筆,南宋初刻本也。)

畢萬裔宅富學堂。刻李燾《經進六朝通鑒博議》十卷,見《瞿目》、(云:子后有正書圖記云“畢萬裔宅刻梓于富學堂”。)《丁志》。(舊鈔本。)

胡元質當涂道院。乾道癸巳(九年。)自刻《左氏摘奇》十二卷,見《阮外集》。(云:后有元質自記一條云:“《左氏摘奇》皆手所約,鋟木于當涂道院,與同志者共之。乾道癸巳元日書。”)

杭州凈戒院。刻唐趙蕤《長短經》十卷,見《四庫書目提要》。(云:十卷,僅存九卷。每卷末皆題“杭州凈戒院新印”七字。)

嚴陵詹義民。嘉定壬申(五年。)刻《歐公本末》四卷,見《陸跋》。

茶陵譚叔端。刻《新刊淮南鴻烈解》二十一卷,見繆《續記》。(云:每卷后有“茶陵譚叔端纂校”一行。目錄后有三墨印:一小方印,兩字不可識;一大方印,“耘香譚氏”朱文;一香爐形,“書鄉”二字。)又刻《新刊精選諸儒奧論策學統宗前編》五卷,見《阮外集》;(云:標題下列名“心易譚巽中叔剛校正,存理譚金孫叔金選次,桂山譚正叔孫端訂定”。三譚皆冠以“古云后學”,三人姓名既不經見,“古云”亦不知其何地。德輝按:“古云”為茶陵之別名,見《茶陵州志》。)《后集》八卷,《續集》七卷,《別集》五卷,見《四庫存目》。(云:元譚金孫編,金孫字叔金,號存理,自稱古云人,不知古云為何地也。文理冗贅,殆麻沙庸陋書賈所為。)大抵槧刻風行,精雕細校,于官刻本外儼若附庸之國矣。

宋坊刻書之盛宋時坊刻,前有建安余氏,后有臨安陳氏,余已別為之考矣。顧其他散見諸藏書家志、目、題記,不可不匯而錄之,以存天水一朝之文獻。如閩中則有:建寧府黃三八郎書鋪。乾道改元刻《韓非子》二十卷,見《顧集》。(吳仿宋刻本跋。)乾道己丑刻《鉅宋重修廣韻》五卷,見《森志》、《楊志》、《楊譜》。

建陽麻沙書坊。紹興庚申(十年。)刻曾忄造《類說》五十卷,見《陸續跋》。紹興癸酉(二十三年。)刻《新雕皇宋事實類苑》七十八卷,見《丁志》、《繆記》。(日本活字印本。)無年號刻魏天應《論學繩尺》十卷,見《四庫書目提要》。(云:建陽書肆所刊。)無年號刻《十先生奧論》四十卷,見《四庫書目提要》。(云:不著編輯者名氏,亦無刊書年月。驗其版式,乃南宋建陽麻沙坊本也。)

建寧書鋪蔡琪純父一經堂。嘉定戊辰(元年。)刻《漢書》一百二十卷,見《楊錄》、《丁志》。刻《后漢書》一百二十卷,見《張志》、《黃賦注》、《黃書錄》、《陸續志》、《陸跋》。

武夷詹光祖月書堂。淳中刻《資治通鑒綱目》五十九卷,見《張續志》、《瞿目》。

崇川余氏。刻《新纂門目五臣音注揚子法言》十卷,見《天祿琳瑯后編》五。(序后刻記云:“謹將監本寫作大字刊行,校證無誤,專用上等好紙印造,與他本不同,收書賢士幸詳鑒焉。崇川余氏家藏。”)

建寧府陳八郎書鋪。刻《賈誼新書》十卷,見《丁志》、《陸志》、《陸跋》。(吳元恭校宋本。)

建安江仲達群玉堂。刻宋麻沙坊本《二十先生回瀾文鑒》十五卷,《后集》八卷,見《丁志》。(日本重刻本。)浙中則有:杭州大隱坊。政和八年刻重校正朱肱《南陽活人書》十八卷,見《張志》、《瞿目》、(影宋鈔本。)《陸志》。(宋刻本。)

臨安府太廟前尹家書籍鋪。刻《釣磯立談》一卷,見《四庫書目提要》。(《史部。載記》云:“葉林宗從錢曾家宋刻鈔出,后題臨安府太廟前尹家書籍鋪刊行。”)刻《澠水燕談錄》十卷,見《丁志》。(校宋鈔本。)《北戶錄》三卷,見《天祿琳瑯》六、《張志》、《瞿目》、《丁志》。(明刻,黃丕烈校宋本。)《茅亭客話》十卷,見《黃記》、《朱目》。《卻掃編》三卷,見《朱目》、《丁志》、(影宋本。)《繆續記》。(影宋鈔本。)《續幽怪錄》四卷,見《黃記》、《瞿目》。《篋中集》一卷,見《丁志》。(影鈔宋本。)《曲洧舊聞》十卷,見《四庫書目提要》、《繆續記》。(影宋刻本。)《述異記》二卷,見《繆續記》、(影宋刻本,云序后有“臨安府太廟前經籍鋪尹家刊行”一行。)《丁志》。(依宋鈔本。)

杭州錢唐門里車橋南大街郭宅囗鋪。刻《寒山拾得詩》一卷,見《黃記》。(云寒山詩后有一條云云。德輝按:《瞿目》有明刻本,“宅”下是“紙”字,蓋即翻此刻也。)

臨安府金氏。刻《甲乙集》十卷,見《瞿目》。(云:后記刊板處已漫漶,僅存“臨安府”三字,末“金氏”二字,馀不可辨。又云:每卷題名一行,下有“詩”字一行低二格,詩題低三格,每半葉十行,行十八字。德輝按:此即南宋書棚本,末一行為“臨安府棚北大街睦親坊南陳宅書籍鋪印行”十七字,此存“鋪”之半為“金”,“印”之半似“氏”耳。)

金華雙桂堂。景定辛酉(二年。)刻宋伯仁《梅花喜神譜》二卷,見《錢日記》、《黃賦注》、(云:此書亦載足本《敏求記》,其初刻在嘉熙戊戌。德輝按,今有嘉慶囗囗松江沈綺仿刻本,嘉慶庚午鮑廷博《知不足齋叢書》本,咸豐乙卯漢陽葉志詵仿宋刻本。)《阮外集》。江西則有:臨江府新喻吾氏。無元號丁未刻《增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十卷,見《森志補遺》。蜀中則有:西蜀崔氏書肆。刻王《南華真經注》二十卷,附《拾遺》一卷,見《瞿目》。(舊鈔本,云:無名序謂得完本于西蜀陳襄之家,以授崔氏書肆命工刊行。)

南劍州雕匠葉昌。紹興三十一年刻程俱《班左誨蒙》三卷,見《張志》。秦中則有:咸陽書隱齋。慶元丁巳(三年。)《新刊國朝二百家名賢文粹》一百九十七卷,見《楊錄》。晉中則有:汾陽博濟堂。慶元乙卯(元年。)刻《十便良方》四十卷,見《黃賦注》、《黃書錄》、《瞿目》。又有不詳其地者,為:べ斐軒。刻《新增詞林要韻》一卷,見《阮外集》。(云:書中標題則曰《詞林韻釋》,分十九部,而以上去二部依部列于平聲之后,而入聲不獨為部。凡入聲之作平聲、作上聲、作去聲者,文各依類分隸于平上去之后。要皆統于平聲十九部之內。其書出于南宋無疑。)

葛氏傳囗書堂。紹興三年(壬子。)刻《溫公書儀》十卷,(序后有木記二:曰“傳囗書堂”;曰“稚川世家”。)見《天祿琳瑯后編》二。(雍正三年汪亮采有翻宋刻,日本又翻汪本。)又有宋時書坊至元時猶存者,為:閩山阮仲猷種德堂。淳熙柔兆灘(三年丙申。)刻《春秋經傳集解》三十卷,見《天祿琳瑯后編》三、《錢日記》、《陳隨筆》、《瞿目》、《莫錄》、《森志》、《繆續記》、《楊譜》。無年號刻《楊氏家傳方》二十卷,見《森志》。丙辰(三年。)刻《說文解字韻譜》五卷,見《天祿琳瑯后編》三、《瞿目》。(云卷一后有墨圖記二行云“丙辰菖節種德堂刊”,蓋延三年槧本。)其刻本之流傳至今,雖為人鑒賞,然雕鏤不如官刻之精,校勘不如家塾之審,收藏家若概以甲本推之,抑亦未免愛無差等矣。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峡县| 萝北县| 增城市| 岳西县| 军事| 盐池县| 旬阳县| 营山县| 历史| 天镇县| 马鞍山市| 眉山市| 鹤壁市| 原平市| 香港| 屯昌县| 禹州市| 七台河市| 西吉县| 陕西省| 教育| 永济市| 徐汇区| 旅游| 龙岩市| 辽宁省| 湘乡市| 太和县| 和平区| 岳普湖县| 治多县| 仪陇县| 云和县| 通道| 尼木县| 大英县| 镇赉县| 弥勒县| 梅河口市| 玉门市| 乾安县|